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精神生活思想及其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啟示

2023-04-17 16:44楊成果何小浩
理論與評論 2023年5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馬克思現實

楊成果 何小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42頁。只有物質的富裕,是不全面的富裕,甚至是畸形的富裕。要讓共同富裕這一目標朝著更加全面、更加健康、更可持續的方向邁進,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豐富發展必不可少。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強調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調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要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然要追根溯源,探尋馬克思對于精神生活思想的構建邏輯,總結馬克思精神生活思想理論要旨,為我國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科學指導。

一、馬克思精神生活思想的生成邏輯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2)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122頁。任何思想的產生,都離不開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同樣,馬克思精神生活思想也是在對德國古典哲學關于抽象精神思想的揚棄、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對未來共產主義理想精神生活的構想基礎上形成并不斷發展的。

(一)對德國古典哲學關于抽象精神思想的揚棄

在關于精神生活的問題上,德國古典哲學從“人”這一視角進行考證,意識到“人”的精神生活思想的重要性。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指出:“怎樣解決貧困,是推動現代化社會并使它感到苦惱的一個重要問題?!?3)[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第245頁。在這里,黑格爾關注到兩種類型的貧困:一是“最低生活水平”,即物質貧困;二是“跟貧困相結合的情緒”,即精神貧困。在關于精神生活的具體規定上,德國古典哲學將人的思想、觀念和意識獨立于現實生活,并且將精神賦予巨大的能量,精神成為人的本質,成為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成為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量。

在黑格爾的思想邏輯體系中,他將“絕對精神”作為認識世界的前提,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貫穿于“絕對精神”,他認為,“一切問題的關鍵在于:不僅把真實的東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為實體,而且同樣理解和表述為主體”(4)[德]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10頁。。這時,黑格爾就將“絕對精神”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整個世界都歸屬于“絕對精神”。但是,黑格爾所推崇的“絕對精神”,卻出現了與人的現實生活相脫節的情形,變成了“邏輯學”的形式推演。對此,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進行批判,指出了德國古典哲學在構建精神生活時脫離實際,即“邏輯學是精神的貨幣,是人和自然界的思辨的、思想的價值”(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2頁。。這就揭示了“邏輯學”與精神的關系,表明“邏輯學”是“人和自然界”價值關系表現出來的中介。面對這一現象,馬克思又指出:“因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質,而精神的真正的形式則是思維著的精神,邏輯的、思辨的精神?!?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4頁。馬克思這一論述,對德國古典哲學關于唯心主義思辨邏輯做出批判,并且逐漸生發出唯物主義萌芽。黑格爾的經驗性辯證思想中的辯證發展思想對于馬克思精神生活思想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但是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唯心主義辯證法,他始終沒有擺脫唯心主義的束縛,將人的現實生活歸結為精神活動,精神活動的矛盾運動產生了人的現實活動的矛盾運動。與黑格爾抽象的思辨“絕對精神”相反,費爾巴哈并沒有抹殺人的思維活動和意識活動,而是從感性的現實的人出發,將思維、意識視作人的頭腦活動的產物,把精神建立在人的感性基礎之上。雖然費爾巴哈批判了黑格爾的思辨神學,但是費爾巴哈自身也僅將人的精神生活建立在感性對象的感性直觀基礎上,沒有立足于人所存在的現實社會,馬克思指出:“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達到對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2頁。費爾巴哈構建人的精神生活的基礎存在缺陷,依然局限于抽象的世界,用抽象的思維去想象人的精神生活,這就不能真正找尋人的精神生活形成的現實條件,將導致人的精神生活陷入虛無縹緲的幻想中。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對于精神生活的構建雖然達到一定高度,但都存在缺陷,他們不能擺脫抽象的精神世界從而立足于客觀現實去探尋精神生活的形成發展過程。馬克思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精神生活構建理論進行批判并實現了超越,他以現實的人和現實的世界為出發點,完成了精神生活由抽象領域向現實的主體的人的回歸。

