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戲曲研究: 探索戲曲現代化之路

2023-03-24 23:36
關鍵詞:劇目戲曲戲劇

李 偉

中國特色戲劇學三大體系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涉及傳統戲曲的傳承發展、現代話劇的開拓創新、外國戲劇的學習借鑒等各個領域,編劇、導演、表演、舞臺美術、劇場空間、觀眾心理、市場營銷、文化生態等各個環節,紛繁復雜,非一人一時所能完成,需群策群力、久久為功方可奏效。但我們每一個學者可以從自己擅長的領域、熟悉的環節入手,為中國特色戲劇學三大體系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歷次重要講話精神,結合我國戲劇學學科建設以及筆者的學術研究實際,本文認為,現代戲曲研究植根于現實土壤、適應時代需要,是一項新興的、有中國特色的戲劇學學科建設實踐。

這里所說的“現代戲曲研究”,不是指“現代的戲曲研究”,而是指“對‘現代戲曲’的研究”。前者指的是王國維以其代表作《宋元戲曲史》開創的用現代戲劇觀念與學術方法對傳統戲曲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迄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的歷史;后者則指的是對20世紀以來各個戲曲劇種的理論探索與創作實踐進行研究,目的是總結一百多年來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中傳統戲曲為了適應在現代社會的生存發展而改革創新的成功經驗,探索中國戲曲的現代化之路,為新時代的戲曲創作乃至中華戲曲的傳承與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傊?“現代戲曲”是中國式戲劇現代化之戲曲現代化的產物?!艾F代戲曲研究”則是戲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客觀上彌補了長期以來中國戲劇學學科建設中忽視或弱化“現代時期的戲曲”研究之不足的缺憾,正在逐漸形成自己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本文結合筆者自己的學習心得予以闡發。

開展現代戲曲研究的必要性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樣式的總稱。它誕生于傳統農耕文明之中,當我國向現代工業文明邁進時,就面臨著如何適應現代社會,即如何在現代社會生存發展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就是在從戲曲的角度回答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問題。

我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雖然有內生動力,但主要是在外部的壓力之下產生的應激反應。戲曲的現代化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中華民族處于亡國滅種的深重危機之時,戲曲界尚沉迷于種種醉生夢死的演藝娛樂之中,所謂“國自興亡誰管得,滿城爭說叫天兒”(1)狄楚青: 《庚子圍城感事詞》,李宗白、陳義敏主編: 《中國京劇史料編年: 1740—1949》第四卷,北京: 學苑出版社,2018年,第1142頁。,戲曲則充斥著“狀元宰相、才子佳人、江湖盜賊、妖巫狐鬼”(2)梁啟超: 《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董健、胡星亮主編: 《20世紀中國戲劇理論大系》第一卷,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03—106頁。等思想,遠遠不能與危亡時代的變革需要同頻共振。有識之士如梁啟超、陳獨秀、柳亞子、陳去病等發現民眾浸淫于戲曲之深,反過來欲利用戲曲做啟蒙的工具以喚醒民眾。于是,百年戲曲改革的大幕就拉開了。在這個歷史過程中,秦腔之易俗社李桐軒、范紫東,豫劇之樊粹庭、陳素真,京劇之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翁偶虹,越劇之袁雪芬,粵劇之唐滌生、紅線女,評劇之成兆才等,均是在各自所在劇種之改革創新浪潮中做出了重大貢獻的戲劇家。他們在自己的戲曲作品中表達了相對于傳統戲曲而言更為進步的價值觀念與藝術精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政府以政權的力量轟轟烈烈地推行了戲曲改革,用新的意識形態對戲曲藝人進行思想改造,對傳統劇目進行整理和改編,編寫歷史題材的劇目,大力提倡直接用戲曲形式表現同時代人們的新生活,還按蘇聯的模式建立了劇院生產與管理制度。戲曲按照當時人們所認識和理解的現代化方向發展。新時期以來,戲曲界進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創新,各個劇種都創作了許多優秀的劇目,充滿了時代氣息和現代精神。戲曲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大步邁進。

