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的思考

2023-04-17 02:12楊虎得韓喜玉
青藏高原論壇 2023年3期
關鍵詞:共同體中華民族意識

楊虎得 韓喜玉

(青海民族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7)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既是理論繼承又是理論創新與發展,既順應了我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邏輯,又符合中華民族走向的時代要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年10月下發了《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教育部、中宣部、統戰部和國家民委四部委聯合于2022 年5 月下發了《深化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著重強調,新時代我國民族工作的主線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全面加強愛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本文基于《意見》和《綱要》精神,結合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就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的一些基礎工作,談談粗淺認識,敬請批評指正。

一、關于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未來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我國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按照高校課程教學達到的目標要求,必須按照知識目標、 價值目標和能力目標的要求和教育效果設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內容和方式。

《綱要》明確規定了高等教育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目標,即“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到各民族人民親如一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深化維護祖國統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深化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強化‘五個認同’,堅決反對民族分裂,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1]這一規定,實際上是全面落實中央對高?!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系統定位。 根據《剛要》的指導意見,結合高校課程教學的學理性要求及課程教學目標,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內容,須涵括以下內容: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

從教育目標分析,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知識與理論是教育的基礎和核心目標,即實現“知識目標”。 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首先必須講清楚“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邏輯。 從理論邏輯分析,“人的本性是所有的社會關系的總和”,是馬克思關于人的本性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問題的一個主要的理論基礎。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人的聯合體”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研究與教學, 既要突破傳統民族理論舊框框的認知局限,又要傳承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科學內涵,立足“四情”即世情、國情、省情與民情貫徹“四大精神體系”,即“立足馬恩列斯思想精華于一體的原創體系、鏈接中國革命和建設兩大階段的初始中國化體系、在改革開放背景下轉換生成的中國特色體系、新時代創新發展背景下的同心筑夢體系,將四大體系的精神融會貫通于教育教學內容中。 ”[2]據此,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的闡述,須涵括基本內涵、基本屬性、基本特征、基本結構、基本素質等民族實體的構成要素。 特別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歷史共同體、政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文化共同體、社會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等闡述,中華民族共同體“多元一體”“四個共同”特征的闡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其鑄牢的理論與實踐闡述。

(二)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實體的多元走向一體理論

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觀基礎上的中華民族形成過程和形成規律的闡述。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多元走向一體,實現從自在實體到自覺實體轉化。 在這一過程中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大一統的觀念,中華文明的紐帶作用值得關注。 特別是要正確理解三個基本概念,即出自馬恩列斯本意并切合我國現實國情的民族概念;貫通交融涵化規律且包容多元一體格局的民族歷史范疇概念;直接關聯世界大變局與中華民族歷史使命的民族問題概念。 這三個基本概念標志著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自在”到“自覺”“自信”的歷史生成邏輯和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思想體系的邏輯前提,是圍繞工作主線開展教育教學的理論基礎,更是正確把握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的前提與理論基礎。

(三)中華民族發展理論

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基礎上的中華民族發展過程和發展規律的闡述。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各地區農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影響下中華民族循序發展,在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中中華民族覺醒,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實現了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跨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特別是要深刻闡述黨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高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要避免陷入脫離我國國情,忽視我國民族工作成就歪曲論調中,要高度警惕在黨的民族政策認識上存在的各種誤區和思維陷阱,形成自己的民族理論話語體系,嚴格防范蘇聯民族理論熵化元素和西方意識形態“主流”話語對我國民族理論、民族政策的影響與誤導。

(四)中華民族的內部和外部民族關系理論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中國特色民族理論基礎上的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各民族之間關系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過程和發展規律的闡述。 闡述中華民族與各民族的關系、各民族之間的關系,講清楚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從“大聯合”到“大團結”再到“一家人”理論發展過程及其重要意義。 闡述促進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推動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闡述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特別要深刻認識“四個關系”,即要正確認識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

