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新文科”的中國新聞傳播高等教育之破與立*
——以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為突破口的改革探索

2023-04-09 02:10黃升民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23年10期
關鍵詞:新文科文科課程體系

—谷 虹 黃升民—

“新文科”明確提出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文科人才培養體系總體目標。在“新文科”建設的整體部署中,新聞傳播學科始終處于非常特殊且重要的位置。中國新聞傳播高等教育面向“新文科”改革的啟動時間不可謂不早。早在2018 年10 月,教育部、中宣部就聯合下發了《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 的意見》。①2019 年4 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 個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②,“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有了更加具體的抓手——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的“雙萬計劃”。2020 年11 月,教育部正式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以下簡稱《宣言》)③,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對中國新聞傳播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挑戰和新命題,同時也打開了新思路和新格局。

一、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必須“破釜沉舟”而非“刻舟求劍”

中國新聞傳播高等教育當前的困境在于,一邊是教育部“新文科”建設不斷深入推進所提出的明確且具體的高標準和高要求,而另一邊是面對傳媒產業深度重構與跨越式發展而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焦慮之中。如何跟進產業發展步伐,培養國家和時代所需要的人才成為新聞傳播高等教育亟須回應的關鍵問題。

(一)新時代國家戰略導向下的人才培養目標

“新文科”建設方略的提出,是對“新時代”內涵中新技術、新需求和新國情的積極回應。新文科建設的根本任務是為未來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中國特色文科人才。新時代卓越人才落實在新聞傳播高等教育中,具體應包含三層要義: 第一,應對新技術的發展,具備文理工藝交融貫通的跨學科復合能力;第二,滿足新需求的生產,具備前沿知識和先進文化的創新能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第三,面向新國情的需要,具備既能對內樹立文化自信又能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跨文化傳播能力。

新文科的“新”,不是新舊的新,而是創新之新。④中國新聞傳播高等教育不能再“刻舟求劍”“削足適履”,必須以“數字化”“國際化”為整體改革方向,破釜沉舟,從教育思想、發展理念、質量標準、技術方法、考核評價等對人才培養范式進行全方位創新改革,才能培養新時代需要的新聞傳播卓越人才。

(二)教育改革與產業實踐脫節導致的差距擴大

在當前5G、VR、AI、區塊鏈、元宇宙等新一輪信息網絡技術浪潮推動下,新聞傳媒產業數據化、融合化、平臺化、智能化趨勢愈加顯著。與此相對照,新聞傳播高等教育跟進“四化”趨勢仍有差距,具體表現在:缺乏大數據環境與相關技術實踐條件,未能充分適配產業的深度融合化,對產業平臺化的跟進較為缺位,解讀產業智能化的能力與深度不足。由此帶來知識體系更新緩慢、思維意識老化以及學科壁壘局限,難以從“追蹤產業變化”向“指導產業發展”轉變,進而與傳媒產業飛速發展的鴻溝逐漸拉大。最后,新聞傳播高等教育很有可能迷失在宏大的、不可阻擋的時代洪流當中。⑤

(三)四個突破直指教育改革深層矛盾

當前中國新聞傳播教育改革所面對的問題并非都能夠及時、順利解決,部分問題觸及新聞傳播高等教育的深層矛盾,需舉全系統之力進行長期調整。所謂不破不立,四個層面的突破勢在必行。

第一,突破新與舊的界限,以新專業帶動傳統專業的融合發展。在教育部2023 年版的本科專業目錄中,新聞傳播學類的專業設置包括新聞學、廣告學、廣播電視學、傳播學、編輯出版學、網絡與新媒體(特設)、數字出版(特設)、時尚傳播(特設)、國際新聞與傳播(特設)以及會展(特設交叉專業)。目前這個專業架構,既涵蓋了傳統媒體時代以媒體類型進行專業區分的“豎井模式”,例如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等;又疊加了媒體融合時代面向新技術、新需求和新應用的“扁平模式”,例如網絡與新媒體、時尚傳播、國際新聞與傳播等。通過新專業建設促進傳統專業的發展,實現新知識與學科經典理論的連接,從而打破專業壁壘,實現學科內專業整體融合發展,是新聞傳播高等教育改革的難點。