一百多年來,從編劇技巧到舞臺手段、從主題思想到人物形象、從音樂唱腔到精神氣象,戲曲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優秀的編劇、導演、演員、舞美藝術家和理論家,除了前面所列之外,還有田漢、歐陽予倩、范鈞宏、陸洪非、陳仁鑒、吳白匋、吳祖光、汪曾祺等戲曲劇作家,阿甲、李紫貴、楊蘭春、黃在敏、余笑予等戲曲導演藝術家,常香玉、嚴鳳英、陳伯華、郎咸芬、胡芝風等戲曲表演藝術家,劉吉典、于會泳、時白林、武俊達等戲曲音樂家,齊如山、余上沅、張庚、郭漢城、王元化、顧篤璜、劉厚生、龔和德、夏寫時等戲曲理論家,以昆劇《十五貫》《南唐遺事》,京劇《白蛇傳》《徐九經升官記》《曹操與楊修》,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玉卿嫂》,黃梅戲《天仙配》,淮劇《金龍與蜉蝣》,梨園戲《董生與李氏》《御碑亭》,莆仙戲《團圓之后》《新亭淚》《踏傘行》等為代表的大量優秀的劇目,以及“歌舞說”“寫意說”“程式論”“虛擬性”“樂本位”“劇詩說”“寓言說”“傳神史劇”“寓言史劇”等一些有影響的理論。

毫無疑問,戲曲在現代化道路上的成績是巨大的,但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如,一百多年來,戲曲從原來的一門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大眾通俗藝術,變成了今天只有少數觀眾懂得欣賞和追捧的小眾“非遺”藝術,除了時代變遷的原因以外,還有什么戲曲自身的原因?又如,戲曲的現代化從把戲曲作為啟蒙的工具開始,到后來屢屢將戲曲作為宣傳的手段,這種功利主義的思維對戲曲的影響是利大于弊還是相反?如何趨利避害?政府通過各種手段支持現代生活題材特別是現實題材的戲曲創作,但為什么廣大觀眾還是更多地喜歡看傳統老戲?在戲曲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在取消名角中心制的同時建立的導演中心制,是否在客觀上削弱了演員的地位,使得戲曲的表演魅力受到了抑制?總之,在戲曲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究竟失去了哪些優良傳統?有哪些過去認為是成功的現代化路徑,在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今天卻是值得反思的?凡此種種,都是我們在新時代傳承發展戲曲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回答的。

總之,現代戲曲是在現代社會中產生和存在的戲曲,是戲曲在現代社會尋求生存和發展時探索與創造的產物?,F代戲曲在一百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在三百多個劇種中,產生了數以千計的劇目,這些劇目中數以百計的堪稱上乘之作,數以十計的堪稱經典之作??梢哉f,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戲曲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浴火重生,創造了自己新的黃金時代和新的藝術形態?,F代戲曲是繼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近代地方戲之后,在一個以中外文化大碰撞、大交融為特色的重要歷史時期產生的,具有中外合璧或中外雜糅的藝術特征的獨特戲曲樣式。(3)李偉: 《起點、現代性、美學形態: 現代戲曲研究的三個問題》,《文化藝術研究》,2021年第2期。這樣的歷史時期形成的這樣的藝術樣式,擁有如此多的作品和藝術家,完全值得我們去好好研究。

現代戲曲研究的若干領域

現代戲曲研究可以有各種角度和層面。從當年的戲曲改革“改人、改制、改戲”等三方面的內容來看,現代戲曲研究至少可以考察百年來戲曲藝術家的觀念與作品、戲曲劇目的演出與管理、戲曲教育的體制和機制、戲曲劇目等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是如何發生的。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劇目層面。其主要議題包括: 傳統劇目的整理與改編研究、新編歷史劇研究,以及戲曲現代戲研究。這正是當年戲改時期關于劇目政策的“三并舉”所涉內容。

我國戲曲傳統劇目素有“詞山曲?!敝Q。從我國最早的成熟的戲劇樣式——宋代南戲開始,經過元雜劇到明清傳奇、雜劇到近代地方戲,截至19世紀末,600多年來所積累的傳統劇目數以千計。董康《曲??偰刻嵋酚涊d自元迄清684種雜劇和傳奇(4)董康編著、北嬰補編: 《曲??偰刻嵋?附補編)》,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金登才《清代花部戲研究》所錄清中期以前的花部劇目有近600個(5)金登才: 《清代花部戲研究》,北京: 中華書局,2014年。。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收有從宋元南戲到近代地方戲劇目3 850余種。(6)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 《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單就京劇而言,陶君起《京劇劇目初探》收錄1 300多個。(7)陶君起編著: 《京劇劇目初探》,北京: 中華書局,2008年。這些劇目,在20世紀以來的各個劇種中尚在演出的究竟還有多少?它們是如何演變過來的?在不同的劇種中有哪些不同的處理?應該如何整理改編才能為今天的觀眾所接受?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戲曲改革中,戲改工作者對這些問題在當時的條件下加以研究并給予回答,產生了很多優秀劇目,如昆劇《十五貫》,京劇《白蛇傳》,莆仙戲《團圓之后》,豫劇《花木蘭》《穆桂英掛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揚劇《百歲掛帥》,評劇《秦香蓮》等,滿足了當時觀眾的需要,成為“十七年”時期戲曲經典。新時期以來,又產生了川劇《馬前潑水》、豫劇《程嬰救孤》、昆劇《景陽鐘》、梨園戲《御碑亭》、莆仙戲《踏傘行》等整理改編的成功之作,傳統劇目的整理與改編成就斐然。七十多年過去了,在新時代的歷史語境下,我們依然要重新回答這些問題,總結其中的成敗得失,以推進中華戲曲的傳承創新。

