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編教材革命文化內容的教學調研與實施建議

2023-03-31 00:18朱蘇珍
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 2023年3期
關鍵詞:革命文化實施建議

朱蘇珍

革命文化教學

統編教材中編排了大量的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引起了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為此,本刊在2021年第3期策劃了相關專題,產生了積極的反響。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革命文化作為課程重要的組成內容,再次引發了關注。教師要以課標為綱,以教材為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重視價值觀引領,充分發揮其鑄魂育人的功能。這無疑提高了語文教學的難度。不少教師反映革命文化內容難教,學生無法深刻體會革命精神?;诖?,本期特刊發相關文章,希望能夠幫助教師充分體悟課標精神,在體現國家意志、遵循學科教學規律和兒童發展規律之間找到平衡點,實現文與道的統一。

【摘? ?要】落實革命教育,弘揚革命文化,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使命?;诖?,開展相關教學調研,針對師生的困惑點,梳理出關鍵問題,探索革命文化內容的教學路徑,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踐行文道統一”“縮短認知距離”“遵循閱讀規律”三點教學建議。

【關鍵詞】革命文化;教學調研;實施建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多次提到“革命文化”,并在每個學段都提出具體要求??梢?,落實革命教育,弘揚革命文化,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使命。這在統編教材中也有所體現。

一方面,教材編排了豐富多元的內容,涉及“國家、政黨、榜樣、民族精神”四個領域,涵蓋了黨奮斗歷程的各個時期。選文上體現出對繼承和創新關系的恰當處理,既傳承保留了經典篇目,又增加了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篇目。此外,教材中處處隱含革命文化元素,如單元導語、泡泡提示、閱讀鏈接……可見,革命文化的熏陶是立體而多維的,這樣的編排形式為學生理解革命文化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教材呈現階梯化的教學要求,對革命文化內容進行統籌布局,以集中與穿插相結合的形式來編排。三年級前以單篇呈現為主,隨著年級的升高,轉為以單元專題呈現的方式為主。編排時依據語文要素,兼顧學段銜接,遵循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體現從“小我”到“大我”的變化。

那么,教師能否正確認識革命文化內容,在教學中體現編者意圖?革命文化內容的教學現狀如何?還可以如何改進?對此,我們組成調研組,展開了教學研究,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一、革命文化內容的教學調研

(一)問卷調查

調研組圍繞對革命文化內容的了解度、喜歡度、教學困惑等,設計了一份教師問卷。通過對2370份樣本數據的統計,我們發現83.38%的教師認為革命文化內容是教學的難點,94.74%的教師認為學生與革命文化內容之間存在認知距離,35.20%的教師認為教學理解有偏差,60.39%的教師認為資源整合上有難度。問卷清晰反映出,革命文化內容這一教學的重頭戲是教師心中公認的難啃的“硬骨頭”。但這塊“硬骨頭”難啃在哪里,還需要進一步深入調研。

(二)訪談式調研

調研組設計了師生訪談記錄單,面向27所學校不同年級的教師和學生展開了訪談,并在訪談后組織了一次主題論壇。由此,革命文化內容的教學現狀逐漸清晰呈現。

1.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

對學生的訪談中,有這樣幾個問題。問題1:“你喜歡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嗎?”603名學生中,選擇喜歡的學生有573名,比例高達95.02%。問題2:“這幾篇課文中,你最喜歡哪一篇?為什么?”訪談中發現,學生喜歡讀故事,喜歡故事的主人公。他們能讀懂革命故事,但對于故事背后所隱含的革命文化存在認知上的距離。問題3:“這些課文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大多數學生印象深刻的是人物的美好品質、故事中的場景和情節,極少涉及表達方式之類。當然,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革命文化內容的認知偏向感性,對具體語言表達方法缺少關注,但這也意味著革命人物形象難以深入人心,學生對革命精神的感受容易標簽化、雷同化。

2.了解教師的教學困難

對教師的訪談中,有這樣幾個問題:“本年級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中,你覺得最難的是哪一篇?教學時難在哪里?”教師認為,難文之所以難,一是文本內容距離學生遠,二是預估的學情和實際出入大。如二年級上冊《八角樓上》中的“燈芯”等詞語,教師覺得容易,但實際教學中學生卻是不理解的。對于“教學本年級革命文化內容時,你的教學困惑是什么”這一問題,教師表示教學困惑主要包括“對革命時代缺乏了解,對教材體系不夠清楚,不知道教學目標定位是否準確”“教學時補充資料多,文本閱讀的時間不足,不知如何處理”“教學此類課文,感覺教得多、學得少,不知如何以學定教,讓學生展開學習過程”等等。

把學生和教師的回答對比著看,可以梳理出革命文化內容的教學迫切需要解決的三個關鍵問題:“文”“道”如何統一?如何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如何立足學生的視角展開教學,真正體現學為中心?

