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觀論略

2023-04-06 16:46王麗平
外國語文研究 2023年5期
關鍵詞:生態倫理人與自然

內容摘要: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以自然寫作的形式將其在野外和鄉間的生活經歷凝練、濃縮與升華,形成了著名的具有前瞻意識的生態倫理觀。尤其是他的土地倫理觀以及他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哲思,不僅使人們認識到生態意識的重要性,同時也激發了人們重新審視人類在生物共同體中應扮演的角色。在環境問題日益惡化的當下,對《沙鄉年鑒》中的土地倫理觀進行系統、細致的闡釋和梳理,考論其生成的背景和內涵,并探討其對現代社會的啟示和影響等,不但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利奧波德的生態倫理觀,而且還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識人與自然之間休戚與共的關系,從而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并保護自然。

關鍵詞:《沙鄉年鑒》;人與自然;土地倫理;生態倫理

基金項目:本文是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一般項目“文學倫理學視閾下的愛倫·坡小說研究”(項目編號:2020BWY00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麗平,女,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英美文學。

奧爾多· 利奧波德(Aldo Leopold, 1887-1948)被譽為美國“ 生態倫理之父”。他的遺著《沙鄉年鑒》(A Sand County Almanac)融哲理與文學于一體,蘊含了豐富的生態哲學觀,一直被視為生態文學的典范之作。該書以詩歌般的語言和對自然界的敏銳觀察,既成為20 世紀環境保護主題的文學里程碑,又被奉為美國環境保護運動的新“ 圣經”。1935 年,利奧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的沙鄉買下了一個因濫用而幾乎沙漠化的農場,舉家遷入農場中一個破舊的小木屋。在此后的十幾年中,他在農場觀察自然的變化、思考土地的命運,親自觀察動植物們生命的繁衍和成長。在體驗荒野和修復土地的漫長過程中,利奧波德寫出了其著名的《沙鄉年鑒》。書中不乏哲理性很強的文章,這些都是他一生觀察、經歷和思考的結晶。

一、土地倫理的基本內涵

1939 年,利奧波德在其“ 土地的生態觀” 演講中首次闡釋了他的土地倫理。1944年,他的著名散文“ 像大山那樣思考” 對此進行了進一步闡述。1947 年,利奧波德在另一場主題為“ 生態意識” 的演講中呼吁人們應提高生態意識,關心自然而非一味地從中攫取利益。這些演講和散文是利奧波德土地倫理的重要手稿。1949 年,“ 土地倫理”被完整地收錄到利奧波德的遺作《沙鄉年鑒》中?!?利奧波德終生都在尋求綜合生態學和倫理學的方法”(Jardins 179)。事實上,他終生都與自然保持親密的接觸,在不斷的學習、實踐及沉思中提出了其著名的土地倫理觀?!?他在《沙鄉年鑒》中的權威論文‘ 土地倫理,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生態中心倫理學,其土地倫理也是生態中心倫理的最佳范例”(Jardins 179),更為生態整體主義奠定了基石。

利奧波德極力推廣第三倫理,也即“ 處理人與土地,以及人與在土地上生長的動物和植物之間的倫理觀”(Leopold 238)。實際上,第三倫理是在兩個已經存在的倫理基礎上提出的,它們分別是:“ 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Leopold 238)。這一新的倫理為傳統觀念補充了新鮮血液,并擴大了道德關懷,從對土壤、動物、植物和瀕臨滅絕的物種的關懷擴展至土地本身。在“ 共同體的概念”一文中,利奧波德對土地的概念進行了界定,他提出:“ 土地倫理只是擴大了這個共同體的界限,它包含土壤、水、植物和動物,或者把他們概括起來:土地”(Leopold239)。他認為土地包括世界的一切,人類也是其成員之一,從而形成了一個“ 有機整體”。實際上,早在《西南地區自然保護的基本原理》一文中,利奧波德就已經從生態學的視角將地球自然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來看待。他指出:“ 至少把土壤、高山、河流、大氣圈等地球的各個組成部分,看成地球的各個器官、器官的零部件或動作協調的器官整體,其中每一部分都有確定的功能”(佘正榮 42)。這種將大自然比喻為是由不同的生命器官組成的機能性整體,是對所有生命物種和自然環境相統一的大地共同體的一個形象描繪。

