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刺繡技法的創新表現及融合設計實踐

2023-04-14 23:28章凱莉婁琳蔣令儀
設計 2023年5期
關鍵詞:設計實踐表現形式

章凱莉 婁琳 蔣令儀

摘要:以傳統刺繡技法為研究對象,開展刺繡產品的創新設計。調查分析傳統刺繡在當代社會面臨的創新發展問題,提煉刺繡技法的傳統特色,探索以刺繡技法為突破點的多元化創新路徑。對同種刺繡技法進行針法、造型、肌理與色彩的創新實踐,對多種刺繡技法進行組合集成以及與新材料、新技術的融合設計實踐與分析。得出傳統刺繡的創新設計方法。為中國傳統刺繡在新時代的多元化傳承發展提供新路徑、新方向。

關鍵詞:傳統刺繡 技法創新 表現形式 融合設計 設計實踐

中圖分類號:J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3)05-0018-04

Abstract:Take traditional embroidery techniqu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nd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embroidery product design.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roblems faced by traditional embroider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to extract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mbroidery techniques,and to explore a diversified innovation path by taking embroidery techniques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analysis of the same kind of embroidery technique in terms of stitching,modelling,texture and color is conducted,and the combin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embroidery techniques with new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Innovative design methods for traditional embroidery are obtained.To provide new path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diversified inheriting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mbroidery in the new era.

Keywords:Traditional embroidery Technique innovation Form of expression Fusion design Design practice

引言

刺繡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手工藝,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與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F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傳統刺繡面臨不斷縮小的生存空間。傳統刺繡需從固有的模式掙脫出來,積極嘗試新的發展方向。文章針對傳統刺繡的針法組合自由性、造型肌理豐富性、色彩變換多樣性,進行技法的分解與重塑,探索同種刺繡技法在視覺、觸覺效果上的多維立體化表現創新,以及多種刺繡技法在新時代需求下的多元化融合設計,打破傳統刺繡固有模式中的常規表現形式,為其發展探索更多的創新路徑。

一、傳統刺繡面臨的問題

傳統手工藝在新時代生活方式、科技發展與社會形勢變革中面臨諸多挑戰[1]?!吨袊鴤鹘y工藝振興計劃》等一系列文件頒布以來,使傳統刺繡領域有了一些新的發展,但仍面臨許多問題。

(一)學習難度大、制作周期長

傳統刺繡工藝種類繁多,對針法掌握、繡線選擇、經驗累積等要求甚高,且制作一幅優秀刺繡作品需耗時幾個月甚至幾年,需要學者們多年時間的全身心投入才能融會貫通。在如今快節奏的時代中,很少有年輕人能夠潛心學藝,對傳統刺繡的喜愛與傳承長期保持興趣。

(二)設計應用模式單一

傳統刺繡產品在題材、圖案、款式、色彩等方面的設計應用,與當代消費者不斷提升的審美需求不夠匹配。文化館、傳統刺繡企業、傳承保護基地等展示的大部分刺繡工藝品設計創新不足,與當下生活和現代藝術的結合不夠密切[2]。應用模式同質化嚴重,市場上的刺繡產品以民族服飾、裝飾掛畫、扇子、香包等居多,款式造型單一,難以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

(三)機械化生產沖擊嚴重

隨著科技進步與機械制造業的發展,機繡的工業化生產逐漸代替傳統手工,給傳統刺繡工藝的傳承發展造成了巨大沖擊。濰坊刺繡歷史和發展現狀調查報告中提到:一臺大型瑞士蘇拉機每天的工作量就相當于5000工人一天的工作量。機械化的大規模生產雖能節省人力和時間成本,但也導致了市面上的刺繡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品質良莠不齊,難以使消費者領略傳統刺繡的文化底蘊和精髓。

(四)傳承發展老齡化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與刺繡相關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有66位。經筆者統計,這些傳承人年齡(截至2022年2月)集中在50-89歲,無一人小于40歲,卻有四位超過90歲,年齡結構老齡化及斷層嚴重。年輕一代創新力量的缺乏,阻礙了傳統刺繡的傳承發展[3]。

傳統刺繡目前面臨的各類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創新力度不夠,無法滿足現代市場審美多元化與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因此,傳統刺繡在新時代應符合制作周期縮短化、設計應用多樣化、手工技巧獨特化、傳承隊伍年輕化的發展需求,以刺繡技法為突破口,打破傳統刺繡工藝的固有方式,積極創新技法的表現形式,探索與新材料相融合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刺繡的新時代文化價值和藝術特色[4]。

二、傳統刺繡的技法特色

傳統刺繡歷史悠久、品種多樣,蘇州刺繡研究所將其按特征分為:平繡、條紋繡、點繡、編繡、網繡、紗繡、亂針繡、輔助針法、變體繡九大類。傳統刺繡的技法主要包括針法和繡法,通過不同的針法技巧控制繡線在織物上來回刻畫,形成所需圖案。每種刺繡技法都有其特定的組織形式和藝術規律。本文主要介紹盤曲針與打子針兩種技法。

