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彭春“陪同”梅蘭芳訪美演出新說

2023-03-24 23:36張詩洋
關鍵詞:齊如山梅蘭芳劇團

張詩洋

梅蘭芳1930年出訪美國,先后在華盛頓、紐約、舊金山等地演出182天、96場(1)董存發、洪朝輝: 《梅蘭芳訪美演出場次考證》,《戲曲藝術》,2023年第1期。,不僅標志著梅蘭芳個人輝煌的藝術成就,也成為20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中國傳統戲曲在對外輸出的過程中,尤其是在“五四”新舊劇論爭之后,重新確認了自身價值。

梅蘭芳開啟美國巡演的首次亮相是在1930年2月14日的華盛頓招待會上。演出當晚,梅蘭芳原本邀請江亢虎在每劇之前用英語作一簡短說明。因江氏臨時來不及,恰好戲劇導演張彭春在場,便改由張氏演說救場。張彭春的劇情介紹使“每劇演來益見精彩”,“觀眾俱能明了劇情,故深感興味也”(2)李斐叔: 《梅蘭芳游美日記》,傅謹主編: 《梅蘭芳全集》(第7卷),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2016年,第484頁。,為整場演出錦上添花。

更為傳奇的是,梅蘭芳的秘書許姬傳記錄了首演結束后,梅蘭芳與張彭春的后臺相會:

梅蘭芳與美國觀眾第一次見面是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南開大學張彭春教授也應邀觀戲。終場后,張教授到化妝室問候梅先生,梅問:“今天的戲,美國人看得懂嗎?”張答:“不懂,因為外國沒有端陽節,晴雯為什么要撕扇子,他們更弄不清楚?!?/p>

梅蘭芳緊握張教授的手說:“這次我們計劃以自編的古裝歌舞劇如《天女散花》等為主,大都情節簡單,照您的說法要另選劇目,請您幫忙帶我重新組織安排一下?!?3)許姬傳、許源來: 《憶藝術大師梅蘭芳》,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第21頁。

這段記述中,張彭春的出現對梅劇團來說,頗有些“天降神兵”的色彩。梅蘭芳迫切要求張彭春另選劇目,重新組織演出。但選劇一直是梅劇團訪美籌備的重中之重,據齊如山記載,在準備赴美演出的七八年間,他們設法請教外國人哪些戲適合出洋演。(4)齊如山: 《梅蘭芳游美記》,《齊如山談梅蘭芳》,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第23頁。精選的劇目卻在首演當天遇冷,張彭春坦陳,所選的新編戲并不符合美國觀眾口味,晴雯撕扇等文化意象在異域傳播中令人費解。不僅如此,張彭春后來還建議梅蘭芳增加《鐵冠圖·刺虎》這一唱段。而這出昆曲,梅蘭芳此前從未公開演出過,因此“只得連夜溫習劇本,至天明始得就寢”(5)李斐叔: 《梅蘭芳游美日記》,《梅蘭芳全集》(第7卷),第486頁。。借歷史的后視鏡來看,梅蘭芳不但冒險同意張彭春更改劇目、調整演出,還在最為關鍵的紐約演出中增加張彭春建議的《刺虎》,甚至多次將《刺虎》作為壓軸劇目上演。訪美演出過后,《刺虎》一劇在梅蘭芳訪蘇演出中也最受好評,日后成為了梅氏的代表作之一。筆者在感嘆梅與張藝高人膽大之余,對訪美演出的籌備過程、劇目安排、參與人員等問題產生了諸多好奇和疑問。本文擬通過對新材料的解讀,嘗試還原訪美的具體籌備與演出經過,貼近演出發生、發展的時空、場景和人事邏輯,考察并澄清一些梅蘭芳訪美演出研究中的文獻、史實與想象。

一、訪美前的籌備與交涉

在記錄梅蘭芳訪美的文獻中,《梅蘭芳游美日記》(下簡稱“《游美日記》”)尤為重要。該日記由梅蘭芳秘書李斐叔撰寫,記錄了梅劇團從行前籌備到美國演出的情況。正如李斐叔所言,“我的游美日記,完全是實事的遺痕”(6)李斐叔: 《梅蘭芳游美日記》,《梅蘭芳全集》(第7卷),第335頁。,“抱定‘有一句說一句’的宗旨”(7)李斐叔: 《梅蘭芳游美日記》,《梅蘭芳全集》(第7卷),第362頁。,這部親歷者的記述,遂成為學界所依據的主要材料。同時,《游美日記》還被視作“梅蘭芳生活史和心靈史的真實折射”(8)李小紅: 《〈游美日記〉中的梅蘭芳》,《戲曲藝術》,2016年第3期。,顯示出珍貴的學術價值。

現藏于梅蘭芳紀念館較為完整的“游美日記”,有“原始稿”和“整理本”兩個版本。(9)目前此二種日記經過整理,均收入傅謹主編的《梅蘭芳全集》中。其中“整理本”字跡干凈、內容整飭,便于利用;“原始稿”漫漶不清,但記錄更為豐富,提供了梅蘭芳訪美演出事件的更多細節。另據劉禎、毛忠告知,梅蘭芳紀念館所藏8個版本的“梅蘭芳游美日記”將收入新版《梅蘭芳全集》(擬于2024年出版),特致謝忱。對比閱讀時,筆者發現原始稿有記載而整理稿中并未提到的一件事,頗有些耐人尋味: 1929年12月20日,梅蘭芳在天津見到嚴慈約(10)嚴慈約與梅蘭芳相識多年,時任河北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據《南開學校董事會公啟南開學校董事會致張伯苓函(1925年1月8日)》,嚴是南開大學的校董事之一,對南開校長張伯苓及其弟張彭春均較熟悉。見梁吉生、張蘭普編: 《張伯苓私檔全宗》(上卷),北京: 中國檔案出版社,2009年,第23頁。。嚴慈約問及游美籌備事,并推薦了熟悉美國劇壇的張彭春。從梅蘭芳的答復來看,他顯然早知有其人,并解釋說此前“張先生也曾經加以贊助和指導”(11)李斐叔: 《梅蘭芳游美日記》,《梅蘭芳全集》(第7卷),第339頁。。不過,發生了一些“誤會”。

顯然,梅蘭芳此時還未預料到,在美國演出中張彭春將起到怎樣的作用。事實上,張彭春在梅蘭芳訪美演出中的重要功績,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并未得到充分彰顯。直到《游美日記》的發現、整理,以及許姬傳撰寫回憶文章,張彭春得以被提及。如果按照梅蘭芳的表述,游美計劃最初進行時,張彭春即參與其中,那么張彭春對梅蘭芳做過哪些“贊助和指導”?發生了什么“誤會”“隔膜”?《刺虎》這一臨時增加的戲碼,緣何成為訪美演出的記憶點?如此種種,囿于文獻缺失,以往并未被關注,卻是考察梅蘭芳赴美演出史實的重要依據。