第二,打破文與理的藩籬,實現與新技術的系統對接。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屬于文學門類,而《宣言》明確指出,必須緊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文科專業深入融合,實現文科與理、工、農、醫的深度交叉融合,打造文科“金?!雹?。由此可見,不僅要打破學科內的專業壁壘,還要實現跨學科的交叉融合,從“人文+技術”的角度打造新聞傳播高等教育立足的根基,這是新聞傳播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

第三,破除學與用的邊界,深化“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格局。前沿實踐是教學科研的“活水源頭”,《宣言》明確指出,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最新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引入課堂、寫入教材,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⑦促進學界業界優勢互補,科研創新為人才培養注入新知識,教學育人反哺產業實踐,產學研一體化的自洽循環,在當前快速革新的產業進程中顯得尤為重要。這是新聞傳播高等教育改革的關鍵點。

第四,延展內與外的向度,拓展新聞傳播的國際視野?!缎浴肪劢箛倚乱惠唽ν忾_放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加大涉外人才培養,加強高校與實務部門、國內與國外“雙協同”,完善全鏈條育人機制。⑧從對內樹立文化自信對向外講好中國故事,新時代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必須具備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這是新聞傳播高等教育改革的制高點。

(四)網絡與新媒體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作為新聞與傳播學科中最具“新文科”特色和潛力的專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從2012 年正式納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伊始,只用了短短的十年時間,就發展成為新聞傳播學科中專業布點數排名第一的專業。截至2023 年(2022 年度最新申報審批結果),全國新增累計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院校布點數共361 所。⑨

專業布點數快速激增、專業人才培養體量龐大,這反映出新聞傳播高等教育改革與傳媒產業人才需求的共同指向與期待。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事實上已經成為新聞傳播高等教育對接媒體深度融合的關鍵突破口。然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高速發展、表面繁榮的十年,專業定位模糊、課程體系混亂、人才培養核心競爭力不足等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圖1 新文科中國新聞傳播高等教育改革的破與立

圖2 全國新聞傳播學科各專業新增累計院校布點總數⑩(1998—2022)

專業建設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以及“如何培養人”三個核心問題展開,人才培養分為目的性要素(培養目標和專業定位)、實施性要素(培養過程和方式)和評價性要素(培養結果評價)。?以下,將從專業定位、課程體系、畢業考核三個層面,探討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中的改革探索和創新實踐。

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定位的界定

“專業定位是第一要素,屬于專業建設的頂層設計,直接影響著專業建設中的其他內涵要素?!?專業定位,必須回答“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么人”的問題。

(一)專業定位的兩大挑戰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的挑戰,在于學科互涉、知識越界與專業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處理好與學科內其他專業的關系,以及如何在與其他學科相關專業的對比中凸顯本學科的獨特性。應對新的社會需求,在與其他專業定位的連接點上開拓新的增量空間,在協同發展的基礎上確立網絡與新媒體的差異化定位,這種融合創新的建設思路,一方面盤活了傳統老牌專業的知識積淀,另一方面也在新的業務空間實現了新老專業的協同發展。

(二)服務于國家戰略的三層培養目標與四類能力區間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自覺服務于國家的宏觀戰略: 首先,著眼于為“新型主流媒體”和“縣級融媒體”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創新性的全媒體人才,為我國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構建源源不斷地輸送生力軍和主力軍。其次,為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培養具備網絡輿情監測、研判與溝通引導能力的高級傳播管理人才,使機構媒體與主流媒體聯合起來,構建上下協同、內外聯動的輿論新格局。最后,面向互聯網行業、商業媒體平臺和社會化自媒體,輸送具備高度社會責任感、愛國情懷和正確政治導向的創新應用人才,使其成為營造風清氣朗的網絡輿論空間的新生力量。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這三個層面,是相互依存、互為支撐的,它們共同組成了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者的培養和輸送體系。?

