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院校針織工藝與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2023-04-15 07:22程軼
西部皮革 2023年6期
關鍵詞:針織服裝工藝

程軼

(湖北美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0)

當下科技和產業革命加快了針織產業的現代化建設,技術的交叉融合使得針織產品內涵不斷豐富,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在新的發展時期,針織行業要將繼續加大科技投入,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同時在針織教育方面更加需求對針織工藝與設計等全面掌握的復合型人才[1]。

隨著新科技和產業革命浪潮的奔騰而至,人們要求針織服裝的在滿足基本穿著需求的同時,更強調其舒適性、功能性、美觀性。針織服裝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豐富和拓展,才能夠滿足人們品質化、多樣化的生活需求,從而逐漸成為一種流行趨勢。針織產業的變革對針織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擁有針織工藝的技術水平,又具備時尚設計的創新能力。然而在針織工藝與設計人才的培養中,紡織類院校憑借自身的工科屬性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藝術類院校的針織方面課程雖然奠基于針織工藝,但是側重時尚設計的理念構成其區別于紡織類院校的特色?;诖?,本文主要解決的教學方面問題有四點:一是教學內容上針織工藝與時尚設計的分裂,二是教學方法上課程理論與產業實踐的脫節,三是教學環境上欠缺提供技術服務的實驗室,四是教學評價上局限于單一的課程作業成績。

以上四個問題反映了以往針織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出現的重工藝而輕設計和重結果而輕過程的情況,導致產學研協同創新不夠完善,事實上違背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因此,針織方向的工藝與設計課程應該運用先進的跨學科和跨領域的融合理念,實現價值引領、知識教育、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讓針織工藝與設計課程成為人文素養與專業知識、技能之間的橋梁,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服務,這也是本課程教學創新成果的主要理念。

1 創新理念

1.1 立足新文科建設的需求,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作為教育部“四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文科”的融合發展是新時代呼喚的創新理念。為了緊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應對日益綜合化和復雜化的社會發展問題,新文科建設積極推動現代技術與文科專業深入融合,不斷優化文科專業結構,引領文科建設水平提升。當下針織行業的發展越來越趨向于整體性的設計,從單一的內衣、毛衫設計延伸到多元的服裝設計乃至其他時尚產品。雖然我常說針織是一根紗線的藝術,但是這根紗線也要在不同的時尚領域玩出多種花樣。針織教學不止于紡織技術,而還包括藝術設計。立足新文科建設的需求,針織教學要堅持不懈挖掘新材料、掌握新技術、發現新問題、構建新思維,加強對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形成中國特色的針織教學體系,為新一輪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2]。高質量設計教育是特色化藝術教育與前沿技術教育的綜合,因此針織教學必須堅持藝術與技術的相互賦能,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注重學生的科學素養、人文素養,藝術素養與技術素養的全面培育。

1.2 推進產學研一體化進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是把教學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必由之路[3]。高校作為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要樹立“主動適應、主動服務”和“引領創新、促進創新”的觀念,有效服務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大力實施產學研合作戰略。特別是如今從“衣食無憂”到“高品質生活”,體現了人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因此針織教學將課程建設扎根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校內教學上依托百年美院的專業背景,以學科交叉的方式探尋針織設計的時尚潮流,在校外實踐上結合市場反饋的大眾生活需求,形成產學研互動的良性機制,立足于展示平臺,并結合重要賽事,帶動針織產品的傳播與發展?!耙再惔賹W”為學生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工作方法提供了有利條件,既拓展了學生的前瞻性視野,又增強了學生的現實性應用。

2 創新思路

2.1 課程內容的重構

根據新文科建設融合發展的創新理念,本課程在內容和結構上使用跨學科的設計??鐚W科課程設計的意義在于促進教學內容的交叉融合,使學生既能夠獲得廣博的知識技能又能夠建構創新的設計思維,從而擁有立體多元的知識與能力架構。湖北美術學院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藝術院校,目前有藝術學、設計學、戲劇與影視學三個一級學科。在設計學科的日常學習中就可以引入藝術學的相關專業,比如在針織工藝中就和可以結合國畫、版畫、水彩甚至雕塑的藝術表現手法,使針織工藝與設計從綜合材料到設計語言都能夠有更多的可能性。作品的視覺展示與推廣又可以結合戲劇與影視學科的優勢,進行全媒體多維度的推廣與宣傳。

