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契機、挑戰與路徑

2023-04-17 16:34沈泉鑫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 2023年4期
關鍵詞:話語權中國式話語

沈泉鑫

伴隨著國際格局和權力重心 “東升西降”的結構性嬗變,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愈加成為中西意識形態交鋒碰撞的重點議題和關鍵場域。拘囿于冷戰思維和傳統國際關系理論,西方國家仍然擔憂和詆毀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甚至將其視為 “另類”“異端”。面對西方強勢話語的越界攻訐,“中國不能再簡單地為避免 ‘中國威脅’論的升級而拒絕在國際上正面、全面介紹自己的發展經驗和道路”①龐中英:《全球治理與世界秩序》,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26頁。,而是迫切需要向國際社會澄清中國式現代化的本真意涵,提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知名度、認同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語境下,如何牢牢掌握中國式現代化的表達權、闡釋權、評判權,消解西方話語的意識形態偏見,為人類現代文明貢獻中國智慧,成為當前深化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現代化話語權的國際競爭與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

現代化既指一個國家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領域發生的深層次變革,也指人類從傳統農業社會邁向現代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歷史進程?,F代化話語權,即主權國家立足自身現代化的鮮明特色與內在價值,通過科學、系統的學術建構和話語塑造,從而獲得其他行為主體對該國現代化普遍認同、堅定支持的力量聚合。人類現代化道路的差異性是現代化話語權生成的前提基礎。從世界歷史發展來看,現代化是各民族的普遍歷史命運,但由于不同民族所處的 “社會環境”和 “歷史條件”都是特定的、具體的,因而各民族實現現代化的道路、進程也是不盡相同的。羅榮渠將近代以來的現代化實踐劃分為三種模式:以英法美為代表的資本主義模式、以蘇聯和中國為代表的共產主義模式、以印度和埃及為代表的混合型模式。他認為,這三種模式相互影響、博弈競爭①參見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169頁。。這里的 “博弈競爭”既是指以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等硬性力量維護利益的過程,也是指依靠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等軟性力量爭取人心的過程,歸根結底是對 “什么是現代化、如何實現現代化”的話語權爭奪。

回眸歷史,社會主義現代化與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道路之爭,始終是現代化話語權競爭的基底與主線。表面來看,西方現代化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樣態和個性特點,甚至其內部會出現爭論與攻訐,但這不過是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下的利益歧見與道路分野。一旦面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 “競爭”,他們便會彌合分歧、共同對外。這就意味著,現代化話語權的國際競爭實質上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內在較量。20世紀以來特別是俄國十月革命后,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與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之間的話語權斗爭愈演愈烈?!疤K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曾經提出過系統的改變舊世界的理念,在20世紀初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希望,并影響了許多國家走非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蘇聯還通過共產國際、經互會、華約等組織和一系列多邊外交活動,試圖建立取代已有國際秩序的新機制,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成為超級大國之一,曾經影響著半個世界的命運?!雹谧篪P榮:《蘇聯喪失 “話語權”的歷史教訓》,《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5期。工業國有化、農業集體化等一系列帶有社會主義標簽的現代化話語,打破了資本主義現代化 “一統天下”的壟斷局面,為正在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亞非拉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理念、新道路。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突飛猛進,使飽含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現代化道路不斷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與認同?!霸?0年代和60年代,許多第三世界國家贊頌蘇聯模式是現代化和社會正義的最佳最快的途徑?!雹踇美]茲·布熱津斯基:《大失敗——20世紀共產主義的興亡》,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譯,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頁。然而,隨著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日益凸顯,官僚特權泛濫、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等問題逐漸暴露,蘇聯模式徹底喪失吸引力、競爭力。20世紀末,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相繼放棄社會主義制度,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在這場持續半個多世紀的現代化話語權爭奪戰中,蘇聯模式最終被歷史淘汰,資本主義現代化話語及其背后蘊藏的知識體系、價值體系、制度形態占據世界霸主地位。

