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邏輯

2023-04-17 16:56開麗曼阿地力
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共同體中華民族意識

開麗曼·阿地力

(中共伊犁州委黨校 新疆 伊寧 835400)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由56 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在不同發展階段實施了有利于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政策措施。2014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秉h的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念,并將其寫入黨章。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明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中心思想,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體系。這些論述為新時代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指導方針。要堅定不移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必須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邏輯進行深層次的剖析。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的理論邏輯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不是憑空產生的宣傳口號,而是具有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思想、“大一統”思想、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中國化的理論淵源。繼承與創新相互交織的共同作用,決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豐富多樣的理論邏輯。

(一)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的理論指導

1.“類存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體論依據。在直接意義上,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費爾巴哈在《基督教本質》一書中從內在生活層面把“類意識”概念解釋為人對自身存在的意識,從外在生活層面提出了“類存在”概念,并闡釋為一個人的本質被包括在社會群體中、反映在社會關系的聯結中,在宗教、法律、道德、科學等精神層面實現人的“類本質”①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第3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85.。馬克思理解的“類存在”“類本質”與費爾巴哈又有根本的不同,馬克思把“類”看作是人的本質,把人自身作為“類存在物”②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4.,認為人的“類本質”是由實踐活動創造的。他認為人在滿足自然需求時不僅催生了各種社會需求,而且還根據這些社會需求實現人的實際勞動生產③汪信硯,柳丹飛.論青年馬克思的“類”概念——對馬克思《手稿》中“類”概念的歷史唯物主義解讀[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7(6):7.。馬克思批判和超越了費爾巴哈的“類”概念,為科學揭示人的社會性本質奠定了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由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組成的,共同體之中的個人是類存在的、具有類本質的、過著類生活的個人。在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中,各民族致力于創造共同的生產勞動和前途命運,形成了客觀上的民族共同實體,也逐漸凝聚了具有共同歷史敘事和集體記憶于一體的民族共同體意識。

2.“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性根源。在現實性意義上,人是社會關系性的存在物。人類對人的本質的關注由來已久,但由于當時社會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還未完全出現,關于人本質的研究還沒有達到真正科學理性的程度。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里提出,一個人的本質不是一個人所特有的抽象對象,從現實性角度來看,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①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如果人類生存的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發生變化,那么對人本質的具體規定也隨之改變。人的社會性本質是特定性和歷史性相結合的,作為客觀社會關系的民族關系,是社會歷史推進演變的產物,并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而發展。在社會歷史變遷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的共同經濟利益緊密銜接,文化交流不斷融合加深,狹隘的特殊性日益減弱,最終融匯為一個民族共同體,為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和發展提供了現實性基礎。

3.“真正的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論指向。在理想性意義上,人是在“真正的共同體”中的存在物。在馬克思的各種著作中,氏族、部落、民族、家庭、國家、階級、資本甚至共產主義社會都被視為共同體,他最為關注的是何種狀態的共同體能夠更好地促進人類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馬克思指出,“在原始社會里由于生產力匱乏,個體存在的人需要利用群體和集體的合力補缺個體力量的單薄”②蘇聯國家政治書籍出版社1961年版譯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96.,個人并不能完全決定自己的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生產方式將個體成員從原始共同體的依賴中解放出來,極大地發展了人的個性和主體性,但又完全依賴于物,被“資本”奴役,這時的資本共同體僅僅是一種外觀的“虛幻的共同體”。在“真正的共同體”中,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生產資料私有制被徹底消除,以“自由人聯合體形式”③牛得青.馬克思自由人聯合體思想新解[J].求索,2004(3):4.存在的共同體真正實現了個體自由而全面地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為了達到個人全面解放、各民族完全融合和國家繁榮發展狀態的真正共同體,是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體系的一脈相傳和推陳出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承接了人類從“虛幻的共同體”向“真正的共同體”進發的歷史使命與期待,以實現全體人民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目標,引導各族群眾互利共贏,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大一統”思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的傳統文化基礎