二、關于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的方法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的提出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是黨的治國方略在民族工作領域的集中體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系統性教育工程,教育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歷史等諸多學科。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研究和學習,要廣泛借鑒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方法。在廣泛借鑒其他社會科學方法的同時,從其教育目標和學習要求出發,要堅持以下原則和方法:

(一)歷史性與現實性相結合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 ”[3]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需要從5000 年的中華民族發展中汲取歷史的基礎與共同體的基因。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經歷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形成的,具有漫長的歷史過程和深厚的歷史積淀,需要回溯中華民族生成發展的時間線索、空間條件、聚合因素和歷史足跡。 即各“民族共同開拓祖國遼闊疆域、共同書寫祖國悠久歷史、共同創造中華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歷史過程。 要在中華民族百余年來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斗爭史中,深刻闡釋中華民族“文明蒙塵、人民蒙難、國家蒙辱”近代以來的斗爭史中實現中華民族“站起來”歷史進程及各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共同命運中結成的血肉聯系、同仇敵愾、奮起反抗,形成“誰也離不開誰”的“休戚與共、生死與共、榮辱與共、命運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要在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奮斗史中,深刻闡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史依據與現實成就,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決定黨的主要任務是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在黨的領導下,各族人民真正找到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在新時代,基于對國際形勢的判斷與國情的精準把握,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系統工程重要組成部分, 將一切改革與發展賦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 因此,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必然要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成就和鮮活事實,回應民生關切,堅持問題導向,引導學生在理論上、觀點上、方法上有正確的認知和判斷,培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現實土壤。

(二)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結合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共產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 也是當前我國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回答了中華民族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歷史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世界之問,以及新時代民族工作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問題。因此,必須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深刻理解其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完整、準確、全面把握和貫徹”[4]。同時,在學理層面,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理念,需要結合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立足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土壤,在充分把握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基本國情的大背景下,必須進行基礎理論、制度保障、路徑優化等多層面的學術研究,不斷深化理論闡述,為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三)系統性與重點性相結合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系統工程,急需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等方面闡釋其理論內涵和實踐過程,同時需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推進“五位一體”的理論與實踐方面形成系統的課程體系與教學體系?!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要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遵循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 ”[5]加強民族領域基礎理論和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提高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在具體教育實踐中堅持系統性與重點性相結合。 突出重點,注重成效。 教育內容豐富多彩,教育形式靈活多樣。

三、關于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教材建設

教材作為知識傳播的載體,不僅是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實現教育目標達成度的關鍵要素,因此,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落實到教育教學中,教材建設至關重要。

毋庸諱言,關于如何開展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教學和研究,學術界的認識至今還不完全統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4 年制定的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條就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 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各民族團結的行為。 ”并且從當時國內政治形勢和促進各民族關系和諧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在全社會廣泛開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特別是在民族院校開設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程,從實踐來看,在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從新時代我國所面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戰略審視,我國民族理論教育也須緊扣新時代民族工作主線,實現與時俱進。 學者提出,“自從1988 年費孝通先生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論以來,這一觀點逐漸成為學術界的主流話語。 在國家意識形態話語中,中華民族整體性話語敘述也越來越多地得到闡發。但由于過去民族理論主流話語是強化中華民族內部56 個民族的特點,按照‘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主旨,建構了一套民族政治發展、民族經濟發展、民族文化發展、民族人口發展等體現差異性的話語體系,其中有些話語體系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是相抵牾的,甚至直接解構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性。 ”[6]并由此提出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攝新時代的民族工作話語,“重構民族理論政策和民族工作中‘多元性’話語敘述”[7]。毫無疑問,上述學者們的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說明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加快教材建設,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政策話語體系,是高校一項十分緊迫的現實課題。