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也是在蘇聯模式與西方道路的交鋒對峙中開啟的。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中國既沒有固守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慣性思維,也沒有陷入全盤西化的深淵泥淖,而是在獨立自主、自強自信中探索出了一條契合本國國情、切中時代脈搏的現代化新道路。新中國成立后,工業化建設呈現出鮮明的 “學蘇”風格,但隨著蘇聯工業化弊端凸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 “以蘇為鑒”“綜合平衡”的思想,促使中國工業化建設從照搬模仿轉向自主探索。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資本成為支持生產力躍升的重要因素,但與西方國家奉資本為 “圭臬”不同,中國始終將規制資本、駕馭資本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這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既不是蘇聯模式的 “復刻”,也不是西方道路的 “變型”,而是由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回應中國之問、時代之問、世界之問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中成功拓展的。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指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雹倭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頁。近年來,面對環境惡化、地區爭端等全球性危機,西方現代化方案捉襟見肘。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式現代化聚焦人類發展面臨的現實挑戰,為人類社會 “走向何方、去往何處”提供了現實依循和路徑指向。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理應在國際話語場域占有一定的話語地位,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所謂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是指中國立足自身現代化理論和實踐,通過科學、系統的學術建構和話語塑造,表達和傳播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理念與發展訴求,進而在建構、闡釋和評價本國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中占據道義制高點,并以此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接受、廣泛認同和堅定支持。它所彰顯的是中國式現代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引領力和感召力。

二、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的戰略契機

國際話語權的聚合與提升是持續性、漸進性的過程,“西強中弱”的話語格局在短期內無法撼動,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面對西方話語挑釁只能 “束手待斃”。中國式現代化成就的國際化延展、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國際化轉向、中國式現代化理念的國際化認同,為破除西方現代化話語霸權創造了現實可能。

(一)中國式現代化成就的國際化延展

主權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成果及其對國際社會的積極意義,是獲取、維系和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關鍵因素。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建立在殖民掠奪基礎上的現代化模式不同,中國式現代化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了中國力量。在經濟貢獻方面,2013年至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高達38.6%②參見國家統計局:《綜合實力大幅躍升 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三》,http://www.stats.gov.cn/sj/sjjd/202302/t20230202_1896690.html。,遠超七國集團 (G7)貢獻率的總和,是世界經濟復蘇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中國首倡的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在世界各國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敖刂?021年1月底,我國已與140個國家和31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 ‘一帶一路’合作文件205份”③中國共產黨簡史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簡史》,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519頁。,涵蓋投資、金融、科技、民生等諸多領域。世界銀行估計 “一帶一路”交通項目可使走廊沿線經濟體的貿易增加2.8%到9.7%,預計貿易增加將使全球實際收入增加0.7%到2.9%④世界銀行集團:《一帶一路經濟學:交通走廊的機遇與風險》,https://www.shihang.org/zh/topic/regional-integration/publication/belt-and-road-economics-opportunities-and-risks-of-transport-corridors。。中國還通過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等方式,向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一般物資、援建成套項目、設置援助基金,積極推動南南合作、南北對話。2013年至2018年,中國共向亞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等地區122個國家和20個國際和區域性多邊組織提供援助金額2702億人民幣⑤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21n_2242/202207/t20220704_130669.html。。在科技創新領域,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向全世界分享中國在人工智能、5G 通信、高鐵等方面的先進成果,引領全球科技進步。在全球治理層面,中國始終倡導互利共贏、和平共處的新型大國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支持和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是世界和平的守護者、世界發展的奠基者。此外,中國舉辦了一系列重要的國際會議,如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太經合組織北京會議等,為世界各國商議解決全球性危機提供了合作交流平臺。近年來,中國在公共衛生、生態環保、減貧治理等領域的貢獻和影響力日益凸顯,為構筑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提供堅實的實踐基礎和事實支撐。