我國是一個非常重視歷史的國度。戲曲歷來有取材于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的傳統。但由于我國戲曲獨特的敘事傳統,取材于歷史的戲曲作品往往對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采取了傳奇化、寫意化、寓言化的處理,和歷史本身的記載往往出入很大。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用戲曲的形式以現實主義的精神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進行歷史書寫,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產生了不少經典劇目,如京劇《野豬林》《將相和》《司馬遷》《徐九經升官記》《曹操與楊修》《鳳氏彝蘭》《成敗蕭何》《宰相劉羅鍋》,昆劇《李慧娘》《南唐遺事》《李清照》《班昭》,莆仙戲《新亭淚》《秋風辭》,川劇《巴山秀才》,秦腔《千古一帝》《莊妃與多爾袞》,淮劇《金龍與蜉蝣》,晉劇《傅山進京》,桂劇《大儒還鄉》等。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理解歷史,如何進行歷史劇創作,如何處理歷史與現實的關系,對于我們傳承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是大有裨益的。這也是當下的新編歷史劇研究要回答的問題。

現實生活永遠是文藝創作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如果說傳統戲曲的整理與改編折射出今天的觀念,新編歷史劇體現了今人對于歷史的態度與見解,那么現代戲的創作則是直接取材于現實生活,直接對現實發言。因為這種直接性所可能產生的直觀的、現實的影響,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戲曲現代戲的創作。戲曲現代戲研究就是對20世紀以來,特別是辛亥革命以來以中國人的現實生活為表現對象的戲曲作品進行研究。這些作品中,著名的有秦腔《三滴血》《西京故事》《花兒聲聲》,評劇《楊三姐告狀》《花為媒》,滬劇《羅漢錢》《蘆蕩火種》《一個明星的遭遇》《挑山女人》,呂劇《李二嫂改嫁》,豫劇《朝陽溝》《倒霉大叔的婚事》《香魂女》《村官李天成》《焦裕祿》,彩調劇《劉三姐》,京劇《紅燈記》《華子良》,湖南花鼓戲《老表軼事》《八品官》,商洛花鼓《六斤縣長》,揚劇《皮九辣子》,川劇《山杠爺》,眉戶戲《遲開的玫瑰》,粵劇《駝哥的旗》,黃梅戲《徽州女人》,越劇《舞臺姐妹》,蒲劇《土炕上的女人》等。由于傳統戲曲的形式與現代生活的內容存在一些齟齬之處,所以,這一領域的創作與研究的挑戰性主要在于: 如何用載歌載舞的戲曲形式表現日常逼真的現代生活內容且依然富有戲曲的風韻、依然為廣大觀眾所接受?

最近一些年來,現代戲曲研究出現了一些新的學術增長點: 跨文化與跨文體的戲曲改編研究、小劇場戲曲研究、戲曲與新媒體研究。這些研究也涉及劇目問題,但角度已經有所不同,關注的不僅是“演什么”(題材問題),而且是“怎么演”(方法與策略問題)。

