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服飾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04-06 12:33趙昱敬鄧欣
西部皮革 2023年6期
關鍵詞:服飾文化服飾思政

趙昱敬,鄧欣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引言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回歸亦是國家復興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傳統服飾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展現了“章服之美”,其中的服飾技藝文化、民族服飾文化等內容更是承載了中國匠人精工精致的工匠精神和銳意進取的創新意識,展現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當代高校大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和學習歷史的重要資料,更是思政教育教學內容創新的重要資源。而高校作為建設和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承載著優秀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

在現階段,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不僅可以培育大學生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還可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使大學生進一步了解歷史文化和中國智慧,感悟中國民族文化精神,樹立文化自信觀。

1 研究背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十九大以來的新歷史征程中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如何進行創新發展。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歷過六次發展[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開始的這一輪發展中,高校思政課建設進入到穩中求進、強化提升、整體突破的發展階段[2]。2021年,隨著教育部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創新具體方案的實施,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傳統文化資源創新成為當前提升思政教育質量的有力手段。

傳統文化作為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憑借著民族性、歷史性、包容性、開放性等特點,成為當前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資源,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傳統服飾文化作為中國代表性傳統文化,在漫長的千年發展歲月中,歷經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區域演化,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服飾文化和服飾技藝,飽含中華民族精神內涵,而中國作為“禮儀之邦”,中華民族的禮儀文明在服飾文化之中也彰顯得淋漓盡致,在某種程度上傳統服飾更是具有規范人言談舉止的作用[3]。同時,傳統服飾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是培育大學生正確職業價值觀和塑造新時代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理論保障。

將傳統服飾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通過挖掘傳統服飾中的思政元素,開展各類傳統服飾文化活動,圍繞傳承服飾非遺技藝,融入新材料、新技術與傳統工藝有機結合,使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理論教學,進一步促進思政教育實踐創新活動的開展,有效變革過去“以課育人”的思政教育模式,使高校思政教育形成“過程、能力與創新”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4]。

2 傳統服飾文化中的思政元素

2.1 民族歷史

傳統服飾文化中的民族歷史博大精深,展現了不同時期我國古代各族人民的智慧與獨特的地域特色文化,反映了不同時代各民族所處的地域環境、社會風情、設計思想和審美特點。而民族歷史亦是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的重要母題,通過了解不同民族風情服飾文化,可使高校大學生進一步感受民族文化魅力[5]。

以蒙古族傳統服飾文化為例,其服飾豐富多樣,且不同旗區之間服飾各有千秋,如科爾沁地區服飾就與傳統蒙古族服飾有所區別。因居住地與滿族毗鄰,科爾沁服飾風格深受滿族文化影響,如圖1所示,女性服飾以袍服為主,通常伴以珊瑚珠串頭飾,袍服既保留了傳統蒙古服飾的自然風格與草原特色,同時亦吸收了滿式風格,細節中注重繡花、貼花、盤花等工藝裝飾,吸取了滿、漢、藏等族服飾文化的優點,透露出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特點,展現了科爾沁服飾文化的生動性。通過服飾了解民族歷史,亦是高校大學生學習民族歷史文化的有效途徑。

圖1 科爾沁蒙古族民族服飾Fig.1 Horqin Mongolian nationalcostume

2.2 非遺文化

傳統服飾中的非遺文化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學習內容,對大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傳統服飾中的非遺文化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服飾類如漢服、黎錦、宋錦、蘇緞、旗袍、侗族服飾等,一類是服飾技藝類如錫繡、蠟染、紐襻、染織等[6]。這些服飾文化博大精深,承載了匠人杰出的工藝水準,展現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亦是高校學生掌握非遺文化的有效途徑。

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蘇州甪直水鄉非遺服飾為例,蘇州東吳縣部分地區婦女們穿拼接衫、拼襠褲、柬倔裙、裹卷膀、著繡花鞋作為傳統水鄉服飾,頗具江南水鄉特色,如圖2所示。水鄉服飾在用料、裁剪、縫紉、裝飾等方面都結合了地域特點,其中制作服飾的非遺技藝如鑲拼、緄邊、嵌條、褶裥、納、繡、帶飾、紐襻等傳統工藝[7],極為講究。水鄉服飾方便婦女勞動生產,實用價值較高,傳承性極強,亦反映了江浙地區傳統的審美觀念。學習各類非遺服飾文化,可以使高校大學生感悟非遺服飾的文化魅力,深入了解服飾文化的多樣性。

圖2 蘇州甪直水鄉非遺服飾Fig.2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 clothing in LuzhiWater Town,Suzhou

