?

從功能對等視角看英語被動語態的翻譯策略

2023-03-23 12:18李英鑫
現代英語 2023年18期
關鍵詞:語態被動語態主句

李英鑫

(聊城大學,山東 聊城 252000)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文化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大量英文書籍引入中國,引起了社會眾多學者的廣泛關注。 雖然英語已經成為全球通用語言,但閱讀原版英文書籍仍給學習者造成許多困難,這就需要忠實而通順的翻譯。 漢語可以用主動句的語義邏輯來表達被動的含義,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導致英語被動語態的翻譯一直是學習者的一個難點,因此為了保證譯文的忠實通順,掌握被動語態的翻譯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功能對等原則認為應使譯文讀者能產生與原文讀者相同的感受,應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應,即信息傳遞的效果。 這一原則為被動語態的翻譯指明了方向。

一、 功能對等翻譯原則

1964 年,奈達在《走向翻譯科學》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動態對等”的概念。 他將動態對等翻譯描述為“與源語言信息最接近的自然對等”[1]。 在《翻譯理論與實踐》中進一步闡述了動態對等的概念。 他指出:“動態對等的定義是在接收語中,信息的接受者對信息的反應程度與源語中的接受者的反應方式基本相同?!盵2]

后期,奈達為了防止眾人對“動態對等”產生誤解,將其改為“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用“功能”替代“動態”二字,他認為動態不足以顯示翻譯的交際功能,而功能更加注重翻譯的內容和結果。 功能對等理論的核心內容是:目標語讀者對譯文的反應與源語讀者對原文的反應保持一致。 在此核心內容的指導下,進一步將翻譯定義為“與源語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對等物”[3]。 王小丹認為,功能對等的基本點就是將原語文本讀者的理解和欣賞方式與譯語文本的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賞的方式加以比較,要求譯語文本的讀者在理解譯本時達到能感知原語文本的讀者理解的欣賞原文文本的程度(最小功能對等),譯語文本的讀者應該基本上能以原語讀者理解和欣賞原文的方式來理解和欣賞譯語文本(最大功能對等)[4]。

奈達認為,如果形式和內容無法兼顧,便只好舍棄形式對等,改變原文的形式,再現原文語義和文化,使目標語的讀者與原文的讀者有相似的閱讀體驗。

二、 被動語態概述

(一)被動語態的含義及其構成

語態(Voice)是語法范疇,可以表示主語和謂語之間的主動或被動關系的動詞形式[5]。 英語動詞有兩種語態:主動語態(Active Voice)和被動語態(Passive Voice),當動作的執行者為主語時,則表示為主動語態;當動作的承受者為主語時,則表示為被動語態。 英語動詞的主動語態是沒有語法標記的,而被動語態則是有標記的,通常由助動詞be 的一定形式加及物動詞的-ed 分詞構成[5]165。 此外,還包括get 加-ed 分詞(如The girl got hurt on her way home.這個女孩在回家的路上受傷了。)、詞組動詞的被動語態(如When was the building set up? 大樓是什么時候修建的?)、不定式的被動語態(如She hopes to be nominated.她希望獲得提名。)、-ing 分詞的被動語態(如She objects to being kept waiting.她反對讓人久等。)。

(二)被動語態的使用場合

在一般情況下,在不受詞匯和語義限制時,只要施動者已知并且重要,就應使用自然語序即主動語態而不用被動語態。 盡管如此,被動語態的作用是主動語態所不能取代的[6]。 在下列場合應使用被動語態。

a. 強調施動者時,常用by-詞組的被動句。

例1 The church was badly damaged by the 1997 earthquake.

譯文:這座教堂在1997 年的地震中嚴重受損。b. 不知道施動者是誰時。

例2 Most paper is made from wood.

譯文:大多數紙是由木頭制成的。

c. 語義的重心放在事件本身,沒有必要說出施動者或施動者不重要時。

例3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in the 19th century.

譯文:這部小說出版于19 世紀。

d. 受上下文或語境影響,句子主語需要統一時。

例4 Bob fought Jack in a boxing match and was beaten.

