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層民生保障視域下“病有所醫”的可行性路徑探究

2023-04-17 13:13汪盛玉
廣西社會科學 2023年9期
關鍵詞:病有所醫醫療衛生民生

汪盛玉

(安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把美好生活需要作為物質文化需要的躍遷進而作為社會主要矛盾一個方面的核心范疇,是中國共產黨人傳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的需要理論的重要貢獻。這是因為,相較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的人性論假設,馬克思更注重把人的需要的層次性和發展性奠定在社會物質生活的堅實基礎之上,人首先滿足了生存性需要,然后才會有條件去滿足發展性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進一步創造條件能夠逐步解決以往時代不能解決的問題、能夠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里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關涉人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而且指向人的社會生活、生態生活,最終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關于討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目前理論界聚焦民生保障提出的核心觀點有:民生保障體系從“兜底”走向“美好”,“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生保障制度體系不斷充實、完善。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民生五有’(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形成了民生保障體系的雛形。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提出了‘民生八更’(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極大地豐富了民生保障體系的內涵。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了‘民生七有’(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民生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建立”[1]?!靶滦兔裆U细⒅仄降群凸?,具有普惠性和持續性,能夠更廣泛、更全面地惠及全體人民,是更高級、更深層次、更加展現屬人性的民生保障”[2]?!叭嫱七M多層次保障體系建設的實質,是要在夯實政府負責或主導的法定保障制度的同時,通過市場機制與慈善機制更多更好地配置社會資源,進而促使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物質基礎持續壯大,這構成了可持續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條件”[3],等等。學者明確提出構建新時代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民生”要有深層民生保障的視角①深層民生保障概念是近年學者提出的一個民生保障領域的新概念,指的是比傳統兜底式民生保障更加高質量、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保障,是強調以人為本,基于廣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最大化滿足的保障,而傳統兜底式保障主要是基于生存需要的保障。參見何云峰、潘二亮《美好生活、民生保障與勞動幸福權的最大化實現》,載《學術月刊》2022年第2期。,這實際上意味著美好生活向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人民群眾民生期盼由兜底民生保障提升至深層民生保障的重要體現。

從深層民生保障的角度看醫療衛生公共服務,構建以患者健康需求為導向的“病有所醫”的診療環境就顯得極為重要?!安∮兴t”是人民基本的健康需求。生命健康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本質特征的體現。人作為生命的自然存在物,生命健康是人身體機能發展的基本需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4]。作為現實的個人,生命健康是人成為鮮活生命體及其機能發展的基礎,沒有生命健康,人也就不存在了。而且,“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生命健康是人處理社會關系,從事社會交往的前提,生命健康不存在了,人的生存發展和社會關系也將終結。所以,有效維護人的生命健康,創造人民滿意的“病有所醫”的就醫環境,一直是國家和社會廣泛關注的重點?!安∮兴t”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標,也是實現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叭嗣袢罕姷墨@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離不開健康?!盵6]沒有健康,人民的美好生活無從談起,深層民生保障更無法實現。有鑒于此,本文試圖通過剖析目前人民“病有所醫”之路上的現有問題,思考深層民生保障視域下“病有所醫”的可行性路徑,以期為實現人民對就醫環境的美好愿景貢獻智慧力量。

一、人民對“病有所醫”的美好愿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盵7]人民期盼全方位地實現美好生活,其中健康就是人民高度關注的一個訴求,成為時代強音。人民期待構建一個踐行人民至上理念,以生命正義為基礎,尊重患者、尊重醫護的“病有所醫”的就醫環境。

一方面,人民期盼踐行人民至上,摒棄“以醫院為中心”理念的就醫環境。踐行人民至上,就是堅持人民至上理念,以患者的健康需求為導向,在人民“病有所醫”過程中切實做到“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和民眾提供滿意、安全的醫療衛生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盵8]沒有人民健康,社會發展、國家富強就不可能會實現。中國共產黨歷經百余年仍風華正茂的內在奧秘就是堅持人民至上理念。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政黨擁有強大的生機活力就是不斷匯集人民群眾的力量與智慧,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滿足人民對就醫環境的美好需要,是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當前,各醫療機構在黨的領導下都能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斷滿足人民需要,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就醫環境獲得人民好評。但其中仍舊不乏一些醫療機構和基層管理部門沒能貫徹堅持人民至上理念,在工作中“以醫院為中心”?!懊裥氖亲畲蟮恼?,正義是最強的力量?!盵9]深層民生保障視域下,應摒棄“以醫院為中心”的理念,得民心,張正義,堅持人民至上,創造人民滿意的就醫環境。

