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美”打開語文

2023-03-29 02:32譙江龍
師道(人文) 2023年3期
關鍵詞:滕王閣語文課語文

譙江龍

近日讀到一首唐代詩人錢珝的《未展芭蕉》,讀完心生歡喜,極其愉悅,完全出乎了自己對這一首小詩的意料。想起自家陽臺上日日擺放的大盆天堂鳥,也屬于芭蕉科,在讀到這首詩之前,它的色澤、身姿從未變成我的“審美對象”,它的“靈韻”也從未俘獲過我,我和它之間并不構成美學意義上的相遇。但當這四句進入我的視線,發生一系列反應之后,我家陽臺上的天堂鳥作為物和意象同時也印入我的想象的世界。

我想這首詩產生魅力的根本就在于詩人注視眼前的芭蕉葉時,他“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態度悠然,祛除了功利,完全帶著審美的眼光在享受這自然的賦予。庭院里的芭蕉如同一只槳,撥動著豐饒的感官之舟和想象之海??纯催@精妙的比喻:“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背醮禾旌?,芭蕉葉還向中心卷曲著自己,她的色澤是如此清麗,如同無煙之冷燭和干綠蠟,卷起的葉子就像少女嬌羞的芳心,在春寒料峭之時和衣怯寒;這還不夠,要繼續給予聯想:這蜷曲的枝葉不正像一緘寫得密密麻麻的書札嗎,而東風此時又是這般多情,拂動未展開的芭蕉葉,就像要窺探藏在這封綠書札里用筆墨點染的秘密?!拔乙娗嗌蕉鄫趁?,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自然的深情需要人的深情去發現和創造,同樣地,語文教育的品格也需要語文教師秉持莊子無用之用的理念,用審美的姿態和眼光,擁有類似于詩人對未展芭蕉精微的觀察、釋迦牟尼與迦葉對一朵花微笑的心心相印去實現。語文課需要更多的美,語文活動也需要更豐富的審美體驗。

美在教學日常

今天的語文人面臨怎樣的挑戰呢?信息多元化、學生主體人格覺醒、消費主義的深度浸透、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的社會氛圍……這些挑戰大部分來源于時代土壤發生的變化,在知識霸權向著知識平權發展的過程中,知識猶如漲潮后的貝殼,變得俯拾即是,教師若仍焦灼于知識的占有和知識的廣播,勢必被時代之潮拍在沙灘上。而語文人在變動不居中應當做的大概也就是守住語文的根柢:審美中的感性和建立在感性之上的理性。無可否認,現代人對于外在世界的感知和觸摸的能力在退化,在紛繁的感官刺激中,其實并未收獲多少持久而深刻的美感體驗。對此,語文課有責任以審美的眼光去培育缺失的耐心、精神生長的信心,在一個個高度概括的分數背后灌注一股面對生活的勇氣、熱愛生活的意識以及學會過好生活的能力。

語文課要具有美感,要帶領學生追尋美、體驗美,教師首先得擁有美的素養。素養形成的關鍵在于語文教師首先是一個有審美自覺的主體,面對文本這一情感、思想的固體形態,能感同身受、身臨其境,進而融匯個人的生命經驗達成內在精神的對話。

學習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時,朱光潛先生對待自己讀到的諸多語料都是“錙銖必較”。體味文字和情感的關系,本身就是審美的,作為學習者,我們讀這篇文章無疑是進行二次審美。朱光潛先生告訴我們“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那么,何不在寫作練習中去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呢?因此設計了當堂練筆,用“暖陽”“落葉”“我”三個詞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形成一種語言氛圍,表達統一。一生寫道:橘紅的暖陽溶于遠空/微醺的落葉悠然飄舞/庭院盛滿了陽光/溫暖的空間緩緩地/流動。在他的筆下,落葉帶來的不是傷感,而是美妙的瞬間;似乎不是光線的偏移轉動而是空間的流動,讀罷讓人有了一種日光流動而盛放于我們的庭院的輕柔飄動的感覺。這是對暖陽悉心觀察,也是對自我生存空間的詩性表達。一生寫了一首名為《邊界》的小詩:暖陽站在左邊/絢爛的光充滿我左邊的世界/是希望之巔/落葉站在右邊/昏黃之色霸占我右邊的世界/是暮色深淵/而我站在中間/左不能達/右不能入/這里/是屬于我自己的世界。這首詩里充滿了智性的思考:在極燦爛和極昏暗的兩端對立中,人能處于中間地帶,也算是一種堅守吧。