(二)對導致精神生活異化的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反思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以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資本主義發展迅猛。一方面,資本主義為整個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百Y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頁。,尤其是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的運用直接促進了生產力發展。但是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不斷向前發展過程中,社會貧富差距不斷加劇,社會矛盾不斷加深,整個社會逐漸異化。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物質生活解放給全社會造成一種假象,即廣大工人階級依靠機器大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完全實現真正的“自由”。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們擺脫了封建社會時期直接、赤裸的壓榨剝削,“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頁。。在資本主義大生產背景下,人貌似可以獨立支配自己的時間,享受社會向前發展所帶來的各種便利,創造更為豐富的精神生活,但是人們逐漸發現事實并非如此。雖然舊的對人的統治、剝削已經湮沒于歷史長河,但是新的、無形的、更加殘酷的剝削已經到來,自己仍然處于資本家的束縛之下,并沒有實現真正的、完全的自由。馬克思認為:“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6頁。在金錢驅使下,資本家不僅在身體上控制人的自由,而且在精神上壓抑人的自由發展,作為勞動者的人已經沒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可言,每天與勞動產品和生產機器打交道,已然淪為勞動產品的奴隸。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對人來說,異化勞動把類生活變成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類生活和個人生活異化;第二,它把抽象形式的個人生活變成同樣是抽象形式和異化形式的類生活的目的?!?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6頁。這種勞動異化,割裂了人的整體性,將人變成了被驅使的“新奴隸”,人連自己的人身自由都得不到保證,更談不上精神生活的自由,所有這一切,歸根到底都是資本主義制度缺陷所導致。

(三)對未來共產主義理想精神生活的構想

面對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肉體和精神受到的嚴重傷害,馬克思不斷思考和探索一種更高級的社會形態。馬克思認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9頁。該共同體也就是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對資本主義做了堅決批判,目的在于消滅使人異化的根源——私有財產和勞動分工,從而實現完全由自己掌控、完全不受外在事物干擾的真正的精神生活自由?!霸谧诮讨?,人的幻想、人的頭腦和人的心靈的自主活動對個人發生作用不取決于他個人,就是說,是作為某種異己的活動,神靈的或魔鬼的活動發生作用,同樣,工人的活動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動?!?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0頁。而在共產主義社會中,由于生產力高度發達,分工和私有制不復存在,人完成了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解放,每個人由自我異化逐漸向人的本質回歸,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將得到真正解決。不僅矛盾得到解決,而且個人意志將得到自由且充分發揮,人們的精神生活將極大豐富,最終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在探尋如何實現真正的精神生活自由之后,馬克思又對未來精神生活加以憧憬:“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5頁。

二、馬克思精神生活思想的理論要義

馬克思在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哲學進行批判后,并沒有就此停下來,而是在社會整體結構下繼續對精神生活要旨進行探索,形成了馬克思精神生活思想的核心內容。

(一)以現實的人為精神生活的主體

馬克思在探索精神生活的過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得出現實的人是精神生活的主體。馬克思在得出這一結論前,經歷了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的精神的批判,接著對現實的人的主體進行確證。

《德法年鑒》時期是馬克思以現實的人為主體的精神生活思想的產生階段,在這一階段,馬克思對黑格爾的抽象思辨精神活動和費爾巴哈的經驗感性直觀精神生活思想加以批判,逐漸擺脫了唯心主義的束縛,將研究重點轉移到了唯物主義立場上來。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開始探索現實的人在精神生活思想中所扮演的角色。馬克思首先對黑格爾哲學進行批判。在黑格爾的觀點中,人是附屬于意識的,精神生活思想是由意識產生的,而“人”則在這里面充當中介,這樣就將現實的人抽象化了。這種從抽象的人出發去理解精神生活,得出的結論必然是精神生活的主體是抽象的,站在抽象的主體角度去理解現實社會,去思考現實中的“人類”,最終無非是陷入形而上學的困境。馬克思所研究的精神生活主體的“人”是與現實相聯系的,是“社會存在的人”,他始終反對以抽象的形式來思考人的本質,認為人與環境是相互依賴的,但是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就必須以實踐為基礎,立足于現實的人。馬克思承認人生存和生活的前提首先是感性的個人,但是,他并沒有僅停留于這一步,而是更關心關注的是人的社會屬性,人是社會中的人,是時刻都處在發展中的人,而不是離群索居、一成不變的人。馬克思對黑格爾進行了批駁:“實在主體仍然是在頭腦之外保持著它的獨立性;只要這個頭腦還僅僅是思辨地、理論地活動著。因此,就是在理論方法上,主體,即社會,也必須始終作為前提浮現在表象面前?!?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26頁。針對費爾巴哈提出的“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的思想,馬克思強調“‘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頁。。馬克思注重從社會當中去尋找精神生活的現實基礎,而不是同費爾巴哈那樣在“感覺”“經驗”中去摸索精神生活的基礎。費爾巴哈終究沒能真正理解“社會性”一詞。馬克思對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和費爾巴哈抽象的人進行了批判繼承,逐漸找到了現實的人在精神生活中所充當的地位,確證了現實的人才是精神生活的主體。