幸運的是,筆者新發現的42冊張彭春日記稿本(12)可參拙作《新發現張彭春日記的文獻價值考述》,《文獻》,2021年第5期。中保存了相關記載,可與《梅蘭芳游美日記》以及齊如山、馮耿光等人的書信相互印證,重新認識梅蘭芳赴美演出的經過。

張彭春(1892—1957),字仲述,戲劇家、教育家和外交家,是中國現代話劇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是教育家張伯苓的胞弟。新發現的張彭春日記,詳細記載了1924年到1932年張彭春在清華學校(大學)、南開大學任職期間的生活狀況,提供了民國戲劇史、教育史、社會史的一手文獻。在戲劇史研究方面,張彭春日記不僅記錄了他的話劇表導演思想、戲劇研究歷程、南開新劇團的歷史沿革等,還披露了1930年梅蘭芳劇團訪美演出的籌備經過。

張彭春被譽為“北方現代話劇的創始人”(13)黃佐臨: 《張彭春教授——北方話劇運動的奠基人》,《藝術百家》,1990年第2期。,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現代話劇《Chains》(1914)(14)據田本相考證,張彭春在1915年創作的《外侮》,是第一部中國現代話劇。見田本相: 《中國現代話劇的先行者張彭春》,收入張伯苓教育思想研究會編: 《中國話劇先行者張伯苓張彭春》,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9頁。筆者整理張彭春日記時發現,張彭春曾自述創作經歷。在1915年創作《外侮》之前,其第一部話劇應是1914年春創作的三幕劇《Chains》。見張彭春: 《日程草案》,1925年6月19日,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按,下文所引日記僅隨文標注日期。。張彭春創作的《新村正》標志著中國現代戲劇結束了文明新戲時期(15)陳白塵、董健主編: 《中國現代戲劇史稿》,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年,第42頁。。他與洪深共同創作的《木蘭》,于1921年在紐約百老匯演出并大獲成功。他還最早運用歐美話劇導演制度,指導南開新劇團譯介、排演《娜拉》《國民公敵》《少奶奶的扇子》《爭強》等西方名劇。

除了話劇之外,張彭春對中國傳統戲曲亦有所研究(16)張彭春曾有較為具體的戲曲史研究計劃。中華書局經理周支山約他合編有關“中國戲劇”的書。張彭春擬定的綱目包括: 中國戲有沒有將來?以往社會心理對于它如何?將來又如何?改進中國戲應取哪些步驟?以前什么是大家共認為戲的美?美的標準近來向哪方改變?(1925年12月22日)直到1928年末,張彭春將主要精力投入話劇的編排,仍不忘“研究皮黃近來的變遷”(1928年11月21日)。。美國留學歸來后,張彭春常聽京劇(17)僅張彭春日記中所記的名角演出,就有梅蘭芳的《霸王別姬》(與楊小樓)、《六月雪》、《群英會》、《廉錦楓》,楊小樓的《落馬湖》、《陳圓圓》(與朱琴心)、《連環套》(與王長林),程艷(硯)秋的《金鎖記》,周信芳《封神榜》,等等。,對演員的舞臺表現力、劇本的編創最為看重,對已富盛名的角兒評價客觀公允,并無溢美之詞。張彭春看得最多的還是梅蘭芳的演出(18)梅、張二人交往,或起于1918年1月南開新劇團赴京募捐期間,新劇團在城東青年會演《一元錢》,梅蘭芳觀看演出?!洞毫穲蟮婪Q:“去年新正,天津南開學校新劇團,在北京演《一元錢》,本年新正,天津廣東音樂會在北京廣東新館演戲,蘭芳皆往觀,以供自己技術之參考,亦可謂熱心也已矣?!币姟峨s事軼聞: 梅蘭芳之熱心觀劇》,《春柳》,1919年第3期。張彭春曾指導《一元錢》,1918年尚在國內,有可能此時已與梅蘭芳相識。梅、張二人至遲于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已有所交往,梅蘭芳在《憶泰戈爾》一文中說:“在北京城里許多次集會中,使我最難忘的是1924年5月8日那一天。泰翁早就選擇了到北京來度過他六十四歲的壽誕,而我們也早就準備為他祝壽,排演了他寫的名劇《齊德拉》(Chitra)?!币娒诽m芳: 《憶泰戈爾》,《梅蘭芳全集》(第3卷),第119頁?!洱R德拉》由張彭春導演,梅蘭芳雖并未參與排演,但演出當天到場觀看,并邀請泰戈爾5月19日去看自己新排的神話劇《洛神》??蓞⒆咀? 《探索與糾偏: 新月社排演〈齊德拉〉的戲劇史意義》,《戲劇藝術》,2020年第4期。,1925年1月20日日記載:“晚看戲,梅、楊合演《霸王別姬》,這是我第二次看。這次特別好?!彼^“第二次看”特別好,言外之意即第一次(1923年10月3日與張伯苓一道)觀看的演出,還有可提升的空間?!栋酝鮿e姬》由齊如山根據《千金記》傳奇新編而成,梅蘭芳飾演虞姬,楊小樓飾項羽,自1922年正月公演后,又不斷聽取各方意見修改完善。張彭春客觀地評價道,“皮黃的戲有這樣出產的很可觀”(1925年1月20日)。1927年,巴黎萬國戲曲協會成立,謝壽康約請梅蘭芳次年去巴黎演藝。張彭春遂在7月25日日記提及訪美一事,但此時梅蘭芳尚未邀請其參與籌備事:

畹說如山嫁女,有請帖來,約我去京一行,并為介紹伶界。至今無帖來。又如山要送他改編的《西施》來,至今也不見。

……

我望的是美游嗎?假若他們約我經理,我有什么把握?