在講《滕王閣序》時,每日生活的城市再次遭遇疫情,那幾日從新聞中得知飛機失事,師生情緒低沉壓抑。在此期間,每個人都意識到了在闊大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的渺小無常,也因此而對珍惜生命、活好當下有了更加切實的體會。作為語文老師,我想,正是這個難捱的階段,更需要從精神上給予撫慰,發掘力量,語文課堂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不二法門,因此精心備課,利用線上平臺交互、共享的優勢,設計語文活動,用行動對抗虛無,用美感占領躁動的空氣?!扒绱v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黃鶴樓因崔顥的書寫而被記憶;“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因王勃的詠嘆而流光溢彩;“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揚州城因為杜牧四首詩的鋪敘,更添風情和浪漫……作家馮驥才說:“城市和人一樣,也有記憶,一代代人創造了它之后紛紛離去,卻把記憶留在了城市中?!蔽膶W對于城市來說恰有不滅的記憶功能。隨著時間推移,建筑會腐朽坍塌,生活在一個具體時空當中的人會消亡,但吟詠城市的文學作品流傳下來,城市的記憶尤其是文化上的記憶就沒有切斷,它歷久彌新,愈老愈醇。而當靜默在家,無法以腳步感知自己的城市時,恰好也有了機會拉開距離,用想象重建對自己城市的認知。課堂上創設情境:疫情消散后,學校報社將組織學生進行“探尋古詩文中的名勝”系列游學采風活動,高二的同學承擔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游學之文化宣傳彩頁設計。通過這樣的情境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為了完成這個大任務,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畫出王勃筆下的滕王閣的景物,并說明畫面安排和色彩選擇的依據,線上任務提前布置,課堂上展示分享。等到釘釘提交時,打開作業,著實讓人驚喜感動,孩子們以手繪或者畫圖工具的方式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滕王閣,沒有了傳統學習文言文的極度枯燥乏味的感受和發自內心的排斥,他們創造力被激發出來,最后我將眾多優秀作業匯集到一起,放在公眾號上,展示給更多人,孩子們的思考和實踐獲得了肯定和欣賞。

在本堂課最后,為引導學生在觀賞滕王閣之美后,回到現實,用審美的眼光觀照自我生長的城市,設計了線上寫作任務“蘭州黃河樓初建不久,現向全社會征文,學完《滕王閣序》,請你用文言的形式為蘭州的黃河樓撰寫一篇文章”,學生雖足不出戶,但通過網絡圖片、視頻資源,寫出了耐人尋味的《黃河樓賦》。一生寫道:“版圖中央,四通八達;挽手歐亞,五洲共襄?!绷硪簧鷮懙溃骸奥牻z路駝鈴悠揚,人聲鼎沸;望北庭鼓聲穿天,馬革裹尸?!痹谖淖謱懽鲗嵺`中,遣詞造句,選材琢磨,歷史與現實交織,文學與文化并行。既鍛煉了表達能力,又學以致用,引導學生關注腳下的土地,聆聽身邊的聲音。

在這節課中,文言文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被打碎,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了《滕王閣序》的精彩,也呵護了自己的對美的感知力,獲得審美愉悅。更重要的是,在語文活動中,學生們的創造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示。美具有隱形的競爭力,蔣勛說:“一個社會里面美的重要性,可能還不止在于它有多少個畫家、音樂家、舞蹈家、戲劇家,而更在于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領域,怎樣能夠把美作為一個向前發展的創造力,或者我們可以把美作為創造力的一個征兆?!睂W生的創造力不被壓抑,我想這是我們教育者的底線。

以美心致美思

審美是訴諸情感的活動??档抡f“美是無目的的快感”,美需要在無功利的前提下去感受、體驗、欣賞,獲得情感和精神的快感。對語文課來講,在這種情感的體驗之后,還需要延展至思的層面?!洞航ㄔ乱埂肥翘圃娒?,寫景清新朗潤:春風駘蕩、江水漫漫、花圖如錦、月色生情、夜晚闃靜,有飄蕩天涯的游子和颙望遠方的思婦,這些意象的組合確是美不勝收,給人以極大的震撼;但這首詩“孤篇橫絕”,除了可以訴諸感官享受和情感愉悅的寫景和抒情,還有可貴的思索。一個覺醒的生命個體面對宏闊的宇宙和悠遠的時間,發出了追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一層追問打開了一個孤獨又遼闊的宇宙境界,人類到底什么時候開始存在,文明到底什么時候開始演進?或許張若虛要的不是一個確定的答案,他的叩問本身就是意義,他用叩問撬動著人的站立之地,引發人思索人生存在的種種問題。這種“凝望永恒的初唐時代精神”(歐麗娟語)給予我們許多的感動。