(二)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國際化轉向

現代化發展道路要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同、贏得國際話語權,就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國家的歷史傳統、文化習俗和話語習性,推動現代化的民族敘事轉向世界性的話語表達。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提出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的發展目標,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路①參見 《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頁。。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立足中國國情賦予了現代化新內涵,即 “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是 ‘小康之家’”②《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頁。。由于基本國情和發展水平的制約,“四個現代化”“小康之家”等話語表達主要聚焦于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話語并沒有閉門造車、刻舟求劍,而是不斷尋求中國性與世界性的平衡點和共通點。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創造性地提出了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命題,并從文明范式意義、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視角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性。隨后,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大歷史觀視角系統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現代化的邏輯關系,指明中國式現代化是以遵循現代化的 “歷史共性”為前提的,是紓解現代化普遍性問題的中國方案。這表明,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完成了從立足 “中國特色”到放眼 “人類命運”的認識轉變。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是立足中國客觀現實提煉而成的,因而飽含自身獨特的世界觀、文明觀、生態觀、價值觀;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話語蘊含著人類現代化進程中 “類似的東西、相同的東西、共通的東西”③[德]路德維?!べM爾巴哈: 《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榮震華、王太慶、劉磊譯,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619頁。,即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和一般規律,是對人類現代化進程中歷史性、時代性問題的批判性把握。因此,這一范疇不僅是現代化在中國的本土表達,而且是基于世界現代化普遍性問題凝練出的中國方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已然上升到了世界性的話語表達,為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奠定話語根基。

(三)中國式現代化理念的國際化認同

現代化理念的世界認同,是提升國際話語權的核心所在。自上世紀中葉以來,部分走上民族獨立道路的亞非拉國家照搬照抄了西方現代化方案。然而,這些期待現代化的國家,不僅沒能復現西方允諾的繁榮圖景,反而陷入經濟凋敝、政治衰敗、治理癱瘓的發展困境。近些年,西方社會也相繼陷入民主政治幻想湮滅、極端民族主義盛行、貧富差距加劇的深淵泥沼,資本主義現代化跌落神壇。中國式現代化突破了西方現代化固有的歷史限度,重拾現代化的本真意涵,其蘊含的共同富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理念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和爭相效仿。一方面,國際社會對中國式現代化理念給予了高度關注,并給出諸多正面評價。如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大衛·古德曼強調:“與西方現代化不同的是,中國政府致力于確保市場資源的獲取和分配以及由此帶來的現代化成果滿足所有個體的需求,而不僅僅是符合少數富人的利益?!雹賉澳]大衛·古德曼:《中國式現代化之路突破 “華盛頓共識”模式》,白樂譯,《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2月13日。阿根廷解放黨主席伊莉娜·桑特斯特萬指出,中國追求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政府一直強調,保護環境才能讓國家強大,讓社會穩定,讓人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②姜輝:《共同見證百年大黨:百位國外共產黨人的述說》下冊,當代中國出版社2021年版,第783頁。。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認為,中國為世界開辟了一條摒棄地緣政治、不搞強權稱霸、超越零和博弈的文明發展新道路③參見顏歡、任皓宇、李琰:《推動共同創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人民日報》2022年6月27日。。另一方面,部分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逐步摒棄西方現代化方案,將中國式現代化作為其參考借鑒的重要范式。2018年老撾自然資源與環境部同中國簽署了生態環境合作諒解備忘錄,2023年巴西與中國簽署應對氣候變化備忘錄,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與中國在生態環境治理等領域展開了廣泛合作。由此可見,中國式現代化理念正不斷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接納與認同,“東方現代化理念”逐漸從 “世界邊緣”走向 “世界中心”,為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營造良好的外部輿論環境。

三、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的現實挑戰

不可回避的是,少數西方國家對中國式現代化仍持非完全認同態度。因此,在準確辨識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提升契機的同時,需要對阻滯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提升的現實挑戰進行深入剖析。當前,地方經驗普世化的現代化話語霸權、國際學術話語權的勢差地位、“西強中弱”的國際傳播秩序、中西文化差異與價值觀沖突等多重因素縱橫交織,給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帶來嚴峻挑戰。