按照復合型與創新性兩個維度,網絡與新媒體的專業定位和能力體系可界定為四個象限區間:第一象限區間,定位于“新媒體內容生產與營銷推廣”,具體的培養目標為新聞傳播傳統優勢能力向新媒體延伸的單一能力人才。第二象限區間,定位于“新技術創新應用與網絡社群運營”,具體的培養目標為新媒體生態和新技術環境下的單一能力創新人才。第三象限區間,定位于“網絡公共傳播與新媒體產品研發”,具體的培養目標為新媒體生態和新技術環境下的復合型創新人才。第四象限區間,定位于“融媒體新聞策劃與全媒體運營管理”,具體的培養目標為媒體技術融合、產品融合與生態融合背景下的復合型新聞策劃與運營管理人才。?

三、網絡與新媒體課程體系的建構

將人才培養落到實處,在于課程體系的科學設置與持續優化。單一的課程建設雖然能夠打造創新的亮點,但是只有形成課程體系的共性和規模,才能夠影響到學生培養的全局。?課程體系建設是新文科建設中落實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重要抓手,解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的三大問題

針對我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現狀,國內不少學者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個案研究、內容分析等方法做了大量的持續的研究?;谶@些研究和數據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判斷:我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基礎薄弱、共識度低且缺乏穩定性。?

課程設置分散、知識體系碎片化只是問題的表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困境在于以下三大深層問題:第一,本專業核心課程與學類其他專業課程的異同問題。無所不包但創新乏力的結果,是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缺乏獨特性與針對性,培養目標“失焦”導致了課程體系出現學科內“大拼盤”的問題。第二,新聞傳播類課程與技術類課程的融通問題。由于跨學科知識體系的整合缺乏頂層設計及深層融通機制,課程體系存在空有交叉廣度而無交叉深度的狀態。?第三,史論課程與業務實踐課程的比例問題。專業教師擔心媒體融合下“術”的繁榮,干擾到了學生對于“學”的思考與學習?,而針對在讀學生的專業滿意度調查數據顯示,新媒體特色的實務技術類課程是學生意向最急切之所在?。

(二)知識集群聚合與課程鏈縱向銜接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建設現狀及三大深層矛盾,皆指向課程體系層面的結構性問題。并非所有隨意組合的課程都可以稱之為課程體系,課程體系(curriculum)是“一組相互關聯的課程所組成的整體”?,課程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關系?。課程之間的關聯關系,是由學科知識、研究方法以及應用知識的方式等邏輯關系所決定的。這種深層邏輯關系并非看不見、摸不著的感覺存在,而是可以通過量化的方式來進行描述的。

為系統重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課程體系,本研究有針對性地收集了國內37 所院校的網絡與新媒體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這些樣本皆為截止2023 年已獲批網絡與新媒體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以及2021、2022、2023年中國軟科專業排名評級A 以上的院校?。一流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專業建設者們基于大量國內外行業需求調研、專家訪談并結合專業定位和教育教學規律而制定的系統課程體系及其人才培養方式,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我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建設的共識。

1.聚類分析: 建構五大課程集群的知識結構

通過基于TextRank 的關鍵詞抽取技術進行聚類分析,同時借助Force Atlas 和Fruchterman Reingold 布局算法進行位置規劃及可視化,得到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關系網絡,從整體上反映了專業課程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相關性強弱以及中心集中度高低。針對課程間的橫向相關關系,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知識體系可以分為五大集群——“專業思政課程集群”“融合新聞課程集群”“網絡輿情課程集群”“數字營銷傳播課程集群”以及“新媒體產品課程集群”。