用中國戲曲的形式演繹西方的故事(所謂“西戲中演”),是跨文化戲曲研究的主要內容,也是中國戲曲豐富自身劇目,獲取現代文化滋養的重要途徑。進入20世紀以來,大量的西方戲劇故事被不同的中國戲曲劇種演繹,成為一種重要的跨文化景觀,如滬劇《魂斷藍橋》(改編自同名電影)、昆劇《血手記》(改編自莎劇《麥克白》)、黃梅戲《無事生非》(改編自同名莎劇)、京劇《情殤鐘樓》(改編自雨果小說《巴黎圣母院》)、豫劇《朱麗小姐》(改編自斯特林堡同名戲劇)、川劇《欲??癯薄?改編自《榆樹下的欲望》)等。臺灣地區的著名京劇演員吳興國將古希臘戲劇《美狄亞》《奧瑞斯提亞》,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麥克白》《李爾王》《暴風雨》,荒誕戲劇《等待戈多》以及契訶夫的短篇小說等都改編成用京劇的形式來演出。中央戲劇學院羅錦麟教授用河北梆子來演繹古希臘戲劇《美狄亞》等。上海戲劇學院孫惠柱教授則改編古希臘戲劇《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易卜生戲劇《海達·高布樂》《海上夫人》,斯特林堡戲劇《朱麗小姐》。彭鏡禧、陳芳聯合改編“莎戲曲”系列《天問》《背叛》等。此外,還有不少古代和現代的小說、詩歌名著被改編成戲曲演出,是為“跨文體戲曲改編”,如越劇《紅樓夢》《玉卿嫂》,梨園戲《董生與李氏》,川劇《死水微瀾》《金子》,湘劇《山鬼》,甬劇《典妻》,豫劇《風雨故園》,河南曲劇《魯鎮》等。這些戲,對源文本的精髓如何解讀、如何傳達,與當下的語境如何結合、如何呼應,對戲曲劇種的形式使用得如何、創造得如何,將是研究的重點。這類戲曲對于我們展開中外文化交流、傳播中國聲音,是頗有幫助的。

中國傳統戲曲中的許多劇目特別是折子戲是可以在庭院或廳堂演出的。有些民間小戲也常常在田間地頭或街頭廟會撂地做場,不需要多大的物理空間。這些演出雖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小劇場”,但和“小劇場”有天然的聯系,甚至為“小劇場戲曲”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可能。盡管20世紀80年代就有一些堪稱“小劇場戲曲”的實驗戲曲存在,但“小劇場戲曲”真正作為一種戲劇思潮大張旗鼓地被實踐、作為一個文化現象被關注,則發生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2014年北京首次舉辦小劇場戲曲節,次年,上海也緊緊跟上,到2019年京滬兩地小劇場戲曲節合并為“中國小劇場戲曲節”,迄今總共已經有近十屆,推出了京劇《碾玉觀音》《草芥》,昆劇《傷逝》《夫的人》《椅子》《四聲猿·翠鄉夢》,粵劇《霸王別姬》,梨園戲《陳仲子》《御碑亭》,紹劇《燦爛八戒》,越劇《洞君娶妻》《瀟瀟春雨》等新創作品,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盡管其中許多作品的水平參差不齊,但作為一種重振戲曲生命力的探索,還是非常值得鼓勵和研究的?,F代意義上的“小劇場戲劇”除了演出空間小、演出時間短之外,還要求具有鮮明的先鋒和實驗性質,非常強調現代人在精神層面的對話。這同樣也適用于“小劇場戲曲”。是否具有形式上的創新和內容上的探索,也是我們評價一部“小劇場戲曲”作品是否達標的基本要求?!靶鰬蚯钡奶剿鲗τ谛聲r代語境下戲曲的現代化推進有重要意義。

現代社會是新媒體不斷涌現、迭代發展的社會。今天的世界是新媒體的世界。隨著技術的迅速發展,生活情景的瞬息萬變,新媒體已經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戲曲也無法置身事外。戲曲要想在現代社會生存,就不得不面對這個現實,利用好這一現代手段。戲曲本身是一種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進入現代社會以后,戲曲又先后借助報紙、電影、電視、互聯網等新興媒體推廣自身,并因此催生了戲曲電影、戲曲電視、戲曲視頻等新型的藝術樣式。戲曲與未來新媒體的關系自然會影響到戲曲的未來形態。在線上即時觀看戲曲演出已經是常態化的現實,在線下演出時如何應用新媒體,則還有很多可以開拓的空間。

以上六個方面,都是現代戲曲研究的題中之義,需要我們與時俱進,用開放的觀念加以研究,回應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這個主題。此外,現代戲曲研究應該還有不少新的角度、新的層面可以拓展,我們拭目以待。

現代戲曲研究的視野與方法

現代戲曲研究,需要在全球化、跨文化的視野下,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為指引,以開放積極的觀念,運用跨學科的、綜合比較的方法,對百年來戲曲傳承與創新展開全面深入的研究。

盡管反全球化思潮已經來襲,全球化依然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現實,也應該是未來大勢。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與融合會成為常態。在這個過程中,既要保持、凸顯本土文化的特色,也要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優長,這是我們基本的價值立場與文化策略。如前所說,現代戲曲本身就是中外戲劇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產物,既有顯性的形態上的中外交織,也有隱性的觀念上的中外互滲;既有和諧完美的“中外合璧”,也有駁雜怪異的“中外雜糅”。這要求我們對不同的文化都能有所了解,具有兼容并包的跨文化的視野。