2.3 工匠精神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傳統服飾無論是色彩運用還是造型結構,都集中展現了華夏文明之美。例如:傳統冠服制,呈現凝重、典雅風格,體現了漢代森嚴的服飾制度;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樣,給人以質樸、淡雅之感,更是宋代程朱理學思想的集中體現。透過不同時代的服飾文化,不僅可以讓高校學子們了解到古人的審美特點和服飾的功能釋義,還可以通過這些精湛的服飾工藝進一步感悟到古代織匠工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如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大量絲質漢服,華麗輕柔的絲綢展示了漢代紡織技術的驚人成就,無論是服飾款式、色彩或圖案紋樣,都體現出漢代服飾的大氣溫婉和工藝精湛;再如馬王堆1號墓出土的西漢絳紫“長壽繡”絲錦袍,如圖3所示,錦花層次分明,紋樣極具立體效果,外觀華麗,花紋古樸大方,漢代能織出如此精美的起毛錦[8],堪稱紡織服飾工藝史上的光輝一頁,亦展現了漢代織工們精工精致的工匠精神和極高的紡織技藝,其精湛的工藝和獨具匠心的設計思想值得后世傳承與發揚。

圖3 西漢絳紫“長壽繡”絲錦袍(局部)Fig.3 Crimson Purple Silk Brocade Robe with“Longevity Embroidery”in Western Han Dynasty(Part)

3 傳統服飾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3.1 課內路徑:挖掘服飾歷史特色,打造文化自信

將傳統服飾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從思政課堂入手積極挖掘不同時代的服飾特色,深入學習民族服飾、地域服飾中的歷史文化典故。例如以屈原文化為代表的湘楚服飾文化,不僅繼承了先秦服飾的精髓,更是承上啟下,促進了中國服飾結構的形成。深入挖掘湘楚服飾文化的歷史淵源,可進一步了解戰國時期古人對服飾的審美特點和設計構思,亦能從古代傳統文化中感悟中華服飾文化的源遠流長。教師應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將優秀傳統服飾文化融入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案例中,從而樹立高校學生的文化自信觀念。

3.2 課外路徑:開展非遺服飾體驗,培育工匠精神

為了更好地打造高校思政教育多元化教學模式,教師可組織大學生開展各類非遺服飾體驗活動,通過對非遺服飾文化的學習和深入了解,讓更多大學生在學習中感悟非遺魅力,體會非遺文化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功能。同時,在各類服飾體驗活動中可聘請傳統服飾工藝大師親手指導學生們制作非遺服飾,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感受非遺技藝中的工匠精神。例如體驗非遺技藝蠟染,學生在此過程中要學會上蠟、浸泡、染色、水洗、去蠟等多種工藝[9],在練習中可進一步了解蠟染工藝的流程和細節,從藝術、歷史、工藝角度去學習和了解傳統非遺文化,這不僅有助于非遺在高校中的應用推廣,還能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3.3 混合路徑:開展服飾文化活動,收集資料調研

新時代高校教育發展要求思政教育面向實踐化,而傳統服飾文化正是思政教育實踐的重要載體。面向大學生群體,思政教師可開展豐富的服飾文化活動,例如漢服展示活動、文創刺繡競賽、旗袍舞臺展示活動、民族服飾展覽、服裝設計大賽等。通過各類傳統服飾活動的參與和實踐體驗,讓更多大學生在服飾文化活動中感悟傳統服飾文化的內涵精神。同時,在開展服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傳統服飾文化資料調研,由淺入深、從單向到綜合循序漸進,以田野調查法、文獻調查法等形式[10],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專業技能,使學生們在調研中逐步了解傳統服飾的歷史和典故,并從中汲取營養。

4 結語

傳統服飾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有效創新傳統思政教育教學內容,通過結合我國豐富的服飾文化歷史,學生在學習中可以了解和掌握不同時期的服飾文化,認識不同民族服飾制作中的高超技藝和制作特點,感悟傳統服飾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組織學生參與各類傳統服飾文化活動,能夠進一步增強高校大學生的服飾體驗感,深化思政教育的延伸性和實踐性,使更多學生在活動中逐步樹立文化自信觀念,強化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有效繼承和發揚傳統服飾文化。

猜你喜歡
服飾文化服飾思政
傣族服飾文化在現代生活的運用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動物“闖”入服飾界
聽諸子百家講“服飾穿搭”
雪人的服飾
甘丹頗章時期藏族服飾文化解讀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凈美雪頓·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裝與服飾文化展演活動盛大舉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