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入社會創新理念的《人機工程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研究

2023-04-14 12:02朱媛張祖耀
設計 2023年5期
關鍵詞:人機工程學思政元素課程思政

朱媛 張祖耀

摘要:提出將社會創新理念融入《人機工程學》課程思政教學以提升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在提煉基于社會創新理念融入課程思政的具體思政元素基礎上,結合案例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思路、課程思政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對融入社會創新理念的《人機工程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策略進行詳細闡述,以彰顯社會創新理念融入《人機工程學》課程思政因時利導、因事利導、因勢利導的優勢。

關鍵詞:課程思政 社會創新 思政元素 人機工程學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3)05-0096-04

Abstract:It is proposed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social innov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ergonomic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courses. On the basis of refi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egrated into social innovation,combined with cases,this paper expounds in detail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strategy of ergonomics integrated into social innov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ideas,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advantages of integrating social innovation ideas into the course of ergonomic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according to time,things and circumstances.

Keywords:Curriculum - 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cial innov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Ergonomics Teaching design

引言

《人機工程學》是工業設計專業內一門理論性、系統性較強的專業課程,研究如何使人-機-環境系統的設計符合人的身體結構和生理心理特點,以實現人、機、環境之間的最佳匹配,使處于不同條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和舒適地進行工作與生活。[1]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的發揮“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從課程所涉專業、行業、國家、國際、文化、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的具體要求,[2]《人機工程學》選擇以國家社會問題為課題切入,融入社會創新理念,深入專業、行業中,結合專業理論從人-機-環境系統和諧為目標,進行解決社會性問題的設計實踐,提升設計的人文價值和社會效益。

一、基于社會創新理念提煉課程思政元素

“社會創新”理念主要指依靠個人、非政府組織和公民社會群體[3]為向可持續社會邁進[4]進行的創新活動,延申來說,社會創新是為解決社會問題的集體創新[5],其理念包含了兩重含義,其一是解決社會問題,創建可持續的和諧社會,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其二是依靠社會群體進行的眾創和共創活動?;谏鐣撔吕砟罱Y合《人機工程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及工業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細化針對性的思政元素和具體的切入點。

社會創新理念融入《人機工程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后可將課程設計實踐的課題定位于為當下社會進行研究和設計,“人、時、地”是社會創新具體分解的主要要素,就《人機工程學》而言,社會創新要素中的“人”與人機系統和諧中的“人”對應,社會創新要素中的“時-地”與人機系統和諧中的“環境”(時空場景)相對應。以目前“時”——疫情下的“中國之治”為設計實踐課題,以從醫護人員到普通人民群眾作為“人”的研究對象,以醫院、食堂、校園等不同公共場所為“地”的場景對象,展開人機環境和諧系統中“物”的研究與設計。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中國迅速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并在他國危急時刻本著人道主義精神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展現了“敢于負責、積極作為”的大國擔當,既充分展現了“中國之制”的顯著優勢,也凸顯了“中國之治”的比較優勢。[6]作為設計專業學生應當在此“時”為在疫情中的“人”進行產品設計,呼應社會創新理念,提出《人機工程學》課程兩個具體而重要的思政元素:

(一)家國情懷/制度自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在創新設計中體會制度自信

學生在2020年9月全員重新返回學校學習,經歷了疫情時期在線學習、返校后藍碼出行,對疫情期間產生的設計的分析,讓愛國情懷從遙不可及的“天邊”回到學生可觸、可感、可學的“身邊”。同時全國各地、各企業、各高校都在為抗擊疫情做創新設計,最終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基本控制住了疫情,特別是健康碼的發明,為逐步恢復正常生活打下基礎,讓學生在創新設計中體會制度自信。

(二)以人為本/人類命運共同體:反思自我和他我的關系,體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針對疫情中的特殊人群,如醫護人員、老人、兒童、快遞外賣送餐人員、隔離人員等進行需求分析,為他們設計產品,幫助他們更好地工作和生活,也是為了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體會以人為本的設計內涵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二、《人機工程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策略