譯文:鮑勃和杰克進行了一場拳擊比賽,鮑勃被打敗了。

三、 被動語態的三大翻譯策略

奈達的翻譯標準是“接受者和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該和源語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存在的關系相同”[3]37。 根據這一標準,英語被動語態譯成漢語可以采用以下三大翻譯策略:第一,將被動語態譯為主動語態(包括將英語主語譯為漢語主語、將英語賓語譯為漢語主語、直接譯為謂語動詞“是”、增加泛指主語);第二,被動語態保持不變;第三,將被動語態譯為無主句或話題陳述句。 翻譯時,需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句子結構,使源語符合目標語的表達習慣,實現功能對等原則。

(一)將被動語態譯為主動語態

1. 將英語主語譯為漢語主語

如果英語中沒有by 引出動作的發出者,或者沒有地點狀語或時間狀語修飾時,應先按照將英語主語譯為漢語主語的策略進行翻譯。 漢語句子中沒有“被”字出現,譯為“受事者+動詞”的結構。

例1 The city was even equipped with a drainage system, for a great many clay pipes were found beneath the narrow streets.

譯文:城市甚至還鋪設了排水系統,因為在狹窄的街道下發現了許多陶土管道。

例1 中英漢主語都沒有改變位置,直接按照原文的順序進行翻譯,譯成漢語形式上的主動句,主謂順序沒有變化,符合功能對等原則的同時形式上也對等。 而后半句被動語態則按照譯為話題陳述句的策略進行翻譯,直接將地點狀語提前,語序發生變化,譯文流暢通順。 如果通過增加泛指主語的策略譯為“因為在狹窄的街道下人們發現了許多陶土管道”也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2. 將英語賓語譯為漢語主語

如果英語中說出了具體的施事者,特別是以by引出了動作的發出者,應先按照將英語賓語譯為漢語主語的策略進行翻譯,語序發生變化。 漢語句子中沒有“被”字出現,譯為“施事者+動詞”的結構。

例2 We hope that the proposals will soon be approved by the committee.

譯文:我們希望委員會能盡快批準這些建議。

例2 中,由by 引出了動作的發出者即施事者,翻譯時可直接將施事者譯為漢語的主語,用主動語態表達被動含義。 功能對等原則并不要求對原文本進行逐字翻譯,只要能準確地再現文化內涵,就不需要譯文在形式上與原文一致,譯文不拘泥于形式,不僅傳達了源語言的準確信息,也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3. 直接譯為謂語動詞“是”

此時,英語被動語態譯為漢語時語序保持不變,譯為“名詞+是+名詞”結構,說明人或事物的客觀情況。 英語被動句中判斷表示說明客觀情況的被動句都可以翻譯成漢語的“是”字句式[7]。

例3 It was not built of stone or brick, but of rough logs.

譯文:它不是由石頭或磚建成的,而是用粗糙的木頭建的。

例4 I come from England and I was born and bred in Manchester.

譯文:我來自英國,我是在曼徹斯特出生長大的。

被動語態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突出客觀事實或信息。 例3 和例4 都譯成漢語“是”字句式,該結構在語義上往往具有被動含義,與英語被動結構“be+動詞過去分詞”的結構十分相似。 譯文形式和功能上都能對等,譯者在翻譯時應該選取更為合適的翻譯策略進行翻譯。

4. 增加泛指主語

如果英語中沒有出現施事者,但是可以根據原文推出是泛指人時,漢語可以增加泛指主語“人們”“有人”“我們”等代詞做主語。 譯為“泛指主語+動詞”的結構,尤其是謂語動詞是表示人的態度、觀點、思想時,如see, know, believe 等動詞。

例5 It is commonly asserted that older people prefer to receive care from family members.

譯文:人們普遍主張,老年人更愿意由家人照顧。

例6 It was whispered that he had gone away carrying two tablets of rough-hewn stone.