直到1929年,張彭春與梅蘭芳、齊如山等人頻繁聯絡。(19)據華美協進社孟治《六十年之追求》(A Sixty-year Search)記載,1928年1月孟治訪問北平時,“開始與張彭春、梅蘭芳、齊如山討論梅蘭芳訪美一事”。1929年8月,“開始認真討論訪問的細節問題”。李慶本、李彤煒《談華美協進社在梅蘭芳訪美演出中的作用》一文(見載《戲劇》,2018年第5期),審慎地指出孟治所言為孤證,且只是“討論”,并沒有明確說是華美協進社邀請了梅蘭芳訪美。在張彭春日記中,筆者亦暫未能發現孟治及華美協進社邀請梅劇團的記載。另據洪朝輝告知,華美協進社相關史料現歸入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收藏,書目資料正在整理,暫未公開,闕疑待考。張彭春希望促成梅蘭芳赴美演出,為此他寫信給摯友徐志摩,請徐為其說項——致信梅蘭芳背后的“財主”馮耿光,以期成為梅劇團顧問(1929年4月15日)。梅蘭芳13歲時,便與馮耿光相識,其后馮一直是他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20)借用李斐叔的話說,“梅先生是馮先生的第二生命,馮先生也是梅先生的第二生命”。見《梅蘭芳游美日記》,《梅蘭芳全集》(第7卷),第362頁。。馮耿光為訪美打通關系、籌集資金,單是寫給梅蘭芳及齊如山等人的信札電報就“不下幾百封”(21)李斐叔: 《梅蘭芳游美日記》,《梅蘭芳全集》(第7卷),第362頁。,可謂煞費苦心。

果然,徐志摩向馮耿光推薦張彭春之后,馮即刻聯系齊如山去天津拜訪張彭春。齊如山或許少了些誠意,張氏在日記中寫道:“馮是很希望梅在美國成功,所以馮函約我。齊大概愿意利用別人的意見,而去完全由他自己主持?!?1929年5月7日)五天后,梅蘭芳的《廉錦楓》上演,張彭春被邀請到北平看戲,并同齊如山長談赴美演出事宜。張彭春認為齊如山所編《廉錦楓》戲不夠好(1929年5月15日),兩人還對孟小冬是否同去美國為梅蘭芳配戲一事發生分歧,張彭春力勸不可。從結果上看,梅蘭芳與齊如山最終采納了這個意見,并未讓孟小冬隨行。

隨后,梅蘭芳單獨拜訪張彭春,言辭誠懇。梅提到他此去美國,如果經費上有剩余,最終希望辦一所戲劇學校云云。而齊如山從未將籌款這一愿景的前因后果說與張彭春,對籌備的情況有所隱瞞。這讓張彭春懷疑齊如山有私心,并感到自己“太容易利用”(1929年5月18日)。加上二人此前在選取劇目等問題上意見不合,張彭春將齊氏改編的劇本奉還,表示不再參與此事。

如果說齊如山的態度是阻礙張彭春赴美的一道坎,那么兄長張伯苓此時恰巧為張彭春提供了退路。張伯苓希望張彭春全力預備做他的繼承者,執掌南開大學。此前張彭春因經歷校務風波、受人鉗制,被迫離開清華大學回到南開。校長的“橄欖枝”給了他安慰,張彭春即刻南下考察中學教育,與梅劇團的接觸暫時停下。

不過,教育考察歸來后,張彭春又收到齊如山懇請其出面為梅劇團提供幫助的來信。而張彭春也再次動心,并在日記中有條不紊地安排可以為梅劇團做的工作:

如果偕梅去美: 請齊主持,我只顧問?!?/p>

改腳本,我不能。選擇上或有一點意見。

介紹文字——或演說——我可以寫兩三篇(用英文)。

對于美國戲劇狀況,我可以給他們說明。我自己也要看最近《Theatre Arts Monthly》等雜志。

美國旅行須知——同行人必須經過訓練。

排演時可以參加意見。

應帶物件的擇定——行程——護照——交際——計劃上都應商量。

……

要對于梅去美誠意作一點工夫。

(1929年7月2日)

張彭春坦言不能勝任修改戲曲腳本的工作,但在選擇演出劇目、撰寫英文介紹、說明美國戲劇等方面,張彭春均屬在行,愿意出任顧問。甚至連編寫劇團旅行須知、準備赴美物資等,張彭春也考慮在內,十分周到。待齊、張二人再次見面商酌時,已論及同行人員、責任分工、演出分紅等更為具體的事項安排。據張彭春日記記載,在齊如山的計劃中,齊本人全權負責改編劇本、排演、在美有關材料的準備,任“總指揮”,這與我們目前所知的情況相符;而張彭春負責的是“文字與藝術的介紹”“宣傳方針”等(1929年7月8日),這是以往長期被忽略的。當赴美的準備已經成功“九成”,卻不想最終被“打散”(1929年9月27日)。

二、訪美背后的角力與制衡

除了齊如山和馮耿光,赴美演出籌備中還有兩位重要的幕后人物——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與中國駐美全權公使施植之。

梅蘭芳在1927年與馮耿光的信中就曾提到,他將單獨密會司徒,能否出行全在于司徒雷登是否同意(22)梅蘭芳: 《致馮耿光信》,梅葆玖、王文章、秦華生編: 《梅蘭芳往來書信集》,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年,第8頁。。蓋因司徒有資格提請美國大使館,邀請人員赴美(此前張伯苓赴美考察,也通過司徒雷登聯系),亦可以接洽美國劇院,并提供部分資金支持。此后,馮耿光通過多方運作,又與駐美全權公使施植之密談梅蘭芳赴美所需經費問題。馮告知,司徒雷登秘書傅涇波表示,將來到美國與各界名流聯絡、交流則“非施不可”,并且“施君極熱心,與司徒亦確有交情”(23)馮耿光: 《致梅蘭芳信》,《梅蘭芳往來書信集》,第136頁。。梅黨認為司徒雷登與施植之均是訪美的關鍵人物。

司徒雷登在回憶錄中提到,梅蘭芳計劃去美國巡演時,“不僅向我咨詢商業方面的事宜,也問我如何選擇演出曲目以適應美國觀眾的欣賞口味”。他對梅蘭芳坦陳自己對中國戲曲“一竅不通”,“對美國戲劇也知之甚少”,但梅蘭芳仍時常邀請自己觀看演出。據司徒稱,“我不知道為什么梅先生那么尊重我的看法,但是后來他的美國巡演取得了圓滿成功”。(24)司徒雷登: 《在華五十年從傳教士到大使——司徒雷登回憶錄》,陳麗穎譯,上海: 東方出版中心,2012年,第57頁。言下之意即梅蘭芳聽取了司徒雷登的某些建議,其中可能包括了赴美人選等問題。

由現存梅黨書信和張彭春日記來看,梅黨因為司徒雷登的態度,隱約感到張彭春在美國的學緣、人脈關系,并沒有到達“非張不可”的地步;而張彭春在戲劇方面的造詣是否能夠幫到梅蘭芳也未可知。司徒雷登強調駐美公使施植之對于訪美的重要意義,其實與有意避忌張彭春有直接關系。訪美籌備中的角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齊如山在權衡張彭春、司徒雷登對于訪美的重要性后,認為司徒雷登開罪不得。筆者在齊如山寫給馮耿光等人的信中,找到了證據:

