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文化導論”課程綜合改革探索與實踐

2023-04-15 19:58周艷紅鄭琛劉若水李瑩波歐陽靜
教育教學論壇 2023年7期
關鍵詞:金課混合式教學

周艷紅 鄭琛 劉若水 李瑩波 歐陽靜

[摘 要] “中醫文化導論”在課程開發和建設、課程改革及在線課程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進一步探索課程綜合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爸嗅t文化導論”課程改革具有助于中醫藥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助于中醫文化傳承與傳播、助于推動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等三個方面的意義?!爸嗅t文化導論”課程教學團隊通過一系列課程改革理念與舉措,如以學生為中心,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以素質提升和創新思維培養為目標,打造一流課程,等等,不斷對課程綜合改革進行探索與實踐,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中醫文化導論;混合式教學;金課

[基金項目] 2021年度陜西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價值引領,數智賦能:‘中醫文化導論課程綜合改革探索與實踐”(XGH21172);2021年度陜西中醫藥大學校級課程建設項目“‘中醫文化導論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2021年度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中醫藥文化傳播策略研究”(2021WT11);2019年度陜西中醫藥大學學科創新團隊項目“中醫藥健康管理與決策”(2019-PY04)

[作者簡介] 周艷紅(1986—),女,河北石家莊人,博士,陜西中醫藥大學人文管理學院副教授,醫古文與中醫文獻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中醫文化和中醫文獻研究;歐陽靜(1973—),女,重慶人,博士,陜西中醫藥大學人文管理學院院長(通信作者),教授,主要從事中醫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07-0101-04[收稿日期] 2022-11-16

“中醫文化導論”是研究中醫藥學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以及中醫藥文化自身的實質、內涵、特點、價值與作用的一門導論性學科,深具“文”“醫”結合的特點。隨著中醫藥文化事業的不斷推進和提升,“中醫文化導論”課程所承擔的歷史使命、責任擔當愈發凸顯。本文對新時期“中醫文化導論”課程綜合改革進行了探索,并在實踐中總結了一些經驗。

一、“中醫文化導論”課程綜合改革的背景

中醫文化源遠流長,但“中醫文化”作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和新興學科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學科的建設必須有相應的課程支持,此后各中醫藥院校及部分綜合院校紛紛開設了與中醫文化相關的課程,經過3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已取得了不小的成效。然而作為一門“年輕的課程”,中醫文化類課程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表現為課程名稱不統一、課程定位不明確、教材建設各具特色等方面[1-2]。除此之外,中醫文化類課程在教育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模式和手段方面,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層出不窮,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手段過于陳舊,教師“滿堂灌”,學生抬頭率低。又如,教學評價方式方面,更加注重對知識點的考核,而忽略了對能力、素質的考核;更加注重終結性考核,而忽略了過程性考核。

為了適應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的需求,中醫藥院校和部分綜合性大學紛紛著手建設中醫文化類的線上課程,河南中醫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陜西中醫藥大學等均完成了中醫藥文化類在線課程建設,并在不同學習平臺上線。教師如何利用好已有的慕課、微課資源,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成為今后中醫文化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

二、“中醫文化導論”課程改革的意義

(一)有助于中醫藥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2022年3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在《“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中強調,要深化中醫藥院校教育改革,強化中醫思維培養。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3]。中醫思維是中醫藥傳承的核心,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古代哲學是中醫形成的理論基礎。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不僅能夠提高醫學生的文化素質,還能“探求和發掘中醫理論的文化基礎,教給學生中醫學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法,保證學生學到的是原汁原味的純正中醫”[4],進而促進中醫藥學傳承精華、守正創新。

(二)有助于中醫文化傳承與傳播

中醫文化類課程從課程性質上看,對中醫文化具有內承外傳的作用,即“對內使中醫大學生學好傳統文化,夯實中醫理論的文化根基,繼承中醫的精髓;對外傳播中醫知識,使社會深入了解中醫,真正認知中醫”[4]。一方面,中醫藥大學肩負著中醫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歷史使命,而課程教學則是提升醫學生中醫文化知識、提高醫學生中醫文化素養、樹立醫學生中醫文化自信的主陣地。另一方面,從受眾來看,中醫文化課程除了面向醫學生外,還有非中醫專業的學生,如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國際留學生等,線上課程的受眾還包括熱愛中醫文化的社會公眾等,這些群體通過中醫文化知識的學習,將成為中醫文化社會傳播和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

