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文化淵源與實現路徑

2023-04-19 09:21曹均學杜文君
濟寧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精神生活

曹均學 杜文君

(西華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提出“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钡闹匾},強調“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盵1]。黨的二十大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盵2]22這充分表明,在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關注點之一。闡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內涵,探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淵源及實現路徑,對于實現共同富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以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為基礎的對人的精神層面的探討,在一定程度上隱含著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煥發生機的重要支撐,是解決新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選擇,是文化自信的內在動力和邏輯起點。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內在要求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相對于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的另一維度,是在人的精神世界理性共鳴基礎上的情感向往。馬克思認為,人“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現實中的人存在精神特質,且這種精神具有相對獨立性[3]57。對于“精神生活共同富?!毙鑿膬蓚€層面進行理解:一是側重于“富?!?指一些國家或地區精神文化與物質生活同步,抑或是個人精神生活自身的提高;二是側重于“共同”,即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不同個體對社會的重大問題存在共識,避免精神層面出現兩級分化[4]。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的現代化。精神生活共同富??梢哉f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另一映射,對應著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人只有擺脫了對“人的依賴關系”和“物的依賴關系”,在比資本主義更高級的社會形式中,“通過社會化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5]299。以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原則建立的社會主義社會,是物質和精神都要富裕的社會形式,使人們擺脫了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的人身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對“物的依賴關系”,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的內在要求。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解決新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選擇

新中國歷經滄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總體上實現了全面小康,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制約人民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限制因素不再是貧瘠的物質生活,而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中強調:“高級需要的滿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觀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以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泵篮蒙畈粌H意味著對物質生活有更高層次、更多樣化的要求,還意味著精神生活的富足,包括人民幸福感、獲得感、參與感等的大幅度提升。由此可見,美好生活也分美好物質生活和美好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富裕與美好精神生活在總體目標上是一致的。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從建國伊始就緊抓經濟建設,雖然扭轉了“落后的社會生產”,創造了豐厚的物質基礎,但在其他領域供給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尤其在關乎人民精神生活發展的領域仍存在短板和弱項。因此,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代表了人民對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建立在一定物質基礎之上的精神層次的情感需求,是一個社會發展的整體目標。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文化自信自強的內在動力和邏輯起點

從其內在邏輯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個國家建立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自強,并以此創造精神文化產品使精神文化成果惠及全民。精神生活可以是豐富多彩的,但一定要基于群體約定俗成的精神共識,在中國便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旦脫離于群體默認的主流價值思想,精神的多元化會造成不良思想的泛濫,導致精神生活的兩級分化。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歸根到底是要實現文化自信自強。文化建設作為實現精神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應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需求為基礎,以縮小區域、城鄉以及個體之間的精神生活差距為考核標準,以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為最終目的。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既是精神生活的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現,又是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6],從國家戰略層面肯定了文化建設與人民精神生活發展的辯證統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指標,指導著國家文化建設,推動文化自信自強;文化自信自強反過來又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兩者相輔相成。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文化自信自強的內在動力,推動著文化繁榮發展;又是文化自信的邏輯起點,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淵源

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為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是黨和國家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經過歷史和實踐證明了的高級文明形態,其孕育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天下為公”,萌芽于革命文化的“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發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此外,中華文化還博采眾長,始終堅持吸收外來優秀文化,不斷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滋養。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與“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傳承發展的歷史見證,凝聚著中華兒女幾千年來的共同精神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簡單照搬照抄,而是厚植于中國文化土壤,深耕于中華民族血脈基因中,能夠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到“根”與“魂”的價值訴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孕育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礎。第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描述的“天下大同”蘊含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雛形。早在先秦時期,古圣先賢就對大同社會進行了構想,《禮記·禮運》中描寫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體現了古人對大同社會的美好設想,為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提出埋下了伏筆。第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們對公平的渴求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共通性?!熬毟弧薄暗荣F賤”等思想觀念體現了人們對公平的向往,“人皆可以為堯舜”“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又彰顯了人們追求公平的奮勇精神。這些都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依據,是深入骨髓的思想根源。第三,積極向善的義利觀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不論是孔子的“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還是荀子的“義與利者,人之皆兩有也”,都佐證了中華文化中先義后利的主流思想。第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思想支持?!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思想高度重視人民的物質和精神活動,對于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著重要意義。很顯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天下大同、公平正義、重義輕利、民為邦本等思想都是闡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紅色基因: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帶領人民顛覆舊社會,推翻壓迫人民的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國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斗爭的意志品質,是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中堅力量。