司徒與張仲述之比較: 又微兄示云,此次得罪仲述,恐其為害。此固不無卓見,但此不足為憂也。南開本無在美募款之資格,當張伯苓赴美之先求助于司徒,司徒與之寫了幾封介紹信,并未提及捐款事,且皆系個人名義,蓋不欲犧牲燕京也?,F伯苓在美失敗,故仲述傍畹赴之意為極進(震修兄盡知,施公使亦知之),于晤司徒時,侈言彼在美識人之多且舉數人,司徒聞之,頗知其人,且不甚相干,又不足助(亦不足為言)畹。當即問仲述云: 令兄募款事如何?仲述云: 有幾處失敗、有幾處有點效力。于是司徒疑其為籍畹為彼募款,又恐其蓋過畹,專講自己之學說,使畹成其試驗品,則尤不合矣。此司徒反對仲述之情形也。且得罪仲述固可怕,若得罪司徒,則以后尚能赴美乎?(25)齊如山: 《致馮耿光、趙叔雍、吳震修關于訪美演出的書信》,《梅蘭芳往來書信集》,第316頁。

齊如山此信詳細說明了司徒雷登不希望張彭春隨行訪美的原因——張彭春可能借隨梅劇團赴美的機會,為南開大學籌款。1929年7月16日,張彭春會見司徒雷登與施植之時,司徒對南開在美募款很不贊同,張彭春當即表示“如果我同梅去,南開募款事我不兼顧”。即便作此妥協,司徒并未讓步,根本原因在于“中國人直接到美募款實在與燕京有沖突”(1929年9月19日)。據張彭春觀察,司徒雷登“有點自以為主的樣子”,對“誰去不去,幾時動身”(1929年7月16日),似乎都有決定權。

這種決定權來源于司徒雷登曾表示愿意出面向燕京大學借款5萬元(26)但后來借款并未實現,而是改由李石曾、馮幼偉、吳震修等共同籌備。,還可以幫助聯絡劇院、宣傳引介,以支持梅蘭芳訪美演出(27)關于司徒雷登助力梅蘭芳訪美有關的書信文獻,可參馮偉: 《司徒雷登助力梅蘭芳訪美新考》,《戲劇》,2023年第1期。。經費缺口是梅黨能否出洋面臨的最大問題,齊如山原本計劃先借款出去,“掙錢回來再開辦學?!?經李石曾提醒,“先辦學校比較容易入手一些”(28)齊如山: 《梅蘭芳游美記》,《齊如山談梅蘭芳》,第10頁。。梅黨遂以“創辦戲劇學?!睘槊x,而不僅僅以個人演出之名為訪美之行籌款。齊如山聽聞司徒雷登對張彭春設下“鴻門宴”的全過程,也深知司徒對于張彭春赴美動機的懷疑。張伯苓此前赴美,乃借重于司徒雷登幫助,才得以成行。所以在與張彭春見面時,司徒有意問起張伯苓籌款失敗一事,并質疑張彭春此次赴美是依傍梅蘭芳一行再次為南開募款。

第二,比經濟利益的沖突更嚴重的是,如果張彭春到美國后,專講自己之戲劇學說,則使梅蘭芳演出成為張氏的試驗品,這是齊如山和梅黨成員不愿看到的情況。更何況,梅蘭芳也有籌款辦戲劇學校的意圖(1929年5月18日),張彭春同時開展籌款,有可能分散募捐進項。通盤權衡之下,齊如山認為張彭春雖在戲劇方面頗在行,或許對梅蘭芳演出會有些幫助,但面對能否出洋都成問題的經費吃緊狀況,司徒雷登一方更是開罪不得。所以,梅黨寧可得罪張彭春,也不能失去赴美機會。

第三,筆者在仔細閱讀張彭春日記后,也發現了張彭春內心經歷的微妙變化。這一層隱秘敘事,在以往梅黨公開發表的日記、回憶錄中無法見到,卻也是訪美籌備中角力與制衡的重要因素。

此前,南開大學經費緊張,一度到了欠款停辦的危急局面。張伯苓不得不在1928年底“出征”美國,請校友與社會各界捐款。張彭春擔任代理校長期間,蔣廷黻、蕭公權等幾位重要教授相繼辭職,南開陷入財政虧空又損兵折將的境地。張伯苓籌款有限,仍未解決私立大學經費難題。張彭春便希望再次赴美籌款——一來利用自己美國留學多年之經歷、人脈,拯救南開困局,二來真正施展拳腳,掙得聲名——赴美的機會于公于私都值得爭取(29)南開舉辦張彭春訪美歡送會,校報曾做如下報道:“張仲述先生冒雪凌寒,赴美募捐,舉凡南開師生,無不欽佩!頃聞張先生已于十二日晨,借來凌太太乘輪去滬,轉程赴美。風烈浪大,尚望張先生善自珍攝。來年功成歸國,則南開之繁榮可預期也!”見《校聞: 張仲述先生業已起身赴美》,《南開大學周刊》,1929年第75期,第39頁。。他分析赴美的可行性: 僅作為張伯苓的弟弟,則得到捐款的機會較小;若作為中國戲劇專家、梅蘭芳顧問,則代表著一定的話語權和業界地位。他計劃“先為中國戲作介紹,以后再捐款也有話講,人也可以知道P.C.Chang(按,即張彭春)可巧是伯苓之弟”(1929年8月12日)。這樣既能協助梅蘭芳,又保障了南開籌款。

不過,這一打算遭到司徒雷登等人質疑。張彭春在日記中自辯,絕非僅僅想借重于梅劇團,錢是“小問題”,他想做的是為“中國戲劇爭光榮”(1929年8月12日)。的確,張彭春與梅蘭芳多次長談之后,深為其人格打動,盡心誠意籌備演出,認識到訪美對中國戲曲界意義重大,因此“想盡一種介紹說明的職責”(1929年7月18日)。向美國推介中國戲曲,至少應具備三種條件: 第一,熟諳中國戲曲傳統和梅蘭芳表演藝術;第二,了解西方戲劇傳統;第三,熟知西方觀眾審美心理、觀演好惡和演出市場情況。張彭春三者兼具,的確是合適人選,并且抱有十足的信念感,“惟有我可以作這部分工作”(1929年7月18日)。