在馬克思的觀點中,現實的個人為了生存首先要表現自己,這是人全部活動的物質基礎,人一旦與自然界建立了聯系,就獲得了立足的前提和條件。接著,現實的個人不可能只滿足于現存的與自然界的狀態,還需要與現實的社會進行聯系,形成社會屬性,在社會中獲得更多的生存機會和條件,于是就成為社會中的主體,成為社會向前發展的推動力量。當現實的人已經在社會中站穩腳跟,在物質生活中得到保障,這時就會尋求精神生活上的滿足。需要什么樣的精神生活,這是由現實的社會基礎以及現實的人決定的,從而就產生了精神生活的內涵和形式。因此,精神生活不可能脫離現實的人而獨自產生和存在,其內涵隨著現實的人的發展而不斷豐富與拓展。

(二)以物質生產實踐作為精神生活的現實基礎

馬克思精神生活思想經歷了由精神的思辨到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的轉變。馬克思精神生活思想早期受西方傳統哲學影響,陷入唯心主義怪圈,后來馬克思看到了“實踐”在現實的人當中的地位和作用,開始將現實的人的精神活動與“實踐”相聯系,得出了物質生產實踐作為精神生活的現實基礎這一結論。

在早期西方傳統哲學精神思想中,缺乏將精神與實踐相聯系起來進行探討的觀點,于是不能夠看到精神的真正本質;對于舊唯物主義來說,雖然考慮到從自然物質的角度來思考精神思想,但是沒有將現實的人列入其中做更深的理解,這樣一來還是將精神生活與實踐割裂,還是回到了直觀感性層面來探究精神思想;唯心主義雖然認識到精神思想具有能動性,但還是停留于抽象的思考范圍,不知道現實的人及其實踐在精神思想中所承擔的角色。馬克思則不一樣,他非常重視從現實的社會去關注人的生存,從實踐的唯物主義出發去把握精神與人的關系,以及實踐在精神中的作用。

馬克思將現實的人作為精神生活的主體,這在馬克思的眾多文章中都得到了確證。同時需要明白的是,現實的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而是投身于社會實踐的人,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實踐性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規定性。這就將傳統的抽象性思辨哲學與現實的人的實踐哲學區別開來,而我們要想真正理解精神生活的內涵,就必須從物質生產實踐出發,去探尋人在物質生產實踐中精神生活的本真,因為物質生產實踐才是人生存的物質基礎。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頁。人是社會中的人,人的實踐活動既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人的精神生活形成的現實基礎。首先,人的精神生活的存在方式是由物質生產實踐所決定的。當人有了自己的思維,有了自己的意識,能夠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進行物質生產實踐,人就與動物區別開來。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正是將人的主觀意志通過實踐的方式作用于客體,使人的精神生活得以表現出來。其次,精神生活的內涵也是由物質生產實踐決定。在物質生產實踐的不同階段,精神生活的內涵也不一樣,在物質生產極其落后的時期,人們的生存面臨極大考驗情形之下,人們思考的主要是如何吃飽飯的問題,這時人們的精神生活可以說是幾乎為零。反之,當物質生產水平發展到較高階段后,人們不再為生存發愁,更多考慮的是如何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高精神生活質量??傊?,人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產實踐緊密相關,人們有怎樣的精神生活內容,人們的精神生活豐富與否,都以物質生產實踐為基礎,在物質生產向前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得到進一步解放,對于更高程度的精神生活需求更加強烈,這就要求在進行物質生產實踐的同時,也要注重精神生產,讓整個社會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協同發展、全面進步。