現代化是我國改革、建設與發展的既定方向。但這個現代化必須是中國式的現代化,也就是說,是建立在我國基本國情基礎上的,體現著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追求的現代化。戲曲現代化,也就是現代戲曲的現代性追求,除了在戲曲的技藝層面上與時俱進、美學層面上歷久彌新外,還必須具有現代精神、表達現代觀念。(8)李偉: 《當代戲曲的現代性追求》,《民族藝術研究》,2017年第4期。這個現代精神,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確立的啟蒙求真精神,就是現代文明所普遍需要的理性批判精神。這個現代觀念,就是既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又繼承了本民族的優良傳統,還結合了我國一百多年的奮斗歷程而提煉出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9)李偉: 《本體與價值: 論當代戲劇的民族性與現代性》,《中國文藝評論》,2018年第3期。經過這樣的技藝傳承與價值選擇,我們今后希望達成的目標是創造一種既有中國傳統美學風格,又有現代文明高度的戲劇樣式——現代戲曲?,F代戲曲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再造的結晶。

現代戲曲研究還需要有開放積極的觀念?,F代戲曲當然還是“戲曲”,但它同時也是“現代的”,“現代”是與時俱進、與日俱新的,是要不斷吸收時代發展的新元素、新信息的。它今后發展成什么模樣,今天的我們其實是無法限定的。也就是說,我們無法用傳統戲曲的標準來規范戲曲的未來形態。相反,戲曲形態的未來發展會重新塑造我們的戲曲觀。我們也不應用消極的否定的眼光來看待新創的戲曲,沒有誰能保證嬰兒的第一聲啼哭就是動人的音樂,事實上本來就不應該有關于“動人”的絕對標準。

既然現代戲曲是中外戲劇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產物,是傳統戲曲在現代社會爭取生存與發展的探索創新,那么現代戲曲研究必然會廣泛地運用跨學科的和綜合比較的方法?,F代社會是學科分立的時代,不同于傳統社會的渾然一體。但學術研究往往要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才能較好地解決一個小問題?,F代戲曲研究也是如此。同樣,古今比較、中外比較、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比較,在比較中發現現代戲曲的來龍去脈、東鱗西爪,也是必須采取的方法。

現代戲曲是綜合性劇場藝術,我們還要充分考慮到它的思想性與技藝性相結合的二重屬性?,F代戲曲研究所要采取的方法,就是既要有思想引領,又要有文獻支撐;既要有宏觀的文化審視,又要有微觀的劇目分析。這一點其實和我們一般文藝研究中“文藝學與文獻學相結合”“歷史與美學相統一”的方法還是相通的。因此,我們需要充分地掌握事實,即普查統計現代戲曲基本劇目,搜集梳理現代戲曲研究全部文獻,甄別吸收現代戲曲理論重要成果,然后,再結合我們所面對的問題,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的理論,審視最新的戲曲實踐。

建構“現代戲曲學”的呼聲早已有之(10)陳維仁: 《建立“現代戲曲”學芻議》,《藝術百家》,1987年第2期。,迄今為止也已經產生了許多優秀的成果。從學科建設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建設現代戲曲的“資料、志、史、論、評”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戲曲研究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展開,筆者想到的有: 建設“現代戲曲研究文獻數據庫”,編寫《現代戲曲總目提要》,屬于資料收集的工作;編寫《現代戲曲編年史》,屬于修志和修史的工作;撰寫《現代戲曲的理論與實踐》,屬于修史和撰論的工作;編寫《現代戲曲經典劇目賞析》,屬于評鑒的工作。本文只談“現代戲曲研究”而不談“現代戲曲學”,主要是因為“現代戲曲研究”是構建“現代戲曲學”的基礎工作。我們需要從一點一滴的“研究”起步,為現代戲曲學的學科體系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然后在學科體系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學術思想,建構話語體系,為中華戲曲的傳承與發展、復興與繁榮做出我們應有的努力。

猜你喜歡
劇目戲曲戲劇
舞臺劇目
有趣的戲劇課
戲曲其實真的挺帥的
新見晚清民國傳奇劇目十一種
戲劇“烏托邦”的狂歡
戲劇觀賞的認知研究
文華大獎”獲獎劇目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優秀劇目進校園
論戲曲批評的“非戲曲化”傾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