(1)專業思政課程集群

該課程集群是整個專業人才培養的思政指向,由三個相互關聯的子課程群構成。第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勢與政策”“新聞思想”等為關鍵詞的“政治素質與家國情懷”子課程群,這些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素質與深厚的家國情懷,是專業思政的頂層。第二,以“道德”“倫理”“法規”等為關鍵詞的“法制意識與職業道德”子課程群,相關課程旨在讓學生樹立崇高的新聞傳播職業道德,堅守職業倫理,培養良好的法制意識。第三,以“網絡素養”“技術哲學”“媒介文化”等為關鍵詞的“新媒體素養與技術哲學”子課程群,相關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新媒體素養,由技術適應、技術向善以及技術批判三個維度構成。專業思政課程集群由《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媒介技術哲學》《網絡媒介素養》《新媒體文化》等核心課程組成。

(2)融合新聞課程集群

圍繞“融合新聞”“網絡新聞”“數據新聞”“編輯”“制作”“全媒體”“融媒體”等關鍵詞,形成了以《融合新聞學》《數據新聞》《全媒體戰略管理》為核心課程的融合新聞課程集群。相關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基于新媒體平臺的新聞傳播內容的策劃、制作、編輯與管理的能力。

(3)網絡輿情課程集群

圍繞“網絡輿情”“輿情監測”“輿情研判”“輿情分析”“網絡治理”“危機傳播”“公共傳播”等關鍵詞,形成了以《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危機傳播管理》《公共傳播》為核心課程的網絡輿情課程集群。相關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在新媒體輿論環境中應用大數據分析挖掘技術進行輿情監測、輿論引導以及公共溝通的能力。

(4)數字營銷傳播課程集群

圍繞“數字營銷”“營銷傳播”“新媒體廣告”“人工智能”“大數據”“品牌”“創意”“設計”等關鍵詞,形成了以《數字營銷傳播》《計算廣告學》《商業智能》為核心課程的數字營銷傳播課程集群。相關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基于新媒體生態的營銷傳播、策劃創意與品牌管理能力。

(5)新媒體產品課程集群

圍繞“新媒體產品”“產品設計”“用戶”“項目管理”“產品運營”“界面設計”“體驗”等關鍵詞,形成了以《新媒體產品設計與項目管理》《新媒體用戶研究》《網絡社群運營》為核心課程的新媒體產品課程集群。相關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新媒體產品領域包括用戶研究、市場分析、產品策劃、研發設計、體驗測評、界面優化、運營管理、市場宣發、投融資等創新復合能力。

2.交互效應矩陣:重組課程鏈的耦合機制

課程體系結構的另一條重要邏輯,是課程之間的縱向支撐關系,也就是課程之間的先后順序以及先修課程對后續課程的支撐度高低。一般而言,分為基礎課程、業務課程和實踐課程三個層級。在低年級開設知識輸入型課程,包括成熟的原理、技術,課程教授強調系統性、體系性、基礎性。在高年級開設內容輸出型課程,其特色在于開展創作輸出實踐。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控制理論分析方法——交互效應矩陣分析?,重組“融合新聞課程鏈”“新媒體產品課程鏈”“網絡輿情課程鏈”的耦合機制。

(1)融合新聞課程鏈

在基礎課程對業務課程的支撐關系中,對《融合新聞學》支撐程度較高的是以《新聞學概論》《新聞采寫》《新聞評論》《媒體融合與媒介生態學》為代表的學科基礎課,體現了《融合新聞學》課程需要新聞傳播學科尤其是新聞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提供“預備知識”。對《數據新聞》支撐程度較高的先修課程是以《數字媒體技術》《新媒體數據分析與應用》《信息可視化》《網絡與新媒體概論》為代表的專業基礎課,可見《數據新聞》的學習需要具備較強的技術基礎能力,這是網絡與媒體專業所特有的。在業務課程對實踐課程的支撐關系中,支撐度最高的是《融合新聞學》,可見現階段的專業應用以融合性的多形態綜合新聞作品為主,技術含量較高的《數據新聞》以及技術含量較低的《網絡新聞編輯》等在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方面均不是主流。

