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德樹人”視域下初中思政課校外實踐育人模式探究

2023-04-16 05:45黃慧芬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關鍵詞:泉州教育資源立德樹人

黃慧芬

(華僑大學附屬中學,福建 泉州 362021)

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思政教育,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初中階段的思政課,是一門致力于學生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養成的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2019 年3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八個相統一”教學要求,為推進新時代思政課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其中“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強調思政課要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在實踐中去觀察問題、認識問題和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實踐中體悟家國情懷。近年來,思政課建設整體上進入質量提升和內涵發展的新階段,中小學思政課改革不斷推進,并因此引起思政教師在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重大改變。2022 年11 月8 日,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提出加強中小學思政課建設應遵循“堅持問題導向……豐富教學資源,強化實踐育人”的原則,實現“課堂活力充分激發,優質課程資源更加豐富,實踐教學深入開展”的目標。[1]可見,深挖地方特色育人資源,開展校外實踐活動,落實實踐教學,強化實踐育人是當前推進中小學思政課教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路徑。

一、初中思政課校外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思政課實踐教學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中國傳統教育“知行合一”的理念,有著堅實的理論支撐。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在高校取得了較多成果,實踐教學的模式也得到了較為普遍的應用。但在現階段,迫于中高考的壓力,加上長期以來重智育輕實踐、重成績輕能力的思想觀念對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影響,思政課實踐教學仍然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在中學特別是初中階段仍然是較為薄弱的一個環節,主要表現為學校不夠重視,缺乏經費支持和安全保障,實踐教學課時不足,實踐資源相對缺乏,形式較為單一等問題。[2]許多學校并沒有將實踐教學納入常態的教學計劃,思政課實踐教學大部分局限于課堂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擬等校內實踐形式,校外的社會實踐活動只是偶爾開展,帶有很大的隨意性,難以發揮初中思政課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和育人作用。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面對現階段初中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需要學校、教師、社會協同解決。筆者通過挖掘地方特色教育資源,結合綜合實踐課、勞動課和學校的德育活動,探索切實可行的校外社會實踐育人模式,以豐富教學資源,彌補實踐課時的不足,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育人作用。

二、基于地方特色教育資源的校外實踐育人模式

社會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是校內資源的補充和延伸。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教育資源,可以提供實踐學習的機會,拓展學生的視野,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以福建泉州為例,它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僑鄉,更是第一座東亞文化之都、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世界海洋貿易中心港口城市的杰出典范、世遺古城,既擁有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態,也有繁榮富足的經濟實力……這些泉州獨有的地方特色文化為思政課提供了豐富優質的實踐活動資源,延展了社會實踐活動的場域。筆者針對初中思政課的不同模塊和內容,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等為主題,以地方特色教育資源為載體,采取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實地調研、游覽、專題訪談等活動形式,按“查閱資料—實地參觀—交流探究—成果展示—拓展提升”五個步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構建初中思政課實踐育人新模式,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實現兩個課堂的交融互補,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做到知行合一。

(一)依托博物館資源,館校聯手,開展參觀型育人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市博物院考察時曾說過,“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博物館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場所,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是傳承文明的殿堂,也是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中特別是青少年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泉州歷史悠久,博物館類型多樣,資源豐富。泉州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閩臺緣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等場館,既承載著泉州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厚度,又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初中思政課進行愛國主義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優質載體。依托博物館教育資源,筆者結合初中思政課教學內容,以參觀訪問為主要形式,開展“走進博物館”系列活動,讓學生在與展品的對話中了解城市的歷史,感受文化的魅力,進而激發學生愛國愛鄉的熱情,提高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將博物館資源與學生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并在其中滲透思政教育元素,館校聯手,館教結合,可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3]

以“走進閩臺緣博物館”活動為例:閩臺緣博物館是反映閩臺兩地歷史文化關系的專題博物館。館內收藏了兩地歷史考古發現及交流交往的珍貴實物、圖片、視頻和文獻資料,豐富多彩,多維生動地展現了臺灣自古就是我國神圣且不可分割的領土及“閩臺文化一家親”的歷史事實。館內的場景布置充分利用當代數字化技術,實現傳統展廳展示與現代智能化虛擬化展示的交叉互補,展廳內容集政治性與科學性、藝術性與趣味性于一體,符合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展館的沉浸式體驗也容易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白哌M閩臺緣博物館”活動以閩臺緣博物館為實踐平臺,通過“參觀”實踐學習形式,激發學生對兩岸文化的認同和情感,樹立兩岸同根同源的正確理念?;顒泳唧w流程如下:

1.活動準備階段:向學生介紹活動相關的理論知識和課程內容,進行必要的社會實踐方法講解;布置學生查閱閩臺緣博物館的相關資料,了解博物館的建筑布局、場館特色、館藏文物等方面的情況,讓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和方法儲備;預留思考題或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引發探究興趣。

2.活動實施階段:聯系博物館,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分小組實地參觀博物館,讓學生在還原歷史的真實場景中去聆聽、觀察、體驗、參與,探究預留或自己發現的問題,身臨其境地了解閩臺之間同根同文同種的淵源,系統認識臺灣問題,堅定祖國統一的信念。

3.活動總結階段:參觀結束后,回到學校組織學生交流活動心得,以手抄報、心得體會等形式來展現實踐成果?;蚺e行閩臺關系知識競賽、征文比賽等活動,評選優秀成果并予以表彰,強化實踐效果。