1840年之后,外族入侵,中華文明風雨飄搖。落后的舊中國從沉睡到蘇醒,中間無數仁人志士以身獻祭,為抵抗外來入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民族力量。中華兒女為實現救亡圖存,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現實路徑,在西方的堅船利炮、制度體制等的沖擊下,從“學技術”到“改制度”,再到“變思想”。中國人民也曾歷盡迷茫,片面地以洋為師、以洋為尊,甚至有些激進人士將中華兒女引以為傲的中華文化貶低得一文不值,使我們的文化自信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從文化迷茫到文化批判,再到文化自信,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逐步意識到思想文化才是改變民族興衰、撼動民族命運的關鍵。這不僅是民族意識的覺醒,也是中國人民精神世界的醒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盵2]16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領導中國人民走向成功,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因此,厘清革命文化作為新時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依據,首要的就是要認識到其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底色。注入馬克思主義底色的革命文化不僅天然地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革命性、人民性,還揚棄了中華傳統文化,以“君子自強不息”的姿態破除歷史周期率。其強大的生命力將世代流傳,不斷給予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以新的滋養。革命文化猶如一道利劍,驚醒了全體中華兒女,使中國人民獲得了意識的主動權,逐漸從迷信盲從中走出來,認清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主義的本質,積極抗爭,頑強拼搏,取得了建立新中國的偉大勝利。這一過程亦伴隨著人民精神層面的探求,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豐富的精神依據。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向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黨中央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解決主要矛盾的有力抓手,逐步放在國家發展的更重要位置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結合的產物:一方面,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一脈相承,既包含了中華民族千年來傳承的家國情懷、君子品德、以和為貴等優秀品質,又包含了革命年代逐步涵養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及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等精神;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符合時代發展要求,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彌補人民精神世界缺失、引領美好精神生活、推動精神共同富裕的文化支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于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精神文化,是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為人民服務的文化,具有其他任何社會形態文化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例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其服務面向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而多數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卻崇尚面向精英階級、小眾的文化,將獨屬精英階級的審美情趣奉為圭臬,忽視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根植于中國人民的血脈基因之中,拋棄糟粕,汲取營養,是經過千百年歷史和實踐檢驗了的優秀文化?!拔幕笔菍偃说母拍?即文化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標志之一。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任何國家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將中國特色置于重要位置,其目的不僅是將社會主義文化真正融入中國以為我所用,更重要的是將社會主義文化貼上中國標簽,烙上獨屬中國的印記。這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范式。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天然地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性和開放性。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人民對精神生活的品質有了更高層次、更多形式的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保持與時俱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不斷為人民精神生活注入更多活力,是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對照:外來優秀文化

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推手。文化的多樣性是精神富裕的基本條件,單一的文化只會讓思想陷入枯竭,那么人民的精神需求就難以得到滿足。顯然,文化只有在交流與碰撞中才能熠熠生輝,單一化的文化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互對立。只有不斷吸取外來優秀文化,讓不同國家、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激蕩,形成多樣化的文化空間,才能使人們的精神生活真正豐富起來。

外來優秀文化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重謀略輕器物、重學識輕技術是中國古代在軍事和工業方面發展停滯的重要原因,也造成了近代中國在西方列強面前的弱小無力。西方的入侵將先進的軍事裝備、工業器物等帶入中國,隨之而來的還有西方的思想文化。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東西方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使得中國在艱難曲折的革命道路上逐步走向民主和科學,徹底拋棄了頑固守舊的封建思想,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姿態奮起直追,主張向西方學習,創造了豐厚的物質財富,為精神富裕奠定了物質基礎。

外來優秀文化的沖擊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注入了新活力。沒有文化的交流互鑒,一種文化長期盛行則容易陷入僵化,走向極端。例如,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其過分地強調三綱五常、封建等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人性。到了宋明時期,程朱理學的興起使人受到更嚴重的束縛,這一點在女性身上表現地更明顯。近代以來,隨著國門被打開,西方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法制等觀念成為了中國人民反抗人身束縛、追求自由的思想突破口,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注入了新活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儒家思想既包括“君子以厚德載物”和“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等積極的部分,也包含“存天理、滅人欲”等消極的部分。類似“打倒孔家店”這樣的言論,是在文化交流與碰撞中片面看待問題的結果。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國家和人民認識自身文化優勢和劣勢的重要機會,是激發本土文化活力、豐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契機。只有在多樣化的文化空間中堅定文化自信,從容不迫地吸取外來優秀文化并實現創造性轉化,才能實現文化自強、文化共享,從而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堅定文化自信,使人民對本民族的文化產生歸屬感,并在文化的交流互鑒中實現文化的揚棄,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推動文化成果人人共享。

(一)牢筑文化自信之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認同構建和諧家園

堅定文化自信要引導人民了解歷史、認識歷史、正視歷史,幫助人民厘清歷史演變過程,把握歷史脈絡,認清歷史走向,探尋歷史背后蘊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決抵抗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識和運用?!盵8]22一方面,要不斷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契合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和思想精髓,將傳統文化的精華化古為今,為文化自信提供支持。文化認同既是構建本民族精神家園的前提條件,也是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而優秀文化的傳承則是推進文化認同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充分關注傳統文化中積極的內容。例如,國家應大力宣揚中華傳統美德,諸如仁愛孝悌、謙和好禮、篤實寬厚等;組織學校開展國學學習活動,以美好品德塑造時代新人。另一方面,要認真正視傳統文化中的糟粕,破除封建迷信思想,使中華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服務。全國各地應積極開展“破迷信,除陋習,樹新風”的實踐活動,將科學、理性的意識送入千家萬戶,尤其要加強農村地區的科學宣傳活動,降低低俗化、封建化文化的影響,彌補城鄉間、區域間的文化差距,努力提升全社會的科學文化素養及思想道德修養。