(三)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

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論與物質解放、精神解放密不可分,具有內在統一性。首先是物質解放,物質生產實踐是人生存與發展的第一前提條件,是精神生活的物質基礎。其次是精神解放與人的解放的關系。人的解放,顧名思義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有了物質基礎后,首要的是在精神層面實現變革,精神上的解放程度充當著衡量人的解放的一個尺度,而人的精神解放并不是抽象而無法捉摸到的,而是可以通過人的解放程度顯現出來。因此,實現人的解放、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精神解放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是必要的、不可忽視的環節。而如何實現人的精神上的解放,精神生活是一項必須深入研究的課題。

馬克思的精神生活思想與其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思想高度契合。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形態中,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不僅是人們在物質上已經達到高水平程度,而且在精神上人們的境界也得到升華。馬克思思考要實現人的精神上的解放,與他所處的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馬克思看到人們的生活被私有制所束縛,整個社會被“異化”所籠罩,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相分離,廣大工人階級的精神生活成為奢望,只有當時的大資本家才能夠享有精神生活。正是由于種種的社會不公狀況存在,讓馬克思去思考一種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自由自在的精神生活,去努力找到通往精神自由的正確道路。

在馬克思看來,要想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就要摒棄片面畸形的發展。要將人的社會地位重新確立起來,人不再是機器的附屬品,不再是資本家剝削的對象,人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這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先決條件。當人實現自己的自由之后,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解放就應同步進行,因為物質層面的解放,歸根到底需要人們在精神層面上得到徹底解放,需要人們更好地認識整個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馬克思指出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和諧圖景“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1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5頁。。在這一社會中,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盡情發揮才智,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理想,人類最終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

三、馬克思精神生活思想對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啟示

馬克思精神生活思想為人類社會向前發展過程中如何處理好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關系提供了指引,同時為如何更好地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指明了方向。當前,我國正走在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共同富裕是全面的富裕,不僅要求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達到新的發展高度,而且也需要人們的精神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的精神生活思想是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源泉和不竭動力,為我國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借鑒。

(一)以人民為中心,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強調,“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2頁。。馬克思將現實的人作為精神生活的主體,不僅意味著人需要得到精神生活的豐富與滿足,而且表明人是精神生活的創造者。在探索如何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絕不能忽視人民群眾的作用,人民群眾具有豐富的智慧和創造力,知道什么樣的精神內容才能深入人心,才能滿足自己的精神生活需求。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多樣而廣泛,要求也越來越高,其中就包括對精神生活的內容以及精神產品都提出了更高標準。從當前整個社會文化產品的創作來看,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更容易贏得人民群眾的歡迎,而低俗、低質量的文化產品則被人民群眾所唾棄。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高質量精神生活內容的需要,就必須以人民群眾為主體,不僅要主動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求,還要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共同打造高質量的精神生活內容。

我們首先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主體地位。我們要實現共同富裕,最終還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能夠過上好日子,讓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不斷豐富。人民群眾既是共同富裕的受益者,也是共同富裕的推動者,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絕對不能忽視人民群眾的積極作用,要創設良好機制讓人民群眾主動參與到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切勿讓人民群眾覺得自己離共同富裕很遙遠,或者覺得自己無力為共同富裕貢獻力量。我們要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實現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決策者和人民群眾雙向發力,協調配合,需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這一主要力量。人民群眾如何發揮自身的創造精神,如何更好地將創造精神助力共同富裕的實現,這離不開全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而全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題中應有之義,道德水平提高,全社會將形成一種為實現共同富裕而不懈奮斗的美好景象,每個人的聰明才智將得到充分釋放,人民群眾真正參與實現共同富裕的全過程。我們還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先得從思想上轉變人民的看法,讓人民群眾對共同富裕有信心、有決心,這是我們實現目標的首要前提,人心不穩將一事無成,所以要探索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的長效機制,讓人民群眾愿意參與、主動參與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為實現共同富裕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擺脫過去那種“等、靠、要”的不良思想,在全社會形成奮斗光榮、鼓勵奮斗的良好氛圍。

