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富裕視域下提升人民消費力:理據、問題及路徑

2023-04-17 13:13馬志超劉頓
廣西社會科學 2023年9期
關鍵詞:消費力勞動消費

馬志超,劉頓

(1.西北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2;2.延安大學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中心,陜西 西安 716000)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盵1]“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盵2]而消費作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全面促進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梢?,在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保障和提升廣大勞動人民的消費力,是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出路,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要求,也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力措施。

馬克思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的根本力量。人民群眾的主體是勞動人民,提升消費力的核心要義就是要實現勞動人民共同性的消費力提升。本文試圖以馬克思消費力思想作為分析工具,遵從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人民中心”原則,重點把勞動人民作為“消費力”研究主體,分析其消費力提升面臨的現實問題和實現路徑。

一、提升人民消費力的理論與現實依據

消費力發展程度的高低是馬克思洞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勞動正義的重要視角。馬克思對消費的相關論述較為集中且非常精辟,這些關于消費的論述構成了馬克思消費力思想的重要支撐,這也是探尋新時代提升人民消費力的理論依據。

(一)消費的內涵本質及其作用

“消費”的研究最早源起于經濟學領域,因為消費首先是經濟實踐中與生產、分配、交換相關聯的重要環節,所以消費的最初定義源自經濟學意義上的闡釋,即消費的本質是對物質產品與服務的消費和使用,從而滿足人的需要和欲望。馬克思在論述消費這一概念時蘊含著這一指向,并且從生產與消費兩者的辯證關系進行闡釋。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提出“生產的消費性”以及“消費的生產性”,他指出:“生產直接也是消費。雙重的消費,主體的和客體的。個人在生產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產行為中支出和消費這種能力,這同自然的生殖是生命力的一種消費完全一樣……因此,生產行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來說也是消費行為。不過,這一點是經濟學家所承認的,他們把直接與消費同一的生產,直接與生產合一的消費,稱做生產的消費?!盵3]同時,馬克思也強調:“消費直接也是生產,正如在自然界中元素和化學物質的消費是植物的生產一樣”[4]。在生產與消費兩者的辯證關系上,所謂生產“主體的”與“客體的”消費分別指涉人的消費與生產資料的消費(消耗)。這兩者同是消耗,不同在于,人自身的消耗即生命力的消耗,生產資料則是存在形式的轉化,是一種存在形式的轉變與消失。但無論是哪一種消費,都是不同層面上的消耗。換言之,所謂生產的消費性表明生產行為本身既是人自身的消耗,同時也是生產資料的消耗;消費的生產性則表明人在消耗自身與生產資料的同時,促進了人自身的發展,也解決了產品的最后實現問題。即在對產品的“使用”中,在產品成為主體的消費對象而非物化的對象時,產品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產品。盡管馬克思強調“提出生產的消費者規定,只是為了把與生產同一的消費跟原來意義上的消費區別開來,后面這種消費被理解為起消滅作用的與生產相對的對立面”[5]。但是可以明顯看到,這里所說的“原來意義上的消費”與“生產同一的消費”只是形式上的對立,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在馬克思的論述中,消費的基本要義即“消耗”。

消費作為重要的實踐,其在實踐過程中決定著生產,也對生產者自身素質產生影響,在滿足人的需要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人生存發展的基礎,成為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據。消費是關乎人生命意義及自我價值實現的手段,對消費的分析與反思,就是對現實的人存在方式及意義的價值追究與現實反思。消費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其本質目的并非僅僅滿足人的物質需要,而是在消費實踐中彰顯人的本質,確立人的根本存在方式,確證人的社會主體地位,促使人在消費中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在此意義上,真正的消費應當是積極主動創造人的主體性的建構過程,是人超越自身、尋求自我發展與生命意義的過程。這樣一來,消費就不再是簡單地滿足人的本能需要的實踐,更為重要的是在物質與精神的占有與享用之中彰顯人的終極意義與價值。

(二)勞動人民消費力的地位和影響

勞動人民消費力的發展狀態是馬克思洞悉社會根本矛盾變化的獨特依據,是其研究消費能力的特殊性呈現。馬克思主義將人民群眾定義為歷史的創造者,認為人民群眾的主體是勞動人民。因此,提升消費力的核心要義就是實現勞動人民共同性的消費力提升。要提升人民消費力,就要明確消費力的重要作用。

