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孟子仁禮困境的現代解構

2023-04-19 09:21羅志祥
濟寧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孟子儒家困境

羅志祥

(荊楚理工學院 跨文化語言教育與交際研究所,湖北 荊門 448000)

一、引言

“仁”是儒家倫理思想和道德情感的內在表現,禮是儒家倫理行為和社會制度的外在表現??鬃邮紫忍岢隽巳实脑瓌t,“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盵1]82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以仁為禮之本,“禮”是一個人為人處世以及人之為人的根本?!安粚W禮,無以立”[1]135。以仁釋禮,內仁外禮,這是孔子對儒家倫理學的建構。一方面,孔子要求所有人都應該愛人以禮,建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孔子將禮攝于仁,由禮歸仁,將外在規范內在理性化,實現倫理規范和道德心理的融合。也就是說,既有內在的心理基礎,也有外在行為規范。這樣的人文建構,使價值和規范,從人性中來,又回到人性中去。所以,孔子主張通過禮的節制,達到天下歸仁的境界,“克己復禮為仁?!盵1]104孔子回答了將內在精神修養與外在行為規范統一的問題。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學說,孟子認為,“仁”是人的內心覺醒,是一種內在情感,不受外界壓力所迫,這種內在情感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仁是人心,來自天賦,是人心所固有的?!叭柿x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盵1]292孟子將惻隱之心發展成仁,將是非之心發展成禮?!懊献訌膩聿皇褂弥饔^的、內在的喜悅、痛苦、欲求或意圖之類的觀念而往往訴諸內在行動的稟賦、刺激或本能。對于周圍世界的各種情形,心就是會做出這樣的反應。同情就是一種行動傾向,而不是內在情感?!盵2]309-310惻隱之心和仁的關系顯而易見。對他人的關懷充分發展之后就成了對全人類的仁愛。這是真正的王所必須具備的美德?!熬右匀蚀嫘?以禮存心”[1]232。孟子的仁是一種普遍而利他的美德。而禮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禮的規范,都必須通過義去實施。也就是說,義是達到仁與禮的途徑。當仁禮上下協同,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實現統一,國勢必然強盛。但是當義利發生沖突,仁禮出現不一致,必須在兩難中做出抉擇。

二、倫理困境

倫理是人際關系的道德準則,在中國哲學史上指在宗法制下具身份性。孟子首創“人倫”一詞,指“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盵1]25已具“道德準則”之義?!皞悺薄袄怼边B用始見于《禮記·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盵3]125泛指事物條理。自漢以后則明確用來指稱“道德準則”。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數》中說:“行有倫理?!盵4]164到近代才與西方“ethic”翻譯而成的“道德”一詞相通。韓愈在《原道》中云:“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盵5]216道德以仁、義為內容,道即依仁去做,德即仁本來存在于人本性中的東西。以仁義為內容的道就體現在禮樂教化之中。

倫理困境是一種倫理難題,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倫理難題都是倫理困境,兩者不能劃等號。從另一方面來說,倫理困境是一種倫理選擇,倫理困境是倫理執行者在做倫理選擇時所面對的一種特殊場景。人在社會中生活就會有社會關系和社會屬性。英國哲學家麥金泰爾認為:“他不得不在相互沖突的多種可能性中進行選擇,從有關他的處境的這些事實(他能夠用他的新的社會詞匯來描述它們)中根本推論不出他應當做什么。一切都變得取決于他自己的個人選擇?!盵6]2“個人的道德立場、道德原則和道德價值的選擇,是一種沒有客觀依據的主觀選擇”[7]2。也就是說,倫理選擇首先是一種主觀選擇。其次,人們面對復雜的道德情感問題一時難以分清主次輕重,或者說任何一種選擇可能都無法滿足自身道德情感需求。每一個道德準則或價值標準都有其特殊目的,人們的行為和社會實踐活動,適用于這一種價值準則,也可能適用于那一種價值準則。同樣的,同一道德體系內也有不同道德準則,也可能產生沖突,因而兩難問題就是倫理的困境問題。最后,倫理選擇往往是選擇善。倫理主義者自我承擔責任時,選擇善與惡,并不存在情感上的不適或理智上的困惑,西方哲學稱之為良心,孟子稱之為良知使然。人們靠良心或良知承擔道德責任。但是,除此之外,當某一刻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善時,只能選擇一種善而舍棄另一種善時,這種情形就可以稱之為倫理困境。之所以稱為“困境”,是因為放棄一種善將會使人在情感上痛苦不堪。