(二)以物質為保障,夯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馬克思以物質生產實踐作為精神生活思想的現實基礎,而且非常重視物質生產實踐。馬克思認為:“人們每次都不是在他們關于人的理想所決定和所容許的范圍之內,而是在現有的生產力所決定和所容許的范圍之內取得自由的?!?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07頁。生產力水平會制約著人們的思考能力,會制約著整個社會精神產品的供給,要實現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離不開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更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應用。我們所要實現的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齊頭并進的,不能有哪一方落后,馬克思的觀點也表明物質生產力的發展與精神生活的提升是能夠形成相互促進的局面,并且精神生活離不開物質生產實踐。我們要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須重視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已經大幅躍升,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在精神層面以及還存在著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思想,這些思想的出現無疑會影響社會的發展進步,影響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將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提上日程表,不僅表明我國更加有底氣、有信心去讓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上過得更好,還表明國家越來越重視人民群眾精神上的富裕。因此,緩解社會主要矛盾,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實現共同富裕,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必須齊頭并進,發揮合力作用。

推進社會生產力發展,以夯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首先,要利用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物質生產力整體躍升。當前,隨著信息化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生產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生產力的提升,說到底是要如何增強科技實力,如何讓科技更好地服務于生產力發展。一是要實現科技的創新發展,通過科技創新打通生產力發展中的堵點、痛點,暢通生產力發展路徑,實現生產力提質增效。二是依靠科技讓人們從勞動中解放出來,如此一來,人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去豐富精神生活,實現更大程度上的精神自由。此外,還可以通過科技的應用,為人們的精神生活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其次,文化生產力的提升對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樣至關重要。文化生產力是指“為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而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的一種能力”(21)柏路、包崇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之維》,《思想理論教育》2022年第12期。。因此,提升文化生產力需要注意兩方面問題。第一,文化產品的生產不但要注重“量”,而且更要注重“質”。當前社會上文化產品各式各樣,令人眼花繚亂,但一些低質量、低內涵的文化產品混入其中,導致人們錯誤地選擇了這類文化產品,不僅不利于人們精神生活的提升,還容易讓人們對于整個社會文化發展喪失信心。因此,為人們提供高質量、高內涵的文化產品尤為重要,這就需要從整體上提升文化生產力水平,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生產人民大眾所喜愛的文化產品,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第二,精神生產具有相對獨立性,要正確對待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關系,防止精神生產庸俗化、功利化,讓精神生產真正為人們的精神生活服務,為整個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服務。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多重路徑

先進的物質生產力為人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而正確的價值觀則為人們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思想引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是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這需要我們積極探索弘揚、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路徑,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深入人心,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氛圍。當前,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等有害思潮有了可乘之機,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帶來嚴峻挑戰,這就需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的風氣,使有害思潮無處遁形直至消亡,為全社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掃清障礙,促進全體人民精神境界躍升。

首先,要多途徑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一,可以利用學校教育對廣大青年學生群體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培養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學校應該對教育者以及教學內容提出更高要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真正地達到啟迪、凈化學生心靈的效果。當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不僅局限在課堂上,也可以探索其他的傳播形式,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們的精神世界得到啟發。第二,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為孩子樹立正確“三觀”奠定堅實基礎。在全社會廣泛宣傳家風家教尤為重要,能夠幫助社會中各個家庭進行家風家教建設,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父母的精神世界也得到豐富發展。其次,要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黨員干部是人民群眾心中的一面旗幟,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樹立標桿并進行效仿。黨員干部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外化于行,通過切實行動感染人民群眾,達到人民群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的,從而逐漸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此外,還可以發揮社會公眾人物的示范作用,如身邊的榜樣、正能量的明星等,運用他們的社會影響力去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堅持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馬克思現實
共同富裕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我對詩與現實的見解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實交互App的開發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