當下隨著針織行業設計大賽、流行趨勢等研發創新工作的不斷展開,有力促進了針織產業和產品的時尚化發展,針織教學不能僅限于工藝和技能的訓練,還要培養時尚設計的創新思維,關注針織的發展與人、科技、文化、社會的動態關系,由此才能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此同時,本課程注重團隊合作精神和職業道德素養的思政融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體現團隊分工與協作的重要性,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職業理想,提升敬業、勤業、創業、立業的職業素質。

2.2 教學方法的創新

按照湖北美術學院時尚藝術學院“大藝術、超時尚”的教學理念,針織工藝與設計在教學方法上以創新大賽為橋梁,走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道路。為了落實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理念,針織教學必須擺脫單一的課堂模式,與產業實踐精準對接。其中,“濮院杯”中國針織設計師大賽是最前沿的創新實踐平臺。濮院是我國的針織重鎮,擁有世界級針織時尚產業集群。通過這一專業賽事的工作坊與展會的雙重引導,學生不僅能掌握針織產品研發的基本流程,而且明白了原創設計驅動的核心價值,對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意識、實際動手能力、團隊寫作精神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這是一種將創新大賽作品轉化為科研成果的新發展模式,以此推動教學科研的齊頭并進以及可持續的良性循環。

2.3 教學環境的創設

針織教學離不開實驗室這一實訓場所。針織專業是集針織面料、針織服裝、針織工藝、針織理論等于一體的復合型專業,根據服裝的合理要求而不是根據生產和技術領域的分工為依據而設置,所以它具有綜合性、應用性等特征,涉及到學科的融合和技術的經驗,需要配置一定專業的設備來滿足教學要求。在湖北美院針織實驗室的內部結構主要分為四個專業技術的功能區域:針織面料實驗區、針織服裝創作區、手搖橫機應用區、電腦橫機應用區,用以服務于常規的課程教學和專業的技術研究。當然作為藝術類院校的針織實驗室,區別于紡織類院校的針織工作坊,更加注重藝術性、實驗性和當代性,與時尚藝術學院的各個專業緊密配合,加強了針織與身體、服裝與可穿戴形式的關聯性。

2.4 教學評價的改革

傳統的課程教學一般采用結果式的評價方式,以課堂考試分數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評價方式的單一化會造成唯成績論的惡果。研究型教學重過程、重應用、重參與的探究性特質,意味著評價方式由單一式、結果是要向發展性、過程性、全面性轉變。針織工藝與設計方面的課程在的教學評價中應改變以往局限于課程成績的模式,采用“以展驗學”的創新思路,包括課程作業展、優秀作品展和其他專業平臺的展覽等,達到“以展促教、以展促學”的目的,檢驗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設計水平,同時體現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此引導學生不斷反思與持續改進,保證教學質量,逐步建立適應針織設計復合型應用人才培養的多元評價機制。

3 教學成效與推廣價值

3.1 人才培養成效顯著,創新創業能力增強

根據國際統計局、中國海關的數據:2021年針織服裝3 762家規上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4 159.31億元,同比增長9.84%。全年累計生產針織服裝141.37億件,同比增長10.86%,從月度產量數據看,針織服裝產量增速均超過紡織服裝產量增速,針織服裝占服裝總產量比重達60.05%,針織服裝出口864.72億美元,占全國服裝全年出口額的50.78%。2022年前3季度:全國服裝產量中的針織服裝占比為62.34%。前3季度:我國累計出口針織服裝697.46億美元,同比增長13.9%。

以上數據充分說明人們在生產、生活、學習中對針織服裝的需求越來越大,對針織服裝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同時行業中對針織設計人才的需求也日趨增加。而在針織設計人才培養方面創新力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隨著針織行業設計大賽、流行趨勢等研發創新工作的不斷展開,有力促進了針織產業和產品的時尚化發展,青年設計師隊伍不斷壯大,時尚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同時,隨著數字提花技術的不斷完善,結構提花、色彩提花、結構+色彩提花等新產品不斷涌現,針織產品的花紋越來越多樣化,加上具有針織特點的智能技術、3D編織、一體成型、個性定制等優勢,均為針織產品的時尚化創造了有利條件。教學中以創新大賽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針織產業鏈各環節的具體流程,深化設計內涵,模擬行業實操,重視團隊實踐創作。

