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術融合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

2023-03-29 04:31田舜龍
高考·上 2023年12期
關鍵詞:語文課堂融合信息技術

田舜龍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的多樣性、豐富性和飽滿度,與信息技術的合理使用息息相關。信息技術能以動態或靜態形式,提供畫面、視頻等,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語文學科的內容。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是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深度擁抱,是一種深層次的融合。

關鍵詞:語文課堂;信息技術;融合

語文課堂教學的多樣性、豐富性和飽滿度,與信息技術的合理使用密切相關?!盎ヂ摼W+”大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如能插上信息技術的翅膀,擁抱最新多媒體網絡技術,將會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更能調動學生參與語文課堂學習的熱情,也將更能凸顯語文學科的魅力。然而,如果信息技術手段使用不當,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削弱語文學科的語言與文學特性,授課效果會適得其反。在這里,筆者將就語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進行一些思考。

一、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優勢

語文學科涵蓋語言、文字、文學等范疇,內涵與外延邊界不好界定,幾乎可以用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來形容,是一個浩瀚的領域。要將這么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以學生能夠接受的形式,以生動活潑而又最有效的方式呈現出來,難度非常大。信息技術能以動態或靜態形式,提供畫面、視頻等,幫助學生實現時空的穿梭,回到想回去想到達的任一時段任一朝代,直觀地感受語文學科涉及的內容。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融合優勢明顯:

(一)開拓性提供語文沉浸式學習情境

“信息技術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將學習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和處理,更好地揭示知識的奧秘;或將學習內容進行新的演繹,從視覺和聽覺上帶給學生更多學習愉悅感。[1]”網絡上圖片、視頻、影音等的多感官直接刺激,讓學生更喜歡形象、動態、信息量大的接收形式。多媒體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快地走進情境進行沉浸式學習,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去文本中閱讀、發現、思考并領會文本的內容,品味語言文學的魅力。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課,要在課堂上直接講述作者在地壇時的獨特心理感受非常困難,而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提供地壇周邊的環境畫面,配以獨特的情景音樂,學生自然而然就被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更好地沉浸并感受到史鐵生先生當年的那種情感。

(二)擴容式增加語文課堂學習信息量

語文課堂的魅力,除了教材所提供的學習文本極具鑒賞性外,還在于語文學科具有極強的伸縮性和拓展性。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與語文學科高度融合后,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語文學科將到達“咫尺天涯”“時空穿梭”“上天入地”等想象的邊界,引領學生“身臨其境”走進5000年前的世界各大文明發祥地,參與赤壁之戰等每一場激烈廝殺的戰爭,感悟王陽明龍場悟道等每一次醍醐灌頂瞬間……有了信息技術的加持,有了信息技術這一雙翱翔的翅膀,語文學科的課堂學習信息量將倍增。

(三)創造性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興奮點

新的語文教材越來越強烈要求學生自主式學習參與,要求教師舍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育教學模式。當下的學生,接受外部刺激比較充分,拿起手機或打開電腦,就能隨時獲取技術含量高的圖片、視頻、影音等資料?!罢Z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可以讓語文課堂綻放出獨有的魅力與精彩[2]”。有了信息技術的幫助,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借助現有網絡上的教育教學資源,逛遍全世界所有的圖書館,聽盡語文學科各類各級名師的公開課,融合網絡上的圖片、視頻等學習資源,以自主參與的形式,獲得知識,獲得認知,形成獨立的觀點。

二、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劣勢

互聯網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必須直面信息技術對語文學科帶來的深刻影響,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最終必須抵達“1+1>2”。這個先決條件,決定了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不是“黏合”,更不是可有可無的“組合”“拼合”,而是語文學科深度擁抱信息技術,是一種深層次的融合。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融合也存在“硬傷”。

(一)影響語文學科的特性

語文,顧名思義涵蓋“語言文字”與“語言文學”兩個層面的意思。語文學科素養的形成,需要日積月累,需要潛移默化,需要循序漸進。比如詩歌單元的學習,需要學生慢慢地學習感悟。引入信息技術的圖片、視頻等,嚴重擠壓了學生讀的過程,學生無須太多的琢磨,就知道《短歌行》里曹操感慨的是時光易逝,人才難得,《歸園田居》陶淵明擁抱田園厭惡官場,《登高》杜甫要感慨年華易逝,人生愁苦……信息技術的加入,讓語言文字和語言文學的理解淺顯化,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語文學科“變現”的過程,縮短了學生學習消化的時間與咀嚼的過程,從根子上影響到語文學科整體的系統性及內涵。

(二)造成語文課堂信息量的堆積

近年來,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們借助信息技術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入圖片、視頻,甚至通過網絡直接切入互聯網藍海,課堂知識量、信息量暴增?!啊姽喱F象在青年教師中普遍存在,忽視學習環境的創設,對學習過程特別是學生知識形成過程很少留有空間,有的出現教學無效。[3]”聽過一節《雷雨》的公開課,上課教師嫻熟地從網絡上調出了曹禺先生的珍貴視頻,以及電視劇《雷雨》的經典畫面,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墒且还澱n下來,除了網絡的信息填塞外,學生并沒有真正地去感受《雷雨》本身的文學性和藝術性。信息技術的加入,雖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課堂教學,但會導致學生課堂學習接收信息過密過多,忽視學生應該著重學習積累的知識,轉而追求“視聽覺享受”。

(三)觸發師生“惰性”的機關

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與語文學科進行深度融合,不應僅是新技術簡單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而應該是最大限度利用現有的學習資源和教學資源,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然而信息技術的使用,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極有可能引發師生教與學的惰性。上課過程中,有些教師只需在網絡平臺上面下載課件,連備課環節都免了,上課時好戲連臺十分精彩;有些學生上課時記筆記來不及,干脆就不記了,下課直接找老師拷課件,對著課件背熟迎考。這一點應該慎之又慎!