(一)地方經驗普世化的現代化話語霸權消解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

以資本主義現代化話語的普遍性形式掩蓋民族國家現代化發展的特殊性,是西方現代化話語霸權的慣用伎倆。從人類現代化的發展時序看,現代化肇始于西方,現代化的話語體系也是由西方建構的,“啟蒙運動的思想革命、英國的工業革命、法國的大革命共同完成了對現代化內涵的素描”④李嘉莉:《中國式現代化:何以從本土敘事轉向世界話語》,《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年第4期。。因此,西方國家長期壟斷著現代化概念的定義權、現代化標準的制定權、現代化理論的闡釋權,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似乎成為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唯一模式。然而,西方現代化模式忽視了不同國家在歷史境遇、文化傳統、基本國情上的差異性,主觀賦予地方性現代化經驗以普世化、權威性的邏輯闡釋,將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民主制度奉為 “放諸四海皆準的衡量尺度”⑤[美]布魯斯·馬茲利什:《文明及其內涵》,汪輝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8頁。,認為非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只能是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翻版,只能是西方資本文明的附庸。他們將迥異于西方制度形態和發展理念的中國式現代化曲解為 “國家資本主義”“新殖民主義”,妄圖遮蔽社會主義現代化與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本質區別,將中國式現代化引向西方新自由主義的窠臼,進而塑造由資本主導的一元化、同質化的世界體系。

西方現代化話語霸權的越界與攻訐,旨在消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當性和影響力,迫使中國式現代化丟掉 “自立自信”,喪失 “主體意識”,走向 “價值依附”。長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憑借科技、信息等領域的先發優勢,精心打造植入西方價值理念的國際經貿合作話語體系、國際生態文明建設話語體系,不斷強化對中國的意識形態攻勢和價值觀輸出,持續丑化、妖魔化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歷程。與此同時,部分西方學者公然與資本 “合謀”,采用創制術語、發明概念、操弄輿論等方式,頻繁設置 “公有制滋生腐敗” “社會主義導致奴役”等一系列具有污蔑性的國際議題,進一步矮化、污名化中國的現代化成就。近年來,西方國家愈發注重 “數理論證”和 “指數建構”,以看似 “中立” “科學”的衡量標準和運算結果為話語霸權進行注解和辯護,通過炮制 “自由指數”“民主指數”“人權指數”,將現代化建設成就斐然、社會發展進步顯著的中國劃為 “另類” “異端”,干擾國際社會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性認知,消解國內外受眾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情感認同。

(二)國際學術話語權的勢差地位弱化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

擁有邏輯嚴密、開放包容的學術話語體系,是民族國家設置國際議題、爭取國際話語權的重要保障。經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西方打破了中世紀封建專制的思想牢籠,率先建立起成體系和成建制的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形成了對于非西方世界在學術話語和思想理論上的優勢地位。這期間,處于專制皇權頂峰的清朝仍然延續著腐朽落后的教育體制,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的中國學術文化日漸衰微。鴉片戰爭后,中國舊有的學術研究成果、研究標準逐漸被近代中國一系列現代化運動所推翻,西方學術門類、學術評價體系被大量移植過來。此后百余年間,中國傳統的學術資源和知識譜系逐漸碎片化、邊緣化,西學東漸成為中國社會最典型的學術現象。

伴隨著現代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建設彰顯中國氣派的學術話語體系,提升國際學術話語權,日益成為當代中國學術復興的戰略舉措。但是,一個國家的學術話語權從重建、成長到獲取優勢地位,絕非一日之功。從當下的國際學術環境來看,“東方從屬于西方”的世界知識權力格局仍未扭轉,中國 “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8頁。。一方面,中國學術研究的視角、方法、路徑大多沿襲西方,學術話語理論自主性不強;另一方面,中國的學術研究視野拘囿于西方定式邏輯,評價體系受制于西方標準,學術話語實踐詮釋力羸弱。在此狀況下,中國式現代化的一些理論問題,例如生成機制、運行機理、價值指涉、世界意義等,往往缺乏深厚的學理論證和嚴密的邏輯推演,要么陷入 “概念懸浮”“說教而非說理”的敘事誤區,要么被有意無意地打上西式話語的烙印,難以向國際社會科學闡釋當代中國一系列變化發展的深層理路。在西方學術話語的 “單向傾瀉”和 “強勢裹挾”下,中國只能被動應對西方輿論的攻擊與污蔑,無法向國際社會推介一個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在中西學術文化交流交融交鋒過程中,也時常陷入 “無法表述自己,必須被別人表述”的現實窘境。