語文課也需要像張若虛一樣,師生在合適的機緣代入對人自身生存的思考之中。學習完《逍遙游》之后,師生一起寫對“逍遙”的理解。學生寫道:“然而,無所欲,無所求,便是自由,便是逍遙嗎?莊子早已解答了這個問題。逍遙,是有所欲,超脫欲;是有所求,不強求。鯤,超越了自己,不再拘泥于水中,而是有了大翼,從此天地間任其翱翔,逍遙自在。彭祖以久特聞,可眾人匹之,卻又悲從中來。人生渺小,就連蘇軾那樣的大文豪,也會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但是,真正能獲得永恒的人,往往不會是強求永恒于世的人,而是那些不在意自己是否能獲得長久的人,他們解放了內心,便也因此得到了內心世界的永恒?!痹诤蛯W生對話中,能夠迸現出這樣的吉光片羽讓人幸福,盡管不是每節課都如此,但這樣的對話和寫作讓師生共同走進了一個之前從未進入的領地,從而避免了單調的重復,建構了對于語文和自身的想象。

除了聚焦、思索自身,語文課需要擴大學生的眼界,不能只見自身不見世界。學習杜牧的《阿房宮賦》時,發現不能只被華美的賦詞吸引,而要看到“華麗背后是蒼涼,美文根柢在忠心”的特色,從而進入對歷史和現實更深的思考隧道。這篇賦體文章鋪陳摛文,層層渲染。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賦體的文體特征,在通過批點法理解文章的內容后,線上布置當堂練筆,“請你試著也用賦的方法總結,阿房宮是什么”,學生寫完當即提交。阿房宮不再是僵死的建筑和遙遠的文本,在學生筆下,它“是往日繁華在殘垣斷壁中最后的哀歌”“是暴君給自己修筑的墳墓”“是廢墟中最后一點星光的閃爍”“是平凡百姓無法祛除的傷痕”“是歷史的殘影、是時代的裂痕”“既是國家國力的結晶,也是暴君自縛的蠶繭”“是勵精圖治后的昏庸自大”“是血淚浸染的一簾殘幕”“是在萬世期望中劃開的一道事與愿違”……在線上共享交流區,大家的思想相互激發、碰撞,學生秉持著帝王的視角、普通人的視角,對《阿房宮賦》這篇文章留給我們的精神礦藏進行了充分發掘,反芻歷史,得出經驗。

和學生一起研讀到文章的末尾,不禁有一種悲哀之感。作為知識分子,杜牧和寫《過秦論》的賈誼、寫《六國論》的蘇洵一樣大聲疾呼,提出了“各愛其人”“哀之鑒之”的呼喚,可是縱觀歷史,在封建王朝時期,盡管總有有識之士指出時代的問題,可統治者卻最終沒有“哀之鑒之”,為什么會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如何跳出歷史周期律的怪圈?將這個呼之欲出的問題拋給學生,作為課后寫作小練筆,線上提交,評選優秀。學生積極踴躍地表達自己的認識。有同學認為“想要跳出怪圈就得得到民心,想要得到民心就得深入群眾,以平等的心態去對待人民,以約束的思想去對待權利。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維持統治與治理的根本途徑”;有同學持有更宏闊的視野,認為“歷史上的有識之士都形單影只,只有所有人的聲音匯在一起,才能讓統治者意識到問題的所在,只有讓人民的意見成為主導的前進方向,在優秀的思想的指導下,才能永遠煥發生機,愈加強盛”;有同學在古今對照中確認了對權力進行制度約束的必要性,“過大的權力,就像一把鈍刀,時刻在鋸磨那一根根支撐心靈的弦,人終究是不能一個人掌握太大的權利,所以限制皇權也是一個解決的方法,并且要不斷反思,分析自身問題和行進路線”;有同學看到了歷史深處缺乏深刻反思能力造成的后果,“人們對歷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對一些關鍵歷史事件的記憶,而非對這些歷史事件發生背后的溯源,因而歷史上的錯誤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如果后人只看到秦朝這一高大建筑轟然倒塌的表面,而不深思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恐怕也真的只能跟秦朝一樣在流淌的時間中僅僅占據一星半點的地方,最后變為史冊上一頁泛黃的嘆息”。學生的深入思考令線上課堂充滿驚喜,雖然隔著屏幕,但我們感受得到,所有人的精神情思都在同一場域互相激蕩著,這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思索的美感,一種安心和喜悅。

語文課需要“有用”的知識、范式和方法,但也更加迫切地需要“無用”的追尋和體驗,語文老師的內心需要更虛一點,內心虛了,一草一木、萬事萬物、廣闊天地才能涌入,美才能發生,思考方可滾燙,語文的創造力才會醞釀。

猜你喜歡
滕王閣語文課語文
第三屆“滕王閣杯”童謠大賽獲獎名單
滕王閣,我心中的歌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經典吟誦第七期《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經典吟誦第八期《滕王閣序》(節選)
可怕的語文課
語文課里掙分忙
語文課應該培養什么?
怎樣才能上好一節語文課
《滕王閣序》同文異名考述
語文知識連連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