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淵源·理論邏輯·價值向度: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多維闡釋

2023-04-16 13:05張錦花
西藏發展論壇 2023年1期
關鍵詞:政治文明新形態全過程

張錦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特質,探索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規律,總結黨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的歷史經驗,開辟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政治建設的發展之路。民主的本質是要解決國家權利的歸屬問題,社會主義民主形態從“民主”到“人民民主”再到“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逐步深化,全面系統地揭示了國家權利歸于誰、為誰服務的本質與核心。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一個重大的理論命題和實踐命題,一方面是社會主義民主理論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中國化時代化產物,另一方面也是今后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與民主政治實踐的重要指導思想與行動指南。本文以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為視角,從思想淵源、理論邏輯、價值向度三個層面對新時代社會主義民主新形態即全過程人民民主進行多維闡釋。

一、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思想淵源

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1]。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我國政治理論與實踐的新形態,其思想的形成遵循著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反映了從“部分—整體”和“整體—部分”的哲學思辨。

(一)源于馬克思主義民主觀

馬克思主義民主觀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思想來源,為其奠定了堅實的根基。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必須要繼承和發展民主,‘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2]。民主一直是馬克思高度關注的話題,他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用階級分析法揭示了資產階級的虛偽性、總結了巴黎公社工人政權建設中的民主模式、洞察基于經濟學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所折射出的民主形態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民主觀。列寧在馬克思關于民主論述的基礎上,指出“民主是國家形式,是國家形態的一種,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3],同時列寧還指出“過程民主,是將‘選舉’與‘協商’兩種民主方式并舉,貫穿于整個政治過程的動態民主形態”[4]。這些馬克思主義民主觀的思想成為全過程人民民主思想的重要來源。

(二)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

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一個新的時代命題,根植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政治文化是特定時期對社會存在與社會現象的真實反映屬于社會意識范疇,是“一種主觀意識領域,主要包括有政治意識、民族氣質、民族精神、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觀念、政治理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內容”[5]。無論是從中國古代“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和為貴”的共識思想,還是古代政治話語體系中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立君為民’‘天視民視’‘選賢與能’‘詢于芻蕘’‘相防過誤’‘擊鼓言事’等所闡釋出的“民有”“民享”“民治”思想[6],或者“仁者愛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主張,都蘊含著中國傳統民本思想,這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在全過程人民民主內涵中均有所體現和反映,成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思想淵源與基礎。

(三)源于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與政治實踐

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現代政治文明的新形態,其產生與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中國傳統政治思想與哲學思想等密切相連。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就包括國家治理中的人民群眾與國家之間的互動關系??鬃釉凇墩撜Z》中提到了普通群眾對參與國家政治事務與管理的基本看法與做法,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另外,在中國傳統政治文明中政府之治與鄉紳領導自治相結合的模式是早期民主的雛形,選賢任能和當下的選舉制度也有著共通之處。不過,在現實與實踐發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實踐卻賦予了傳統政治思想更多現代內涵。

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邏輯

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政治文明的新形態,其形成與發展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及與時俱進的理論邏輯。

(一)邏輯起點:人民當家作主,國家權利屬于人民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民主政治理念,在邏輯和價值指向上必然將人民利益作為精神內核,服務人民行使政治權利又接受人民監督與檢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中把“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政治建設上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以及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7],之后,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黨原創性和時代性理論寫入各種重要文件并在具體實踐中廣泛應用。就從目前學術界的研究方向來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提出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目前普遍認為人民當家作主和國家權利屬于人民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邏輯起點。

制度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最大優勢,“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不僅實現了真正的民主,而且具有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制度優越性”[8]從制度基礎來看,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基礎,在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實踐與現實工作中都離不開人民代表大會這個制度載體。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優化人大代表結構,加快建立與完善人大代表履職工作服務保障機制。從機制構成上來看,全過程人民民主主要包括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五個環節[9]。從社會治理來看,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引領群眾參與社會治理與國家治理行使民主權益的重要途徑。因此,人民當家作主國家權利屬于人民既是保障公民個體權利單向制度邏輯,又表現為對國家公權力監督制約,對公權力約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必然要求。

(二)批判超越:對西方民主思想的批判與超越

民主最先出現在西方,但并不意味著西方獨享民主的解釋和發展權利。民主一詞源于希臘字“demos”,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其核心含義是“人民的統治”[10],西方民主最初形態為人民通過抽簽、選舉等形式參與國家政治事務決策,之后這種民主形態向現代民主理論過渡,發展為“從主權在民走向精英統治、從實體民主發展為程序民主、從一元民主走向多元民主”[11]。這種現代民主模式在理論上具有政治邏輯性,但是也存在潛在的“多數人暴政”“權利集中”和“人民性的隱去”等理論缺陷。

與西方民主不同,“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獨創性地把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各個環節彼此連貫起來,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內容上的整體性、運作上的協同性、人民參與上的廣泛性和持續性”[12],凸顯了“人民”在全過程民主中的主體性作用。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一個國家民主不民主,關鍵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當家作主”[13]。與西方民主對比,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更加強調人民至上的立場和觀點,真實的做到了形式民主與真實民主相統一,既揚棄了西方民主政治理論的弊端,又高揚和宣示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優勢。

(三)創新發展:黨對民主政治建設經驗的深化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理論創新貫穿黨的百年奮斗實踐,貫穿于黨的民主政治建設經驗的總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邏輯生成是在百年浴血奮戰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總結與創新中形成的,是經得起歷史和現實考驗的政治形態。