(一)盤曲針法

作為條紋繡類別中的一種,技法特點是短而相連,針跡緊密牢固,多用于盤繡大朵花卉紋樣。盤曲針法原型與切針相似,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刺繡技法論著《雪宦繡譜》中形容切針“針跡需細如魚子,俗謂一芝麻三針乃為上品”。據《傳統刺繡針法集萃》記載[5],傳統盤曲針技法步驟如圖1所示。第一步:第一針將針從繡面下方穿至繡面上方出針,第二針須入在第一針原眼的右側,出在第一針原眼的左側,第三針須入在第一針的原眼,如此往復繡出圖案位置,見圖1(a);第二步:用另一根針從繡面下方穿至繡面上方出針,先從第一步繡制的切針線底下穿過,將線環繞棒子一圈,再從上回穿至切針線底下,并將線環繞棒子一圈,棒子的作用就是保證每一盤曲針的長短都保持一致,見圖1(b);第三步:持續循環第二步,完成之后抽出棒子完成一回合的盤曲針繡法,見圖1(c),這樣就形成了一片緊密的線圈。

(二)打子針法

打子針法為點繡類別中的一種,也可稱作“打籽”,其技法特點是以點成圖,“子”“子”顆粒飽滿、排列均勻、堅固耐磨,多用于裝飾性較強的圖案。打子針法被認為是傳統鎖繡針法的發展,于蒙古諾因烏拉東漢墓(公元25年)出土的刺繡品可見打籽繡的雛形[6]。傳統打子針多以真絲細線均勻打子,顯得精致細膩。據《傳統刺繡針法集萃》記載[5],傳統打子針法步驟如圖2所示。打子針繡制前需將繡線捻實,忌露針腳。第一步:將針從繡面下方穿至繡面上方抽出,用手將線拉住,把針靠近繡面并放在線外;第二步:把線在針上繞一圈,形似打結,打結過程中需拉住線,使籽貼合繡面;第三步:在第一步的出針口處附近垂直刺下,下手在背面將針拉下,繡面即呈現一粒子。

三、基于傳統刺繡技法的多種創新表現

本文以傳統盤曲針與傳統打子針的技法創新為例,在其藝術特色的基礎上,使針法更便捷,視覺效果更豐富,表現形式更多元化,例如上下交錯、長短不一、疏密有致、虛實結合、增多留白等各式手法,產生更多樣式的表現效果,為傳統刺繡的發展提供新思路。

(一)盤曲針技法的創新表現

刺繡是一種動態化的裝飾過程,其繡制技法并非固定不變[7]。傳統的盤曲針是一種需要借助工具且制作過程較為繁瑣的刺繡技法,因此可以化繁為簡,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針法分解與重組,進行簡便、多元、更適應現代生產方式的表現創新。如圖3所示,首先將針從繡面上方刺入,線尾用手指按住留取一定長度;第二針從第一針原眼處左邊位置刺穿而上;第三針越過第一針原眼處,在左邊位置刺入;第四針從第一針原眼附近穿出。最后根據圖案在繡面相應位置刺入新的第一針,注意刺入繡面時依舊需要留取相等長度,以此往復,呈現效果如圖3(c)所示。

此創新技法不但簡便易掌握,縮短了制作周期,而且表現形式的多樣化,通過控制繡線尾部的留取長度以及裁剪整理,就能夠在造型肌理、結構色彩上呈現豐富的蓬勃生機。以下為相應作品創新示例。

1.盤曲針的線尾變化長度創新設計。繡線尾部留取長度較短時呈現大朵花卉簇絨效果(圖4[5]),作品繡制時每一針按照圖案的設計緊密貼合,盡量少留空隙,尾部留取長度短而一致,期間可根據需要由內而外變換不同顏色,最終形成肌理感豐富的造型。當繡線尾部留取長度較長時呈現流蘇的垂掛質感(圖5)。因繡線堆積會發生卷翹問題,所以每一排需間隔一定的距離,期間參考海浪在岸邊的流動效果控制線尾變換的長度,同時采用同色系的橙色色彩漸變體現作品的層次縱深感,增強造型、肌理、色彩的表現力。

2.盤曲針的線尾裁剪創新設計。在繡制好的盤曲針尾部進行裁剪,裁剪長短可根據所需作品效果進行創意設計。當線尾較短進行裁剪時,如圖6所示,圖案以橙色系與藍色系的繡線進行穿插與漸變,繡線緊密排列,將圖案中心部位的繡線尾部平齊裁剪開,而外圈參差裁剪,呈現珊瑚叢般的簇絨效果。當線尾較長進行裁剪時,控制其長度,如圖7所示,通過藍色系的色彩漸變,能夠修理出如海浪規律翻滾的肌理造型效果。

(二)打子針技法的創新表現

傳統的打子針技法多用于局部裝飾,并以平面化效果居多,表現形式單一。因此,在打子針技法的創新表現中需牢牢抓住其“以針穿線繡點”的造型特征,自由靈活地將繡點擴大、堆積、聚集、分散,進行由點成線及面的組合化設計,使其表現更具節奏感和韻律感。通過以破聚新的設計理念,進行打子針技法的繡點造型排列和多圈纏繞打結的表現創新,打破定式的空間表現思維,呈現繡品多樣化的視覺沖擊力和多維立體效果。