但經梅黨權衡利弊之后,張彭春未能如愿作為梅劇團成員出訪美國。不過,張彭春此時已征得校長張伯苓同意,將前往美國講學。在南開的歡送會上,張彭春表示:“此次出國……最大之目的,是使外人認識南開,決不受任何有限制之募款,因為南開是靠自己發展的?!?30)《校聞: 張仲述先生業已起身赴美》。脫離了梅劇團,張彭春訪美的任務是為南開揚名增譽、籌得捐款。張彭春訪美恰與梅蘭芳同時,到底是巧合還是有意選擇已無從知曉,畢竟梅蘭芳劇團因為經費籌措、劇院協商等問題,出訪時間曾幾經變動。既然同一時間在美國,自然少不了碰面,而與梅劇團再相見時“究竟取什么態度”(1929年8月25日),成為張彭春意難平之外需重新考量的問題。

這一心結得以解決,正是因為前文提到的嚴慈約的極力推薦。梅蘭芳表示:“他(按,指張彭春)對于游美這件事,是非常贊成熱心。我們回平之后,當再去信,請其輔助,我料他一定會給我們一個狠(很)美滿的答復的?!?31)李斐叔: 《梅蘭芳游美日記》,《梅蘭芳全集》(第7卷),第339頁。梅劇團將從上海出發乘船赴美。行前,梅蘭芳寫信給張彭春,邀請他和徐志摩共同磋商游美計劃。1930年1月2日,三人在上海馮耿光府上匯合,《游美日記》作如下記載:“夜膳后,張彭春、徐志摩二先生,應約而來,于游美計劃,磋商再二?!瓘埾壬谔旖虻臅r候,接得梅先生手書,隨即復允,今日又承他面許,到美國后,自當全力幫助。他在數日之內,先行出洋?!?32)李斐叔: 《梅蘭芳游美日記》,《梅蘭芳全集》(第7卷),第363頁。由此可知,梅蘭芳再次寫信給張彭春以釋疑竇。張彭春啟程赴美講學在即,仍提前到上海赴約,并當面承諾到美國后將全力幫助梅蘭芳,為梅劇團“第一次建立了導演制”(33)以往戲曲班子沒有導演,據許姬傳說:“梅蘭芳請張彭春擔任導演并負責演出,這是梅劇團第一次建立‘導演制’”,見許姬傳、許源來: 《憶藝術大師梅蘭芳》,第22頁。。

三、改換劇目與編排《刺虎》

事實上,張彭春未能作為梅劇團的成員出訪美國,而是恰巧同時期代表南開大學赴美講學。張氏在美講學、籌款取得了怎樣的成果,我們已不得而知,但他同期訪美對梅蘭芳劇團的意義重大。從參與籌備時即為梅蘭芳選擇劇目、參與排演,到訪美期間擔任梅蘭芳劇團導演,張彭春在演出方面主要負責如下事項:

(一) 編選劇目

選劇合適與否直接關系到訪美演出能否成功。早在1925年,梅黨曾邀請美國戲劇家班托克為出洋演出挑選劇目。據《申報》報道,當時選出的梅蘭芳“生平最精彩之杰作數十出”(34)《梅蘭芳出洋之動議》,《申報》,1925年3月24日。,即《黛玉葬花》《打漁殺家》《貴妃醉酒》《木蘭從軍》《一縷麻》《霸王別姬》《洛神》及新排之“花蕊夫人”等,主要是以新編戲為主。其后,齊如山一直留心詢問外賓對于中國戲曲的喜好,不斷調整選目、修改劇本,在訪美前選定的劇目包括: 《霸王別姬》《貴妃醉酒》《黛玉葬花》《佳期》《拷紅》《琴挑》《偷詩》《洛神》《思凡》《游園驚夢》《御碑亭》《晴雯撕扇》《汾河灣》《虹霓關》《金山寺》《打漁殺家》《木蘭從軍》《天女散花》。另外,齊如山把梅蘭芳擅長的劍舞、袖舞、刺舞、杯盤舞等單獨抽出來重新編排,還為了貼近西洋時興的芭蕾舞,增加了踩蹺為主打的劇目(35)齊如山: 《梅蘭芳游美記》,《齊如山談梅蘭芳》,第23頁。。

1929年,在與張彭春商討如何選劇時,齊如山仍主張訪美演出以新戲、古裝歌舞戲為主,并準備了數種自己的新編劇本送予張彭春挑選。但張彭春認為《廉錦楓》一類的新戲不夠好(1929年5月15日),赴美還是應該多演傳統戲。在演出劇目的擇取上,張彭春下過一番功夫。在看過梅蘭芳多場演出后,張彭春認為《六月雪》《群英會》等戲“可以帶到國外去”(1929年6月21日)。另外,他主要參考《戲考大全》《梨園佳話》等書,挑選出如下戲目:

《別姬》《刺虎》《白蛇傳》(全本)《思凡》《木蘭》《香妃恨》《奇雙會》《空城計》《桑園寄子》《李陵碑》《宇宙峯》《紅鸞禧》《戰蒲關》《彩樓記》《五家坡》《醉酒》《獅子樓》《三國志》《鬧學》《冀州城》(36)張彭春參與籌備訪美初期,已將昆曲折子戲《刺虎》列入備選劇目中。該戲此前并未列于梅劇團的籌備劇目中,也并非梅蘭芳代表作。后來經過張彭春力薦,成功制造了《刺虎》作為訪美演出的最大“爆點”。具體分析詳后。

張彭春與齊如山為訪美選定的劇目有根本不同。齊如山的戲劇審美主要來源于“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演劇”(37)孫柏: 《紐約進行時: 梅蘭芳的美國逆局——對一個戲劇史轉折時刻的追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2年第11期。,而張彭春則深受易卜生式的現代戲劇浸潤。張彭春在籌備篩選劇目時,除了唱腔好聽、身段好看,能體現梅蘭芳藝術特色之外,他主要考慮的是外國觀眾的文化接受問題。雖然在訪美之前,張彭春的建議未能被采納,但在美國首場演出遇冷后,經張彭春提醒,梅蘭芳意識到原本準備的訪美劇目并不能像在國內一樣叫座。盡管《晴雯撕扇》《天女散花》這些古裝新戲、歌舞劇等,在1919年的日本演出中曾受到好評,但這類新編戲“大都情節簡單”(38)許姬傳、許源來: 《憶藝術大師梅蘭芳》,第21—22頁。,脫離了東亞文化背景,僅靠賞心悅目的審美體驗未必能征服美國觀眾。于是梅蘭芳拜托張彭春盡快重新選劇、安排節目單。張彭春堅持演舊戲為主,“外國人對中國戲的要求,希望看到傳統的東西,因此必須選擇他們能夠理解的故事”(39)張彭春始終主張在美應多演傳統戲。據許姬傳回憶:“張彭春說: ‘外國人對中國戲的要求,希望看到傳統的東西,因此必須選擇他們能夠理解的故事。中國戲的表演手段唱、做、念、打,但這些都為劇情服務,外國人雖不懂中國語言,如表情動作做得好,可以使他們了解劇情,每次演出劇目要多樣化,如同一桌菜肴具備不同的色、香、味,才能引人入勝。我主張以傳統戲為主,武打古裝戲作為片段,服裝、化裝要配搭?!币娫S姬傳、許源來: 《憶藝術大師梅蘭芳》,第22頁。??梢哉f,張彭春對于訪美劇目的選擇,最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重傳統、重情節、重表演、強調劇目多樣化等選劇標準,也在張彭春擔任導演、革新演出方式中得以落實。

