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衲百川”壯族拼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2023-04-06 12:33曾于壯
西部皮革 2023年6期
關鍵詞:壯族技藝傳統

曾于壯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拼布技藝常見于我國西南、華南地區的家庭服飾中,在紡織用品中使用的頻率較高。其中,廣西壯族拼布技藝自成一家,憑借成熟穩定的制作技法、相得益彰的色彩搭配與頗富壯族文化特色的圖案成為拼布的典型代表。拼布在物質資源匱乏的時代背景下比較受歡迎,但隨著工業革命的洗禮,機器生產紡織品普及,傳統拼布手工藝受到了一定沖擊,傳統拼布技藝在民族生活中逐漸淡化,繼而影響到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壯族傳統拼布技藝蘊含著獨特的思想和細膩的情感,因此應秉持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挖掘其中的價值,使其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1 拼布藝術發展現狀

中國拼布的歷史記憶可追溯到3000年前,早在西周時期就有“貼絹”制作的記載,發展歷史悠久。但對國內群眾來說,拼布似乎只是一項服飾修補的技術,并沒有太大的意義。直到近些年,拼布被列入省級甚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傳統技藝才漸漸進入大眾視線?!盀榱思哟笃床技妓嚨膫鞑チΧ?,中國推出了許多保護和存續這項技藝的舉措。中國自2002年以來開始舉辦各類拼布藝術展,2015年3月,首屆國際拼布展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拼布藝術家、專家學者及手工藝愛好者相聚于此,為交流和互相學習拼布技藝創建了一條美好路徑”[1]。就目前來看,雖然傳統手工業被國家重視,但是關于傳統手藝的傳承與發展卻沒有引起大眾的重視。由于行業的特殊性,拼布技藝大多是師徒傳承制,過程相對漫長枯燥,因而學習者寥寥。因此,傳統拼布的發展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做到大眾喜聞樂見,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拼布的文化知識內涵,使更多的人產生興趣,進而發展拼布文化。

國外拼布的發展起步早于國內,已形成產業,并設立了專門的組織機構。位于美國的惠特尼美術館于19世紀80年代初展覽了關于美國的早期拼布,對拼布的宣傳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大大提升了其藝術地位[2]。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許多國外設計師和品牌結合可持續理念對拼布進行再設計。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政府和民間就拼布方面成立了組織協會,并開設拼布展覽,使拼布文化深深影響群眾。同樣國外許多奢侈品牌也著手于拼布的設計,例如頂奢品牌愛馬仕設計總監Pascale Mussard創立了Petith工作室,設計師根據剩下來的邊角料再設計產品,解決了服飾邊角料浪費的問題,對材料做到物盡其用[3]。

2 廣西壯族拼布發展問題

第一,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珍妮紡紗機的出現,紡織行業發展加快,費時、費力、成本高的手工制作逐漸淡出大眾視野。在現代快節奏的社會中,人們也逐漸傾向快捷方便且價格低廉的機器生產制品,由此加劇了壯族人民對拼布技藝的遺忘。第二,由于拼布技藝制作具有特殊性,耗時長,內容復雜,基本都是師徒傳授,沒有系統的制作方法,因而很少有人能堅持下來。第三,壯族拼布的制作蘊含了當地的文化內涵,只通過簡單的學習還達不到制作的水平,這造成了壯族拼布傳承難的問題。

非遺項目大多都是地方傳統文化,存在于特定的地方,區域性的特點比較突出,只有前往當地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文化內涵,如苗族的銀飾和蠟染等。只有讓大眾了解到相關的信息,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關注非遺。再一方面就是需要創新,使其融合新元素,開拓新領域,如此才能讓非遺“活”起來。

3 壯族拼布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設計”(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DFS)源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1987年,“可持續設計”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提出,它被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自身需要的能力”,隨后,這一理念逐漸延伸到設計領域,而經典的可持續設計概念源于聯合國對可持續發展的《公約》[4]。壯族拼布圖案精美,蘊含大量關壯族民間傳說、文化習俗、商業貿易等信息,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可以借助原有的文化進行創新,實現壯族拼布的跨領域發展。