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體現了有機整體的生態概念,而正是因為這一點,他的土地倫理觀時常與有“非中心化”特征的生態整體主義相提并論。利奧波德認為生物共同體的成員生而平等,沒有所謂的“人類第一”、“自然第二”;共同體的成員都應該維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利奧波德的生態思想也體現了生態“食物鏈”的概念。生態食物鏈強調所有物種都生活在同一個生命網中,每一種物種都為其他物種提供食物和服務,從而使得所有物種得以生存、延續。利奧波德認為人類及其他物種都是食物鏈中的“鏈環”,每一種物種都有其自身的價值,價值的存在與否并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是由土地健康與否決定的。

關于食物鏈的生態思想,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的“土地金字塔”中也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他將所有物種在共同體中的結構描述為生物區系金字塔,他們相互依賴、缺一不可,任何一種物種的滅絕都意味著生態平衡的破壞。因此,人類應該追求可持續發展,任何物種都值得人類尊重和愛戴??梢哉f,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不僅豐富了生態整體主義思想,也挑戰了人們對自然的傳統理念?!昂喍灾?,土地倫理將人類在共同體中征服者的角色改變成為平等普通的成員和公民。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共同體本身的尊敬”(Leopold 239)。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使人們重新思考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做出了積極貢獻??偟膩碚f,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主要蘊含了三個方面的生態思想:人與自然的地位平等,生態共同體中所有物種皆相互依賴,以及生態整體主義思想,也即反人類中心主義思想。

二、人與自然地位平等

在利奧波德的多數作品中,他時常會通過描寫一些非人類物種來表達其生態思想,如動物、植物和土地等。而在《沙鄉年鑒》中,里面所描寫的非人類物種卻被賦予了強大的能力,它們不但可以展現自我,而且還能向人類透露大量的生態知識。正如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小屋一樣,利奧波德在威斯康辛州農場的木屋是他進行觀察和研究自然的中心點。他的大部分作品皆是基于觀察和實踐來創作的。評論家們對利奧波德的實踐精神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例如,理查德·L·奈特(Richard L. Knight)和蘇珊娜·里德爾(Suzanne Riedel)曾這樣評價道:“在創作《沙鄉年鑒》的過程中,利奧波德憑借其出色的觀察力,跨越科學與藝術之間的界限,創作了一部永恒的經典”(Knight 5)。而柯特·邁恩(Curt Meine)則認為:“利奧波德以其親身經歷,對很多田園風光進行了細致觀察并做了生態解讀”(Knight 26)。作為一位身體力行的實踐家,利奧波德終其一生從事自然的研究。他不僅注重自然的生態價值,而且還一直從生態的視角來思索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利奧波德強調自然與人類平等,同為共同體的成員,享受同等的權利。在“土地倫理”的開頭部分,利奧波德為了強調生物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地位平等,講述了俄底修斯和他女奴之間的故事?!耙驗榕贿^是種財產,而財產的處置在當時和現在一樣,只是一個劃不劃算的問題,而無所謂正確與否”(Leopold 237)。一直以來,人們對自然的態度與俄底修斯對待女奴的態度是一樣的,認為自然是人類的財產,他們有權對其任意支配。然而,利奧波德對此卻持反對意見,他指出:“ 實際上人只是生物隊伍中的一員,對歷史的生態學認識已然證實了這一事實”(Leopold 241)。整個生物隊伍的發展必須依靠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而絕不可能只依賴于某一成員的力量。