三、當前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反思

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從內容和形式上優化了語文課堂,然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也有很多不足,“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科輔助教學中的深層次研究和理解方面,還未能綜合考慮教學活動中的各種因素及其過程中的相互作用和變化[4]”。對于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融合,我們反思如下:

(一)融合未能遍地開花

“互聯網+”時代,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對于大多數的學校,雖然硬件設備已經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是還是存在一些薄弱學校,他們所使用的多媒體設備部分是其他優質學校替換下來的,這嚴重制約了學校利用多媒體與學科進行教學融合。一些學校使用的多媒體設備,經過歲月的浸染,雖還未達到更換的時間節點便已老化到無法繼續工作,里面的軟件配套也已經無法適應新環境的需要。部分教師年紀較大,沒有掌握新的信息技術使用的手段,或是直接拒絕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上的介入。學生手機禁令的出臺,也給學生和家長帶去心理層面的負擔,不利于教師布置互聯網作業。以上種種,導致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融合未能遍地開花。

(二)融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融合,經常出現一種現象,即考慮到語文學科的特點,卻忽視了接受的對象是學生,而學生有年齡、知識和能力的分層。要實現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必須以適合、適度為原則,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特點,以及學生計算機使用的能力。學生因為年齡小,鑒別能力弱,容易在網絡的世界里面迷失,語文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導,幫助學生通過網絡自主瀏覽收集資料,完成語文學科作業,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學生和家長的隱憂,為學生真正意義上地融入課堂提供可能,保證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效融合。

(三)融合貴在堅持貴在實效

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是一個需要長期探討的課題。作為語文教師,既要深入地對語文學科的內涵和外延做探討式的實踐,還必須時時刻刻緊跟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節奏學習跟進,不會因為自己的懈怠而被甩出軌道。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轉變自己的教師角色,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積極探索新的技術,強化自己信息技術水平和學科素養,成為信息技術和語文素養都強的“雙核教師”,為語文課堂的實效與高效鍥而不舍地努力探索!

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是藝術與技術的融合。融合得好,相互成就,實現學科的最大優化;融合不好,畫虎類犬,適得其反,這應當引起所有語文教師的深思與警戒。

四、語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

正是由于這些主觀與客觀原因的存在,使得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推進速度緩慢,特別是在大部分農村、偏遠地區等,信息技術還只停留在被看成是轉換與傳遞教學內容的載體的層面上,被認為僅僅是課件,是網絡,是空間,是電腦,是App,并未通過使用信息技術改變當前語文課堂的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因而,要真正使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落到實處,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將是當務之急。

(一)觀念與機制的更新轉變

信息技術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勢必會帶來全新的教學觀念。轉變教育觀念是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首要條件,但這對長期習慣于傳統教學方式的語文教師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這種挑戰不僅是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呈現等方面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對早已根深蒂固的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挑戰[5]。

現代教育觀念是現代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做出的必然反應,是當前研究和實踐的根本依據,也是教師教學的指導思想。新觀念追求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啟發學生創造性地學知識和運用知識。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要重塑角色,全面認識融合,追求深度學習,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語文學科的教學、學習和教學管理,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校園網資源,找準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的切入點,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實現信息化環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不斷深化對融合理念的認識,使之與信息化教學環境相

適應。

(二)教師與學生的進步發展

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開展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前提。在新形勢下,語文教師必須具備新的能力,以適應信息技術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要求,但當前語文教師有效駕馭技術環境開展具有融合特征的教學實踐能力還不足,并且信息技術使用方法不當,濫用、誤用的現象普遍,這些都直接影響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發展。因此,必須要迅速加強語文教師信息技術處理能力的培訓工作,不斷更新語文教師的能力結構。

語文教師全面認知融合,才能保證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順利進行。同時,語文教師的教學設計除包含基本知識外,還要有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素質和積極的學習態度等內容。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還應啟發和引導學生在網絡化學習中發揮友好互助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努力做到知識傳授和素質教育共同發展,以保證學生全面發展。

(三)網絡與資源的建設管理

教育資源建設始終是教育信息化推進過程中的重點任務,學習資源的質量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然而,就當前來看,一線語文教師很難在資源網上和學校的資源系統中找到適合自己課堂教學的資源,對此,可以從學校和教師兩個層面給予建議。

學校層面:學校應聯合建立集中的教育資源管理平臺,成立資源管理小組,對來自不同資源系統的資源進行過濾、分類、整合,以方便教師查閱,為廣大教師提供適應區域發展的課堂教學優質資源。

教師層面:教師在選擇資源、設計資源、修改資源、整合資源時,要真正做到三思而后行,保證選擇的資源適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并包含有教學設計的思想,努力做到“少索取、多產出”。

結束語

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融合自提出以來,各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很多成果,得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但當前面臨的問題也非常嚴峻,這在一定意義和程度上阻礙和限制了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發展與推廣。我們要針對這些問題采取相應的策略,努力從觀念、教育、資源管理與網絡建設等方面全面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并結合實踐做深入的思考。

參考文獻

[1]陸曉星.巧用信息技術 促進“深度學習”[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63.

[2]李春仙.巧用信息技術 搭建讀寫訓練的“彩虹”[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9(8):62-63.

[3]劉文芳,陳會源.信息化環境下信息技術教學策略創新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19):49-51.

[4]李桂芹.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應用研究[J].內江科技,2017,38(7):154,90.

[5]吳崢.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9):170-171.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信息技術與多教學有效整合的案例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ZX21-45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語文課堂融合信息技術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融合》
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提問要做到“四要”
讓語文課堂之樹根深葉茂花嫣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