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敘事性文本中環境描寫的內在“密鑰”

2023-04-04 00:59倪曉慶
江西教育C 2023年3期
關鍵詞:密鑰

倪曉慶

摘? ?要:敘事性文本不僅要呈現情節的變化,還要在情節發展中展現人物的言行,而其中的環境描寫兼顧情節和人物雙重維度,為整篇文章的表達增添了亮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敘事性文本中環境描寫的具體作用,探尋在敘事中寫景的獨特密碼,為學生后續深入學習小說儲備基本的原始經驗。

關鍵詞:敘事性文本? ?環境描寫? ?回讀解構

敘事性文本中的環境描寫從來都不簡單,小說更是如此。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小英雄雨來(節選)》就是一篇小說,課文三處描寫了還鄉河的“環境”,與故事的情節相得益彰。從教材單元的定位來看,這篇課文只是定位于“長課文”,并沒有涉及小說的文體概念。這就意味著教師暫時不必將這篇課文提升到小說文體的層面,只需要借助課文中的環境描寫,引導學生感受敘事性文本中環境描寫的具體作用,為后續深入學習小說儲備基本的原始經驗。那么,教師該如何彰顯這三次環境描寫的作用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嘗試和思考。

一、順其自然:想象畫面,感受美景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直觀化、形象化認知階段,可感、具象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喚醒他們的認知經驗和思維特質。因此,課堂教學要順應學生的思維,對于描寫景物的語言文字,教師不能讓學生始終停留在固化的層面上,而要將文字轉化成鮮明的畫面,推動學生言語感知能力的生長。

例如,在教學《小英雄雨來(節選)》時,針對課文中涉及環境的描寫,教師不要設定過高的目標,可以先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入手,將其作為普通的寫景文字處理,著力引導學生緊扣關鍵詞,想象畫面,感受景色的優美。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靜態視角關注色彩之美,“黃綠”的蘆葦與“雪白”的葦絮,和諧相融;從動態的角度想象“風一吹”,葦絮悠閑飄舞的狀態。依循文本語言的表達,將作者筆下的景色從文字轉化為畫面,讓學生感受到悠閑、樸實的鄉村之美。這是借助語言平臺理解語言,呈現畫面。然后,可以組織學生將腦海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轉化、描述。比如,可以借助前一單元“有序表達”的學習成果,組織學生“從遠到近”或“從上至下”進行描述。

縱觀對這一板塊的教學,教師在依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經歷了從感知到品味,直至內化的過程,使學生實現了在自主性“純接受”后,對環境信息的重新組合和加工。由此,學生將文字所展現的畫面更加清晰地浸潤在思維與意識中,為后續的深入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以一帶二:統整聯系,構建沖突

歸納思維的特質在于利用具有共性特征的素材,以統整聯系的方式探尋異同,從而明晰這一類資源的共性特征。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遵循“從扶到放”的原則,引導學生借助從第一段環境描寫中習得的方法,感受另外兩段環境描寫的語段,將其作為第一段環境描寫的補充,進一步豐富學生對畫面的想象。

通過共性特征的提煉,學生會發現這三段文字雖然分列在不同的地方,但描寫的景物卻驚人地相似。比如,都寫到了河水、蘆葦和天空……有同就有異,有的學生提出質疑:“既然都是相同的景物,為什么作者要描寫三次呢?為什么要分列在不同的語段呢?這不是重復嗎?”當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重新回到三段文字中,這樣的疑慮和困惑也就越發明顯:“為什么相同的景物卻給人以不同的感受呢?”學生能夠發現“相同景物”下的不同感受,就意味著他們已經從純粹欣賞的層面,開始逐步朝著情感的維度邁進,也從原始化的理解中打破了原始平衡,將思維的觸角伸向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三、回讀解構:分列情況,景隨事出