首先,消費力是消費實踐順利進行的條件和重要手段。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中,對消費力進行了專門的論述,他指出:“消費的能力是消費的條件,因而是消費的首要手段,而這種能力是一種個人才能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盵6]在此,馬克思明確指出消費力的重要地位。消費作為人的基礎實踐,其實質就是占有消費資料,從而滿足人的生存、享受以及發展需要的全部過程。人們首先要有滿足自身需要資料的能力,如果沒有消費能力,實踐主體就無法獲得必要的消費資料,不僅無法滿足基本的生存條件,也無法實現較高的享受和發展需要,消費實踐和獲得感就無法實現。因此,消費力是消費實踐順利進行的關鍵。

其次,消費力彰顯著勞動人民的個人能力。馬克思強調消費力是個人能力發展的展現,消費力水平越高說明消費者的個人能力越強,相反,消費力水平越低則表明消費者的個人能力越弱??梢娤M力是一種“個人能力的發展”,展現著馬克思人本主義的主體性,因而馬克思對消費的論述特別是對消費力的解析更多的是關注人民群眾的主體即勞動人民。消費力蘊含著多元內涵,主要表現為勞動人民作為消費者所掌握的消費知識與技能,以及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而獲得的支付能力即購買能力。購買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消費需要的滿足,這種消費需要是真實需要,而非消費社會中的虛假需要。真實需要能力又衍生出消費選擇能力、消費支付能力以及需求滿足能力等。由此可見,消費力絕不是抽象的,而是立足消費主體發揮作用。人民群眾的主體是勞動人民,要更好地發揮消費力的作用就要注重勞動人民的素質和個人綜合能力的提升。

再次,消費力的水平高低決定著消費資料的發展程度。馬克思在其消費相關論述中強調生產就是消費,消費也是生產,并認為消費力就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表現,消費力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展現著社會消費資料發展的現實程度。換言之,消費力水平越高社會消費資料越充裕越多樣,反之則相反。這是消費力地位和作用的又一體現。消費資料作為消費實踐中的客體,由消費對象和消費工具構成。消費對象的實質就是消費資料,是滿足消費主體自身基本生存、享受和發展需要的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具體指消費者在消費實踐中獲得的商品和服務。而作為消費客體要素的消費工具,其是連接消費主體與消費對象的重要中介,更是消費者實現消費行為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以合理的方式激發消費需要并引導消費者正確選擇、獲得一定的消費資料?如何更好地將消費資料用于滿足多元的消費需求?創新多元消費工具和方式就成了關鍵,并且消費工具和方式的多元化狀況一定程度上展現著消費力水平。伴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云支付、微信支付等支付手段不斷豐富和發展著消費工具和方式。我們要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消費力,既要注重發展和豐富消費資料的多元化,又要注重創新消費工具和方式,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消費力得到顯著提升。

(三)實現“美好生活”與促進“共同富?!钡膬r值指引

美好生活必然與人的本質相關聯,決定著人的生存狀態、發展狀況。美好生活絕不是抽象的,應該體現現實的社會歷史發展。馬克思認為:“廢除作為人民的虛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現實幸?!盵7]。這就表明對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必須從現實生活出發。馬克思關于美好生活的理論邏輯包含著三層意蘊:其一,美好生活本質在于消除人本質的異化,實現人本質的確證。在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人們通過實踐使其本質力量得以印證,并在這一過程中豐富自身、完善本質,最終在實現美好生活的實踐中實現自身自由而全面發展。其二,美好生活也是一定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作為美好生活參與者,必定會存在于一定社會關系和制度關系中。這種社會關系為人獲得美好生活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各種社會關系印證著人的主體性,使人獲得更廣泛的美好生活。其三,共同富裕作為美好生活的高階目標,對共同富裕的探索也正是在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中不斷生成。

美好生活與共同富裕是密不可分的。共同富裕社會所強調的是“美好生活”和較高水準的“生活品質”[8]。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執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9],其實質就是“要著眼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提高發展質量,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生活品位”[10]。而消費需求的滿足與否,是衡量“美好生活”與“生活品質”的重要標準,因此,努力提升勞動人民消費力,是實現“美好生活”與“共同富?!钡膶嵺`題中之義和價值指引。