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改變了人們對自然的態度,也提高了人們的生態意識。一直以來,對人類而言,“ 人和土地之間的關系仍然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人們只需要特權,而無需盡任何義務”(Leopold 238)。人們只在乎自然的商業價值,其根本原因是人們忽略了自然的內在價值。根據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的闡述,共同體是各種倫理的核心概念,生物共同體是一個道德共同體,其成員要有道德義務。土地倫理將實施道德義務的對象擴大到土地上的所有物種。盡管生物共同體的成員往往只是為自己尋求更好的生活,但是共同體的長遠發展要求他們相互合作。他們應該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關系。每種物種都有生存的權利,人類只是共同體的普通成員,不能為了滿足其自身的物質欲望而成為殘忍的掠奪者。就像俄底修斯沒有權利處置他的女奴一樣,人類也沒有權利決定其他物種的命運,因為他們都享有同等的生存權。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多學者都與利奧波德有著相同的生態觀,他們也堅信人與自然平等。

美國著名的生態學家保羅·W· 泰勒在其著作《尊重自然:生態倫理學理論》中,對維持生物中心平等提出的四個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其實和利奧波德一樣皆認為生物共同體是指整個自然界,包括人類和其他物種。所有物種共存于生態系統中,擁有平等的生存權,其他物種和人類一樣,享有同等的生態地位。另外,比爾· 德沃爾和喬治·塞欣斯在《深層生態學》里提到:“ 生態中心平等是指生物圈的所有物種皆有同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以及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呈現自我的權利。而生態中心平等的核心觀點就是生態圈中的所有生物和存在物,它們作為整體的一部分,其本身的內在價值一律平等”(Devall 67)。生態中心平等再次肯定了生物共同體是由所有物種構成。而共同體中的所有物種都是可敬的,皆享有平等的生存權,人類不能凌駕于其他物種之上,其他物種的價值不只是為服務于人類而存在。

土地倫理明確了共同體的概念,也肯定了其他物種的重要性。顯然,利奧波德尊敬自然的生態觀點也包括對人類本身的尊敬。他強調自然界的內在價值并非否認人類在生物共同體中的重要性。他的土地倫理改變了人類在共同體中的身份,由侵略者變成了和其他物種地位平等的普通成員。在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中,他在人和自然關系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 他首次提倡人們要和自然建立伙伴關系模式,以取代把自然當成征服和統治對象的傳統關系模式”(朱新福 14)。利奧波德這一思想對于人和自然的傳統關系具有革命性變革的意義。此外,他還提出:“ 土地的特征,有力地決定了生活在它上面的人的特征”(Leopold 241)。人類與土地緊密相連,健康的土地能促進人類的發展,反之亦然。利奧波德不斷重申自然的內在價值,強調自然不是人類為了滿足不斷膨脹的物質追求的工具。他用生態食物鏈形象地告誡人類:只有認識到自然的內在價值,摒棄人與自然之間不平等的觀念,從而愛護自然、敬畏自然,才能擁有健康的生態共同體。

三、人與自然相互依存

在《沙鄉年鑒》中,利奧波德用優美的文字描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畫面。同時,他的“土地金字塔”和“食物鏈”也向沉浸在物質享受的人們發出警醒的信號: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是一種相互依賴,共生、共存的關系?!袄麏W波德眼中的土地遠比豐富的自然資源或者動植物的聚集地要復雜得多。他意識到生態的相互作用及生態關系的重要性”(Knight 120)。利奧波德描述的土地金字塔便將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賴的關系表現到了極致。利奧波德認為人與所有物種在食物和服務方面是相互依賴的,他把這種“因為食物和其他用途所組成的相互依賴的路線,稱之為食物鏈”(Leopold 252)。他認為人類和其他物種一樣都是食物鏈上的鏈環。人類是生命金字塔中成千上萬物種中的一種,既依賴其他物種的存在得以存活,又能為其他物種的生存做出貢獻。關于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美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巴里·康芒納在《封閉的循環:自然、人和技術》中寫道:“每一種生物都與其他多種生物相關聯,而這種關聯因為其形式多樣而令人迷惑、錯綜復雜而令人不可思議。一種動物,比如鹿,可能依賴植物為食物,植物從土壤細菌域汲取營養,而細菌又因為動物灑落在土壤上的有機廢物而得以生存”(Commoner 32)??得⒓{表達的所有生物相關聯的生態觀點契合了利奧波德有關土地金字塔和食物鏈的觀點。