另一方面,人民期盼構建以生命正義為基礎,尊重患者、尊重醫護的就醫環境?!吧x的內在基礎是正義感的情感性基礎?!盵10]其以個體生命的關愛為旨歸,提倡仁愛、信賴精神在人的活動中的作用。在就醫環境中生命正義的核心就是醫患之間平等信任、醫療資源均衡。就醫環境中,醫生和患者之間尤其需要保持相互平等信任的狀態,加強溝通、換位思考、相互理解,促使醫患關系呈現和諧狀態,形成良性的醫患關系。而醫療資源均衡指的是全社會醫療資源充足,民眾獲得醫療資源的機會平等,醫療資源分配正義。正如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所提到的:每個人的幸福都依賴于一種合作體系,沒有這種合作,所有人都不會有一種滿意的生活[11]。只有以生命正義為基礎,“病有所醫”,醫患關系平等信任,醫療資源充足均衡,人民滿意的就醫環境才能得以實現。同時,醫護人員在診療過程中發揮的是主體作用,提供中流砥柱力量,必須重視保障他們的安全,尊重他們,維護他們的權益。在人民“病有所醫”美好愿景中,醫療衛生機構既要為醫護人員積極投入診療救治工作提供堅定的支持,也要關注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從注重“醫學”轉變為更注重“人學”,加強人文關懷,提供緩解壓力的途徑。正義原則與人的理性被尊重有關,醫療衛生機構應高度肯定醫護人員的貢獻,完善薪酬體制改革,讓醫護人員感受到組織的認可和支持,實現程序正義、分配正義。同時,醫療衛生機構也應注重減輕醫務人員的工作負擔和工作壓力,配備專業醫務社工,招收并培養醫務人員,各部門人員擴增,緩解醫務人員診療工作壓力。此外,醫療衛生機構還應具備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務制度,在保護醫務人員心理健康信息私密性的基礎上,定期開展心理健康咨詢開導活動。

二、實現人民“病有所醫”面臨的問題

(一)醫患關系問題

宋代藥物學家寇宗奭曾在《本草衍義》中說過:“醫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則招非;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則招禍?!盵12]醫生對待患者要心懷仁義,患者不可猜忌醫生,要相信醫生,秉承這個宗旨,便能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但是,據《中國醫患關系》調查報告顯示,有62.19%的人認為目前中國醫患關系處于緊張狀態[13]。對于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從患者角度來看,主要是患者缺乏專業的醫療知識,對醫生沒有足夠的信任感,常常會對醫生的救治方案或診療流程產生誤解,從而導致醫患關系緊張。例如,一些患者想要做全面的檢查,但因為醫生開展的檢查少便對醫生的技術水平產生懷疑而產生不良情緒。也有一些患者認為沒有必要開展太多不必要的檢查,但很多醫生為了避免漏診、錯診,會為患者開展多項檢查,這也可能會使患者產生不良情緒。還有一些患者對醫生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在診療過程中不能清楚了解醫務人員提出的診療方案以及預期治療效果,因而只要診療過程中出現一點小問題就產生焦慮和恐懼,進而質疑醫務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和職業道德,從而產生爭執,形成醫患關系問題。從醫護人員角度來說,由于醫護人員工作量大,在面對眾多患者時一些醫護人員可能會帶著情緒工作,對患者缺乏耐心和同情心,共情能力弱。例如,一些醫護人員在診療過程中,不能與患者換位思考,導致患者感受不到尊重和被關愛,因而對醫護人員產生排斥。也有一些醫護人員不能將醫學專業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給患者,不能很好地幫助患者緩解對病情的恐懼和焦慮,不利于醫患之間信任關系的建立。實踐中,醫患關系問題難以避免,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溝通解決,最終影響的還是患者的康復狀態。