(一)《人機工程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思路——知行合一思政貫穿

課程的總體設計思路為首先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價值目標相結合,并將價值引領作為最首要的任務,打破“思政”+“專業課”的“兩張皮”模式,做到“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課程總體的思政元素是大元素大目標,將大元素分解,尋找選取合適的切入點是將思政元素的“粗鹽”精制成“細鹽”,更好融入水。

其次在教學內容的梳理上,對知識點進行細致分析解構,并融入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實踐實訓等多個課程環節。知識點是教學的基本單元,也是思政元素最基本的承載點,所以在理論知識點的設計上既要有理論、知識的來源與發展回顧,又要有一定的應用性和前瞻性;在案例分析中做到解讀和詮釋,進行實際案例的旁征博引,包括國內外的案例進行比較,各類案例好壞的辨識;在設計實踐中,強調對現實的調研,包括背景、環境、用戶等,以真實的調研反饋到設計中,為真實設計、為用戶設計。

最后,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家國情懷/制度自信”“以人為本/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政元素在思政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通過具體的課堂實施過程,結合相應的教學手段,將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建立“知行合一,思政貫穿”的思政元素融入模式。課程思政以靈活的方式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并且在結果的報告總結過程中要求對設計過程、思想過程都做好回顧和總結反思。(圖1)

(二)《人機工程學》課程思政具體內容設計——知識點梳理與融入

1.課程理論知識點內容梳理:

梳理《人機工程學》的教學內容,將知識點分成知識點內容、重點、思政融入點、思政內容、融入方式,結合社會創新“人-時-地”要素,重點知識點為與人的生理心理相關的教學內容,如馬斯洛需求原理;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相關教學內容,如光線、溫度對人的影響及產品設計策略的影響,以及與“疫情”密切相關的理論部分,如社交距離、人文關懷等。(表1)

2.課程設計實踐內容融入:

《人機工程學》課程的作業主題——疫情下的“中國方案”是課程思政中設計實踐內容融入社會時事的體現:要求學生首先分析疫情下的特殊時事場景,即對社會創新中“時”的要素進行研究,針對特殊人群的需求進行分析,即對社會創新中“人”的要素進行研究,結合特定場景,即對社會創新中“地”的要素進行研究,進行產品設計實踐。

(三)創新案例分析環節融入思政元素方法——案例放大器效應

案例分析是連接理論知識點和設計實踐操作的重要環節,在案例分析環節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是體現課程思政效果的重點也是難點,將案例分析進行思政元素融入的解構和重構,提出“案例放大器效應”教學方法。將案例分析環節分成案例拆解、理論重申、辨識分析三個階段,在案例拆解階段,主要由教師進行案例的拆解,主要是在社會創新中“時”元素——疫情時事的前提下,對“人-機-環境”中“環境”和“機(產品)”的拆解,環境(社會創新中的“地”元素)中包括政策環境、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等,產品中包括軟件和硬件,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由學生進行補充性的案例拆解,模仿教師的拆解方式進行具體分析。在理論重申階段,將理論知識融入思政元素進行再次講授,作為復習和回顧的方式,比如對馬斯洛需求原理中“自我實現的需求”里結合醫生主動請戰,到抗疫一線,為我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健康等。在辨識分析階段,學生需要對展示的設計方案進行辨識,結合理論知識評價哪些設計是符合人的需求,哪些設計是為了新奇而新奇等,為自己的設計實踐打下認識上的基礎。(圖2)

三、《人機工程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實施案例

(一)案例一:口罩及相關產品設計

1.理論知識點:馬斯洛需求原理,特別是安全需求部分;融入思政元素:人文精神、以人為本、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要課程思政元素。

2.案例分析:口罩設計

案例拆解階段主要在環境分析中體現思政元素,主要通過中西方不同的防疫策略、西方國家對于是否戴口罩的討論、中國人為他人犧牲自己個人利益的利他精神等分析政策環境、人文環境等,理論重申階段主要強調“安全需求”,辨識分析階段主要分析日本毛巾口罩的設計是否符合為滿足人的“安全需求”進行設計。(圖3)

3.設計實踐:

在設計實踐過程中利用社會創新的兩重內涵,第一重是社會創新的內容,從“人-時-地”去分解具體的問題,就口罩及相關產品設計而言,“人”包括對特定人群的定義和研究,以及人的需求分析,在滿足安全需求的前提下如何滿足社交等更高級的情感需求,“時”除了對疫情這一時事的研究外,還有對產品使用情境中時間的研究,“地”則是對產品使用情境中地點的研究,如餐廳、車內空間等的具體研究。第二重是社會創新的手段,即“依靠社會群體進行的眾創和共創”,要求學生對目標用戶進行充分調研,不僅在課程中與同學組成團隊,甚至可以邀請用戶一起參與設計。比如在對口罩設計的調研中,用戶根據自身職業(網約車司機)、個人習慣、身體情況,提出自帶香味的口罩設計創新點,學生在團隊討論中還發現就餐時口罩會被臨時摘下,需要有一個安全、方便存放口罩的方式,最終提交設計作品為“香味口罩收納板”,將自帶香味的香氣凝珠片和吸附異味的多孔板結合在一起,設計一片約口罩1/4大小的收納版,當口罩閑置時可以對折后再對折進行收納,在收納的同時解決口罩異味的問題,用簡單的設計造型達到滿足兩個需求的功能性產品設計目的,首先滿足收納時的安全需要,再通過令人舒適的香氣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是對社會創新中“人”要素的深層挖掘。(圖4)

4.總結反思:

在疫情背景下的口罩設計首要先滿足“安全需求”,其次再考慮其美觀、趣味性設計,比如國慶時的“紅色口罩”首先是滿足安全需求的醫用口罩,其次才是符合國慶氛圍的紅色設計。為不同職業、為不同場景的設計是對口罩及相關產品設計細化的重要手段,邀請不同職業的用戶共創、深入到場景中發現問題是值得使用的設計方法。在總結反思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以人為本、人文精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政元素。

(二)案例二:與“社交距離”相關的產品設計

1.理論知識點:馬斯洛需求原理,社交需求與尊重需求;融入思政元素:人文精神、以人為本、家國情懷、制度自信等主要課程思政元素。

2.案例分析:社交距離

案例拆解階段主要在環境分析中體現思政元素,主要通過中西方不同的防疫策略、西方國家要求聚會自由、中國人為他人犧牲自己個人利益的利他精神等分析政策環境、人文環境等,理論重申階段主要強調“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辨識分析階段主要分析中西方就餐時的社交距離設計,是嘩眾取寵還是實用可靠。(圖5)

3.設計實踐:

在設計實踐過程中對于社會創新第一重內涵的利用,主要體現在“地”的研究上,社交距離主要是針對公共空間內解決人與人保持適當距離來預防新冠病毒的傳播問題,不同的“地”顯示不同的場景,如餐廳、電影院等相對封閉的環境,以及校園之類學生身邊相對封閉的大空間,都提供了設計機會,有學生提出改造現有電影院座椅的方案,方案在經過調研后發現除了通過電影院隔位就座策略外,還可以對電影院座椅進行改造性設計,即在不改變原有座椅的間隔和排布方式基礎上,在座椅中間增加可升降的隔擋,當熟人相約看電影時可將隔擋放下,對于陌生人來說可以升起隔擋進行社交隔離,隔擋采用磨砂半透明材質也是考慮人的心理需求;也有學生提出對校園內的公共座椅進行改良設計,將長椅的中間座位設計成為可翻轉的形式,如果有陌生人共坐長椅可以將中間位置進行翻轉獲得物理空間上的社交隔離距離。對第二重手段的利用同樣體現在共創中,由于該課題對“人”的研究是放入時空場景中的人,相對來說對職業、年齡等沒有過多的限制,如針對校園內的設計,更方便邀請其他同學一起參與設計。在設計過程中為了驗證社交距離相關產品設計的有效性,還要求學生進行相關的研究進行實驗性驗證。有學生對隔離標識進行實驗研究得出黑黃間隔和立體錯覺的隔離警戒線的色彩和樣式更能起到社交隔離提醒的作用,通過實驗進一步驗證設計的可靠性。所以不論是從設計內容上來說,還是從設計手段上來說,社會創新的“人”“地”要素以及共同參與式設計的方式都能對設計方案起到促進作用,同時也能進行實驗性的驗證,提高設計的效率和效果。(圖6)