二、革命文化內容的教學建議

圍繞上文提出的三個關鍵問題,實踐中,我們提出了“踐行文道統一”“縮短認知距離”“遵循閱讀規律”這三點教學建議。

(一)定位:踐行文道統一

革命文化內容的教學應踏踏實實踐行“文道統一”。如何踐行文道統一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把握教學價值

2022年版課標要求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感受語言文字及作品的獨特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梢钥闯?,學習語言,播種紅色基因,建立文化自信,是革命文化內容的基本教學價值。它也決定了教師應貫徹“文道統一”的原則,實現以文育人。

革命教育的核心是價值觀的引導。革命文化內容承載著國家意志。教學要尊重歷史,尊重編者意圖,尊重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作漫無邊際的隨意解讀。比如,在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的教學中,有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五壯士中的一位,面臨這樣的險境,你還有什么更好的做法?”這樣的問題看似讓學生自主發揮,實則脫離了革命教育的價值本位。對于革命文化內容,慎行多元解讀是第一條教學原則,需要一線語文教師高度重視和自覺遵循。

2.實施雙線并軌

課文是“以文化人”的載體。教學應依托語言實踐來實現“文道統一”。統編教材呈現“雙線組元”的編排方式,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被編排在不同單元,承擔著落實語文要素的重任。每一篇在工具性目標和人文性目標上均有不同的指向。教學時既要關注語文要素的落實,又要準確把握選文在立德樹人、傳承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價值。教學中巧用“兩個抓手,兩條路徑”是實施雙線并軌的好策略。

(1)抓關鍵習題

教學中,可以依托學習提示、課后題和課外作業資源實現雙線并軌。如教學四年級上冊《梅蘭芳蓄須》一課時,根據學習提示“說說梅蘭芳用了哪些辦法拒絕給日本人演戲,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哪些危險和困難”,依托作業(如圖1),展開讀、圈、填、說等學習活動,學生在說清楚梅蘭芳蓄須拒演遇到的危險和困難后,自然感受到了梅蘭芳的民族氣節。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并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抓關鍵詞句段

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段往往是文道結合的生發點。教學時,應抓住關鍵詞句段,引導學生在字詞學習、內容理解、語言品味中感受人物品質。如教學二年級上冊《朱德的扁擔》一文時,可以結合文中“穿著草鞋”“戴著斗笠”等詞組的學習,感受朱德的身先士卒;可以結合“陡”字的字理圖,聯系“山高路陡”,體會朱德挑糧的艱辛。又如教學四年級下冊《黃繼光》一課時,結合課文中兩處描寫黃繼光站起來的句子,可以引導學生讀一讀,并組織討論問題“黃繼光是在什么情況下站起來的”,讓學生設身處地體會黃繼光的危險處境以及“站起來”的英勇無畏。

(3)以讀引路

革命文化內容的教學容易陷入說教的泥潭。其實,“讀”是落實“雙線并軌”最樸實、最有效的語文學習方式。張志公先生說過,教一篇文章的辦法必須是領著學生好好地讀這篇文章,一字、一詞、一句、一段都讀懂,把文章的安排組織都搞清楚,讓文章本身去教育學生。細觀革命文化題材課文的課后習題,不難發現“朗讀課文”“默讀課文”這類要求,可見“領著學生好好讀文”正是編者的意圖。教材還在三年級上冊《灰雀》、六年級上冊《七律·長征》、六年級下冊《為人民服務》等課文的課后提出“分角色朗讀”“有感情朗讀”等具體要求。教學這幾篇課文時,要引導學生讀“言”、讀“意”、讀“情”,從字里行間獲得啟發,從而實現文道統一。

對于革命文化內容,還可以展開專題統整研讀。如根據教材中幾篇寫毛澤東的課文,可以嘗試以“書中的毛澤東形象”為主題,進行群文閱讀式的專題統整,設計“讀毛主席的文章、說毛主席的故事、誦毛主席的詩詞”等情境化的任務,讓看似散落的文本相互聯系,形成有機整體,讓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感知更加立體全面。

(4)以講為徑

2022年版課標在三個學段中都提出了講述革命故事的要求,并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把握課文要點”作為閱讀教學目標。對于小學生來說,講好革命故事,是傳播正能量、感悟革命精神、傳承革命文化的好方法。統編教材也非常重視復述能力的培養,“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習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 是其明確提出的語文要素。綜觀統編教材,多篇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的課后習題都提出了“把握主要內容”的要求。

