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中山臺灣足跡及在臺北朝拜媽祖之歷史往事

2023-04-18 00:32莫桑比克張飛帆
統一論壇 2023年6期
關鍵詞:臺灣同胞媽祖孫中山

□ [莫桑比克]張飛帆

據史料記載,孫中山先生一生有4 次在臺灣革命活動的經歷,首次赴臺時前往臺北的天后宮朝拜媽祖。查閱《孫中山先生四赴臺灣的故事》《臺灣與辛亥革命》和《中國革命中的臺灣與大陸》等書,詳細記載了孫中山先生與臺灣的深厚淵源。

孫中山首次赴臺是1900 年9 月至11 月。孫中山化名吳仲,在臺灣停留了44 天。他在臺北新起町設立了指揮所,策劃了惠州起義,并從日本運送軍械、武裝人員和經費到祖國大陸,于10 月8 日在臺北指揮鄭士良在惠州起義。

第二次是在1913 年。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化名汪國權,與胡漢民和其他兩名隨員乘船從福建馬尾抵達基隆,他們先后前往臺北,在御成町的“梅屋敷”旅館下榻并開展活動?!懊肺莘蟆甭灭^現已更名“孫中山先生臺灣史跡紀念館”。

第三次是在1918 年護法運動失敗后。孫中山攜胡漢民、戴季陶等人乘船從汕頭出發,途經臺灣前往日本,抵達基隆時,根據隨行者回憶,孫中山此行是為了“與臺灣同胞見面,宣揚他的觀點和主義,喚起民族意識,鼓舞愛國精神”。盡管日本殖民當局使用各種手段阻止他與臺灣同胞見面,孫中山仍然在臺北短暫停留了一天,然后繼續前往日本的神戶。

第四次是在1924 年11 月。孫中山為了貫徹“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反對封建軍閥和國民黨右派的分裂行為,乘船自廣州北上,在臺灣作了短暫停留。這是孫中山一生中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臺灣之行,在其思想感召下,臺灣涌現了一大批青年志士,或奔赴祖國大陸投身革命,或在臺灣組織反日斗爭,書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根據“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 年出版的《臺灣省通志》,清政府被迫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兩年后,孫中山派陳少白前往臺灣,在臺北秘密招募數名會員,并于1897 年冬成立了興中會臺灣支會。自從革命之日起,孫中山就將收復臺灣作為革命目標之一。1912 年元旦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他向中外記者明確表示:“中國如不能收復臺灣,即無法立于世界之林?!痹趯O中山革命思想和辛亥革命成功的激勵下,臺灣同胞展現出了強烈的抗日和反殖民意志和愿望。僅1912 年至1915 年4 年間,與辛亥革命有直接或間接關聯的大規??谷栈顒泳投噙_9 次,口號都是“驅逐日寇,收復臺灣”。而且,孫中山身患重病時,依然深切關心臺灣同胞的革命事業。

孫中山對中國民主革命的全身心投入,以及他對臺灣同胞的深切關注,在愛國的臺灣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1925 年孫中山病重之時,曾一度傳出去世的錯誤消息,關注孫中山健康狀況的臺灣同胞難以接受。1925 年2 月21 日,《臺灣民報》刊發《愿中山先生之死不確》文章。得知孫中山仍然健在時,《臺灣民報》又刊發《孫文沒有死》文章以示慶祝。1925 年3 月12 日,孫中山因病在北京去世后,處于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同胞陷入巨大悲痛中,沖破日本殖民者的一切阻撓,以各種方式舉行了悼念活動?!杜_灣民報》發表了蔣渭水寫的社論《哭望天涯吊偉人》,緬懷孫中山先生。

臺灣同胞普遍信奉“天后圣母”媽祖,自鄭成功驅荷復臺于1662 年首建“開基媽祖廟”始,全島有媽祖廟5000 多座。這些廟宇的門楣、殿堂上鐫刻著宋、元、明、清至民國歷朝歷代帝王與名人墨客牌匾和楹聯,成為歷史與文化交匯圣地。孫中山1900年首次赴臺時,即與當時化名吉川晉、流亡日本的梁啟超一同前往臺北天后宮朝拜媽祖。

梁啟超,一個在近現代中國學術領域影響深遠的人物,被譽為“民國的百科全書”,在文學、政治和思想等各方面都有卓越貢獻。梁啟超曾即興創作了一副盛贊媽祖的楹聯:“向四海顯神通,千秋不朽;歷數朝受封典,萬古流芳?!遍郝撚谜Z精致,風格高雅,不僅全面反映媽祖文化的廣泛影響,也從時空兩個維度加以頌揚。楹聯通過描述歷代帝王的冊封歷程,賦予了媽祖在民眾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傳達了媽祖信仰將被代代傳承。