倫理困境從根源上來說,有三種類型:第一種稱之為需求困境,人總是有多種需求,每種需求靠一定的對象來滿足,但在某些特定條件下,人們只能在兩種或若干需求對象中選其一而舍其他,這種困境叫需求困境。第二種是角色困境,一個人在社會中總是扮演著多個社會角色,每一個角色義務都意味著某種道德義務。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原本和諧共存的不同義務會發生沖突,對一個有向善意志的選擇主體來說會使其感到為難和不安。第三種是規則困境,人們遵守一種規則意味著同時違反了另一種規則,如儒家的仁與禮,通常情況下,仁與禮,相輔相成,并行不悖,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兩者也會發生沖突。

三、孟子的仁禮困境

孟子論述了多個仁禮的倫理困境。

第一個例子是,庾公之斯和子濯孺子的交流。鄭國派子濯侵犯衛國,衛國派庾公迎擊。子濯對駕車人說:“我病發作了,不能拿弓,必死無疑。追我的人是誰?”駕車人說:“是庾公?!弊渝f:“那我可以活了?!瘪{車人說:“庾公是衛國善于射箭的人?!弊渝f:“庾公是跟尹公學的射箭,尹公是跟我學的射箭,尹公看中的人一定是正直之人?!扁坠飞虾笳f:“將軍為什么不拿弓?”子濯說:“我今天舊病復發,不能開弓?!扁坠f:“我的弓箭是跟尹公學的,尹公又是跟您學的,我不能用您傳授下來的箭術傷害您。但是,我是為國家而來的,不敢廢棄我的職責。因此抽出箭來敲掉箭頭,望空射了四箭之后回營?!笔棺渝靡圆凰?。孟子說:“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盵1]231庾公在選擇對君主盡義務,執守戰爭之禮,對朋友之仁之間做到了平衡。春秋時期,雖禮崩樂壞,但“禮”對人對社會的影響是深刻的,很難立刻消失,戰爭之禮還是存在的。春秋戰爭時期禮的最大特點,在于講究承諾,遵守信義,不以陰謀狡詐取勝。如宋襄公所說的“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盵8]446戰爭有時候不得不為之,但在戰爭中可以做到“以禮為固,以仁為勝”[9]17。孟子的話暗示了他對庾公尊禮的贊賞。

第二個例子是孟子與淳于髡的辯論。嫂子掉進水里到底救不救。一個人是應該防止傷害,還是應該履行自己禮的角色職責。孟子回答說應該去救溺水的嫂子?!吧┠?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1]222。孟子設計了一個特殊場景,原本一致性的仁與禮發生了沖突,如果恪守男女授受不親的禮,就會導致嫂子的溺亡,違背了愛人救人的仁之要求;相反,如果施以援手,固然可以救嫂子于危難,符合仁的要求,卻又違背男女授受不親的禮。在這種情況下,孟子認為,人性還是勝過禮法,禮是從屬于仁的。

第三個例子是孟子對齊國陳仲子的行為進行了批評?!俺渲僮又?則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與?抑亦盜跖之所筑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1]214有人認為齊國陳仲子是廉潔之人,因為他不做昏君的官,不吃亂世的糧食,后來餓死了。孟子提出了不同見解,他認為,要真正做到陳仲子那樣的德行,人將變成蚯蚓,因為只有蚯蚓可以吃黃土,喝泉水,無求于人。而陳仲子住的居室,吃的糧食,還不知是像伯夷這樣的賢人建造的、種植的,還是像盜跖那樣的強盜建筑的、種植的?陳仲子的操守,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爸僮?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1]280禮有外在形式和內在實質之分,《禮記·禮器》云:“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正,無文不行?!盵3]81禮的形式與內容并不總是保持一致性,而是取決于是否合天時、地利、鬼神、人心。所以,孟子認為人最大的罪惡是拋棄親戚、君臣、上下之間的倫理關系,而不是在簞食豆羹方面表現了氣節。