(三)有助于推動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

“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依托信息化、智慧化技術推進教學改革,不是用信息技術武裝傳統教學,強化和鞏固傳統教學模式,而是要超越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的根本轉變,促進學習方式的歷史性變革,實現教育現代化,達到教學質量與國際接軌[5-6]。當前我國教育教學正處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階段,這必將帶來教育理念更新、教學模式變革和教學體系重構。作為一門誕生于“互聯網+”時代的“年輕課程”,“中醫文化導論”更容易適應時代變遷,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進而推動教學理念更新和教學模式改革。

三、“中醫文化導論”課程改革的理念與舉措

在新時期課程改革中,“中醫文化導論”課程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素質提升和創新思維培養為目標”的改革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智慧化教學平臺,打造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注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創新能力,多措并舉,提高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

(一)以學生為中心,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設計

目前高校課堂教學的主流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不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在教育教學改革中提出了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出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或者“以學生為本”的提法[7]。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又為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1.結果導向,改革教學理念。為了深化課程教學改革,陜西中醫藥大學教學團隊推出了“中醫文化導論”慕課資源,同時,積極轉變教學觀念,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為了踐行這一教學理念,在教學設計中,“中醫文化導論”課程運用了“反向設計法”,即先確定預期目標,進而確定達到預期目標所需要的教學內容,思考學生如何學,并針對學生的學法確定教師的教法。如本課程的預期目標之一是使學生具有傳播中醫藥文化的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學生首先要掌握中醫藥文化基礎知識,其次要能夠將內化的中醫藥文化知識運用多種方式呈現出來。本教學團隊將學生通過自學就能掌握的基礎知識部分錄制成慕課,課前推送給學生,要求學生通過線上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并準確掌握相關知識;課上則精準解決學生自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點;課后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積極進行教學實踐,如發掘課外閱讀材料中的中醫文化要點、錄制中醫文化公益宣講視頻、利用線上課程共享空間分享視頻。由于輸出結果的驅動,學生不僅學習態度更加認真,還在課下閱讀了大量的課外資料,有效解決了課堂參與率低的問題,提高了課堂效率。

2.守正創新,重構教學內容?!爸嗅t文化導論”課程既面向中醫學專業等醫學背景的學生,又面向漢語言文學等非醫學背景的學生。學生的專業基礎不同,教學的目標和任務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堅持守正創新的原則,針對不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不同的教學大綱,確定了不同的教學內容。醫學專業的學生已經先修了醫古文、中醫基礎理論等課程,因此教學內容應該以中國傳統文化及其與中醫學的關系的講授為主,以幫助其更準確地理解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醫哲學基礎、中醫思維方式等,助益其學習后續課程,增強專業自信。非醫學背景的學生,先修課程有中國文化概論等,因此教學內容應側重于中醫文化的實質、內涵、特點,如中醫思想文化、制度文化、養生文化等,助其傳承、發展和傳播中醫文化,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轉化模式,培養自學能力。當今社會,知識急劇增長,學生在有限的學校學習期間,不可能完全通曉所有知識,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十分重要。在傳統學習模式下,學生的自主學習缺少教師的監督和督促,很難做到有針對性地指導,因此效果不夠理想,也難以持續。信息化的教學平臺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爸嗅t文化導論”課程借助智慧樹、雨課堂等授課平臺,實現了教和學的數據化、智能化,也賦予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自主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安排學習時間,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課外閱讀資料。同時,教師可以在教學平臺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效果進行監督和監測,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和督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夠持續進行,并養成好的習慣。

(二)以素質提升和創新思維培養為目標,打造一流課程

隨著醫學模式由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轉變,人們在向往美好生活的同時,越來越重視醫學人文精神。但以往的醫學教育普遍重視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與學習,而人文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嚴重不足。作為醫學院校的人文類課程,“中醫文化導論”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健康素養和創新思維的重要課程。