(二) 導演重排

對于一些中國傳統戲曲劇目,張彭春曾在日記中指陳其弊:“意義與結構太少力氣,沒有脫掉一段一段書詞的組織法——唱些句,幾句說白,又唱些句。所謂身段,也是零散的。能動感情的戲很少。情節都非常簡單?!?1929年5月15日)此說以話劇為本位,認為傳統戲曲結構松散,雖有以偏概全之嫌,但確實是站在觀眾的角度,戳中了傳統戲曲劇本和表演的一些弊病。

美國演出中,多數觀眾不具備中國傳統文化背景,又聽不懂文詞,舞臺的熱鬧、故事的情節、身段的表現力顯得重要。因此,在訪美演出中,張彭春改造了京劇的表演方式。比如在《貴妃醉酒》中,張彭春壓縮了一些“交代性”文唱,并減少進酒、調情等表演的次數,使得所選出目內容更加凝練集中。排練時,他親自掐表計時,將45分鐘的劇情縮短到25分鐘以內,將整晚演出安排在2小時以內。

此外,對于不同城市,或是同一城市不同場次的演出,齊如山此前聽說,“因為外國習慣,不可以隨便換戲目,倘一換,則上座必要受影響?!?40)齊如山: 《國劇發揚到國外》,《齊如山談梅蘭芳》,第204頁。張彭春并未受此限制,每晚安排四五出不同的劇目,使劇情、扮相各具特色,以“變化觀眾眼光,使他們不至于感到厭倦”(41)齊如山: 《梅蘭芳游美記》,《齊如山談梅蘭芳》,第24頁。,滿足不同觀眾的觀演需求。在美演出期間,張彭春對每個經過協商選定的劇目刪改剪裁,嚴加排練,“張先生上課啦”(42)許姬傳、許源來: 《憶藝術大師梅蘭芳》,第41頁。,遂成為梅劇團訪美期間的口頭語。每場演出后,張氏又連夜提建議并商議下一場的劇目與排練。梅蘭芳盛贊張彭春,“干話劇的朋友很少真正懂得京劇,可是P.C.張卻是個京劇的大行家”(43)黃殿祺編: 《話劇在北方的奠基人——張彭春》,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年,第251頁。。

(三) 改換劇目

紐約演出是梅劇團最為看重的一場,關系到“來美成功與失敗”(44)李斐叔: 《梅蘭芳游美日記》,《梅蘭芳全集》(第7卷),第487頁。,劇目的選定尤為重要。梅蘭芳原本計劃在紐約演出《汾河灣》《青石山》《空城計》《別姬》四段,張彭春則建議他加入昆曲《刺虎》一折,而不是梅蘭芳更熟悉的《天女散花》《御碑亭》一類的戲碼。

《刺虎》選自《鐵冠圖》,演亡明宮女費貞娥欲為君報仇,假扮公主意圖行刺李自成,不想李自成將其賜給虎將李固為妻。洞房之夜,費貞娥把李固灌醉刺死,然后自刎身亡的故事?!洞袒ⅰ芬徽邸敖Y構極好”(45)李斐叔: 《梅蘭芳游美日記》,《梅蘭芳全集》(第7卷),第486頁。,富有張力,搬演到舞臺上極富表現力。除了“故事的緊湊性和連貫性”(46)鄒元江: 《從嘗試新潮演劇到回歸“舊劇的途徑”——對梅蘭芳1912—1935年表演劇目轉圜的反思》,《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20年第2期。符合西方審美,在結構和意義“太少氣力”的傳統劇目中,較為另類。該劇在審美屬性上,有如西方戲劇中的“命運悲劇”一般,情感充沛,動人心魄。因此,張彭春在國內選戲時即建議排演《刺虎》。華盛頓首場演出驗證了張彭春對于美國市場的判斷,因此他為紐約及后續的演出制定了新的節目單,重新編排,其中最典型的策略便是加入《刺虎》一劇。張彭春將戲目改為《汾河灣》、《青石山》、劍舞、《刺虎》四出。在后來的舊金山演出中,第一戲目為: 《鬧學》、《青石山》、杯盤舞、《刺虎》,《刺虎》均列作壓軸大戲。(47)《青石山》的演出頻次也很高,該戲由武旦朱桂芳扮演,以便于梅蘭芳改裝。

(四) 增加《刺虎》

齊如山《梅蘭芳游美記》透露了張彭春選取《刺虎》的另一原因:

我把(按照張彭春的意見)選定的劇本,都按(張彭春規定的)這個時間(不超過兩個小時)改編了一回,編完后,去請教張彭春君。張君說:“《刺虎》這出戲非演不可,因為它不僅演朝代的興亡,并且貞娥(按,即梅蘭芳演的費官人)臉上的神色,變化極多,就是不懂戲的人,看了也極容易明了?!?48)齊如山: 《梅蘭芳游美記》,《齊如山談梅蘭芳》,第24頁。按,括號內容均為齊氏原文。

張彭春看重的是費貞娥“神色”變化極多,即便是不懂戲的外國人,也容易看懂。而據《梅蘭芳游美日記》所言,梅蘭芳此前其實從未公開演過《刺虎》。在張彭春堅持之下,梅蘭芳敢于采納建議,冒著怎樣的風險可想而知。