第四個例子是孟子對一本和二本的看法?!八匆晽壧煜陋q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1]296。舜為天子,但是如果面臨父親因殺人而必須入獄的局面時,孟子認為舜應該放棄天下,背父逃亡,人面臨責任不相容時,孟子以血緣關系為解決問題的準則。這是因為孟子認為人的倫理性超越了人的其他方面,人的倫理性也就是孟子所說的“一本”。徐辟與墨者夷之論治喪問題,夷之主張“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孟子批評夷之:“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之二本故也?!盵1]23天生萬物只有一個根本,而夷人認為有兩個根本。周人的宗法制中,以高、曾、祖、父、子一系直線為主軸,稱為“一本”?!岸尽笔巧倘说亩Y制,以當事人兩者的相互關系來計算親等,所以“周道尊尊”“殷道親親”[10]857。孟子秉持一本的血緣原則,這也是儒家倫理困境的抉擇原則。

最后一個例子是關于道德萌芽的類比。孟子以“牛山之木”為喻?!芭I街緡L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1]258牛山上曾經長滿樹木。后來為什么會變得光禿禿。因為經常遭人用刀斧砍伐,還有人經常來放牧牛羊。牛山的禿,并非牛山的本性,而是人為的后果。同樣的,大多數人的心就像牛山一樣,曾經覆蓋著繁茂的森林,人本來就具有仁義之心,但是面對外界的各種誘惑時,由于不注意修養。在追求名利的路上,逐漸喪失了人最美好的本性,變得和禽獸差不多。所以,孟子說:“操則存,舍則亡?!盵1]259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都具有優良的品質。人性一開始并不全是成熟的善,而只是一種善端,也就是善的萌芽。人要做出許多努力,每天不斷地反省和修養,才能發展這種善的萌芽,使之成長為道德之樹。

四、孟子倫理困境的現代解構

孟子從思,推,權、存等方面進行了對倫理困境進行了解構,并對人性進行了重建。

首先是思:思則得之。孟子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盵1]262思就是反思。人的感官欲望容易被物牽引著走,只有一樣東西不會被牽引,那就是心。但是心依然需要反思,反思了以后才可以得到仁義禮智?!八肌庇袃蓚€功能:一是指向內心,指向道德情感和肉欲;另一種是向外的,指向一個人的環境中產生道德和感官欲望的相關方面。內在的功能通過達到仁來幫助抑制感官和自私的欲望。反思也是西方哲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你自己”,就是一種反思的模式。反過來認識自己,將自己作為一個對象探討?!叭绾握J識你自己呢?要通過外部世界。人要認識自己,只有到對象世界中去,才能像照鏡子一樣在對象世界中反映出他自身”[11]231。笛卡爾則提出了有關反思的經典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黑格爾提出了反思是思想的自我運動,認為反思是“知性”走向“理性”的必由之路。所以,反思是中西方哲學重要的方法論。以羊易牛是典型需要反思的,宣王愿意犧牲牛,但對他的人民的需要缺乏適當的反應。孟子要求宣王反思自己的感受,學會以仁為行?!盁o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1]163。仁離生活很近,并非高不可攀,要反身而誠,反求諸己?!叭f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1]274。具體說來,“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1]187?!皭廴瞬挥H,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1]218。這與孔子的“君子反求諸己”[1]180的意思是一樣的,反思都是為了克服感官自私的欲望。