1.整合資源,構建翻轉課堂。翻轉課堂是把傳統課堂顛倒過來。在傳統課堂中,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知識,學生課后通過作業強化鞏固知識;而翻轉課堂則是學生課前通過慕課等學習資料自主完成知識學習,課堂上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作業、輔導答疑,將知識消化吸收并融會貫通。在“中醫文化導論”授課過程中,要求學生在課前提前學習教師在教學平臺發布的學習資源,并完成相應的章節考核和難點反饋,教師根據線上考核情況和難點反饋情況,在課堂上以面對面答疑、探討、互動交流等方式使學生鞏固知識,同時,鼓勵學生通過讀書匯報、演講比賽、話劇表演、中醫文化創意產品展示等課堂活動,將內化的知識用創新的形式展現出來。課程改革實踐證明,中醫文化導論翻轉課堂既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2.數智賦能,豐富實踐方式。以往的中醫文化導論實踐課是組織學生去實體博物館開展文化體驗活動,一方面實踐方式較為單一,另一方面實踐活動環節缺乏必要的考核。新冠病毒感染以來,線下文化體驗受到限制,難以展開。為了彌補實踐方式單一、學生創新思維培養不足等問題,中醫文化導論授課團隊結合陜西地方中醫文化特色,自主開發了“藥王孫思邈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教學軟件,該實驗平臺包括“藥王孫思邈虛擬仿真”模塊(由生平篇、醫德篇、著作篇、養生篇、典故篇、智慧篇等組成)、“藥王知識庫”模塊、“云游藥王山、藥王故里”模塊和“在線考核”模塊。學生在智慧教室中就能完成藥王孫思邈文化、藥王山景區和藥王故里景區的沉浸式體驗。課程借助智慧化手段,將傳統實踐方式與虛擬仿真實驗相結合,共同促進學生素質的養成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3.以評促學,改革評價方式。在評價方式上,“中醫文化導論”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適當增加了過程性評價所占的比例。課程所使用的過程性評價主要利用智慧樹、雨課堂、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等信息化平臺得出,這樣的評價方式更加客觀多元。在以往的課程評價中,最終成績=期末測試(70%)+平時成績(30%),且由于選課學生眾多,平時成績的形成缺乏客觀依據,主觀性較大。課程改革后,將成績構成調整為:最終成績=期末測試(50%)+線上學習(30%)+虛擬仿真實驗(10%)+翻轉課堂(10%)。其中,在翻轉課堂評價中,本課程融入了創新能力的考查,如讓學生展示自己設計的中醫文化創意產品等,既提高了課程的創新性和挑戰度,又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中醫文化的傳播。

通過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的實施,“中醫文化導論”課程改變了以往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了學生的深度學習。例如,在以往教學中,學生很少主動與教師交流,在實施改革后的兩個學期,有很多學生在課后主動和教師交流心得體會,或提出當前學習中遇到的困惑,或咨詢后續進階學習中應閱讀的書籍資料,或分享學習前后思想認知的變化。

參考文獻

[1]賈成祥,郭德欣,張曉利,等.中醫文化學科內涵建設的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4):1-4.

[2]傅文第.中醫文化學課程構建探索與研究[J].西部中醫藥,2020,33(8):43-47.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2-11-05].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4]賈成祥.中醫文化學的根本任務是內承外傳[N].中國中醫藥報,2010-07-21(3).

[5]桑新民,謝陽斌.在學習方式的變革中提高大學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攻堅戰[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5):64-69+89.

[6]趙濤.智慧技術支持下混合式學習模式建構與實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1(9):137-142.

[7]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管理創新與“雙一流”建設[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9:2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ZHOU Yan-hong, ZHENG Chen, LIU Ruo-shui, LI Ying-bo, OUYANG J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Shaanxi 712046,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onlin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which provides a strong guarantee for u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refor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ree aspects: realizing the training go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inheriting and sprea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teaching team of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dopts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design by taking students as the center; With the goal of improving quality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hinking, create first-class curriculum and other curriculum reform ideas and measures, and constantly carry out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reform; Good teaching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high-level courses

猜你喜歡
金課混合式教學
課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課”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以本為本“金課”打造之精講精練與發散思維在微積分中的應用舉例
淺談大思政視域下有機化學課程“金課”打造
探討如何打造“金課”在中西醫結合眼科教學上的實施
混合式大學英語教學實證研究
基于SPOC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和實踐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研究
淺論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職思政課評價體系的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