然而,人類似乎總是忽略大自然的角色,沒有意識到土地金字塔的健康發展是得益于多種物種的合作與競爭。為了使利益最大化,特別是經濟利益,不惜以生態環境失衡為代價。對我們來說,自然只是滿足我們無止境的物質欲望的資源。如今,人類物質文明達到了空前的繁榮,而土地——生態共同體卻出現了空前的災難,土地金字塔底層的許多物種都已瀕臨滅絕或早已滅絕。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試圖警示人們應追求長遠發展。作為土地金字塔的一員,人類應與土地建立友好、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而非毀滅性的關系。當人們將自己與土地隔離時,也就無法對其行使道德義務及情感愛護。美國歷史學家唐納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也呼吁人們尊重每一種物種及其存在的價值。他認為“離開其他物種的幫助,任何有機物或物種都將沒有任何生存的機會”(Worster 429)。另一位杰出的生態學作家約翰·繆爾(John Muir)也表達了類似觀點:“當我們試圖挑出單獨存在的任一事物時,我們卻發現它與宇宙萬物相連”(Muir 54)。

利奧波德不僅是生態思想家,還是生態哲思的實踐者,“他的生態認知源自他的實地經驗和研究”(Jardins 179)。在《沙鄉年鑒》中,他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幅他在沙鄉農場與土地親密接觸生動、和諧而又幸福的畫面。他強調土地金字塔中的物種不僅給人類提供了食物和服務,還是知識的寶庫,特別是生態知識。他寫道:“人們如果自己沒有農場,會有兩個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認為早餐來自雜貨鋪,另一個是認為熱量來自火爐。為了避免第一個危險,人們應當種個菜園子……為了避免第二個危險,人們應當把一塊劈成兩半的好橡木放在壁爐架上……并且有充分的論據否定那些在城里暖氣爐邊度過周末的人們的想法”(Leopold 6-7)。利奧波德終其一生致力于研究自然并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此過程中,他不僅收獲了極大的快樂,還積累了大量經驗。他呼吁人們要重視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重要性。因為,“ 每一種物種都是生物共同體的成員,假如(就如我所相信的)這個共同體的穩定是依賴它的綜合性,那么這些生物就有權繼續生存下去”(Leopold 246-247)。

另外,“ 歷史提供了大量的證據,說明當我們以個體動植物的形式來考慮時,我們會受錯誤的和有風險的土地管理政策的誤導。至于忽略生態系統的相互依賴性而導致的濫用和破壞的例子就更多了”(Jardins 184)。因此,人類應當尊敬自然,善待共同體的所有物種,重視大自然的生態價值,從而使生物共同體變得更美好,人類自身也將獲得更健康更持久的發展?!?利奧波德超越那種單一且狹隘的觀念—— 從實用主義的視角來計算大自然對人類的價值,喚醒人們不但要從美學層面來審視自然,而且還要和自然保持親密的關系,并注重其倫理價值”(Jardins 131)。大自然給他提供了無數的機會去研究和思索自然內在的價值和意義;此外,他還經常批判人們一味向大自然索取并破壞大自然等不負責的行為。他竭力證明大自然有著極大的內在價值,它所向人們傳達的生態啟示和意蘊值得人類去重視和重新發掘。

四、生態整體主義

要想全面、深刻理解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正確理解其提出的生態整體主義的內涵和本質也同樣重要。俄羅斯思想家奧斯賓斯基認為:“ 地球是一個完整的存在物……我們認識到了地球—— 它的土壤、山脈、河流、森林、氣候、植物和動物—— 的不可分割性,并且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尊重,不是作為有用的仆人,而是作為有生命的存在物”(何懷宏 450)。在奧斯賓斯基的直接影響下,利奧波德系統地闡述了生態倫理學說,明確提出了生態整體主義最基本的價值判斷:“ 當一個事物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當它走向反面時,就是錯誤的”(利奧波德 213)。利奧波德的這種生態整體論思想,“ 標志著生態主義時代的到來,生態主義的根基由此而奠定”(王諾 103)。此后,由利奧波德提出的“ISB 原則”(integrity,stability and beauty 的縮寫),也深得許多思想家的一致贊同。提出上述價值判斷標準是利奧波德對生態思想的最大貢獻。這一判斷標準大大發展了傳統生態思想的遵循自然規律的準則,使得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考察和認識避免了局部考察的局限性。這一核心思想的提出,把人類的生態思想提升到終極判斷標準的高度。