(三)“西強中弱”的國際傳播秩序制約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

掌控信息傳播和話語流向,是西方國家維系國際話語權的隱秘范式。近代以來,西方國家以經濟、軍事等領域的先發優勢,牢牢掌握著媒介資源的集中壟斷權、信息傳播的絕對控制權。1870年,英國路透社、法國哈瓦斯通訊社、德國沃爾夫通訊社簽署 “三社四邊協定”,初步確立了以歐洲為中心、瓜分全球新聞傳播市場的國際傳播格局。二戰后,美國憑借強大的通訊技術和媒介組織成為國際信息傳播體系的操縱者,建立了無可匹敵的 “媒介帝國”。世界上75%的電視節目和60%的廣播節目都由美國制作②參見陸靜:《當代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經濟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100頁。,全球大部分網上信息和服務信息也由美國提供。伴隨著信息資本主義的不斷擴張,中國等后發現代化國家深受這種傳播秩序的壓迫,重構國際傳播秩序已然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心聲。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西方對世界經濟秩序的統治權逐漸被削弱,超級大國和少數發達國家壟斷全球信息流動的局面有所松動。但是,世界仍然延續著由歐美國家構建并主導的國際傳播格局,中國仍然在這一格局中處于弱勢地位。從國際傳播的構成要素來看,這種弱勢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即話語傳播主體窄化、話語傳播隊伍建設虛化、話語傳播媒介固化。受此影響,中國的現代化形象常常面臨 “他塑”而非 “自塑”,甚至 “失語”“挨罵”的現實困境。面對中國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西方媒體要么將其置于政治化、成績外因化的消極語境,要么置若罔聞、視而不見。隨著西方沒落與中國復興的對比愈發鮮明,西方媒體對新聞輿論的剪裁嫁接、歪曲報道就愈益強化。它們肆意捏造 “強迫勞動”“種族滅絕”等虛假新聞,煽動國際輿論反華情緒,詆毀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盡管中國以認真負責的態度積極發聲、主動澄清,但囿于西方傳播霸權,效果始終不盡如人意。在西方世界講述、非西方世界傾聽的單向傳播秩序中,不少國外受眾對中國形成貧窮、愚昧的刻板印象和“標簽化”認知,這成為壓制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的隱形壁壘。

(四)中西文化差異與價值觀沖突侵蝕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

話語與文化體系、價值觀念深度交融,不同的文化體系與價值觀念是話語沖突的內在根源?!翱v觀人類歷史,把人們隔離開來的往往不是千山萬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們相互認知上的隔膜?!雹佟读暯秸勚螄碚?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64頁。當前,西方社會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偏見和詰難,與中西歷史文化差異和價值觀沖突及其造成的認知隔膜密切相關。從文化生成視角來看,西方文化是以 “邏各斯”為基點,經過嚴密的邏輯演繹建構起的文化體系,因而只注重與中心要素關聯的東西,對邊緣的文化實體始終抱持漠視、排拒的態度。尤其是與基督教 “一神論”結合后,西方文化的排他性思維愈發強化,逐漸演變為文化意義上的 “純粹唯我論”。與封閉、排他的西方文化不同,中國文化始于 “陰陽”學說,是從 “關系本質”出發觀照世界萬物的文化構成,具有強大的開放性和吸納性。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語呈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蘊含著天人合一的生態觀,“人類文明新形態”彰顯著和而不同的文明觀,這與西方文化秉持的自我/他者二元對立思維存在明顯差異。因此,中國倡導的一切價值理念、原則方案都被西方基督教文明視為威脅和挑戰,“中國的形象脫離了實際而存在,成為西方世界中的 ‘假想敵’”②孟建、于嵩昕:《國家形象:歷史、建構與比較》,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89頁。。在二元對立的認知邏輯支配下,西方將促進區域合作共贏的 “一帶一路”倡議喻為 “地緣擴張”“經濟掠奪”,給致力于共建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貼上 “華夏中心論”的主觀標簽,中國式現代化自然也被視為中國試圖摧毀資本主義統治秩序的意識形態話語表達。