(二)醫療資源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極大的發展,但是在醫療衛生資源方面仍存在著供需矛盾。一方面,醫療資源的分配呈現不平衡狀態,很多優質醫療衛生資源被規模較大的醫院包攬,規模較小的醫院可獲得的資源則較少。同時,不同地區獲得醫療資源的機會是不平等的。醫療衛生資源是一種準公共產品,一般情況下使用數量穩定,增添幅度較小。但是,當需要使用醫療資源的患者增長到一定量時,現有醫療資源便無法滿足持續增加的需求,就會導致一些患者無法及時得到醫治,耽誤最佳治療時間。面對資源短缺的情況,不同群體對資源的享用便會出現分化,出現醫療資源分配的倫理困境,一旦機會平等受到破壞,“病有所醫”將難以實現。另一方面,醫護專家等的資源有限,患者爭搶專家號會導致掛號難等問題。其實,爭搶專家號、掛號難的問題歸根到底還是優質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當供需不平衡時,可能會出現“黃牛約診”現象,提高患者的診療成本,凸顯人民就醫環境的不正義現象?!罢x否認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剝奪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當的,不承認許多人享受的較大利益能綽綽有余地補償強加于少數人的犧牲”[14],每個人都應該享有醫療健康權,這種權利不應該被剝奪,而且應人人平等地享有。堅持保障每個人的生命健康權,平等地對待患者接受治療的需求,就醫環境才能使人民滿意,人的生存和發展才能成為可能。

(三)診療流程問題

目前,醫療活動和患者就醫大多已形成固定流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就醫秩序問題,但同時就醫流程繁雜等問題也相應產生。例如,患者就醫一般要經歷掛號、診查、化驗、檢查、繳費、取藥等多個環節,這些環節往往需要患者反復排隊、痛苦等待,直接導致醫院因等候就診的人數多而擁擠不堪。部分醫院布局復雜,許多患者來回跑腿、不斷問路、盲目問詢,他們面對繁雜的診療流程極易不知所措,導致患者就醫診療體驗感差。尤其是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診療流程不夠便捷的情況極易引發社會討論,或多或少產生了輿情干擾或輿論紛爭。誠然,為達到有效規范診療秩序的目的,醫療機構往往會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要求,醫務人員嚴格遵照要求接待就診人員。但是,“職責的約束預先假定著正義的制度,或那些相對環境來說是合理正義的制度”[15]。部分醫療機構制定的現有制度顯然存在不合理之處,所以醫務人員在過于嚴苛的制度下履行職責行為時有受阻,導致患者就醫困難增加。因此,如何實現診療流程優化再造、解決患者看病需要反復排隊的問題,簡化預約門診治療流程、提高患者的就診效率,均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弱勢群體問題

弱勢群體就醫狀況是衡量我國“病有所醫”水平的重要指標。對于弱勢群體的劃定,一般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因生理因素而導致的弱勢群體,比如老年人、未成年人、孕婦、傷殘人等;第二種是根據弱勢的領域不同而產生的群體,比如醫療、文化、經濟、就業等領域的弱勢群體。這里因醫療而產生的弱勢群體,我們稱之為醫療領域的弱勢群體。醫療領域的弱勢群體指的是在就醫過程中因客觀能力不足而難以得到醫療保障的特殊群體。具體來說,醫療領域的弱勢群體既有因經濟條件差沒辦法就醫的人,也有因地處偏遠、醫療資源差沒辦法就醫的人,還包括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但所患疾病特殊(如漸凍癥、艾滋病等)沒辦法就醫的人。目前,我國對弱勢群體的醫療救助大致經歷了探索、完善和全面開展三個階段,通過財政補助、醫療救助基金、慈善醫療等方式和途徑對生理因素導致的弱勢群體及醫療領域的弱勢群體進行救助。但由于弱勢群體龐大、結構復雜,以及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醫療救助政策體系不完善,因此,弱勢群體幫扶及醫療救治的實施操作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特別是近年來,弱勢群體數量增加,就醫診療費用上漲,導致醫療救助資金的需求越來越高,政府財政撥款壓力加大。尤其是那些有重大疾病的弱勢群體,對醫護人員知識層次和能力素養的要求更高,現實中醫護人員在救治、護理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另外,有重大疾病的弱勢群體往往需要自行承擔特殊藥品和醫療器械的花費,醫療負擔很重,導致生活上極易陷入更加弱勢的境地。