生態批評學家戴斯· 賈丁斯教授認為,“ 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學是徹底的非人類中心主義的”(Jardins 183)。長期以來,很多生態哲學家和生態批評家都將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歸咎于西方人類中心主義思想觀念,尤其歸咎于近現代西方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極度張揚人性的人文主義思潮。人類中心主義將其自身視為宇宙的中心和最有意義的實體,始終“把人看成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是一切價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內在價值而只有工具價值”(胡志紅 51)。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也直接影響到人們對大自然的態度和行為?!叭祟愔行闹髁x只考慮人類自身,將其利益凌駕于其他物種之上”(Schmidtz 57)。實際上,我們通常所說的生態危機“只是人類中心主義主導下的人類文化危機的物理表現形式,它本質上是人類中心主義統治地位的危機的反映”(胡志紅 51)。隨著人類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反人類中心主義的呼聲也日益高漲,而生態整體主義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反人類中心主義并非意味著要另外建立所謂的‘動物中心或‘生物中心”(苗福光 27)。生態整體主義提倡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地位平等,人類與自然應該和諧共處,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整體主義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

然而,針對利奧波德的生態整體主義思想,有很多評論家也提出了種種質疑和挑戰。例如,馬迪·尼爾(Marti Kneel)堅稱,“整體主義是‘極權主義,而埃里克·凱茲(Eric Katz)認為它破壞了對個體的尊重,還有湯姆·里根干脆將利奧波德的理論稱為‘環境法西斯主義”(賈丁斯 220)。里根認為,利奧波德是為了生態群體的整體性、穩定性和美而犧牲了個體及其利益。假如用“生物群落”來定義好與壞的話,似乎就會造成為了群體的利益而犧牲個體的利益,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無獨有偶,多恩·瑪麗塔(Don Marietta)也就利奧波德的“整體論和穩定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把生物群落的利益作為唯一重要的正確與否的原因來看也是不正當的。針對這些嚴厲的指責,多數土地倫理的擁護者沒有給出合理的回答。然而,喬恩·摩林(Jon Moline)就利奧波德的生態整體性所給出的解釋,則不失為是一種客觀公允的見解。他認為利奧波德的主張應當理解為是一種間接的整體主義?!拔艺J為比較而言利奧波德是個間接的整體論者,他不是直接將整體論判據應用于行為,而是間接地通過批評、實踐、規章、偏好和態度來應用之”(Moline 105)。對于整體性和穩定性的原則應當看作是人類品格規范性的東西。利奧波德自己也曾多次指出,即使生態學家也無法徹底地了解怎樣才能保護生態群落的整體性和穩定性。

利奧波德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堅信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顯然,在生態系統的認知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理解方面,利奧波德走在了時代的前頭。他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試圖說服人們重新認識土地,這種認識與“教育”無關,他認為對土地的了解并不源自于帶生態學標簽的課程,而應該是對土地的熱愛、尊敬和贊美?!拔也荒芟胂?,在沒有對土地的熱愛、尊敬和贊美,以及高度認識它的價值的情況下,能有一種對土地的倫理關系”(Leopold 261)。利奧波德認為人類中心主義是導致人與自然關系不和諧,甚至人與人之間不和諧的主要因素。當然,利奧波德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并非意味著漠視人類福祉?!叭欢?,他(利奧波德)相信,人類文明的福祉和土地休戚相關,他明白文明的延續取決于人類對土地的使用情況”(Scoville 62)。為了社會的發展,人類不得不使用、改變土壤。但對利奧波德而言,這種使用和改變必須是基于對土地內在價值的愛戴和敬畏,而不是只考慮其經濟價值。人類和土地的和諧共存推動著生態文明的進步。