(2)新媒體產品課程鏈

在基礎課程對業務課程的支撐關系中,《市場營銷學》和《新媒體數據分析與應用》是權重較高的基礎課,反映出新媒體產品方向的業務課程不僅需要廣告學專業等學科基礎為其提供理論上的“預備知識”,還需要數據分析類課程為其提供必要的“技術儲備”。在業務課程對實踐課程的支撐關系中,四門業務課程的權重都比較接近,分別對三門實踐課程提供均衡的支撐。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新媒體產品的課程之間是前后連續而非平行并列關系,學生要想開展相關應用實踐,就必須全程修讀完相關業務課程,而不能只選擇其中一個業務環節進行學習。

(3)網絡輿情課程鏈

在基礎課程對業務課程的支撐關系中,多門基礎課程的權重接近,無論是學科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的比例,還是理論類課程與技術類課程的比例都比較均衡。四門業務課程的先修課程的構成比例差異也不大。由此可見,網絡輿情方向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及素養的要求是比較綜合性的。在業務課程對實踐課程的支撐關系中,《公共傳播》對《公共傳播工作坊》和《社會調查與社會實踐》的支持程度較大,更側重培養學生公共領域的傳播與溝通。而《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危機傳播管理》和《網絡治理》對《網絡輿情分析與實訓》的支持程度較大,更側重培養學生網絡空間的輿情分析與輿論引導。

四、網絡與新媒體畢業考核的創新

畢業考核是對本科人才四年培養過程的終結性以及綜合性評價,它反映出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方法、培養制度等實施性要素對培養目標的支撐和實現程度,是對整個人才培養過程質量的綜合評定。新文科高質量人才培養離不開考核評估的改革。

(一)以畢業論文作為唯一考核方式的局限

從歷史角度看,以畢業論文作為本科畢業的唯一考核方式,是大部分新聞傳播學本科專業的選擇。2020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該《方案》就是要破解片面發展和同質發展的問題,加強評價的開放性,基本特征是評價內容、手段和主體的多元,是標準化與個性化的平衡。其次,《方案》還提出要“探索建立應用型本科評價標準,突出培養相應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要求,以及“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類型教育特點,分類設計、穩步推進教育改革,健全綜合評價方案”?的指引。由此可見,建立多元、開放的評價體系,強化實踐應用導向的畢業考核評估,是新時代高等教育評估改革的方向。

面向“新文科”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需要具備跨學科復合能力、跨時代創新能力以及跨文化傳播能力,這三種復合高階能力的考核評估,顯然不是以畢業論文作為唯一考核方式可以達成的,迫切需要探索更多的考核評估方式和途徑,建立多元開放的專業教育評價體系。

(二)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二選一”的實踐探索

網絡與新媒體具備“文理交叉”的跨學科性質,在專業建設之初就開始探索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二選一”的畢業考核創新模式,其中中國傳媒大學、暨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深圳大學等是最早一批探索的院校。

實施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二選一”的創新改革,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其中,如何設置“二選一”的實施細則,以及如何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分流選擇,都面臨新的挑戰。以暨南大學為例,2015 年版人才培養方案是以畢業設計作為唯一考核方式,2018 年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時改為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二者兼要。直到2022 年版人才培養方案才最終確定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二選一”的方案。反復的修訂與斟酌,原因在于,如果放任學生自由“二選一”,結果就是絕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更容易完成”的畢業論文,導致該制度實施幾年之后,就再也沒有學生選擇做畢業設計。中國傳媒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實施“二選一”方案時就曾遭遇這樣的困境。

暨南大學在2022 年版的“二選一”方案中,加入了條件限制和先修課程要求。選擇以畢業論文作為畢業考核的學生,必須全程修讀完兩個學期的先修課程《學術進階工作坊》Ⅰ段和Ⅱ段,積累課題、論文、項目等相關科研成果并且通過畢業論文指導老師的雙向選擇。而選擇以畢業設計作為畢業考核的學生,必須在《融合新聞工作坊》《網絡輿情與公共傳播工作坊》以及《新媒體產品工作坊》中選擇其一開展校內實踐學習并積累相當數量的新媒體傳播作品,具備較強的應用創新能力?!岸x一”并非無條件的“自由選擇”,而是有條件的“分流培養”。這樣的創新設計,將不同發展志向的學生提前進行了分流,并通過相關的課程知識群以及工作坊進行分類培養,從而為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的實施開展奠定扎實的基礎,也為學生的多元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五、結語