低年級的選文,如二年級上冊的《八角樓上》《難忘的潑水節》、二年級下冊的《鄧小平爺爺植樹》,其課后習題讓學生“說說毛主席是怎么工作的”“說說周總理是怎樣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的”“說說鄧爺爺植樹的情景”。學生在“說”的訓練中,不僅提高了對課文大意的把握能力,還激發了對革命領袖的熱愛和崇敬之情,完成了對革命故事的口口相傳、對革命文化的代代傳承。隨著年級的升高,對“說故事”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低段是以詞語、插圖為支架,對某一部分故事進行復述,到了中、高段就有了概括性簡要復述的要求,體現了螺旋上升的目標序列,如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節選)》、五年級下冊《青山處處埋忠骨》、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教學中,要關注這一序列。講好革命故事絕不僅是詳細復述故事,高年級的“講好故事”一定要關注思維的提升和發展,在講故事中融入對革命文化的理解,融入對當下社會現象的思辨。

(二)聯結:縮短認知距離

革命文化內容與學生距離遠,聯結資料,聯結生活,是縮短距離的好方法。

1.適度補充資料

教學時,適時適度補充資料,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如在四年級上冊《梅蘭芳蓄須》一課中可三次引入資料。第一次:課前搜集梅蘭芳生平資料,觀看《貴妃醉酒》的演出視頻,讓學生對梅蘭芳先生有初步認知,并理解“旦角”。第二次:補充文字資料,了解時代背景,理解“租界”“侵略”等距離生活實際較遠的詞語。第三次:補充梅蘭芳熱愛京劇藝術的介紹,與課文中的拒演形成強烈沖突,引發學生思辨。由此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實現多維立體化閱讀。

調研中發現,資料的補充存在一些問題:資料堆砌,喧賓奪主;資料補充以教師為主;獲取方式以線上居多;資料缺乏梳理、整合,呈現時機和方式不夠科學……這些問題導致資料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資料的提供應由以教師為主轉為師生共同提供,要讓學生全員參與搜集、整理資料。資料的獲取渠道可以更多元。除了網絡,還可以通過去圖書館、閱覽室查閱,實地調查、走訪、參觀等方式獲取第一手資料。教學中,要根據文本,遵循“非必要不補充”的原則精選資料,以免造成資料堆砌影響閱讀的現象。對于補充的資料,也要有選擇地再加工,呈現時機也要與學習進程巧妙對接,和語言實踐活動有機結合。

2.聯結現實生活

統編教材中,許多革命人物形象在現實生活中是能夠找到對應群體的。對此,可以聯結現實生活,找到其與現實人物之間的共同點。教學四年級下冊《黃繼光》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去尋找身邊像黃繼光一樣在危急時刻負責任、有擔當的英雄形象,如疫情中的白衣天使、火災中逆行的消防員等等。教學時也可以聯結個體經歷,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審視。教學五年級下冊《清貧》一課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情況,議議如何正確看待“貧”與“富”,還可以讓學生聯結社會現實,在思辨中成長。教學四年級上冊《延安,我把你追尋》一課時,可以設計“尋找新時代的延安精神”這樣的活動,把延安精神和時代精神聯結,賦予文本新的意義。學習五年級上冊《少年中國說(節選)》時,可以結合課后習題,探討梁啟超的百年夢想是否已經實現。讀完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后,可以思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現實意義。這些具有情境性、綜合性的學習任務將文本與現實生活聯結,賦予革命文化傳承新的意義。

(三)過程:遵循閱讀規律

革命文化內容的教學應遵循學生的閱讀規律,尋找真正有效的教學路徑。

1.把握學情的起點

革命文化內容中的時代與學生距離較遠。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從學情起點出發,展開教學。如,六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板塊“奮斗的歷程”要求開展閱讀分享會。教師在學情調查中發現,許多學生閱讀了《獄中聯歡》后,提出“為什么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還要聯歡”這一問題。當學生彼此無法解惑時,教師以閱讀分享的方式,說說自己在閱讀中提出類似問題后,從文本的注釋中發現此文選自《紅巖》,于是去讀整本書,最后解決疑問的過程,水到渠成地解決了學生的疑難。這就是根據學情起點、不露痕跡地教。又如,針對《偉大的友誼》一文,圍繞“為什么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誼是偉大的”這一問題,教師提供資料,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六年級學生不能夠完全明白兩人的友誼。此處不能進行強行植入式的說教,而是可以告訴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對這個問題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有待他們以后去探究。這樣的教學讓學習者親歷從未知到已知,再從已知重新探索未知的學習過程。