張彭春在排練時親自擔任導演,據琴師徐蘭沅回憶:“《刺虎》里,費貞娥的主曲[滾繡球]也刪去,其他場次和身段也有精簡,我們事先反復排練。張彭春先生拿著表,掐鐘點……《刺虎》三十一分鐘,時間的準確使得美國人感到非常驚訝?!?49)許姬傳、許源來: 《憶藝術大師梅蘭芳》,第24頁。演出的效果也證明了張彭春精準的判斷,“演此劇時觀眾極為動容,此劇情節固動人,梅先生演來尤能妙到秋毫也”(50)李斐叔: 《梅蘭芳游美日記》,《梅蘭芳全集》(第7卷),第487頁。,極大地增加了梅蘭芳的舞臺魅力。美國劇院有不成文之規,凡是名伶演劇,以結尾揭幕、再謝幕的次數可看出受歡迎的程度。美國演員最受歡迎的揭幕不過十次,而梅蘭芳此次演出,竟達到了十五次之多,一時成為美談。

演出中,張彭春將《刺虎》放在最后壓軸。從劍舞改扮成《刺虎》的費貞娥,頭飾、服裝都有很大的變動,需要“戴鳳冠,穿紅蟒,著彩鞋,后易青褙子、白腰包,甩發,仗劍”。為了能夠正常換裝,張彭春在兩個劇目之間安排了“大休息”“叫簾”“說明”三個環節,共“占二十三分鐘”(51)許姬傳、許源來: 《憶藝術大師梅蘭芳》,第24頁。。以《刺虎》收場,使整臺演出達到高潮。當時紐約劇評人斯達克·楊(Stark Young)撰有《梅蘭芳》一文,就特別指出,“《刺虎》一劇最使吾人滿意”(52)李斐叔: 《梅蘭芳游美日記》,《梅蘭芳全集》(第7卷),第494頁。。后來梅蘭芳專程拜訪斯達克·楊時,他詳細詢問梅先生:“《刺虎》斟酒時,何以身段與每次所演偶有相異之點?”斯達克·楊顯然對中國戲曲身段提前做了功課(53)據許姬傳回憶,斯達克·楊當面向梅蘭芳提出有關《刺虎》一劇的表演的具體看法:“《刺虎》里費貞娥自刎的身段非常好看,自刎后,與一只虎同躺在臺上的距離、方向、樣式都有研究,含有美學觀點,看了幾次《刺虎》,覺得第一次貞娥自刎的身段比后來的好看?!币娫S姬傳、許源來: 《憶藝術大師梅蘭芳》,第27頁。,以為細微差別或許表示劇中角色的不同行為方式或心理狀態。由此也可以看出,《刺虎》受到了專業劇評人的關注,成為輿論的話題焦點之一。

《刺虎》這出張彭春臨時加上的戲碼,成了梅蘭芳訪美演出的一大亮點。除了劇評人的稱賞,在美期間,羅馬尼亞畫家為梅蘭芳畫像,便選擇了梅先生扮演《刺虎》時的表情。又有派拉蒙、??怂箖杉夜緸槊诽m芳攝取有聲電影(54)可參曹菲璐: 《梅蘭芳訪美的有聲電影經驗與國片復興運動——基于1930年梅蘭芳在美拍攝〈刺虎〉短片的歷史考察》,《梅蘭芳學刊》,2022年第9輯。。在美拍攝電影原本就在齊如山等人的“有聲電影”計劃之中,不過,當時預備的劇本是《汾河灣》《武家坡》等幾種(55)齊如山: 《齊如山至馮耿光、趙叔泳、吳振修關于訪美演出的書信》,《梅蘭芳往來書信集》,第314頁。,并沒有《刺虎》。梅蘭芳此前也從未排演過這出戲,只是聽從張彭春建議,也是照顧美國觀眾心理的權宜之計,沒想到竟如此受歡迎。美國電影公司選擇《刺虎》中的“飲酒”一節,將梅氏的代表作保存下來并得以傳播,這也是中國演員第一次拍攝有聲電影。

有學者指出,當時美國評論文章集中于“程式”“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等問題,所傳導的可能正是來自中方的聲音(56)江棘: 《民族藝術話語的越境之旅: 重審梅蘭芳海外公演中的“程式”輿論》,《清華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張彭春與斯達克·楊是校友,均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張彭春回國后,經常閱讀的期刊便有《新共和》(NewRepublic)和《戲劇藝術月刊》(TheaterArtMonthly),而這兩本雜志正是斯達克·楊發表劇評的主要陣地。在梅蘭芳演出前,張彭春與斯達克·楊“事先交換了意見”,“還約他看梅劇團內部彩排”(57)許姬傳、許源來: 《憶藝術大師梅蘭芳》,第25頁。。但張彭春是否具體到就演出劇目問題提前與斯達克“通氣”,或者說這種“通氣”是否影響過斯達克對《刺虎》一劇的評論,我們已無從得知。不過,張彭春選中《刺虎》作為美國演出的主打劇目,無論是美國文化界一系列評論文章,還是后續電影拍攝、畫家畫像,都使美國公眾聚焦在《刺虎》表演中的梅蘭芳。作為一種“再造經典”的宣傳手段,張彭春通過塑造《刺虎》成為梅蘭芳訪美演出的代表作和記憶點,不可謂不高明。從演出反饋來看,梅蘭芳日后回憶,“在美國表演,最受觀眾歡迎的也就是昆曲中的《鐵冠圖·刺虎》,連唱四十多次,盛況不衰”(58)梅蘭芳: 《四十年戲劇生活》,《梅蘭芳全集》(第1卷),第97頁。對此,齊如山有如下說明:“因為美國報上、雜志上所發表的文字里,對《刺虎》和《汾河灣》議論得最多,所以國人就以為美國人只歡迎這兩出,其實不然,因為新聞事業差不多專注最新的見聞事跡,雜志也有這種性質,梅君初到紐約,一切都是最令人注目的新聞,各報對評論中國劇和梅君的文字,都爭先登載,可巧《刺虎》和《汾河灣》兩出正是第一個戲目,所以對這兩個戲評論得特別多。后來雖然換了戲目,但是已經過了半個多月,各報對這事認為已經不是新聞,所以評論的文字也就少了。有那些志在研究中國劇的人們,都自己深切研究,不輕易在報紙上發表意見。所以中國人認為美國人只歡迎《刺虎》和《汾河灣》兩出,那就有點誤會了?!币婟R如山: 《齊如山談梅蘭芳》,第32頁。筆者認為,不僅美國文化界關注、評論《刺虎》與《汾河灣》最多,梅蘭芳本人也證實了《刺虎》在美國最受歡迎。另外,五年后的訪問蘇聯演出中,《刺虎》仍最受觀眾喜愛。這恰恰說明了張彭春對國外演出市場、觀眾心理的準確判斷與宣傳得當。,足可見梅蘭芳對于張彭春建議加演《刺虎》一劇的認可和得意。