“網絡與新媒體”是“傳統媒體”的全面升維、系統進化與深度融合,無論從媒介技術進化還是媒體產業融合發展的角度來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都有可能對傳統專業造成沖擊甚至替代。這使得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從設立的那一天起,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中國新聞傳播高等教育改革突破口的“鯰魚”?!蚌T魚效應”不僅表現在專業招生和就業方面,也體現在課程建設和培養模式創新方面。是替代還是融合,是雜糅還是創新,是守城還是攻城,這不僅決定了這條“鯰魚”的生存與否,也決定著面向“新文科”的中國新聞傳播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敗。

注釋:

①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 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 年第10 期,第26-28 頁。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 啟動實施》,http://www.gov.cn/xinwen/2019-04/30/content_5387710.htm,2019 年4 月30 日。

③⑥⑦⑧ 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在山東大學召開》,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2020 年11月3 日。

④ 吳巖:《積勢蓄勢謀勢 識變應變求變——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 年第1 期,第5-11、141 頁。

⑤ 黃升民、劉曉、劉珊:《中國新聞傳播高等教育的困惑與走向》,《新聞與傳播評論》,2021 年第5 期,第5-12 頁。

⑨⑩ 根據教育部歷年公布的本科專業備案及審批結果相關文件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信息公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通知。

??? 谷虹:《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培養目標、定位與能力體系之構建——基于“國家標準”與“國內樣本”的探索》,《現代傳播》,2021 年第8期,第155-160、168 頁。

? 李志義:《談高水平大學如何構建本科培養模式》,《中國高等教育》,2007 年第3 期,第34 頁。

? 林江湧、吳素梅、宋彩萍:《專業定位與專業建設——以上海高校為例》,《高教發展與評估》,2012 年第4 期,第104 頁。

? 孫振虎、趙甜:《新聞傳播學新文科課程體系建設路徑探析——以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為例》,《現代出版》,2021 年第4 期,第23-27 頁。

?? 安珊珊:《建制激增、學科互滲與課程互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育的結構性特征與關鍵問題》,《現代傳播》,2020 年第8 期,第58-163 頁。

? 倪寧、蔡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傳播教育課題小組:《媒介融合時代的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基于18 所國內新聞傳播院系的調研報告》,《國際新聞界》,2014 年第4 期,第123-134 頁。

? 張宏邦:《新文科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青年記者》,2020 年第34 期,第63-66 頁。

? Conrad C.F.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A Guide to Innovation and Reform.Colorado:West View Press.1978.pp.7-8.

? 鞏建閩、蕭蓓蕾:《基于系統的課程體系概念探析》,《中國高教研究》,2012 年第6 期,第102-106 頁。

? 名單來源:《關于公布2021 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的通知》(教高廳函〔2022〕14 號)、《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2020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的通知》(教高廳函〔2021〕7 號)、《關于公布2019 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的通知》(教高廳函〔2019〕46 號)。

? 軟科: 《2021 年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https://www.shanghairanking.cn/rankings/bcmr/2021/050306T,2021 年?!?022 年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https://www.shanghairanking.cn/rankings/bcmr/2022/050306T,2022 年?!?023 年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https://www.shanghairanking.cn/rankings/bcmr/2023/050306T,2023 年。

? 鞏建閩、鞏天嘯:《課程鏈及其在課程體系中的作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 年第5 期,第90-92、100 頁。

???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人民日報》,2020 年10 月14 日,第1 版。

猜你喜歡
新文科文科課程體系
文科不懂理科的傷悲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研究
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學科大類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的新形勢與新進路
求學·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以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展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孫文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