《小英雄雨來(節選)》中有三次環境描寫:第一次,文章開篇,交代信息,聚焦還鄉河,描寫景色;第二次,扁鼻子軍官大聲叫囂“槍斃,槍斃!”之后,筆觸一轉,實現了從情節到環境描寫的自然切換;第三次,人們誤以為雨來“犧牲”,紛紛來到河邊尋找,以環境描寫渲染氛圍。三次環境描寫對應著不同的情節,因此,即便描寫的是相同的景物,所展現出來的情感也是完全不同的。完成了對三處環境描寫的通讀,學生既有認知上的收獲,又在矛盾沖突中構建出全新的問題。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擴展關注的范疇,從單一的環境描寫延展到整篇課文,思考環境描寫的具體作用。

例如,在閱讀第二處環境描寫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對比,讓學生再度回歸語段,讀出完全不同的收獲?!疤栆呀浡湎氯ァ薄萌毡∥魃降娘L景,預示雨來的殞命,簡單的話語營造出悲壯的氛圍;“浮云像一塊一塊紅綢子”——鮮紅的色彩,象征著雨來為此流下的鮮血;“映在還鄉河上,像開了一大朵一大朵雞冠花”——昭示著雨來的英勇事跡將永久留在還鄉河上,成為人們永恒的紀念……如此一來,學生就不再是簡單地品味文字,想象畫面,體悟美景,而是將整個故事的情節整合起來,從景中看到了事,從景中看到了人,更從景中悟到了情。帶著這樣的理解思維,閱讀第三處的環境描寫:鄉親們來到還鄉河尋找雨來,“別說尸首,連一滴血也沒看見”“還鄉河靜靜的”——一切都歸于沉寂,大地山川好像都在為雨來的犧牲而默哀,“靜靜的”表示鄉親們此時此刻無言的悲傷;“河水打著漩渦嘩嘩地向下流去。蟲子在草窩里叫著”——流水聲和蟲子的鳴叫聲,好像襯托著周圍的靜謐,又好像在為雨來哀鳴……

相同的地點,甚至是相同的景物,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描寫著力點,更展現出各自迥異的情韻和內涵,將潛伏在語言文字中的表達密碼,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對這一板塊的回歸閱讀,將同樣都是描寫蘆花、流水的語句置放在不同的情節背景中,不僅讓學生探尋了語言表層的意思,還融入了豐富而鮮活的情感,實現了景、人、事、情的多維交叉,使學生獲得了豐富且立體的閱讀體驗。

四、嵌入整體:基于情節,誦讀品味

在以上三個板塊的閱讀中,學生經歷了由淺入深的思維沖擊,從思維認知的角度,探尋了文本表達的內在奧秘。然而,此時學生只是“理解”,充其量只是“懂得”,那么這種成果如何才能真正融入學生的認知之中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從情節發展的維度,順“序”而讀,展開誦讀活動,實現深度閱讀。

例如,教師可以在每次環境描寫前設置引語:“為了掩護共產黨員李大叔,英勇不屈的雨來經受了鬼子的哄騙、利誘和威逼,仍然不肯說出李大叔的下落,被鬼子無情地槍殺了。河還是那還鄉河;天空還是晉察冀的天空;蘆葦還是那樣漂亮,但一切都因為雨來的‘犧牲’而變得不同……”整篇故事由六個板塊組成,三處環境描寫設定在情節發展的緊要處和轉變處,不僅有效地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還將環境描寫浸潤在故事情節之中,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使得環境描寫不再是割裂的板塊,而是文章的亮點之處。

總之,在敘事性文本的教學中,環境描寫兼顧情節和人物雙重維度,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教師要重視環境描寫,從小說的特質入手,帶領學生學習環境描寫的傳神之處,使學生不僅能理解環境描寫之意,還能解構作者的表達密碼,為后續學習小說蓄積豐富的認知經驗。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近海小學)

猜你喜歡
密鑰
探索企業創新密鑰
密碼系統中密鑰的狀態與保護*
創建KDS根密鑰
基于Duplication Authority 的TPM2.0 密鑰遷移協議?
TPM 2.0密鑰遷移協議研究
一種對稱密鑰的密鑰管理方法及系統
基于ECC的智能家居密鑰管理機制的實現
一種基于非協調性跳頻通信的高效密鑰協商方法
WIFI熱點與預共享密鑰安全性分析
移動支付密鑰體系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