其次是權。孟子論權講了兩個故事:一是“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c禮孰重?’曰:‘禮重。以禮食,則饑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1]233禮義與食色發生矛盾時,該如何處理?二是孟子將拯救溺水的嫂子描述為“權”的問題。權通常被翻譯為“斟酌”或“權衡情況”,字面意思是“權衡某物”。權衡在西方哲學也稱為效用主義或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權衡某一種情況,通過比較和取舍、測量和計算,以最大的效應為目的。在古希臘和先秦,都有對彼此沖突的功利進行權衡的倫理學思想。伊壁鳩魯認為,快樂和痛苦是可以轉化的,對于這一切必須加以權衡判斷?!翱鞓窂谋拘陨现v都是人的內在的好,但是并不是都值得選擇。就像所有的痛苦都是壞的,但并不都是應當規避的。主要是要互相比較和權衡,看它們是否帶來便利,由此決定它們的取舍”[12]31。根據這一思路,道德行為人權衡他的各種義務,然后采取行動?!皺?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1]164。孟子一方面回答禮與食色孰重時說“禮重”,另一方面卻又認為如果貧不能行親迎之禮,仍無妨于嫁娶?!叭⑵薇馗娓改浮笔嵌Y,但在“告則不得娶”的情況下,為了“有后”,也可以“不告而娶”。禮重,是常理,是“經”,孟子強調了禮的基本原則;貧不能親迎而嫁娶,是變通,是“權”,孟子不強調形式,認為在不爭奪,不淫亂的原則基礎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權衡輕重來行事?!敖洝笔窃瓌t性,“權”是變通性,經權變通是一種辯證關系,只要能行的通,權通一下又何妨。經與權也是主從關系,權,是具體條件下的反常而合經,是一時違反了禮的表面形式而服從于它內含的大義。不過權也應適度,過度則不是權而是非禮的胡作妄為了,比如,扭住哥哥的胳膊爭奪他的食物,翻墻去挾持人家的女兒作為自己的妻子,盡管出于饑餓,出于不得婚娶,也是不悌、無恥的非禮舉動。因此,執經從權,歸根結底是更好地鞏固禮義。

再次是推,即舉斯心加諸彼。反求諸己是為了外推。外推思想是現代西方哲學建構論提出的科際整合策略,通過語言性和社會性的外推來發展出更具有普遍性的科學范式或原則和方法。旅美哲學家沈青松將這種知識論建構譯為“外推”,并將其引入到詮釋學中,認為文本的意義會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變化,文本的意義可以從學科的外推到不同文化的外推。文化的外推包括現象學的外推、文本的外推以及精神的外推等。外推思想也來自于儒家的“推己及人”?!霸谌寮已?仁是自覺與感通,見及他人、他物,便有所感受而能與之溝通。也因此,仁可謂人本身具有的原初的溝通能力。從仁出發,因而有恕道。恕者善推,能推己及人,可發為同理心,并使用對方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與之溝通,并考慮對方的社會文化組織脈絡?!盵11]326孟子首先確立了外推的本體論基礎?!跋攘⒑跗浯笳?則其小者弗能奪也”[1]147“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1]185。人的本性的善化能夠讓人們更好地成就自身。反己和外推是辯證統一的,在輕重層次上,反己比外推更重要。也就是先確立道德主體性,在此基礎上方有外推可言。其次,在外推的具體環節上,孟子提出“親親”“仁民”“愛物”為次序的外推環節,表現出外推是有先后和秩序的,由己及人,由內到外。孟子因齊宣王不忍心?!办馋⒍退赖亍?推其必能行王政?!把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1]164??梢钥闯?孟子比孔子更為注重禮的內在精神過于禮的外在形式。孟子希望人可以在反躬自省中實現自己真實的本性,然后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推己及人,就是實現仁德的進路。因此,“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盵1]218