1.天下一家:“大一統”思想的政治追求。大一統的思想起源于西周時期,當時周人分封諸侯王以統轄一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統觀念開始成形。春秋戰國之后,秦漢統一天下,真正實現了“大一統”。中國古代統治者為了擴張自己的統轄疆域,爭取實現更大地緣范圍上的統治,持續輸出各民族是一個整體的思想意識。在歷代大一統國家建立時期,國家統一穩定,經濟繁榮發展,各民族有機會修身養性并安定生活,因此大一統思想觀念不斷深入人心。中華民族在悠久歷史發展過程中,團結一致齊心合力追求“天下一家”的政治追求,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

2.求同存異:“大一統”思想的內在方法。中國自古以來國土廣闊,民族多樣,每個民族具有本身獨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態差別,倘若以統一的標準進行統治,必將會引發不滿,增加推翻統治政權的危險。因此,古往今來中國多民族的布局注定了求同存異的價值選擇?!抖Y記·王制》中提到了中華各個民族有屬于自身的風俗習慣,因此,要注重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不要求強制轉變原有民間的風俗。積極融納各民族的文化習慣,這些觀念和政治實踐源自古人的深刻智慧。因此,歷代統治者們把“求同”視為根本要求,以保證政權的合法性。各地各民族必須承認和接受中央集權政府的統轄,同時把“存異”視為統治者對各民族的重視,允許各地方政府和各民族按照自己的習俗進行治理,可以保留自己的特色風俗習慣,進而穩定統治階級的管轄。

3.有教無類:“大一統”思想的文化共識。在多民族的封建集權國家中,朝廷對地方的統治需要借助于培育統一的文化認同力量?!坝薪虩o類”本來是儒家的一個教義,后來統治階級用它作為合法性教育來教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①龐光華.《論語》“有教無類”新解[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7(1):4.。在文化層面,對各民族的多元文化一視同仁,并統一推行統治階級倡導的文化主張;在政治層面,通過思想教化使各族人民充分認同現有政權的合法性,從而穩定“大一統”統治。例如,秦始皇統一六國,下令在全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和統一度量衡等政策,直接促進了中華各民族之間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繁榮發展。隨著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也不斷加深,中華文化日漸成為主流趨向,“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

(三)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中國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的邏輯機理

1.中國共產黨早期關于統戰思想的理論。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意識到統一陣線建立的重要性,為此呼吁國民黨和其他民主團體協同建設民主統一戰線,并進行了第一次國共合作,這是共同體思想理論的早期實踐。在土地革命期間,中國共產黨帶領農民建立了反對封建剝削階級和國民黨獨斷專行的工農聯盟統一陣線;抗日戰爭前期,中國共產黨發表了《八一宣言》,表示有意愿和各黨派團體和華僑華人同心協力共渡難關;1935 年12 月,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只有最廣泛的反日統一戰線才能擊敗日本帝國主義,毛澤東同志根據當時的局勢提出要勇敢地放棄關門主義,并采用一切團結統一的方針政策,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意識到必須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合作才可能打敗國民黨的進攻,并促進新民主主義統一戰線得以形成;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調動派遣國內外廣泛的積極因素,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有生力量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貢獻;在改革開放時期,黨在總結過去的基礎上科學分析了當時統一戰線的共性,并提出我國統一戰線是基于工農聯盟支持社會主義的愛國者領導的廣泛聯盟。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創建的統一戰線思想和共同體理論豐富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內涵。

2.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1988 年,費孝通先生發表著名講話,系統闡述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隨后,費孝通先生整理編輯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出版。他提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包括五十六個民族在內,融合為一個相依為命,密不可分的統一民族實體,各民族成員具備了深度的民族認同意識。在多元一體的民族內部結構中五十六個民族居于根部,整體中華民族處于頂層,中華民族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也屬于民族,這在理論和現實上都是科學辯證的”“中華民族和它所包含的五十六個民族都稱為‘民族’,但在層次上是不同的”“中華民族的統一體之中存在多層次的多元格局”②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修訂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中華民族在本質上是既一體又多元的復合體,內部矛盾運動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存和發展。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的歷史邏輯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發展是一個從自在生成到自覺醒悟的長期歷程。厘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的歷史邏輯,對于增進民族情感和增強中華民族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萌芽