壯族拼布出現的初衷是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由于生活地區和經濟條件的限制,服飾多就地取材,自己制作。壯族婦女使用天然材料制作染料,結合當地特色,制作出形式豐富的圖案并用于服裝、飾品上,如圖1。同時,她們還賦予這些紋樣圖案趨吉避兇和寄托之意,比如“魚”和“余”同音,壯族女性便使用魚紋來代表對富裕生活的向往,還有象征愛情幸福的蝶戀花紋樣、代表光明的鳳紋、兼具富甲天下與金榜題名雙重瑞兆的螃蟹紋等[5]??梢?,壯族拼布使用舊材料進行拼貼與縫制,形成新的用品,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碎布再縫制,而是融合了壯族女性獨特的個人情感和個人理解,是結合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舊物利用。

圖1 隆林壯族三角刺繡拼布被面

由于生活環境的影響,少數民族形成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造就了壯族人民樸實、節約、惜物的特點,并衍生出很多民族傳統文化。拼布作為壯族的非物質遺產,深深融入壯族人民生活,將節約和實用發揮到極致。無論是衣服邊角料,還是已經損壞的布藝用品,都被壯族女性制作成精美的壯族拼布。這一行為鮮明體現了壯族女性勤儉持家的惜物思想,也體現了壯族拼布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4 壯族拼布技藝發展方向

壯族拼布是壯族服飾文化的一項寶貴財富,但近年逐漸呈現出衰落的跡象。要實現壯族拼布的可持續發展,應和現代社會發展模式相結合,從多方面分析。廣西是我國西南邊境省份,與越南接壤;而其首府南寧作為東盟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城市,政治、經濟資源優勢明顯,市場潛力大。政府應作為引導,鼓勵拼布跨界結合,順應時代發展進行創新創作,借助“一帶一路”建設,使壯族拼布發展國外市場。同時,應將傳統的壯族拼布與現代工藝相結合,打造品牌效應,提升國內外拼布競爭力。同樣,也可借此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拼布領域,促進廣西壯族拼布的發展和繼承。

4.1 挖掘壯族傳統拼布圖案的價值

4.1.1 明確自身價值

壯族拼布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物質載體,承載著世代壯族人民的民族文化信仰以及美好的愿望。不同的拼布樣式被賦予了不同的圖案,蘊含著不同的意義。壯族拼布需要長時間的沉淀和經驗積累才能形成一個拼布藝術品,甚至有的需要兩代人才能完成,可見壯族傳統拼布圖案的價值不能用一般意義的經濟活動和價值來衡量,它具有文化、藝術、意識形態等特殊屬性與功能,它的發展創新同社會的經濟、文化生活乃至手工藝者的思想文化生活等密切相關,是工業生產線所不能代替的[6]。

4.1.2 打造自主品牌

打造自主品牌,形成品牌影響力,才能更好地使壯族拼布走出去。據了解,隆林壯族拼布傳承人黃碧瑜老師有自己的工作室,產出了許多作品及周邊產品。以拼布技藝來說,作品極具民族特色,無可挑剔,但是以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其作品缺乏創新,形式單一,偏離大眾審美,難以激起大眾購買的欲望,每逢節日,產品的銷量才會有所增長。針對此現象,文章提出以下三點策略:第一,使拼布和其他產品跨界結合,解決拼布產品形式的創新問題。通過政府平臺聘請相關設計師,針對當下社會大眾的審美特點再設計壯族拼布形式,由傳承人結合新的元素進行制作,制作出符合當下社會的系列產品。第二,市面上的產品都有屬于自己logo,壯族拼布也需要結合自身特點或者根據傳承人特點設計出具有辨識度的商標,提高壯族拼布的知名度。第三,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宣傳,打破時空限制,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壯族拼布。具體而言,可以借助互聯網進行產品的銷售,拓展拼布的市場,增加資金來源,這樣才會吸引到更多的人投身于非遺項目的傳承工作中,促進壯族拼布的可持續發展。