二、提升人民消費力面臨的現實問題

社會主義社會強調徹底解放社會生產力,以勞動人民消費力合理發展推動消費力與生產力的均衡發展,并注重將勞動人民消費力的發展與消費者培育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勞動人民享受、發展維度的消費力,根除資本主義社會對勞動人民消費力的限定,將提升工人消費力作為目標,最終實現其自由而全面發展。盡管當前中國社會非常重視提升人民消費力,但是提升人民消費力也面臨一定的現實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重視生產而輕視消費。消費力是消費者滿足自身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需要的一種能力,蘊含著對消費的需要、選擇、支付及滿足的多維能力,是多種消費能力的整合與配合。因此,消費力的內涵應該是多維度的,而非單向度的或狹隘的,但由于生產對消費的決定性作用,整個社會總體偏重生產,對消費重視程度不夠,對勞動人民消費力重要性的認識不足。而對生產力的偏重,造成了消費力結構的相對失衡。目前中國人民消費力結構的失調主要表現在消費需要能力及消費滿足能力欠缺。勞動人民消費需要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消費需要結構單一、消費需要層次主要集中于基本需要、消費需要層級遷躍較慢。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勞動人民受到傳統消費觀影響,注重節儉,局限于基本消費需要,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費需要的層級躍遷;另一方面,勞動人民收入占比較低,財產性收入來源與渠道較為缺乏,導致勞動力獲得無法充分保障消費力實現。相較于消費需要能力不足,勞動人民的消費滿足能力更顯不足,主要表現在:在生活性消費的滿足上,勞動人民的收入主要集中于生存消費,除此之外,主要用于文化教育、醫療健康消費,基本生存性消費消耗過多導致精神文化、娛樂性消費需要滿足度較低。

第二,消費力呈分化趨勢?!耙磺鞋F實的危機的最后原因,總是群眾的貧窮和他們的消費受到限制,而與此相對比的是,資本主義生產竭力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盵11]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的相對過剩,而這種生產的相對過剩歸根到底是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對過剩,勞動人民購買力不足是相對過剩的根源,其導致市場供給過剩。這是一種異化的情況,即由于分配的非正義,資本家與勞動者消費力兩極分化,勞動者消費不能得到充分的滿足,而勞動者生存性與發展性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導致其消費力長期處于停滯或低速增長的狀態。

不可否認,中國在經濟發展進程中也將面臨收入分配差距問題,消費呈現群體化趨勢。消費群體分化必然會帶來消費力的分化,而消費力分化會對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構成制約。一方面,消費力分化將削弱社會消費力的總量,將現實的消費力遮蔽起來,即將現實的消費力轉變為潛在的消費力,加劇市場供求矛盾;另一方面,隨著勞動力消費力的分化,大量的消費力積聚于富裕群體,將嚴重影響市場結構發展,造成低端消費品占據主要消費市場,而中高端消費品難以發展升級??偟膩碚f,消費力的分化將造成社會消費力滯后于絕對消費力,從而導致消費力與生產力失衡,進一步導致供給過剩問題的出現以及供給與需求結構的失調。

第三,消費力釋放不充分。消費力存在培育和釋放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緊密相連,即便是人民群眾的消費力結構得到優化升級,也不一定意味著其消費力必然伴隨著消費結構優化而得以提升,其原因主要是市場發育滯后阻礙了消費力的激活與釋放。當前阻礙消費力釋放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勞動人民收入被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支出擠占;二是消費環境對勞動人民消費保障不友好、不充分;三是市場面向勞動人民供給的消費產品缺乏針對性;四是商品銷售信息密集泛濫,良莠不齊,真假難辨,勞動人民一定程度上缺少科學文化素養及專業技能支持,篩選與甄別能力較低。

三、提升人民消費力的實現路徑

要提升人民消費力,在堅持馬克思消費力思想與勞動價值論思想的同時,還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盵12]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運用于提升人民消費力的實踐中,就是要在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上,培養正確的消費觀念,引導消費合理發展;優化消費資料供給,滿足人民多元消費需求;完善社會分配關系,保障人民群眾消費力;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激活潛在消費力。

(一)培養正確的消費觀念,引導消費合理發展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必須通過消費實踐來實現。那么,如何在消費實踐中做到合理消費并提升消費力呢?首先就需要引導勞動人民培養正確的消費觀。盡管勞動人民在從事勞動實踐時掌握了一定的專業技術,但其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對消費相關知識了解較少,消費觀念較為落后。另外,當下消費主義社會思潮對勞動人民消費觀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培育合理的消費觀對勞動人民消費力提升至關重要。一是要培育理性適度消費觀,即引導勞動人民根據自身需要和實際能力進行消費規劃,開展合理的消費實踐,既不保守消費,也不沖動性消費和盲目消費。二是要培育綠色、可持續的消費觀,即引導勞動人民在消費過程中選擇綠色消費資料,注意消費實踐對自然造成的影響,杜絕因為過度消費對自然生態造成的破壞,要兼顧代際公平,努力實現消費和生態的和諧發展,引導消費合理發展。