結 語

訪美籌備、排練、演出之余,張彭春在涉外事務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據許姬傳回憶,梅蘭芳在美國的所有發言稿及一切活動,都要和張彭春商量。(59)許姬傳: 《梅蘭芳游美訪蘇的一段佳話》,《許姬傳藝壇漫錄》,北京: 中華書局,1994年,第166頁。與美國文藝界交流時,張彭春作為梅蘭芳意趣神色的發言人和詮釋者,多次公開發表關于中國戲劇的主題演說(60)洪朝輝、董存發: 《中美文化交流中的新亮點——從邊緣視角觀察梅蘭芳訪美》,《南國學術》,2023年第1期。,?!疤咸先鐩Q江河,全席大鼓掌”(61)李斐叔: 《梅蘭芳游美日記》,《梅蘭芳全集》(第7卷),第504頁。。張彭春在訪美演出中的重要作用,我們能夠從《游美日記》和許姬傳的回憶錄中感受到,卻在總指揮齊如山眾多文字記載中較少看到,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在與梅劇團共同籌備訪美期間,張彭春預感到齊如山“愿意利用別人的意見,而卻完全由他自己主持”(1929年5月7日),在日記中略有微詞。不過,張彭春本人性格直率,談起戲劇等擅長領域,常不自覺地露出自負狀,曾多次在日記中反躬自省。張彭春預料到梅黨的態度,“他們本應請我同行,但是吳與司徒會議后拒絕了我!……我看他們未必是輕視我,也未必完全是經濟。大概也許是怕我要支配他們?!?1929年9月25日)或許正是在與梅劇團接洽過程中再次“失度”,張彭春顯示出“支配”的架勢,觸犯了齊如山等人的忌諱,以至于在齊氏回憶文章中,多強調訪美工作都在自己掌控、籌備中,而較少記錄包括張彭春在內的其他有功之人。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張彭春在陪同梅蘭芳訪美一事上,的確有過以“梅蘭芳顧問”之名為自己張目的私心,筆者也無意為這一點開脫。但抱持“了解之同情”的態度,站在張彭春的立場上,體貼他與梅蘭芳交往過程中立志為“中國戲劇爭光榮”的內心轉變,則他的舉動亦可被理解。在赴美演出中,張彭春憑借戲劇上的豐富經驗、精準的判斷和勇敢的氣魄,為梅蘭芳外訪的成功和中國戲曲的“國際亮相”立下大功。訪美五年之后的訪蘇演出亦是明證。梅蘭芳再次邀請張彭春擔任總指導,“一切均請(張)先生指導”(62)崔國良主編: 《南開話劇史料叢編·編演紀事卷》,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6頁。,而請齊如山負責國內的籌備事宜(63)可參傅謹: 《齊如山與梅蘭芳之二三事》,《讀書》,2013年第4期。。梅蘭芳在《游俄記》中稱贊張彭春“辦事有毅力肯負責任”,“對內對外無不措置裕如,對中國的戲劇藝術有獨到的見解”,并謙虛地指出“在藝術方面有那樣的收獲”,和“張先生的辛勞分不開”(64)梅蘭芳: 《梅蘭芳游俄記》,《梅蘭芳全集》(第7卷),第22頁。。與梅蘭芳合作無疑為張彭春贏得了口碑,而在張彭春留存的文章中,無論訪美還是訪蘇,幾乎沒有為自己表功的只言片語。(65)據許姬傳《梅蘭芳游美訪蘇的一段佳話》:“(齊如山的)《梅蘭芳游美記》……是一本有文獻價值的書,但提到張彭春幫忙的事卻占很小篇幅。張彭春之不寫回憶錄,一則避免與齊唱對臺,二來他回國后,忙于自己的教育本職,無暇著書?!薄对S姬傳藝壇漫錄》,第166頁。

饒有意味的是,梅蘭芳訪美、訪蘇演出作為中西戲劇交流的重要事件,均顯示出了類似“羅生門”的復雜面貌?;诓煌瑫r間、不同視角、不同立場的記錄文獻,既增加了事件本身的傳奇色彩、梅蘭芳形象的迷人程度,也為學術研究帶來了挑戰。梅蘭芳劇團留下的游美日記、回憶錄等,作為演出的“有意史料”(66)此概念出自法國年鑒學派史學家布洛赫,“有意史料”是指“歷史著述、回憶錄和公開的報道等,這類史料的原作者大都‘有意’想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時人和后人的視聽”;與之相對應的“無意史料”則是指政府的檔案、軍事文件、私人信件及各種文物等,“這都是當時的人們在無意中留下的證據”。布洛赫: 《歷史學家的技藝》,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8頁。,不可避免會彰顯或隱去某些歷史因素的成分。張彭春日記作為梅劇團之外的“無意史料”,不以發表或宣傳為目的,是未被披露的第一手文獻材料,補充了梅蘭芳訪美事件的另一重隱秘視角,提供了戲劇史上的新材料,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訪美演出已近百年,留下許多未盡的話題。對比張彭春和齊如山、李斐叔、司徒雷登等多方面的記載,鑒偽存真,可使新舊材料、“有意”“無意”文獻的對讀互證更貼合人情物理,更接近歷史真相。

史料爬梳、廓清事實的同時,筆者更關注的是張彭春在成為梅劇團導演后,如何通過更換劇目、調整宣傳策略,制造了《刺虎》這一演出亮點,如何有效闡釋并傳播梅蘭芳和中國戲曲文化、促進中美文化交流等問題。解讀訪美演出背后的助力與博弈,重新提煉訪美事件中被遮蔽、被遺忘的史實,更有利于貼近戲劇史發生的具體時空和場景,最大程度呈現出多維、動態的“情境戲劇史”(67)“情境戲劇史”概念受張劍提出的“情境文學史”啟發。意即構建一種力求貼近戲劇文本、舞臺發生發展的具體時空和場景,包括劇作家、導演及演員的心靈史和生活史,作品的發生史、演出史和生態史,理論的發展史、論爭史的多維戲劇史??蓞垊? 《稿本日記與情境文學史建構——以中國近現代稿本日記為例》,《南京大學學報》,2023年第3期。,豐富我們對于民國戲劇史的認識。

猜你喜歡
齊如山梅蘭芳劇團
梅蘭芳評傳
對齊如山在“梅劇團”中角色的反思*
梅蘭芳、程硯秋、齊如山與早期京劇導演
歡迎加入“藍狐貍小劇團”
歡迎加入“藍狐貍小劇團”
歡迎加入“藍狐貍小劇團”
歡迎加入“藍狠狠小劇團”
梅蘭芳家族:國重于家,德先于藝
梅蘭芳苦練基本功
現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