西方社會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知偏頗還源于中西方價值觀念的分歧。一方面,西方將個體置于價值評判的中心,遵循個人利益優先的價值觀傳統,這與中國的集體主義價值觀背道而馳,因此西方難以真正理解 “人民至上” “全體人民共同富?!钡戎袊浆F代化話語的內涵,并將其視為縹緲空洞的 “虛假敘事”予以拒斥。另一方面,西方崇尚零和博弈的 “叢林法則”,對內剝削、對外殖民是近代資本主義 “發家致富”的秘訣,這也使得西方無法通曉中國的 “和合”思想與協和萬邦的 “天下觀”,故而習慣性地以 “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揣度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前景,將中國塑造成 “圖霸世界的紅色帝國”?;趦煞N歷史文化與價值觀的差異和沖突,西方社會對中國式現代化產生的認知偏差及其引發的質疑、焦慮、惶恐和防范心理,正在不斷蠶食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

四、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的路徑探討

國際話語領域的斗爭實踐表明,話語權不可能憑空產生,更不可能由他人恩賜授予,只有通過積極爭取、主動建構才能獲得。因此,要堅持系統性思維、立體化策略,通過夯實話語權根基、提升話語質量、助力話語傳播、強化話語權認同等多維路徑,從 “西強中弱”的話語格局中實現戰略突圍。

(一)聚焦發展:夯實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的現實根基

以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來看,話語權本質上是國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多重力量的外化與折射,話語權的強弱不僅取決于話語本身的辭令技巧,更取決于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西方國家在國際話語場域的優勢地位,不是因為發展道路、政治體制的優越性,而是源于其長期掌控世界經濟秩序的統治權。近代中國的屈辱與抗爭印證了 “弱國無話語權”的歷史鐵律。因此,逐步實現有體量、有質量、可持續的現代化發展,不斷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為現代化話語提供基礎物質保障與合法性支撐,是中國式現代化贏得國際話語權的基本策略。

中國式現代化在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生態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彪炳史冊的輝煌成就,但要看到,先富之后的共富挑戰、創新能力與發展需求脫節等阻滯現代化進程的現實問題日漸凸顯。新征程上,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實現新發展,夯實建構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的國力根基,應從以下四方面展開。一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包h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雹倭暯?《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人民日報》2023年2月8日。因此,要強化黨為民謀利的初心使命,激發億萬人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匯聚建設現代化的磅礴偉力。要建立健全黨全面領導、系統謀劃、整體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體系,增強各級黨組織深化拓展現代化建設的領導力、組織力、戰斗力,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壓艙石”。二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穩固現代化強國的物質基礎?!案哔|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雹诹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8頁。要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堅持以科技現代化激活創造動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強化科技創新鏈的整體效能與價值延伸。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推動投資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三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力量。促進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會貫通,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現代化發展的功能屬性,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導向作用,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投身現代化建設的共同思想基礎。四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治理基礎。要優化政府組織架構,創新行政服務管理方式,加快數字政府建設。要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體制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破除一切束縛現代化建設的機制體制障礙。當前,國際局勢動蕩變革、全球經濟分化下行、文明交鋒愈演愈烈。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聚焦發展、埋頭苦干,厚植民族復興的物質基礎。

(二)術語革命:建構學理化與自洽性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

塑造彰顯民族特色、富含世界意義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的基礎性任務。唯有徹底打破西方預設的現代化敘事框架,擺脫對西方現代化話語亦步亦趨的 “學徒”狀態,才能實現人類現代化理論的革命性重構和體系化再造。

培育學理化與自洽性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絕非東西方知識系統、價值觀念的簡單雜糅,而是一場破立并舉的 “術語革命”。從 “破舊”方面來看,要解構西方話語體系和知識體系中的 “現代化”概念,驅散 “現代化=西方化”的歷史迷霧,促使西方現代化理論從不可一世的霸主地位退回到地方性話語的位置。歷史地看,從傳統走向現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趨勢,“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頁。。然而,在西方自由主義現代化理論中,歐洲式起源、西方化視角、資本性擴張早已固化為人類現代性敘事的邏輯定式。因此,要始終秉持批判性的學術思維,以 “人類主體”的現代性敘事解構現代化發展的 “唯西方”視角,重建人們科學把握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歷史眼光和全球視野。這是自主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首要前提。