一般來說,可通過系統加強消費文化教育來提高勞動人民的整體素質,從而推動其消費觀念的轉變。馬克思就強調,“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并且把他作為具有盡可能豐富的屬性和聯系的人”[13]。文化就是豐富人的社會屬性的重要手段,通過對文化素養的培育提升,可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14]。對勞動人民開展消費文化教育,可采取如下方式:在繼續加大城市勞動者教育力度的同時,以鄉村振興中的新型農民培育為契機,強化消費文化教育,提高勞動人民消費文化素質,從根源轉變其消費觀念。在教育的過程中,應根據城市和農村勞動者群體的差異,增強其消費文化教育的針對性,使勞動人民更深入認識到發展性消費和享受性消費的重要性,以及非綠色消費和綠色消費的不同影響,等等。由此,可從勞動人民消費觀著手,為人民消費力的提升提供內生動力。

(二)優化消費資料供給,滿足勞動人民多元消費需求

新時代要提升勞動人民的消費力,不僅要提升勞動人民個人的文化素養,促使其消費觀念轉變,還要持續滿足勞動人民多元消費需求。滿足勞動人民多元消費需求就必須不斷優化人民的消費需求結構。勞動人民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其通過勞動實踐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其消費需求也應得到充分滿足。在維持勞動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更要注重其發展和享受的合理性需求,注重其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雙重協調,讓勞動人民通過消費來印證自己的主體地位,滿足其全方位的消費訴求。一方面,要激發勞動人民文化消費需求,通過文化消費需求的滿足提升勞動人民自身的文化素養,從而刺激其多元消費需求,促進其消費能力的大幅提升。另一方面,生產企業也要秉持“以人為本”的生產理念,優化供給結構,針對城鄉勞動人民群體的差異,持續供給多元需求的商品;不斷研發新的消費熱點,從而更好地為勞動人民提供優質的消費資料供給。與此同時,可以借助多元媒體載體增加人文與科技宣傳,激發勞動人民消費力,不斷調整與優化勞動人民的消費結構,將潛在消費需求有效轉化為現實消費需求,培育新的消費需求。

(三)完善社會分配關系,保障人民群眾消費力

提升勞動人民消費力,還要持續完善社會分配關系。一方面,要增加人民勞動性收入。人民通過勞動實踐印證自身的主體性,而勞動致富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體現,也是人民滿足自身“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證。因此,應通過多種方式增加人民勞動性收入:一是提高勞動人民的工資以及各種津貼水平,提高勞動性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二是加強人民勞動性收入與企業效益的關聯性,將勞動性收入納入獎金體系并提高其比例。三是搞好勞動性就業培訓,提高勞動人民素質和技能,保障就業渠道,持續擴大就業。四是豐富勞動收入方式,發展服務業等新興行業,創新勞動就業方式,保障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另一方面,要持續保持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15]。勞動人民收入增長速度過快和過慢都不利于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只有經濟增長和收入同步發展,才能增強勞動人民的消費信心,讓勞動人民敢消費、愿消費。與此同時,除了保障勞動者的勞動性收入,還要優化勞動人民的收入結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16]。由此,應拓寬勞動人民增加收入的渠道,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不斷增加勞動者的合法收入。同時,教授勞動人民投資理財知識,引導勞動人民合理購買理財產品,讓其獲得更多財產性收入。

(四)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激活潛在消費力

以往由于受城鄉二元結構影響,農村消費市場長期被忽視,但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農村勞動人民的收入有了大幅提升,農村消費市場的重要性也逐漸凸顯,可以說農村地區蘊含著巨大的消費潛力。要提升農村勞動人民的消費力,激活其潛在消費力,就要注重開拓鄉村消費市場。其一,要持續提高農村勞動人民收入,保證農村勞動人民的收入穩定性。其二,要持續豐富農村消費市場的消費品類,不僅要保證其數量的多元化,更要保證其消費質量。要激發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針對農村勞動人民的消費需求優化供給品類。其三,要加大農村市場監管力度,杜絕假冒偽劣商品在村消費市場上流通,提升市場整體質量,為農村勞動人民提供一個良好的消費環境。其四,運用網絡等科技手段打通城鄉市場互動渠道,保證城市商品能夠流向農村、農村商品能夠供應到城市,同時讓農村勞動人民掌握線上線下雙向結合的先進消費方式,激活潛在消費力。

猜你喜歡
消費力勞動消費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我國消費力不足的多維判斷標準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國內消費
新的一年,準備消費!
當前我國居民消費力不足的主要癥結及其矯治
40年消費流變
熱愛勞動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新消費ABC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