在美國檀香山經商的兄長孫眉安排年幼的孫中山在檀香山讀書,他接受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教育,除了學習西方政治理論和自然科學等基礎科目,還參加了《圣經》課程和基督教唱詩班。4 年的學習和生活讓孫中山成為一名基督教信徒。孫眉發現后,出于對孫中山可能“數典忘祖”的擔憂,強令他放棄宗教信仰并退學,把他送回家鄉。家鄉貪贓枉法的官吏,求神拜佛的鄉鄰,抽鴉片、濫賭的富人,食不果腹的農民,外處充滿著陳舊的氣息,落后得看不見一絲生機,與檀香山的進步和文明有天壤之別,宛如兩個世界,相比之下,更顯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社會的黑暗,這使得孫中山對社會的不滿情緒逐步加深。孫中山立志喚醒鄉親,使他們擺脫迷信觀念。有一次,他與好友陸皓東以及其他幾位年齡相仿的伙伴去村廟游玩,遇到村民正在大殿里燒香膜拜,孫中山便抓住這個機會,向他們明確指出雕像并非真神,也不能真正幫助窮人。他還推倒了其中一些神像。

1929 年,政府推行名為“新生活運動”的社會改革,其中包括一場以驅逐僧侶、毀壞宗教塑像和占用廟產為主要手段的反迷信運動。由福建和廣東士紳名流聯名經地方政府提交到內政部的媽祖相關文書中,媽祖“御災捍患”傳說符合《禮記·祭法》所規定的祭祀標準,媽祖“護國庇民”和“救父尋兄”故事也深含儒家思想。內政部最終批準,“依照先哲標準強調其孝道和女性美德”將媽祖廟改為“林孝女祠”,使其得以保存并加以崇祀,凸顯媽祖廟在民國社會中的特殊地位,確保媽祖信仰歷經波折后依然得以傳承,香火常燃。

受基督教教育影響,孫中山甚至在鄉村廟宇中曾當眾砸毀泥塑神像,但在他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中,卻極為尊崇媽祖,首次去臺灣時親赴臺北天后宮朝圣,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為,筆者認為其中有多重淵源。

首先,當時的華僑主要來自福建和廣東,這兩個省恰好是媽祖文化的中心。當年的海外移民主要依賴船只,船上都會供奉“海神”媽祖,多數人會隨身攜帶媽祖神像渡海以祈求平安。因此,媽祖作為“華僑保護神”信仰也隨著他們在海外定居而廣泛傳播。孫中山和宋慶齡幼年開始就留學美國,而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主要得到東南亞、日本、美國和南美洲華僑的資助。

其次,1895 年孫中山從檀香山返回香港后,將興中會與福建人楊衢云領導的“輔仁文社”合并為興中會香港總部。在其著作《建國方略》中,孫中山贊揚媽祖文化發源地莆田湄洲灣為“中國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并設想將其建成“東方第一大港”。

再次,有據可查,孫中山和宋慶齡的原祖都來自福建莆田。孫中山長子孫科為臺灣孫氏族譜(1971 年臺灣版)作序載:我孫氏遠祖唐朝以前居住河南陳溝地方,孫氏子孫一支居福建莆田,于明代遷廣東紫金為入粵始祖,清康熙中由紫金輾轉遷至廣東香山縣翠亨村,孫中山為該族第十八代傳人。從孫姓移民路線看,西林孫氏樂安與孫中山都來自福建莆田,同宗同祖,同屬“樂安堂”?!段髁肿遄V》出版前夕,孫中山之孫女孫穗芳為族譜題寫“潮州西林孫氏族譜”。另據《五指山史話·遷瓊始祖的由來》等資料記載,宋初,福建莆田人宋原銘,于明經及第后,與弟宋理渡瓊,任瓊山知縣,后來兄弟均落籍文昌,定居文昌玉田村,成為遷瓊宋氏始祖。宋慶齡之宋氏家族,正是莆田人宋原銘之后。因此孫中山、宋氏三姐妹的遠祖和宋代成神成圣的媽祖皆是同鄉人。

媽祖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在臺灣根深葉茂的典型代表。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這是流淌在血液中、鐫刻在基因里的。兩岸同受中華文化哺育滋養,有著共同文化基因和價值理念。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追求國家統一和中華振興,為全體中華兒女所敬仰。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開啟中國前所未有社會變革的豐功偉績,已經載入史冊。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振興中華的宏愿,應當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追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兩岸同胞緬懷孫中山先生的同時,要繼承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精神,共同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攜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孫中山4 次赴臺之行及在臺北天后宮拜謁媽祖,映襯出孫中山的革命理念,與對臺灣人民的感情,以及對多元文化的尊重,造就了團結、和諧的社會氛圍,在歷史長河中閃爍著人類進步的光芒。

猜你喜歡
臺灣同胞媽祖孫中山
別開生面先行者——孫中山的哲學創意
劉畢新
媽祖之光
媽祖祭典
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的?重大意義
媽祖形像考——兼論媽祖服飾及媽祖形像復原實踐
大陸領導人高度關注并作出重要指示
“萬國茶幫”拜媽祖
民國時期孫中山郵票賞析
孫中山民生主義的現代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