從 “立新”方面來看,要著眼于話語體系建構的理論基礎和標識性概念。一是要增強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理論厚度?!霸捳Z的背后是思想、是 ‘道’?!雹谥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213頁。要接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尤其要運用習近平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民族復興的重要論述,講清楚、講透徹“中國奇跡”背后的理論啟示,夯實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學理根基。同時,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高質量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以提升學術原創能力為主線,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提出新問題、構建新理論,實現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的交融貫通③參見臧秀玲:《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國際話語權的基本內涵與提升路徑》,《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年第4期。。二是要錘煉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標識性概念。標識性概念是術語革命的集中顯現,是建構學理化與自洽性話語體系的關鍵要素④參見王海軍、鄭陽:《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體系建構與時代審思》,《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23年第3期。。一方面,要堅持客觀性與實踐性原則,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活實踐,將富有闡釋力的經驗事實抽象為理性的話語認知,著力創制 “新發展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全過程人民民主”等融通中外、相互嵌套的話語概念。另一方面,要強調自主性和發展性原則,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對沿襲性概念、輸入性概念進行語義新闡述、功能再改造、價值新詮釋??傊?在提煉中國式現代化標識性概念的過程中,既不能封閉僵化,更不能一味迎合,被 “言必稱西方”的 “洋概念”所誤導。

(三)媒介交融:提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國際傳播效能

作為一種嶄新的話語表達,中國式現代化要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不僅要具備堅實的話語根基和科學的話語體系,還需借助高效聯動的話語國際傳播機制。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國際傳播,要通過整合多元傳播主體、壯大話語傳播隊伍、拓寬話語傳播媒介等多維路徑協同推進,構筑對外傳播的聚合優勢和疊加效益。

第一,整合多元傳播主體。全媒體時代,提高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國際傳播聲量和輻射范圍,亟須吸納包括官方機構、海外專家和社會大眾在內的傳播主體共同參與,形成多元傳播主體的優勢互補與深度融合⑤參見李強:《構建中國的全球氣候治理話語權的三重向度》,《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23年第2期。。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官方傳播、學術傳播、大眾傳播的內在優勢。官方傳播層面,應注重對國際社會輿論的引領和掌控,借助外交出訪、海外署名文章,展現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理念與成就。學術傳播層面,應積極組織參與國際性學術會議、學術論壇,主動開設現代化議題,通過學術對話、數據論證,及時有效澄清西方國家對中國現代化事業的誤解。大眾傳播層面,要加強民間文化交流、商業貿易活動,發揮身處異國他鄉的留學生、企業家、務工者等群體的 “窗口”作用,使他們成為中國故事的講述者、中國聲音的傳遞者。另一方面,要促成各類傳播主體的 “內融外通”,激發多元傳播主體的同向性合力。要強化官方傳播 “把方向”作用,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國際傳播導向精準、聲量充沛;要發揮學術傳播 “守陣地”功能,提高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國際傳播的深度與效度;要彰顯大眾傳播 “生活化”特色,增強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國際公信力和號召力。官方傳播、學術傳播、大眾傳播各司其職、協同配合,才能演奏好中國式現代化國際傳播的 “交響曲”。

第二,壯大話語傳播隊伍。培育高素質、專業化、復合型的傳播人才,是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國際傳播效能的長效之策。一是要打造一支融通中外、學貫古今的翻譯隊伍。要深化產教融合,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拓寬專業翻譯人才的培養模式。要增強翻譯人才對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深入了解,同時培育其國際視野和人類情懷,使其能夠精準、恰當地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轉化為國際社會易于理解、樂于接受的語言表達。二是要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湛的宣傳隊伍。要強化駐外媒體人員的政治意識、政治立場,確保其面對西方話語侵蝕時能夠積極維護我國權益和國際形象。要增強駐外媒體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強化其前瞻意識、問題意識、受眾意識,使其生產和輸出的話語契合話語傳播規律,有效規避話語傳播過程中的 “信息折扣”“信息耗散”,從而讓更多國外友人接收到真實有效的新聞資訊。