新民主主義時期毛澤東同志高度重視政治建設,提倡讓人民來監督政府,陸續提出了“人民民主”、“新民主主義”等涉及民主的概念與話語,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注入強大的制度基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開始了對民主的探索與思考,提出“對敵人來說是用專政的方法,對人民來說則是用民主的方法”“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加強人民民主專政”、“擴大民主”等民主形式與內容,奠定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基礎。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民主政治建設內涵不斷豐富,民主法制化和民主現代化在這一時期擺在了關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成敗的高度,黨提出了“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等重要論斷,這些重要論斷既是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健全與拓展,更是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豐富與完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民主觀與中國民主實踐基礎上正式提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論。這一理論的提出不僅是歷史必然,而且是對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式民主道路的不斷深化。

三、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向度

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新型的民主形態,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獨特性與鮮明的時代性,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生動實踐,也揭示了人類民主政治發展的一般規律,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全新的方案與智慧。

(一)話語創新:一套全新的民主話語體系

在國家語體系中,西方民主曾經占據主導的話語權,并向全球其他國家一度進行價值輸出與意識形態誤導。在當前的國際視野與環境中,西方的民主暴露出諸多問題,一些西方精英階層開始反思西方的民主形態。相比之下,中國式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優勢逐步彰顯:一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作為堅實的政治保障,黨的領導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最大的優勢,縱觀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是一部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將選舉、協商、決策、管理、監督等各民主環節連接為相互銜接、有序運行的生動歷史實踐。二是回應民眾訴求是基本要求,中國式的民主作為新時代人類文明新形態,最重要的是著眼于中國國情,有著中國廣大普通民眾的支持與參與,滿足廣大群眾的基本政治訴求,解決回應群眾現實所需。三是以真實的民主形式為主要內容,全過程人民民主“將人民的需求、人民的參與、人民的協商、人民的監督有機統一起來,實現了將人民民主所追求的民主性質與民主運行的質量有機結合的目標”[14]。

從2019年習近平同志在上海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到建黨一百周年時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再到黨的二十大強調“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并將其確定為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既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對政治建設的高度概括凝練與總結。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一套全新的民主話語體系凸顯了“全過程”的民主實踐本質,揭示了我國民主中人民始終都在行使自己職責的全時段、全過程的特征,凸顯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價值本源。

(二)道路創新:一條全新的民主發展道路

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書中對法國資產階級斗爭的歷史做了深刻的總結,深刻揭示了資產階級民主之路的狹隘性與缺陷性并提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敝袊降娜^程人民民主既是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繼承,同時也是立足新時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道路的創新與發展,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新境界。

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一條新的民主發展道路有著西方民主無可超越的優勢與特色。一是以社會合力為主要落腳點。孫中山強調:“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15],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主張團結合作的前提下創造了公平民主的政治環境與社會環境,充分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二是民主的程序和內容相統一,在民主實踐中人民的主權是否得到切實的落實這是民主制度要重視的問題,民主是客觀存在的現實,衡量和判斷一個國家是否真正實現民主不能簡單通過民主形式來判斷,而是要去看具體實踐過程與成效,最終通過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來評判。三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人民意志和國家意志相統一的民主,是過程和結果相統一的民主。我國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注重每一個具體的環節,無論是選舉環節還是選舉以外的環節都能保證,充分保障了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權利。

(三)形式創新:一種政治文明的新形態

“政治文明就是人類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包括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三個組成部分”[16],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認為“文明”有著人類前進和進步的意蘊,而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我國政治文明的新形態也具有與時俱進與創新發展的本源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一百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17],新形態既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同時也是重大的實踐問題。

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政治文明的新形態,一是遵循了馬克思主義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18]政治現象發展變化就是文明發展的產物。二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對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超越,資本主義政黨與社會主義政黨的本質區別是所代表著不同的階級和利益集團,資產階級以“多黨制”或“兩黨制”最為典型,通過競爭獲得政治統治。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三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對社會主義民主理論與實踐的重大創新,“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在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指導下,立足中國實際,汲取中華優秀政治文化傳統,汲取人類政治文明優秀成果,在中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民主類型”[19],同時從實踐形式來看以黨的領導為根本,重視完善民主過程,是一種全方位、全覆蓋、全鏈條的民主,這一政治文明新形態,不僅展現出了強大的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而且為人類政治文明的發展提供了新的選擇。

結語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表達了黨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和總結深化,表達了人民民主真切體現了人民意志,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指明了方向。全過程人民民主既是社會主義道路、制度和理論的創新發展,更是立足中國大地的一種具體的實踐探索的過程。一方面,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指導,立足新時代中國實際,跳出西方民主的認知框架,基于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戰略要求,不斷豐富發展完善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提升民主國際話語和民主理論自信,在國家社會中展現政治優越性與大國形象。另一方面,我們要拓寬民主實踐形式,切實實現全過程民主與社會治理國家治理之間的契合互動,不斷深化總結實踐效能,發揮民主價值與民主功能,凝聚共同奮斗的力量,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新境界,推動國家治理縱深發展。

猜你喜歡
政治文明新形態全過程
全過程人民民主與全過程民主立法
土建工程中全過程造價管理的有效應用
移動互聯網生活的新形態
新形態西裝
讓創新貫穿深化醫改的全過程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三個特性
全過程造價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價控制探討
激活時裝新形態
“走轉改”活動在塑造新聞宣傳新形態中的作用
中國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研究的力作——《中國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理論研究》評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