(五)個人健康信息風險問題

個人健康信息是指在疾病預防、體檢、診斷、治療等過程中獲取的與個人身心健康狀況相關的信息,是與特定個人相關聯、反映個體特征、具有可識別性的符號。個人健康信息屬于個人隱私,在不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情況下,每個人都享有保護自己隱私信息的權利,該權利受到法律保護。個人隱私信息泄露侵犯了患者的人格權,也讓患者及大眾對“病有所醫”的診療環境產生信任危機。醫療衛生機構通過獲取個人健康信息,了解患者更多健康狀況,根據疾病的不同對癥下藥,并不斷提高醫療專業化水平,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改善醫患交流模式,為全體人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醫療健康領域的各個方面,都體現出對個人健康信息的高效運用。但是,個人健康信息實現常態化處理的同時,信息泄露的風險也隨之增加,讓民眾產生對個人健康信息泄露的擔憂。由于個人健康信息具有高度敏感性,其中包含著患者多年的病歷信息及隱私信息,如果非法泄露,相關數據面臨安全風險,同時也可能會給患者帶來傷害。并且,患者對于個人健康信息控制力弱,醫療機構運用自身專業知識主動控制患者的個人健康信息,占據主導地位,患者處于被動地位,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在對個人健康信息的處理方面處于不平等關系。近年來,信息泄露事件時有發生,給許多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創造“病有所醫”的美好環境,還需要解決個人健康信息保護能力弱、相關法律規范不完善、信息防護系統等級低等問題。

三、實現人民“病有所醫”美好愿景的可行性路徑

“沒有健康,幸福生活無從談起,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根本無法實現?!盵16]可以說,健康是人民獲得美好生活的首要條件,而人民的健康要通過“病有所醫”得到保障。為此,要實現人民“病有所醫”的美好愿景,就要解決人民“病有所醫”之路上現有的問題。

(一)以溝通引導良好醫患關系

“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夠拉近醫務人員與患者之間的距離?!盵17]緊張的醫患關系要通過溝通來引導改善。作為患者,要清楚地認識到醫護人員與自己在目標和利益上是一致的,增強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對于自己缺乏的醫療專業知識,要注重加強理論學習,多與醫護溝通自己的疑惑,積極改善醫護與自己在知識層面的不對等現狀。作為醫護人員,在診療過程中,一方面,醫生要針對患者健康狀況耐心向其作出詳細解釋說明,解答患者的疑惑,幫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讓患者清楚各項檢查的合理必要之處,做好醫學專業知識的普及并換位思考,站在患者角度考慮其存在的擔憂,消除患者的思想負擔?;颊邠碛兄橥鈾?,同時醫生也有向患者告知的義務,醫務人員履行對患者的告知義務,并盡可能地讓患者了解清楚,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權[18]。其實,患者在醫院就診時,不僅希望得到醫學治療,還希望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安慰。醫院與患者發生的矛盾和沖突,大部分是由溝通不暢導致的隔閡,但這些事情容易被不知情者散播討論,甚至會有不良媒體捏造不實言論,大肆傳播,造成惡劣影響。對于非法傳播的不實謠言,醫護人員要通過檢舉移交相關部門依法處置,聯合政府加強輿論引導、社會全面管控,同時進行三步舉措,即及時澄清事實真相、消除患者及廣大群眾的疑慮、縮小謠言傳播范圍,從而保護診療環境正義的形象不受破壞。另一方面,醫務人員也要增強共情能力,提升自己的溝通表達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換位思考,做好醫療溝通和心理疏導?;颊邔膊∫话愣紩拇鎽n慮,醫生要在患者就醫時及時予以安慰,做到“以患者為中心”、真正為患者著想、與患者共情、積極回應心理情感安慰需要,提供人性化、專業化診療服務,以實現更好的治療效果。此外,醫療衛生機構還可以通過公眾號、網絡媒體、傳單宣傳等方式開展醫療知識普及活動,為廣大群眾科普疾病知識,傳播疾病的基本信息、醫療信息、醫生日常救治情況等,這樣既可以讓民眾了解更多醫學常識,豐富醫學知識儲備,了解醫生的工作環境和日常工作狀態,減少患者診療時因與醫生信息量不對等可能引發的矛盾和沖突,還可以避免民眾被非正規消息蒙騙,增強對醫院和醫務人員的信任感。醫生與患者之間達成契約關系,醫生負責診治患者,患者負責相信醫生,“人性論意義的敘事原則要求公正的人盡職履行契約,不僅要尊重契約雙方的權利,而且要承擔各自的義務”[19]。