第三,拓寬話語傳播媒介。一是要促進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的深度交融。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傳統媒介專業采編、資質品牌優勢,利用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報刊、環球電視網等形式,潤物無聲地向外界傳遞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訴求。另一方面,要緊緊抓住傳播技術革新紅利,發展以 “AI數據”“算法”為前沿技術的新興媒介,管好用好商業化、社會化的數字平臺,探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國際傳播的新渠道。借助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融合發展優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具象化、直觀化、立體化呈現。二是要實現本土媒介向跨國媒介的轉型升級??鐕襟w的生成,有助于準確采集全球新聞資訊、及時擴散中國設置的重要議題,扭轉中國在國際傳播中的弱勢地位。要積極推動國內媒體創立海外機構、進軍國際市場、拓展國際業務,加快實行 “走出去”戰略,塑造中國媒體的國際品牌和國際聲譽。要強化對駐外媒體機構發展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推動中外主流媒介的合作交流,著力打造一批現代化、智能化、規范化的外宣旗艦媒體,不斷擴大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國際影響力和覆蓋面。

(四)道義支撐:強化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認同

認同是對差異之上同一性的辯證思考,是對事物自身、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差異性的同一性確認。當今世界各國的歷史傳統、文化底蘊和現實境遇都存在顯著差異,但對于現代化的憧憬與向往是各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訴求。因此,唯有那些最大限度地尋求全人類共同價值、關切全人類共同命運、實現全人類共同利益的現代化話語,才能獲得國際社會的接納和認可。

一是要促進中西文化融通和價值共識,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消解國際社會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知隔膜。文化思維差異是引起誤解、爆發沖突的重要因素。國際話語權的生成邏輯表明:文化傳統和思維方式差異愈大,話語傳播和話語認同的阻力愈強。因此,在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國際傳播中,應注重尋求中西文化的共鳴點、思維方式的契合點,通過文化共融、價值共識,實現增信釋疑,化解西方二元對立思維和霸權博弈邏輯。一方面,通過弘揚中國文化精髓,彌合中西文化鴻溝。應積極組織中華文化主題的國際論壇,增進與研究中華文化的海外學者溝通交流,沉淀中華文化的價值品牌,向國際社會講清中華文化崇尚和平、協和萬邦的基本特性,消除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國家對中國復興的心理困擾。另一方面,通過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認同。要 “端起歷史規律的望遠鏡”透視 “普世價值”的虛偽本質,揭露其為資本邏輯和強權政治服務的霸權特性;要以中國式現代化踐履全人類共同價值,突破不同國家地域的思維桎梏和文化隔閡,為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贏得道義制高點。

二是要奉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鞏固和實現全人類共同利益,展現中國式現代化良好國際形象。實踐表明,國家形象越是積極正面、可親可信,其話語權越容易贏得認同。因此,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的提升,必須建立在關切全人類共同命運、兼顧全人類共同利益需求基礎之上。首先,要積極介入國際事務、促成國際合作,向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 “現代化方案”,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以鮮活的客觀事實和突出的世界貢獻,駁斥西方社會對中國的污蔑。其次,面對恐怖主義、疾病傳播、核擴散等全球性危機,中國必須堅決履行國際義務,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力所能及地向國際社會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公共產品,塑造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和國際聲譽。最后,要積極尋求世界各國的利益匯合點,在實現本國現代化發展的同時,“張開雙臂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 ‘快車’、‘便車’”①《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2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11頁。。要通過 “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中非合作論壇、博鰲亞洲論壇、上海合作組織,加強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實現互惠共贏,努力讓中國的現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世界人民,“堅定不移提高道義感召力”②《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1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162頁。,不斷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話語、中國價值的認同感。

結 語

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不是要把中國的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強加于人,也不是為了確立中國話語的絕對權威,更不是為了以 “東方霸權”取代 “西方中心主義”。 “中國人的血脈中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基因?!雹邸读暯酵饨谎葜v集》第1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156頁。任何時候,中國都無意按照自己的意圖來解釋世界、改造世界。我們歡迎廣大發展中國家學習和借鑒中國的現代化經驗,同時,也充分尊重和支持世界人民獨立自主地探索契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和制度安排。展望未來,中國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不斷深化現代化建設的規律性認知,與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智慧、共同實現良政善治,為人類社會現代化理論和實踐創新作出新貢獻!

猜你喜歡
話語權中國式話語
中國式民主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中國如何爭奪LNG市場話語權
應提升貧困群眾話語權
中國式失敗
高職應有自身的“話語權”
話語新聞
話語新聞
被春天取消了話語權以后 [四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