上古時期,黃帝是中華人文的始祖,他聯手炎帝的部落共同打敗了蚩尤,構成了中華民族的主心骨。黃帝和炎帝作為部落的首領,統稱他們的勢力范圍為“炎黃子孫”。商周時代,成湯被敬稱為共同之主,并把統轄地界延伸到邊緣的少數民族生活區域③清阮元???十三經注疏(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0:942.;周滅殷后,武王為統治之便,開辟與少數民族地區來往的交通道途。春秋戰國時期,各民族之間通過經濟貿易聯絡、聯姻和親與戰爭侵吞等方式促使各民族相通融合;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創建了國土政權完整統一的國家體制,大量駐軍被派往東南、西南、北方等邊界,并通過通婚結親促進了秦國界域內部落交融整合的局面。隋唐時期,唐朝統治者提出“華夷一家”的思想觀念,施行聯姻等政策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清代統治者在政治上提出了滿族、蒙古族、漢族等三個民族一視同仁的說法,摒棄了不利于民族融合的“華夷論”,大一統觀念進一步強化。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覺醒

1840 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作為文明古國遭到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野蠻“破門而入”。在現代危機面前,中國各行各界的仁人志士們積極尋找救國之策。梁啟超先生首先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在其撰寫的《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里“中華民族”出現了多達7 次以上,梁啟超倡議除了各個民族之外應當提倡大民族主義。孫中山先生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里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政治口號,“中華民族一家”“中華民族大家庭”等言辭陸續成為表達民族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具體解說詞。①陳劍安.孫中山與中華民族凝聚力[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122.1911 年,先進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經過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洗禮,把喚醒各地區中華兒女和救國民于水火當作重要的職責和任務,“五四運動”的參與者自知識青年拓寬至工農階級團體,活動領域自首都擴展到全國各省會城市,解救國家危機的“星星之火”就這樣形成并迅猛發展為不可抵擋的力量。這一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意識實現了從被動式到能動性的飛躍,這一質的飛躍鼓舞了中華民族史無前例的革命有生力量。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確證

在土地革命早期,中國共產黨在處理民族問題時沒有消除列寧的“民族自我決策”的影響,1931 年11 月7 日,《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宣言》確認了各少數民族具有自我決定的權利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1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29.。但由于蘇維埃共和國存在時期較短且因控制地區的局限性,“民族自決”在抗日戰爭爆發前期只是一個觀點而已,從未真正施行。面對嚴峻的抗日戰爭形勢,1935 年12 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瓦窯堡會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和政策,并與國民黨取得和平協商。1938 年8 月1日,中國共產黨公布《八一宣言》正式提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國共合作的倡議下全國各族人民參與到抗日戰爭的時代潮流中,譜寫了全民族全社會參加抗戰的非凡詩篇。例如,東三省地區少數民族群眾竭盡全力堅決對抗日本侵略者,并通過參與停課歇工和參軍入伍等形式加入抗戰;新疆地區少數民族群眾組成后援會助軍作戰,通過游行示威呼吁抗戰。在各族群眾抗擊外來侵略的偉大實踐中,中華民族的共同命運意識再一次被喚醒。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的實踐邏輯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推行的民族政策和實踐活動,鞏固了各民族的整體民族認同感和愛國情懷,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打下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建立和提供民族關系法律和政治保障