(二)保障醫療資源供給

診療環境中,一旦面臨突發嚴重的醫療資源稀缺狀況,其遵循的資源分配政策及倫理基礎必然遭受沖擊,引發對醫療資源分配正義和公正性的討論。羅爾斯《正義論》中強調堅持每個人的機會平等原則,盡管實際中存在社會財富和權力等的分配不平等現象,但必須保證每個人的機會是平等的。因此,醫療機構必須準備好充足的醫療資源,保障民眾獲得醫療資源的機會平等,避免出現資源分配不正義,影響患者的診療獲得感和幸福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要統籌做好其他疾病患者醫療救治工作,做到急重癥患者救治有保障、慢性病患者用藥有供應、一般患者就醫有渠道?!盵20]醫療資源作為公共產品,為政府部門等負責,當該類資源稀缺時,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統籌社會力量,組織批量生產。政府組織動員能力通常體現在調配社會資源、調節社會關系、推行發展規劃等方面的積極能動性和高效率性。應發揮政府在診療環境中的作用,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建設服務型政府?!爸贫鹊慕⒅荚谕七M所有人共享的某些基本利益?!盵21]政府要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完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共建共享機制,根據醫療需求,與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合作,合理精準投放醫療資源,提高城鄉公共衛生服務水平。相較于城市,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較低,雖然醫療設施基本滿足診療的要求,但優質的醫療資源方面仍存在短板。解決城鄉醫療資源短板、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供完備的醫療衛生服務,是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提供醫療衛生公共產品和醫療服務,政府在發揮資源配置中的協調作用的同時,還可以結合市場主體增加醫療資源供給,號召社會組織等發揮專業優勢,為城市和農村提供一體化服務,實現醫療資源共享。政府可借助信息化平臺,提供醫療資源共享的技術指導支持,通過信息平臺交流醫療知識和經驗,消除醫療信息資源傳播障礙,幫助基層醫院提升專業知識水平,提供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避免患者扎堆到大城市大醫院就醫。此外,針對“黃牛約診”,醫療機構要依法加大對“黃?!钡拇驌袅Χ?,提升醫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強化技術支撐,通過拓寬放號渠道、升級掛號系統,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不同科室、專家預約情況,動態調整重點號源,讓放號比率更合理、方式更科學[22],以此遏制“黃牛約診”,減輕患者的就醫負擔。

(三)改進醫療機構診療流程

醫療機構要合理地選擇一種能適應發展變化的診療流程制度,推進醫生和患者及其家屬享有基本的診療權利,實現診療環境的程序正義。醫療機構也可借鑒“專項治理”的方式,通過集中領導的力量,發揮上級統一制定規則、統一采取行動的優勢,利用好公共醫療衛生資源,提高醫療水平,加強醫院各部門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醫療機構要進一步調整患者就醫流程,引導醫護人員堅持醫療的最優化原則,盡可能地選用正確的醫療技術,摒棄市場推崇的“利益價值觀”。對于一些需要長期連續到醫院進行診療的患者,可引導其通過互聯網醫療在線咨詢專業醫生,獲取醫療建議。門診服務臺應做好解釋診療流程,指引科室位置,協助患者問診、檢查、取藥等工作。針對某些患者在醫院里像走迷宮一樣的現象,在有條件的醫院可大力推廣智能AR導診系統,幫助患者精準選擇路線找到診室門口、衛生間等,確?;颊呱僮咴┩髀?。另外,醫療機構還要通過多點位設置自助設備,為患者提供預約掛號、繳費、自助開單、清單查詢、檢驗報告和發票打印等服務,縮短患者診療等待時間。住院病區制定陪床規定,安排專業醫護人員照顧,讓患者及家人安心。