(二)厚植文化自信之證:弘揚革命文化,用好文化資源,引領向上精神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要加強革命文化建設,用好革命文化資源。革命文化不僅以中國革命蜿蜒曲折的歷史故事為民族凝聚力筑魂,還見證了國人對本國文化的迷茫、反思、批判、重拾自信等多重演變。正確認識革命文化,有助于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風貌,能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第一,積極學習中國革命的歷史,以中華民族在抗擊外敵入侵的艱難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塑造人,以革命先輩的榜樣力量帶動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弘揚革命文化要充分認識黨的初心使命,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對共同富裕的追求。正是這種追求使得黨堅韌不屈,百折不撓,最終取得建立新中國的偉大勝利。不斷深挖革命時期的歷史故事、英雄人物等一系列具有教育意義的革命文化資源,有利于引導人民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比如,“堅定信念、艱苦奮斗”的井岡山精神、“勇往直前、無堅不催”的長征精神等,都是寶貴的革命文化資源,是引導社會增強凝聚力的重要思想。第二,盤活紅色資源,打造革命文化主題教育活動實踐基地。政府應保護革命遺址和文物,運用新興技術復原革命舊址,建立革命文化博物館,展現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并開設紅色旅游線路,定期組織高校及事業單位等進行紅色游學活動。實踐基地要積極運用全息投影技術,將復原的革命場景影像投射到現實中,并制作精美的革命文化周邊產品,以物的形式傳播紅色精神,豐富人們的觀覽體驗。

(三)引領文化自信之靶:發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文化創造性轉化推進精神富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主,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力量。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大力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借助新時代新技術新媒體,不斷推進精神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第一,堅定人民立場,堅持文化為人民服務。文藝創作等應讓人民充分參與進來,讓人民有更多的話語權、評判權,實現市場和需求的有效對接,使文化產品能更好地反映人民的精神世界,更準確地回應人民的心理訴求,更大程度地給予人民審美的滿足。社會應拒絕低俗化、淺顯化、過度娛樂化的文化產品供給,不斷挖掘更深層次、更有意義的思想傾向,推動精神文化積極健康發展。第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清朗環境。政府相關部門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加強抖音、微博、快手等新媒體平臺的審核力度,肅清不良言論,營造和諧有序的文化環境。第三,堅持同步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經濟文化落后的地區,原則上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文化發展策略。政府需先修路、通網,逐步提高硬件設施并引導高素質人才進行支教,加強落后地區教育建設,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逐步平衡城鄉文化資源,從而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第四,加強文化創新能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語境下實現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文化工作者應立足實踐,從社會發展的難點、痛點中探尋文化創新的內容出口,并不斷創新文化表現形式,努力將時代發展融入文化作品,實現文化內容和形式的革新,從而推動精神生活更好發展。

(四)強化文化自信之鑒:吸收外來優秀文化,以文化共享激揚中華文明

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魄對待外來優秀文化,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心態面對文化的交流和互鑒,這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第一,對外來文化要不卑不亢,以包容、開放的心態主動接收。沒有一種文化是突然生成的,文化的根源是物質基礎。在接收外來文化時,我們要厘清別國文化的物質基礎,探究其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保持客觀的態度,以理性的視角分析其文化的優勢及不足,并提煉出其背后的影響因素及生成邏輯。與此同時,我們還應在文化的對比中審視自身文化的優勢與不足,不斷優化本民族文明。費孝通先生認為中華文化應堅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原則,這對新時代文化交流互鑒具有重要借鑒意義[9]20。第二,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仔細鑒別外來文化的惡意沖擊,警惕西方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對人民的腐蝕和滲透,尤其是對青年一代的影響。只有吸納各國文明之長、補齊自身文化之短,將外來優秀文化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轉換,才能不斷提高國家軟實力。第三,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大國擔當。國家需加強國際話語體系建設,努力將中華文化輸送到全世界,增強海內外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為世界文化繁榮發展增光添彩,為世界文明貢獻中國力量,從而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結語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代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支撐。新時代,只有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加強文化建設,才能以豐厚的文化資源加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歷史和現實不斷證明:文化自信是實現精神富足的根基,是人民大眾面對外來文化挺直腰桿的精神底氣,是增強國家話語權的文化支撐。因此,中華文化要不斷“去粗取精”,與時俱進,培育社會和人民的文化自豪感,以文化的力量引領精神生活的富足。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虎虎生威見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拿出精神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