(三)刺繡技法與新技術的融合創新設計

新時代工藝技術的發展為傳統刺繡提供新機遇。新技術在設計領域中不但能夠推動審美及文化的發展,還能增強刺繡的表現力和藝術價值,形成新的藝術形式和特色作品[11]。在保護傳承刺繡的傳統文化性質前提下,不但可以由刺繡技法為主體與其他技術配合形成藝術性的創造;也可以運用新技術將刺繡技法轉化為圖像嫁接到現代產業的產品上,以高效率、低成本滿足大眾消費需求,傳遞當代文化價值。

其中面料染色、數碼印花、高壓熱轉印、3D打印成型、激光雕刻等技術都可以與刺繡技法進行融合創新設計。數碼印花技術操作簡單,創意設計多元,圖案定位準確,與刺繡技法相結合,可以豐富作品更細節化的視覺效果,體現當代簡約與傳統精致的融合。高壓熱轉印技術能將不同種類的材料復合在一層面料上,豐富了各類材料發展的可能性,與刺繡技法相結合,更能加強作品的肌理層次感。與各類現代新技術的融合設計,都是對于審美藝術價值要求不斷提升的一種體現,有利于傳統刺繡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

曾經紅極一時的故宮口紅,是北京故宮博物院以故宮荷包為靈感,采用3D多層打印科技進行創新設計,將刺繡質感的傳統荷包圖案還原在口紅金屬管的表面,金屬與刺繡的融合,一剛一柔呈現工藝品的肌理浮雕效果。印度紡織品制造商將可溶解塑料進行產品的藝術創作,在塑料層表面進行的刺繡通過溶解會形成花邊狀的刺繡層,以此來設計各式各樣有特色的刺繡產品,與吊染、手繪的藝術效果遙相呼應。吳限等學者曾在特定面料上進行圖案激光數碼印刷工藝,以強化紋樣圖案的立體感,在立體墊高的效果上進行刺繡,為傳統刺繡的發展增添新的設計思路[12]。刺繡技法與新技術的融合創新,不但能夠拓展設計的自由度與發展空間,更有助于推動現代設計新的風向標的產生。

結語

傳統刺繡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標識之一,正在向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新時代邁進,體現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我們一方面要做好保護與傳承,另一方面也需跳出傳統刺繡固定的思維框架,拓展創新理念。創新性的刺繡技法研究不但能夠豐富刺繡的造型、肌理、色彩等多樣化的表現形式,更能夠增強刺繡的當代藝術價值。與此同時,刺繡的多技法與新材料、新技術的融合設計更有助于傳統刺繡在新時代的市場環境下獲得新生。設計師應該在新的設計理念下不斷嘗試開發更多具有新時代氣息的刺繡作品,展現刺繡的文化價值和工藝特色,使刺繡藝術邁上一個新的高度。

基金項目:

1.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項目編號:186140012);

2.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項目批準號:21BH147);

3.浙江省一流課程《藝術經緯:面料設計與織造工藝》。

參考文獻

[1]王寧.珠三角地區傳統工藝美術行業現狀及成因研究 ——以“三雕一彩一繡”為例[J].裝飾,2020(02):100-103.

[2]萬國,于金人.蜀繡在家居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轉化[J].設計,2020,33(16):114-116.

[3]婁琳,竇宏晨,胡若涵,姚琛,須秋潔,織造技藝非遺傳承老齡化問題與年輕態傳播策略[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20,44(2):207-214.

[4]章莉莉,李姣姣.新時代國潮熱視域下的刺繡傳統工藝創新設計[J].美術觀察,2021(02):18-20.

[5]粘碧華.傳統刺繡針法集萃[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5.

[6]吳山.中國歷代服裝染織刺繡辭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483-484.

[7]黃敏婕,李欣華. 打籽繡技藝研究及現代創新設計[J].絲綢,2019,56(10):61-66.

[8]虞黛筠,馬冬.面料再造設計藝術應用技法[J].毛紡科技,2018,46(02):22-25.

[9]豐蔚.材料語境下的珠繡裝飾工藝探究[J].絲綢,2019,56(01):73-79.

[10]陳淑聰.刺繡元素在現代男裝設計中的創新運用[J].設計,2020,33(17):38-40.

[11]歐爽,肖德榮.當代刺繡“手繡”與“機繡”的關系研究[J].民藝,2021,03:32-34.

[12]吳限,廖煜容,陳賢昌.非遺粵繡藝術與時尚女裝的創意表現探析[J].設計,2021,34(15):8-10.

猜你喜歡
設計實踐表現形式
石材產品設計中幾種錯誤的表現形式
卷首
淺談“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實踐如何引入家電產品設計課程
突破作業重圍,激揚生命活力
室內設計與環境藝術的設計實踐研究
義烏旅游商品研發雙軌制策略及其設計實踐
淺析任務教學法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通用設計理念的適老性住宅設計初探
貪腐文化的表現形式及其消除對策
漢語動結式在維吾爾語中的表現形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