3.2 技藝之間融合發展,推動新文科的建設

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手段的不斷更新迭代,技術會讓針織行業越來越高效,而技術的掌握也會較現在更加容易掌握。而藝術性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系長時間的熏陶和系統性的學習才能夠提高藝術性,才能夠在設計中有更高層次的表達。而美術學院有著對藝術性培養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招生之初就會篩選出有一定藝術基礎的學生,而在大學階段的教育從多學科的藝術展覽,多門類的藝術活動,再到多層次的系統學習都是在對學生藝術性進行培養。

技術型人才缺乏創新思維和審美意識,藝術型人才缺乏科學精神和理性邏輯,這二者都不具備完滿的人格和健全的知識[4]。在針織設計方面注重先進技術的交叉融合,不斷采用功能纖維、高端纖維、前沿纖維等新材料;密切關注紡絲與紡紗的最新技術發展,實現針織產品差別化、組合化、功能化的發展;積極應用生態染色、數碼印花、立體印花等新型印染技術,以及保健、安全等功能性高附加值后整理技術,更好地實現針織產品從內衣到外衣,從運動休閑裝到正裝,從服裝、家紡到產業用領域的不斷發展。在“后疫情”和“雙碳目標”雙重推動下,應推針織行業全生命周期綠色化管理,發展循環經濟,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人才培養應該更加注意綠色環保意識的教育。加快采用新技術、新裝備和新工藝,強化生態設計。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網紅經濟等途徑加大對綠色產品的宣傳力度,倡導綠色消費,形成綠色生產和消費的良性循環。

針織工藝與設計作為技藝之間的交叉學科,目標是培養復合型人才,通過技藝的融通優化文科的結構,為其他設計專業做表率。

3.3 以賽促學帶動創新,以展驗學引領時尚

針織服裝設計必須有復合型的能力,才能夠更好的進行工藝的創新與設計的研發。而目前在眾多的服裝類大賽中,針織服裝的賽事也越來越多,但對學生有長遠幫助和提高的賽事不算多。已經成功舉辦了七屆的“濮院杯”中國針織設計師大賽是一個較為成熟的平臺。在人才培養方面,教學中有計劃的讓學生從比賽出發,引導學生積極參賽,將以賽促學的教學理念加入到日常教學中后也取得了顯著成果,在第四屆“濮院杯”中國針織設計師大賽中湖北美術學院的學生劉怡婧取得了全場銀獎的成績;在第五、六、七屆的“濮院杯”中國針織設計師大賽中都有湖北美院學生入圍總決賽并獲得優秀獎和單項獎。除了賽事促進設計的創新之外,展覽與傳播形式也同樣重要。針織服裝作品設計與制作過程中同時策劃后續展覽的形式與傳播的途徑。不僅要學習和鍛煉個人作品的展示與傳播,更要加強團隊協能力。針織工藝與設計的教學成果都會在時尚藝術學院“布空間”中進行展覽。只有將學生培養出設計師思維,才能讓學生了解設計、掌握設計。

“以賽促學、以展驗學”是藝術類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展現才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平臺。與此同時能夠保持針織人才培養與人民生活需求的高度契合,全方面提升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素養,為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實踐教學提供參考。

4 結語

當下科技高速的發展下藝術院校針織工藝與設計人才培養模式也要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探索與創新。雖然我們在針織工藝與設計教育中取得了一點成績,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需要在以后的教育中培養出符合產業需求,引領時尚發展的復合型針織人才。

猜你喜歡
針織服裝工藝
讓人心碎的服裝
優雅針織柔情秋意
會隱身的針織迷彩
針織與紗線
轉爐高效復合吹煉工藝的開發與應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藝改進
現在可以入手的mina風高性價比服裝
紗線與針織
一段鋅氧壓浸出與焙燒浸出工藝的比較
服裝家紡個股表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