(四)全方位、多層次完善弱勢群體就醫體系

面對弱勢群體在“病有所醫”中遇到的問題,需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弱勢群體就醫體系。首先,要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要加大對弱勢群體醫療幫扶的財政資金投入,保障醫療領域的弱勢群體在“病有所醫”中能夠獲得最大限度的醫療救治;政府要發揮監督職能,加強對醫療財政資金的監管,確保每一分錢都能用到醫療領域的弱勢群體身上,同時,要統一協調好醫療幫扶各部門的工作,避免所涉及的衛生、財政、民政等部門的工作各自為政,而不利于政府資源整合。其次,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到對醫療領域的弱勢群體幫扶中。一是拓寬對弱勢群體醫療幫扶的資金來源,提高社會捐助的積極性。繼續加強稅收優惠政策,激勵企業、社會團體、個人進行捐助,制定具體可操作性強的實施細則,積極探索政府和企業合作的醫療幫扶模式。二是醫療衛生機構既要積極開展對弱勢群體的義診義捐服務活動,組織志愿者群體為弱勢群體提供無償的上門醫療服務,也要注重開展關于漸凍癥、艾滋病等特殊疾病的科研工作,為這些病患群體積極提供醫療干預,減輕病痛、延續生命。三是發揮社區作用,開展醫療服務工作?,F代社會包含有無數個不同大小規模的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層單位,社區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可以利用社區的組織動員能力,加強對老年人、傷殘人士等弱勢群體的關照,做好動態信息監測和幫助。

(五)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大數據時代,人們日常生活與數據信息使用息息相關。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幫助群眾提升信息處理能力要成為常態化?!吨腥A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以下簡稱《個人信息保護法》)中明確將個人健康信息認定為敏感信息,給予了高階的保護。眾所周知,保護個人健康信息并不意味著拒絕一切信息的公開。個人健康信息的公開有自行公開和依法公開兩種方式,自行公開是患者在清晰地知曉健康信息內容后,同意公開個人健康信息?!秱€人信息保護法》的第二十九條規定,基于個人統一處理敏感個人信息的,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取得個人的單獨同意。健康信息作為敏感信息的子類別,當然受此條保護,但第二十九條的不足之處在于,其并未就“同意”作詳細闡述[23]。若想更好地為個人健康信息提供保護服務,就要對個人健康信息中的“同意”作出更加詳盡的解釋。這種“同意”一方面要尊重患者的意志,這是說醫療機構在處理患者健康信息時要征得患者的同意,提高患者對個人健康信息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同意”是個性化的,這是說針對個人健康信息敏感度的不同,患者的“同意”應是個性化的,并不是全部同意或全部否定。醫療機構應該為患者預先設定可供動態調整和選擇的健康信息,保障信息處理人性化。依法公開是指司法公開、行政公開等強制公開,這種強制公開的目的必須是維護公共利益。目前,我國相關法律規范還不完善,信息防護系統等級低,個人的健康信息泄漏現象仍然頻發,因此,繼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信息防護系統十分有必要。隨著互聯網科技日新月異,催生了大量便捷式服務,實現了信息快速傳播。新媒體利用互聯網報道一系列熱點信息,引發社會關注,引導公眾參與社會生活,也對醫療衛生機構保護患者個人健康信息的情況起到監督作用。網絡媒體的監督功能,可通過民眾反映等方式獲取信息,結合實踐調查,利用互聯網促進建設安全放心、人民滿意的就醫環境。

四、結語

“病有所醫”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人民群眾對民生期盼由兜底民生保障提升至深層民生保障。中國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的利益受到國家保護?!安∮兴t”是深層民生保障體現出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問題,面對實現人民“病有所醫”之路上出現的狀況,國家和政府支持推進有效改革治理措施,保障人民享受平等公平正義的健康權利,同時中國也有信心有能力為人民提供滿意的就醫環境。醫療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存在意義在于為民眾的健康提供保障,作為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的醫療場所,必須保護公民的身體健康權不受侵犯,堅持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普惠性、公平性不動搖,不斷深入推進醫療機構改革、完善公共醫療體系、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健全醫療制度,保障患者的健康公平權利,以更好地實現人民“病有所醫”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歡
病有所醫醫療衛生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助力“病有所醫”的重大探索
新建國家醫療保障局將有效保障“病有所醫”
為了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
民生之問飽含為民之情
“錢隨人走”飽含民生期盼
民生銳評
京津冀醫療衛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醫療衛生大聯合
免費救治 病有所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