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極大地拓展了傳統倫理的內涵和外延,改變了人類對于人在自然關系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認識。如今,他的《沙鄉年鑒》在美國已然獲得了與19 世紀美國自然主義經典作品《瓦爾登湖》同樣的地位。對梭羅而言,瓦爾登湖畔的自然環境,首先為他提供的是自力更生的試驗場地,一種試圖通過逃離工業文明,過最簡樸的物質生活而單純追求心靈凈化和豐富精神世界的嘗試。但是,從環境保護運動的歷史角度來看,利奧波德似乎比梭羅走得更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梭羅是想通過回歸自然來醫治其被現代工業文明造成的心靈創傷,但對利奧波德來說,其回歸自然、善待自然并保護自然的種種行為,已然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更富有意義的領域:醫治土地遭受的創傷,恢復其健康的原本面貌,提高自我和人類環境保護的生態意識,并最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作為生態倫理學的先驅者,利奧波德在他那個時代提出土地倫理學,是大大地超前于時代的”(朱新福 15)。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和生態倫理觀無疑是對西方文明和現代文明的一種新的推進與詮釋。這也使得利奧波德當之無愧地被譽為“ 美國的先知” 和“ 美國生態倫理之父”。

引用文獻【Works Cited】

Commoner, Barry. The Closing Circle: Nature, Man and Technology. New York: Alfred Knopf, 1971.

Devall, Bill and George Sessions. Deep Ecology: Living as if Nature Mattered. Utah: Gibson Smith, 1985.

何懷宏:《生態倫理—— 精神資源與哲學基礎》。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

[He, Huaihong. Ecological Ethic: Spiritual Resources a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Baoding: Hebei UP,

2002.]

胡志紅:《西方生態批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Hu, Zhihong. A Study of Western Ecocriticis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6.]

Jardins, Des J. R. Environment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Beverly, M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戴斯· 賈丁斯:《環境倫理學》。林官明、楊愛民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 Enviroment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Trans. Lin Guanming and Yang

Aimin. Beijing: Peking UP, 2006.]

Knight, Richard L. and Suzanne Riedel, eds. Aldo Leopold and the Ecological Con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P, 2002.

Leopold, Aldo. A Sand County Almanac: With Essays on Conservation from Round River.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0.

奧爾多· 利奧波德:《沙鄉年鑒》。候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 A Sand County Almanac. Trans. Hou Wenhui. Changchun: Jili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0.]

苗福光:《生態批評視角下的勞倫斯》。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

[Miao, Fuguang. D. H. Lawr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Shanghai: Shanghai UP, 2017.]

Moline, Jon. “Aldo Leopold and the Moral Community.” Environmental Ethics 8.2 (1986): 99-120.

Muir, John. My First Summer in Sierra. Stillwell: Digireads.com Publishing, 2008.

Schmidtz, David. “Are All Species Equal?.” 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 15.1 (1998): 57-67.

Scoville, Judith N. “Leopolds Land Ethic and Ecotheology.” Ecotheology: Journal of Religion, Nature & the Environment 5.8 (2000): 58.

佘正榮:《生態智慧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She, Zhengrong. On the Ecological Wisdo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1996.]

王諾:《歐美生態批評:生態文學研究概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Wang, Nuo. Euro-American Ecocriticism: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tudy of Eco-Literature. Shanghai: Academia Press, 2008.]

Worster, Donald. Natures Economy: 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 New York: Cambridge UP, 1994.

朱新福:《美國經典作家的生態視域和自然思想》。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5。

[Zhu, Xinfu. An Ecocritical Reading of Classic American Writer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5.]

責任編輯:王文惠

猜你喜歡
生態倫理人與自然
試論先秦道家的生態倫理思想
廣西百色市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價值研究
切實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設生態文明
羅伯特?弗羅斯特田園詩中人與自然的對話
壯族生態倫理思想形成因素探析
從文學倫理學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與自然的關系
文化哲學中人類基本的文化關系的論叢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態倫理智慧及其現代出路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路徑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