譯文:有人私下說他是帶著兩塊粗石板出去的。

以上兩個例子分別增加了“人們”“有人”泛指主語,英語中以“it”為形式主語是常見的英語被動句式,有時需要加上不確定的主語,有時則需要譯成無主句,如it is said that(據說),it is reported that(據報道)等。 譯者在翻譯時要靈活運用翻譯策略。

(二)被動語態保持不變

漢語被動語態的使用頻率遠遠低于英語,因此在翻譯時往往譯為主動語態。 如果英語中的被動語態對動作的承受者來說具有不利影響,是不希望發生的事情,此時被動語態可以保持不變譯為漢語的被動語態。 通過增加“遭受”“受到”“被”“挨”等表示不利影響的被動語態標記詞。 此外,還可以尋找“被”字的替代詞表達被動含義,如“予以”“為……所”“由……加以”等被動語態標記詞,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詞并沒有暗示對受動者的不利影響。

例7 The decision was harshly criticized by environmental groups.

譯文:這個決定受到了環保組織的嚴厲批評。

例8 I have just been fired from my job, and I do not know what to do right now.

譯文:我剛被解雇,此刻不知道該怎么辦。

例9 The new immigrants have been welcomed into the community.

譯文:新移民受到了社區的歡迎。

例10 The plan will be examined by a special committee.

譯文:該計劃將由一個特別委員會加以審查。

漢語“受到”只是強調某個行動被施加于受事者這一事實,沒有暗示對受事者不利或有利影響,既可用于動作對受事者有利的情形,也可用于動作對受事者不利的情況[8]。 例7 中“受到”具有不利影響,而例9 中“受到”具有有利影響,譯者在翻譯時要注意區分。 例8 中“被解雇”對動作的承受者來說肯定是不利影響,“被”字使用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為了用漢語表達被動含義,例10 中通過尋找“被”字替代詞“由……加以”進行翻譯。

(三)將被動語態譯為無主句或話題陳述句

無主句隱匿了動作的發出者,只是強調了行動本身。 英語是形合語言,而漢語是意合語言,省略主語是漢語典型特征之一,如果英語被動語態中含有應該(should)、必須(must)等情態動詞或是有表示建議(suggest)、要求(require)等動詞時,可以譯成漢語無主句。 如果英語被動語態中有地點或時間狀語修飾全句,則可以將地點或時間狀語提前,語序發生變化,譯成話題陳述句。

例11 Children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learn how to speak in the public.

譯文:應該鼓勵孩子學習如何當眾演講。

例12 The riddle of the Morgul Blade must be answered.

譯文:一定要解開魔窟劍之謎。

例13 Students are suggested to bring with them tea of high caliber.

譯文:建議學生自帶高品質的茶。

例14 It is said that he who has n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譯文:據說不到長城非好漢。

例15 Many characters are mentioned in this popular book.

譯文:這本流行書籍提到了多個人物。

例11 至13 中,或是含有情態動詞,或是含有表示建議的動詞,譯成漢語的無主句忠實且通順。 例14 中“it is said”也是一種無主句,直接翻譯成“據說”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傳遞信息的同時實現了功能對等原則。 例15 中含有地點狀語,沒有提到施事者,此時可以省略介詞翻譯,將地點狀語提前,譯為話題陳述句,英語被動語態轉為漢語主動語態。

四、 結論

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原則,內容豐富,對中國翻譯者來說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文章從功能對等原則的角度探討了英語被動語態的翻譯策略。 分析發現,翻譯策略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大多數英語被動語態不可以直接翻譯成漢語被動語態,要根據不同語境加以區分,應當靈活運用翻譯策略,在形式與功能不能同時兼顧時,要舍棄形式對等追求功能對等,只有這樣才能產出忠實、通順的譯文。

猜你喜歡
語態被動語態主句
盤點主從復合句中的時態
被動語態復習(The Paasive Voice) 九年級 Unit5—7
賓語從句考點梳理(二)
Wheelchair basketball stars
被動語態
被動語態專項訓練
被動語態考點大放送
動詞的時態與語態題這樣得高分
“媒介技術論”語態下的宗教形態與傳播
動詞的時態、語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