4.2 制定非遺項目的保護與發展策略

4.2.1 制定相關的政策保護機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近些年持續出圈的現象表明了國家對非遺保護的重視。部分文化遺產列入了保護目錄,但是并沒有真正解決非遺面臨消失的危機,同時在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制度的保護策略方面存在缺陷。壯族傳統拼布技藝主要由壯族女性進行,其中少部分女性掌握著核心資源,被冠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稱號,能夠聯絡到不同尺度的行政、文化和商業資源并建立合作,從而不斷積累資本。而普通壯族女性只能依靠計件的方式收取工費,她們生產的剩余價值大部分流向由外部資本和少數本土精英所掌握的品牌經營、研發和零售環節。當非遺作為一種經濟產品進入全球市場時,普通工匠們的傳承人身份和技藝的價值往往被忽視和榨取了[7]。因此,壯族傳統拼布技藝制作者往往降低對拼布制作的熱情,長此以往,不利于拼布文化的發展。政府需要出臺相關政策來保護普通群眾的利益,降低環節中產生的費用,以提高普通群眾的收益。另一方面,政府需要進行宣傳教育,從教育入手,將壯族拼布的可持續發展原則融入教育之中,讓更多的人發自內心地對壯族拼布產生興趣,提高當地民眾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養,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4.2.2 拓寬壯族拼布的市場渠道

疫情防控期間,國內眾多的流通行業受到影響,旅游景區人流量急劇下降,直接導致相關文創產品的銷量降低[8]。經調查,在疫情期間,許多壯族拼布的店鋪歇業,壯族拼布非遺傳承人黃老師的店鋪也不例外。由此,疫情也就催生出了一系列“互聯網+”“云參觀”,等借助互聯網銷售的新形式。疫情的影響是挑戰,也是機遇。壯族拼布可借此進行云參觀、云設計的建設,在手機上買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拼布設計,通過云端下單,產品制作完成后,通過快遞送達買家手中,使買家不用去到現場就能有參與感。另外,可由政府進行牽線搭橋,借助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對拼布產品以及相關文創產品進行網絡直播,通過微博以及微信公眾號對拼布制作以及拼布的介紹內容進行推送,在進行壯族拼布宣傳的同時,拓展其銷售渠道。

4.3 做好壯族拼布技藝的傳承

要使壯族拼布技藝長久存續在社會上,最可行的辦法就是能讓壯族拼布技藝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吸引更多人群關注壯族拼布,將有關技能和知識有效地傳給下一代。要實現壯族拼布的持續發展,培養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是實現其傳承的重要任務之一[9]。經過調查發現,壯族拼布技藝的傳承人目前只有黃碧瑜老師,壯族拼布的傳承人培養問題十分嚴峻,因此,應該加強對壯族拼布技藝傳承的重視。我國大多數非遺項目的傳承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加之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政策并不完善,多數傳統手工藝的傳承都是師徒傳承制?,F代社會的快速發展,時間和資金成本的上升,都使傳統的師徒傳承制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應結合教育,從學校入手,通過設置相關的鑒賞和理論實踐課教學,讓學生親自體驗壯族拼布的制作,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同時多舉行相應的社會活動,讓更多的年輕人接觸到優秀的傳統文化,以提高壯族拼布在年輕人群體中的影響力。

5 結語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拼布手工技藝不僅屬于民族,也屬于世界。如今,壯族拼布手工技藝的傳承與保護面臨著巨大挑戰。但隨著文化強國的理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非遺的保護和推廣工作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偠灾?,只有順應時代的發展,及時地進行創新,融入社會發展,才能使傳統手工藝實現保護和傳承的目的。

猜你喜歡
壯族技藝傳統
非遺技藝絨花的傳承與創新
壯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治理的技藝:三代王官學新說
老傳統當傳承
“壯族三月三”來對山歌
技藝精湛 星光燦爛——來自歐洲的Herrmans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