四、系統化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路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社會廣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教育,其中高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研究的主陣地。 全國高校都在探索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方式方法,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產出了一些具有建設性的研究成果。 青海民族大學作為新中國建立最早的民族高校和青藏高原建立最早的民族院校,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始終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根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從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課內外實踐、領導機制等方面,四維貫通,構建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始終貫穿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系統化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取得顯著實踐效果。 探索出了自己教育路徑,形成具有一定借鑒與推廣意義的經驗。

(一)培根鑄魂,用好課堂主陣地

學校著力實施教育教學創新計劃,充分發揮政治學、民族學、歷史學、宗教學、教育學等學科優勢,在教學中按照新文科建設要求,注重學科交叉融合,課程內容賦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積極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主題的“大思政”課程體系,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全面融入課程體系建設。 在思政課程建設方面,選優配強思政課教師,打造思政“金課名師”,設立名師工作室,講好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史和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與政策,固本培元、凝心鑄魂。 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加強課堂教學設計,注重思想引領,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有機融入教育教學活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課程為核心,創設“中華民族風情”“青海地方史”“中華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通識教育課程,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五個認同”。

(二)文化浸潤,弘揚團結主旋律

學校注重發揮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校內校外不同場域的育人功能,著力構建“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核心的校園文化環境。 學校黨委宣傳部、團委,積極組織開展“中華文化經典閱讀”“優雅歌曲進校園”等活動,打造“守望可可西里”“兩彈一星精神之青春之歌”等“紅色主題話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五個認同”融入情景展演,深化認識。 學工處強化學風校風建設,以“學習風氣好、民族團結好、環境衛生好”為主題,組織開展“書香宿舍”“民族團結示范宿舍”評比活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三好宿舍”創建和學生日常生活,引導學生共居共學共建。 學生社團在黨組織領導下努力搭建“文化活動平臺”,大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民族團結知識競賽、學術論壇、經典著作閱讀分享會,深化理論研討,提升理論素養,為民族團結提供學理支撐,引領學風校風,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

(三)強化實踐,創新育人新渠道

學校以“大思政”理念深化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將課外實踐作為新的育人重要渠道,組織學生參觀校內外紅色文化基地。 黨委組織部每年從各班級評選來自農牧區的少數民族優秀大學生組成團隊,赴內地發達省區、學校、工廠、基地參觀、學習和交流。 學校團委在寒暑假組織大學生開展“三下鄉”活動,指導學生開展基層調研,了解家鄉,體驗國情、民情、世情。學校每年選派師生到基層開展政策宣講、義務支教、法制宣傳、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民族團結主題講座等,助力鄉村振興,激發大學生愛國為民情懷。 學校依托人才優勢,與省市州縣聯手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青海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等平臺作用,開展“案例式教學”“情景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對學生提供有形有感有效的教育體驗,使實踐教學成為貫徹落實“三全育人”的重要渠道。

(四)協同合力,共譜育人交響曲

為統籌協調各方力量,高質量推進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學校成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各教學單位和職能部門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學工部門指導成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習社”,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各部門多方聯動、凝心聚力,形成協同育人機制。謀劃制定了學?!蛾P于立足新時代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典范單位的實施方案(2022—2024)》,從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學科建設、服務社會、學生管理、文化建設等方面明確工作職責。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以教學培養方案的改革為核心,創新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形式、工作機制,提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效性。 通過建立健全教育評價制度,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考核評價、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的重要依據,引導教師主動服務大思政育人格局。 在學生教育管理方面,完善黨政干部和教師進學生宿舍、教室、食堂,聯系學生和家長,加強交流互鑒、情感涵育,協同合力,共同培育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在學科建設方面,設立學科建設項目與研究項目,深入開展相關研究并及時總結整理,形成可推廣的成果,服務教學、服務社會。

實踐表明,四維貫通系統化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既是高校深入貫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精神,高質量推進思政課教育教學創新的有益探索,也是新時代全面深入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舉措和實踐路徑。

猜你喜歡
共同體中華民族意識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強“四個意識”發揮“四大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