2.遵循閱讀的規律

統編教材中有關偉人、英雄的課文較多。許多教師在課的一開始就會直奔主題,圍繞“他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的主要問題展開教學。殊不知,這樣教學很多時候違背了學生常態的閱讀規律,忽視了學生真實的閱讀感受。比如,四年級上冊《梅蘭芳蓄須》一課中,有教師曾經設計過這樣一個問題:“梅蘭芳的哪些行為深深震撼了你?找出感受最深的一處寫寫批注?!笨吹竭@樣的問題,學生首先要思考什么是震撼,再去課文中找感覺震撼的地方,即便沒有震撼也非得找出來不可。這樣的設計就不符合學生常態的閱讀規律,不如直接改成學習提示中的問題“梅蘭芳用了哪些辦法拒絕為日本人演戲”“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哪些危險和困難”。這樣的問題顯然比第一個問題更遵循學生的閱讀規律。這是因為閱讀一篇課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對人物的感受也是從模糊到逐漸清晰的。教學時,不妨放慢節奏,讓學生在字里行間走一個來回,再引導學生談感受,讓思想教育潛移默化、循序漸進。

3.展開真實的學習過程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對“教”的關注遠遠大于對“學”的關注。革命文化內容的教學亦是如此。教師應當明白,“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的目的是為學生的“學”搭建橋梁,幫助學生真實經歷學習過程。如《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為“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下面來看兩位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體會“點面結合”的寫法時的不同處理。

【片段一】

①提問:在這個場面描寫中,哪些是面的描寫?哪些是點的描寫?

②提問: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寫人物不同的作戰表現?

③小結:這段話既寫了“面”,又寫了“點”,把“點”與“面”結合在一起寫,這就叫“點面結合”。

④有感情地朗讀本自然段。

在這一片段中,教師讓學生先分別找關于“點”“面”的描寫,再去思考這樣描寫的好處??梢园l現,教師更多的是從怎么教的角度設計教學環節,教學目標似乎是達成了,但學生的學習過程卻沒有充分展開。

【片段二】

出示任務: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五位戰士分別是怎樣痛擊敵人的?照樣子,摘錄描寫五位戰士動作、神態的詞句,寫在下面的橫線上,并選擇感受最深的一處做批注。

馬寶玉:沉著地指揮、命令狠狠地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葛振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學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胡德林、胡福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學生讀文、摘錄、批注。教師在黑板上呈現學情,拍攝兩名學生的批注,和學生交流圈畫的詞語,點評是否摘錄得正確。

②教師投屏兩份作業,進行展學、議學:通過對動作、神態描寫的品讀,體會人物的特點。

③對比發現點面結合的寫法:這一自然段的開頭部分也寫到了五壯士在痛擊敵人。對比發現該自然段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寫法的不同。

引導學生發現:如果說五個人的群體描寫是一個面的話,那每位戰士的特寫鏡頭就是一個一個的點,這樣的寫法就叫“點面結合”。(板書:點面結合)

④結合電影和文字,思考“點面結合”寫法的好處。想一想:“痛擊敵人”這一部分內容,如果要拍成電影的話,會有哪些鏡頭呢?觀看相關視頻。

⑤合作讀好“點”和“面”。全班學生讀“面”,四個大組各讀一部分具體描寫戰士的內容。

片段二選自浙江省“天天公開課”平臺上謝宏達老師執教的《狼牙山五壯士》一課。該課依托作業支架,讓學生讀文、摘錄、批注、交流。教師用板貼、投屏等方式呈現學情,組織展學、議學,引導學生讀開頭部分,對比發現點面結合的寫法,結合電影和文字來體會點面結合的好處。這樣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學為本,真實展開學習過程。

綜上所述,落實革命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革命文化內容的教學應立足學科本位,精準定位目標,踐行文道統一;針對學習難點,聯結現實生活,縮短認知距離;站在學生立場,遵循閱讀規律,展開學習過程。實踐中,唯有不斷探索革命文化教學的優化路徑,方能真正實現“以文化人,潤物無聲”,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浙江省麗水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猜你喜歡
革命文化實施建議
新時期我國革命文化建設的機遇與挑戰
文化自信的學理與增強路徑
試論革命文化對文化自信的作用
紅色革命文化對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動策略分析
關于計算機專業軟件方向課程改革及實施的建議
新舊高校會計制度比較實施建議
實現高中地理三維目標的幾點建議
中國近現代革命文化基本問題研究
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落地實施得幾點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