最后是存,即存心養性。孟子講人性本善,善性是天生固有,與生俱來,而非后天形成,人類有著共同的本性,人性是普遍的?!叭私钥梢詾閳蛩??!盵1]264任何一個充分發展了四端的人,針對各種不同的情境會有完美的直覺判斷。他的心引導他在每種不同的情境中以正確的行為?!叭私杂兄钡纳菩?起初只是一種道德的萌芽,如果培養得當,這些萌芽就會成為美德?!胺灿兴亩擞谖艺?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盵1]186以心作為判斷標準,好惡去留,由我心決定,注重點在本體。用現代觀念來看,這是一種倫理主觀主義,認為道德是人精神的產物,道德判斷以人們對各種道德現象的反應方式、感情視點為基礎。孟子認為禮包含在人的自然本能之中,是與先驗的感情聯系起來的,而圣人只不過是賦予本能以禮的形式。孟子追溯了喪禮的起源,認為禮的起源在于人的情感之心,朝夕相處的親人一旦死去,被扔到山溝里任蟲獸撕咬,人的不忍之心油然生起,于是對親人改行葬禮。喪禮如此,社會中的一切禮都是如此。緣情制禮是儒學的基本觀念,“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以為民坊者也”[3]181。禮從情感中延伸而出的,但決不排斥情感,而是容納情感,關切世間生活的情感。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種向善的可能性,有了這種向善的可能性,就有了接下來做功課的地方,“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1]273。如何做到存心養性?“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1]259。孟子認為養是必須的,養才能讓它茁壯成長。人們加強內省修身,以正其心,保持和擴充本心之善。其次,存心養性最好的辦法是寡欲?!半m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1]291。在他看來,物欲越少,就越能保持善心,可見心性之說帶有某種形式的道德禁欲主義傾向,禁欲主義是一種以忍耐現世生活苦難的教義和儀式,先秦和古希臘的道德哲學都將其概括為理論。如荀子說:“行忍情性,然后能修”[14]91。古希臘哲學家安提西尼強調“返樸歸真”[15]374,第歐根尼的“美德是知足、無欲是神圣”[15]374,都涉及到禁欲的主張。

五、結語

中國社會由倫理關系而生的倫理秩序,其實質是禮。禮一旦內化于人心,就成為人的第二天性,進而成為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化為個人的習慣或習性,成為家庭生活世界中家庭道德的一部分??鬃咏洺U務摱Y和仁,以仁釋禮,重點強調禮,孟子強調仁,經常談論的是仁和義,將仁進一步發展,與治國安邦聯系起來。他認為道德是內在的,可以使禮變得可有可無,孟子并不是反對禮。在仁的光輝下,禮的角色并不起眼?!睹献印犯髡轮饕v“仁”,或落腳于“仁”,對“六經”中《禮》的引用只有兩則。從原則上講,人的本性、四端、心與圣王一般無二,理應能夠制定出自己的禮。孟子的性善之言,把天之心重新發顯出來,讓社會道德規范得到重建,以儒家綱常把獸禽重新變成人。王安石認為,“孟子之道,亦堯、舜、周、孔之道也”[16]2179。孟子之道是仁義之道;仁義之道就是堯舜之道。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認為:“孟子之道,則教人下別于禽獸,而向上興起,以盡心知性、存心養性,以知天、事天,而尚友千古之圣賢;更興起人民之心志,皆以‘天民’自居,‘天爵’自貴,若為政則以‘天吏’自任之道。此道之所在,即人之義所當行?!盵17]155以仁為中心的孟子學說和思想體系不僅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仁”與“禮”,在百家爭鳴時代重振了儒學,而且是宋明理學的重要思想來源,直接影響了后世的眾多儒家學者。

西方哲學中,道德與倫理一般合二為一,倫理覆蓋了道德,道德在倫理之中。所以,西方有倫理學,有道德學說,卻沒有獨立的道德學。而中國哲學傳統中,倫理和道德關系緊密,卻有著不同的范疇。儒家的倫理,“倫”的意思是類、序;“理”意思是常理、義理、規律。儒家的道德,道是為人之道;德是得也。道之得于己者為德。倫理包括人們應當如何行為和事實上如何行為,而道德僅指人們應當如何行為。孟子的人倫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人際關系秩序,如“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1]190。歷代儒家所謂的“倫理”皆是從孟子的“人倫”引申過來。儒家的“倫理”,指秩序性道德,屬于道德他律,并不包括美德、德性以及人格的自律性道德。儒家道德體系思考對象始終是人和人性,是天道與人道的合一,德與禮不可分。儒家道德精神是自覺性與規范性的統一,更強調自覺性,外在的禮需要內化為主體的自覺需要,成為心中的道德律令。

猜你喜歡
孟子儒家困境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困境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磨刀不誤砍柴工
“鄰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須正視的理論困境
我國霧霾治理的困境與出路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從“以直報怨”到“以德報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論儒家的仁與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