4.活動拓展:選擇實踐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學生,為下一次活動充當講解員或到博物館當志愿者,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挖掘社區教育資源,社(家)校聯合,開展調研型育人實踐

每一個學生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區中,社區是他們最熟悉的地方,也是他們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重要窗口。社區中蘊含著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包括物質資源、文化資源、人力資源等諸多方面,社區的設施、社區的管理、社區的活動、社區的文化乃至每一個家庭每一位家長都可以成為教育資源。社區教育資源最接近學生的生活,最具親和力,易于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與其他資源相比,社區資源具有便利性、安全性、低成本等優勢。學校、教師應積極爭取社區、家庭力量的支持,充分挖掘社區教育資源,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真實鮮活的生活場景中體驗感悟,學會在實踐中學習。在社區中開展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用所學課程知識去分析現實問題,另一方面用社會生活實際深化對思政課原理和觀點的理解,建立起課程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橋梁,進而提升認知的水平,學以致用,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同時,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實踐活動,可以因地制宜,搭建學生身邊的思政課堂,豐富課程內容,幫助學生積極融入生活,增進學生對社情民情的了解,使思政教學充滿現實關懷和人文溫度。[4]

例如,結合初中思政課中基層民主制度的教學內容,筆者以“走進居(村)委會”為主題,組織學生利用周末時間開展社會調查活動,訪談居(村)委會工作人員和社區居(村)民,了解基層民主制度在我國的生動實踐,深度認識基層民主制度對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作用。首先,通過走訪居(村)委會工作人員,了解居(村)委會的產生、組織形式、日常工作、居(村)民自治的落實情況等。其次,走訪社區居(村)民,了解參與民主生活的情況、民主權利的實現程度、對居(村)委會工作的評價等。通過訪談,幫助學生獲取基層民主的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從真實的過程中理解思政課較為抽象的理論知識,從而加深對基層民主制度的認識,了解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體驗民主的價值,樹立制度自信,增強政治認同。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結合案例滲透民主法治教育,幫助學生從法律層面進一步學習基層民主制度的內容,引導學生關注民主與法治的內在邏輯關系。最后,指導學生按調研主題整理訪談內容,撰寫調查報告,針對社區建設向居(村)委會建言獻策,積極參與民主生活,行使民主權利。通過調研活動,學生完成了“理論學習—實踐探究—理論再學習—學以致用”的完整學習過程,不斷優化學習方式,自主建構知識,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再如,可以以學生的家庭為調查對象,以“衣食住行”為調查內容,從家庭十年來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改善,感受身邊的變化,以小見大,了解家鄉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和成就,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堅定道路自信,進而落實初中思政課的國情教育。

(三)探訪文化古跡,以古鑒今,開展研學型育人實踐

泉州是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是曾經的東方第一大港,擁有大量的文化遺產,包括世界級非遺名錄5 項、國家級非遺名錄36 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4 處,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2021 年7 月,在第44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推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平臺,向世界傳遞著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精神氣質。分布于以今天泉州城區為核心的泉州灣地區的22 個遺產點,成為人們旅游探訪的熱門打卡點,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保護文化遺產的熱潮。以此為契機,筆者組織學生以“探訪世遺泉州傳承優秀文化”為主題開展研學活動,指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宋元泉州在世界海洋商貿的地位和泉州申遺的過程;組織學生實地游覽申遺代表性古跡遺址,見證泉州曾經的輝煌;體驗保護、傳承、利用文化遺產的過程,探究古老中國文化為世界海洋文明作出的突出貢獻,更深刻地理解泉州的世遺價值內涵;進而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養。

以“探訪洛陽古橋傳承優秀文化”活動為例:泉州洛陽橋(萬安橋)始建于宋代,是中國首座跨海橋梁,充分展現了古代造橋技藝的高超水平。洛陽橋的興建加強了泉州與閩北和內陸的陸運聯系,開啟了宋元泉州3 個世紀的造橋運動,推動了國家口岸水陸轉運系統的建立與完善,是世界海洋貿易中心運輸網絡的代表性遺產要素。洛陽橋周邊的石塔、石將軍、蔡襄雕像、萬安橋碑刻等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以洛陽橋為研學的對象,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活動,可以從多角度發掘它的教育價值,是了解泉州歷史、學習傳統文化、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絕佳平臺。學生通過游覽洛陽橋,了解洛陽橋的修建過程及其在我國橋梁建造史、古代海洋運輸史上的價值,感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探究洛陽橋先進的建橋技術,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新能力;欣賞洛陽橋上的石雕、碑刻、佛塔等藝術品,體會古泉州多元文化交融的歷史,感受我國傳統文化中書法、雕刻等藝術作品的魅力;參觀蔡襄祠,了解蔡襄在洛陽橋修建中的貢獻,傳承自強不息、敬業樂群的傳統美德。在游覽結束之后,引導學生針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進行思考,提出可行性建議,積極參與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增強社會責任感。

猜你喜歡
泉州教育資源立德樹人
泉州
論泉州北管的“雜揉性”
鎮館之寶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長——寫在福師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慶之際
整合校外教育資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面向數字化教育資源的Flash到HTML5轉換研究
自主學習視角下的開放教育資源文獻綜述(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