1949 年新中國成立,民族地區和內陸地區之間的社會發展留存著失調欠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各民族群體之間團結統一的關系滯緩推進。1949年至1954年,中國共產黨實施了有利于新中國加強民族團結的政策方針,制定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國策并寫入憲法,強調各民族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賦予了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合法權利。中國共產黨不僅承認和倡導民族平等的政治主張,而且將其貫徹到政治經濟的各個方面。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群眾清醒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客觀指導,正確地辨別真偽,分清是非,揭露和駁斥反革命集團“左傾”思想,堅決維護了中華民族來之不易的團結統一局面。

(二)改革開放時期:恢復和加強民族工作的發展路徑

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期間,中國共產黨就“民族問題的本質是階級問題”的錯誤結論進行糾錯修正,維護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統一,在制定統一戰線政策中以實事求是為原則,進行撥亂反正。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里,正式提出必須進一步推進新型民族關系,堅決維護全國上下團結一致,集中分析了建國以來民族工作的經驗教訓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為之后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參考示范。進入新世紀,江澤民同志基于當時形勢著重倡導要處理好民族關系;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各族人民要同心協力達到和平共處的美好局面,進一步要求重視維護好民族文化,并積極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2014 年5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概念。同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再次強調抓緊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的同步建設,增進各民族的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理念上升到全國民族工作層面。黨的十九大報告奠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意義并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中國共產黨黨章》,為新時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創造性地提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明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主體地位,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發展必須遵循的途徑,必然會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成長為具有中國式現代化特征的現代形態。

四、三大邏輯統一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啟示

進入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發展,并具有深刻的現實啟示。

(一)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保障

隨全球國際環境日益復雜多變,資本主義的虛假“人權”思想開始腐蝕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西方分裂勢力屢次干涉我國內政,影響我國社會的安定團結,干擾了各民族之間關系的交往交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在經歷一定程度的文化碰撞。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是國家安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各族人民必須嚴守意識形態領域的統一戰線,整頓一切破壞思想意識形態和民族團結的歪風邪氣①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J].中國民族,2021(8):4-7.。保衛國家意識形態領域安全的關鍵要義是政治立場不可動搖,自覺形成政治意識形態層面的共同認識,提升各族群眾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嚴密防范歷史虛無主義和“自由人權”主義等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意識形態領域和政治站位的統一。

(二)民族共同體利益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

生活在我國不同地區的各民族之間利益關系縱橫交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頒布了符合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的政策和解決方案,通過不斷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勞動生產能力,增強了中華各民族彼此間的基本認同,提升了整體利益至上的認識境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次得以鞏固。我國之所以能在本世紀打贏脫貧攻堅戰邁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正是因為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統籌兼顧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平衡融合了兩個文明之間的紐帶關系。鑒于此,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就要正確協調不同地區各民族之間的平衡,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不分彼此共同努力的思想內涵與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融合為一體,發揮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的能動作用。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指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始終遵循著守護世界和平推進共同發展的國際交往原則,并提出了推進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希望與世界各國共同遵守執行?!皟蓚€倡議”的提出不僅豐富和弘揚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體系,而且提煉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蘊藏著的休戚與共的中心思想。目前,世界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形勢正在持續變化,中國共產黨積極謀求同世界各國在經濟、政治、文化乃至人類社會等方面的交流,并對全球公共問題和突發情況建言獻策,攜手推動世界市場向平等互利、實現共贏的方向前進,從實行“一帶一路”國策到抵抗新冠肺炎疫情,都充分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地肩負著為人類作貢獻的責任擔當。因此,我黨與世界各國共同享受發展心得,向國際社會展現了堪當大任的崇高風范。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發展蘊含著密不可分的理論邏輯、深厚廣博的歷史邏輯、有條不紊的實踐邏輯。三種邏輯理路相輔相成、融會貫通,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內涵,而且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現實啟示。當今全球環境和國際趨勢正在發生深刻演變,我國民族工作領域的意識形態斗爭形勢仍然嚴峻復雜。因此,只有持續深入地探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邏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成功抵御各種分裂思想的侵蝕,為國家長治久安和各族人民福祉提供重要思想保障。

猜你喜歡
共同體中華民族意識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強“四個意識”發揮“四大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