4.總結反思:

在疫情背景下的社交距離相關產品設計首要先滿足“安全需求”,同時也要考慮社交需求,在中國復工復產、動態清零的背景下,更需要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產品,同時也需要考慮“尊重需求”,被使用者接納。提升產品的接納度的同時也要考慮產品是否能夠真正引導用戶保持良好的社交距離,利用共創和實驗的方法可以驗證設計的有效性,同時引導學生體會以人為本、人文精神、家國情懷、制度自信的思政元素,考慮產品與制度的配合來達到保持良好社交距離的最佳效果。

四、社會創新理念融入《人機工程學》課程思政的優勢

(一)因時利導:

社會創新理念能夠幫助抓住當下的重要社會問題作為《人機工程學》課程從理論到實踐的課題研究主題。比如抓住“疫情”后返校的時間點,學生正好處在前期在家線上學習,回校部分課程線上、部分課程線下正常開展的關鍵時間點,既有疫情嚴重時期和疫情動態清零時期的比較,也有國內外情況的比較,是關鍵時間點,導入以疫情為背景的設計實踐項目能夠激起強大的“共情”,利導課程思政元素深入人心。

(二)因事利導:

社會創新結合了“人-時-地”元素共同構成了“事”,“事”可以更生動地描述問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設計機會。如在《人機工程學》課程中進行與“疫情”相關的創新設計案例分析,能在傳授專業知識、提升設計能力之外,也讓學生了解到設計的價值,并不是只有在一線沖鋒陷陣的醫護人員是唯一貢獻者,每個專業都有其專業力量,關鍵是將專業做好,好的設計也能夠幫助各類特殊人群度過疫情的艱難時刻,并在疫情動態清零與常態化管理的環境中迎來美好生活。

(三)因勢利導:

社會創新的創新過程也強調普通人的集體力量,共創與眾創是趨勢。以目前疫情起起伏伏的現狀下,引導學生通過不斷的中西方防疫抗疫的政策、行為、設計的比較,能夠認識到“中國之制”的優勢,加強制度自信和愛國情懷,同時設計與抗疫相關的產品作為“中國之治”的“中國方案”,也是專業責任感,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對國家的認同。

結語

《人機工程學》課程思政中融入社會創新理念,可以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共建和諧社會。引導學生深入到社會實踐中,去設計的第一現場,從“人-時-地”各個社會創新元素進行思考,使用社會創新中提倡的共創與眾創方法,利用人機工程學的理論知識,進行產品設計來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不斷在實踐中反思,體會人文精神、人類命運共同體、家國情懷、制度自信等思政元素,進一步引導學生從更廣的視野去理解和認知設計,并以自己的創新能力為祖國的偉大復興努力。

課題項目:

1.浙江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教學研究項目《社會創新理念下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模式研究與實踐》;

2.浙江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人機工程學》(kcsz20210108);

3.浙大城市學院教學改革培育項目《社會創新理念下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模式研究》。

參考文獻

[1]郎麗娟.產品設計專業人機工程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研究[J].設計,2019,32(15):104-1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袁文浩.活力系統模型下的社會創新設計研究[J].設計,2020,33(19):152-154.

[4]埃齊奧·曼齊尼,辛向陽,孫志祥.創事:社會創新與設計[J].創意與設計,2017(03):4-8.

[5]林楠,鐘芳.人人參與的社會創新設計[J].設計,2019,32(22):146-149.

[6]楊嚴嚴.從“中國之制”看“中國之治”——應急狀態下的國家治理思考[J].行政與法,2021(02):11-18.

猜你喜歡
人機工程學思政元素課程思政
淺談思政元素在大學英語教育中的應用
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學語文》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經濟學》教學探索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技術人性化視角的工程技術教育
煤礦井下坑道鉆機人機工程學應用分析
普通汽車遮陽板的改良與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