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人民性

2023-04-19 10:55李秀玲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人民性共同富裕思想

李秀玲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 黨委辦公室,福建 漳州 363000)

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一系列長期積累及新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當前,如何克服國內外環境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的不利影響,以保證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尤為重要。

新的實踐孕育新的理論,新的理論推動實踐創新。習近平經濟思想從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出發,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同中國經濟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結晶,是中國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科學指南,必將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取得更大成就。

一、習近平經濟思想之人民性的時代意義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性交匯的時代背景下形成和發展的。這一重要思想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系統回答了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習近平經濟思想之人民性特質,深刻詮釋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與使命,豐富并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首先,為新時代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當前,國際環境錯綜復雜,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國際貿易和跨境投資增速放緩,世界經濟復蘇步履維艱,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與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智能技術推動產業生態發生革命性變革,重塑各國經濟競爭力消長和全球分工格局,科技創新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大國競爭的戰略制高點。習近平立足時代、科學分析、精準施策,強調我國經濟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

其次,深刻詮釋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與使命。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和深層次問題逐漸顯現,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習近平審時度勢,一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并提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走向共同富裕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另一方面強調,制定經濟政策,推進經濟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必然要求。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目標,體現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人民性。

再次,豐富并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一個偉大思想的產生,離不開其所處的特定時代背景和偉大的社會實踐。習近平經濟思想之人民性,深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大局”。這一特定的時代背景,更是彰顯了習近平經濟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科學性、時代性和人民性。習近平從世界之變前所未有、時代之變前所未有、歷史之變前所未有的戰略新格局出發,強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發展理念,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體現全體人民的共同意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科學地回答了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的戰略問題,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最后,深刻回答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依靠力量以及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評價標準問題。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深刻闡釋;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靠力量的深刻闡釋;強調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這是對黨領導經濟工作評價標準的深刻闡釋。這一重要思想既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人民為中心的客觀必然,又體現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新發展的主觀自覺。

二、習近平經濟思想之人民性的具體要求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貫穿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一條基本脈絡。習近平經濟思想之人民性的內涵,一句話概括就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習近平經濟思想之人民性深刻回答了發展經濟的目的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發展經濟的動力來自全體人民,發展經濟的成果應由人民共享,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首先,發展經濟的目的在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共享發展成果,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發展理念,主要解決的是“為什么人”的問題,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使人民群眾在經濟發展中獲得幸福感、滿足感。換句話說,促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目的,也是我們黨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工作必須堅持的根本立場,更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實踐中,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其次,發展經濟依靠全體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歷史與實踐都證明了人民群眾是經濟發展的根本推動力量。沒有人民的偉大實踐,就沒有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因此,人民創造的經濟發展成果理應由全體人民共享,全體人民都有權利和機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過上美好生活。鄧小平說:“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盵1]364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處于增長速度的換擋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必須樹立人民群眾既是經濟發展的推動主體,又是經濟發展的受益主體的社會共識,凝心聚力,謀求高質量發展,充分實現經濟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良好局面。

最后,經濟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著力推進社會公平正義。進入新時代,我國過去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高質量發展中,解決好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題中之意,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一方面,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的基礎,而社會的公平正義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聯。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更好地實現了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推動共同富裕。另一方面,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滿足人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就必須大力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并將公平原則落實到經濟建設的全過程。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意味著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思想走深落實。

三、習近平經濟思想之人民性的踐行路徑

貫徹落實習近平經濟思想之人民性,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共同富裕。當前階段,實踐習近平經濟思想之人民性,尤其要著力貫徹好新發展理念、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四化”同步發展,以提升人民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

首先,貫徹落實好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就政治立場和價值導向而言,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具體要求。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意味著中國經濟必須依靠人民的智慧與創造,要集全體人民的創造力來推動經濟的發展,進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意味著要在創新驅動基礎上促進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協調和空間布局合理,經濟發展比較平穩,區域之間比較和諧。綠色發展作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意味著要摒棄犧牲環境以換取經濟發展的老路,補足生態環境方面的短板,提供高質量綠色生態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開放發展就是要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開放交流的態勢推動我國經濟全面發展,從而服務于人民。共享發展理念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要求在不斷做大做好“蛋糕”的基礎上切好分好“蛋糕”,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皥猿忠匀嗣駷橹行牡慕洕l展思想是共享發展理念的實質所在,這種理念體現了逐步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2]。

其次,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思想,要求我們在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中破解發展難題,推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協調適應。習近平經濟思想既高度重視生產力發展,一方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另一方面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著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又堅持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的基本原理,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注重以制度創新推動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為持續穩定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提供制度保障。落實到實踐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2],通過推進生產與供給的良性協調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最后,推動“四化”同步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更為廣泛,更注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和環境等方面的滿足。面對新的時代需求,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3]。這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將立足于新時代新征程的新起點上,切實把握好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新特征,并落實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中同步進行。新時代的新型工業化不再將重心放在數量指標、工業比重的要求上,而是更加強調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產業的優化升級,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新時代的信息化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以信息化為支撐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新科技、新產業不斷涌現,我們應發揮人民的主體性與創造性,立足信息化,促進科技變革、產業變革,搶占制高點、把握主動權。新時代的城鎮化,就是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增強城鎮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載力。農業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面對新時代“四化”的新特征,我們要找準著力點,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立足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整個進程中,我們要牢牢把握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要義和精髓,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

猜你喜歡
人民性共同富裕思想
試論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屬性
共同富裕
把牢信訪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思想與“劍”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