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發展職業教育的探索實踐(1945-1949)

2023-04-19 11:55孟京奧雷前虎
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解放區干部職業

孟京奧,雷前虎

(1.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2.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河北 邢臺 054035)

1945 年抗日戰爭勝利之后,我國便進入了解放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階段,此階段關乎人民與國家的前途命運。職業教育作為新民主主義教育的一個分支,它所蘊含的時代價值與人民國家的幸福緊密相連。解放戰爭時期的職業教育事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緊跟時代步伐,折射出為國為民的價值取向,留存了許多寶貴的教育經驗,指引了新中國職業教育的探索之路。

一、歷史進程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職業教育大體上經歷了初步探索、曲折發展、快速推進三次演變歷程。在戰爭與和平的相互交織影響下,不同階段黨提出的發展方針不斷推動職業教育發展,展現出中國共產黨輝煌的職業教育成就。

(一)穩定進步時期(1945—1946 年)

近代以來,無數忠貞志士為實現人民民主與社會和平而不懈努力。然而,戰爭的紛擾使得這個愿望并沒有完全得到實現。1945 年抗日戰爭的勝利為社會營造了短暫而美好的和平建設環境,各地解放區的職業教育亦迎來短暫民主發展的新機遇。毛澤東同志早在七大會議上就已重點強調教育的發展,指出:“為著提高解放區人民大眾,首先是廣大的工人、農民、士兵、群眾的覺悟程度和培養大批工作干部,必須發展解放區的文化教育事業?!盵1]解放戰爭時期,各解放區將此要求一以貫之,盡管這一時期職業教育還未成體系,但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蘊含在了各類辦學活動之中。

小學沿用了根據地時期的“民辦公眾”的教學方針,提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理念。辦學多以夜校、半日班、冬學等各種類型呈現,將教學與生產集于一體。教學內容則體現了實用性的特征,從生產生活的實際出發,取消無關緊要的課程,取而代之的是防治病蟲害、耕作等生產常識與科學知識。教學方法上采用“學以致用——工作即學習”的原則,基于生產生活之需而教學,多以啟發式、現場教學的方法為主。以楊家溝村校為例,教育對象包括兒童、成年男子和婦女,最大特點是全體學生都不脫離生產,教學分早班、午班、夜班進行,一切教學活動都和生產密切聯系,打破兒童教育與成人教育的界限,成為以成人教育為主的新式村學。[2]盡管在小學并沒有單獨辦職業教育,但以上種種皆有培養職業人才的跡象。

中學職業化的傾向較為顯著。其一,各解放區改造與設立中等職業學校,隨著解放區的范圍逐漸擴大,把從日寇手中收回的一些學校加以改造利用。譬如,宣化的幾所職業中學被中國共產黨接管后改造成了張家口農科職業學校。其二,在中學開設職業班,陜甘寧邊區政府教育廳規定:各中等學校中除設中學班與地方干部班以外,增設師范班、研究班、民族班以及職業班,[3]太行區行政公署也指示設置職業班,具體表現為河東中學開辦了農學班。其三,設置特殊課程。晉冀魯豫邊區政府規定初級中學的特殊課程設置的比重為25%,高級中學為50%[4]。其四,分階段設立職業學校。華北解放區在初中階段設置初級職業學校,培養農業與紡織技術人才,在高中階段設立高級職業學校。

高等職業教育也有了初步的發展。1946 年2月,蘇皖邊區政府提出創辦較高級職業教育院校,規定??茖W校由專署辦理并管轄,目的在于培養各種建設專門人才[5]。晉察冀邊區創辦了白求恩衛生學校、農業??茖W校等。除此之外,在一些綜合性大學亦蘊含著辦職業教育的縮影。北方大學成立工學院、農學院等,創建各種工業、農業、商業??茖W校。冀魯豫建國學院設有專門職業部,成立電話與汽車兩個班。除上述各種學校大發展以外,值得一提的亦還有婦女職業教育發展。山東解放區的主要領導黎玉曾提出,解放區“應該研究舉辦女子學校,在職業學校師范學校中,注意招收識字班學員,把她們培養成教師,各種專門人才如衛生、會計等,使婦女能逐漸參加各方面工作,為社會服務[6]”。女子逐漸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力量之一,陜甘寧邊區創辦了婦女職業學校,以學習助產為主;晉察冀邊區也建立了婦嬰衛生學校等。正如美國學者杰克·貝爾登所揭示的:“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一把打開中國婦女之心的鑰匙,獲得了現成的、從未有過的、被剝奪了權利的婦女群眾?!盵7]

(二)曲折發展時期(1946-1947 年)

隨著解放戰爭的全面爆發,教育工作也深受影響,各地解放區的教育難以正常展開,敵人大肆進攻時,學校師生多選擇轉移抑或潛伏,待至戰爭結束才能復課。盡管這一時期的教育事業停滯不前,但也在歷史上散發了耀眼的光芒。解放區的教育一直圍繞中心工作展開—服務于戰爭,服務于生產,服務于土地革命。各解放區加緊培育學生,向戰爭輸送了革命干部,并且依據中國共產黨的“五四指示”掀起了土地改革的熱潮,實行土改教育,及時宣傳土改工作。

應對戰爭之需。西北解放區,陜甘寧邊區實行戰時教育體制,將戰爭教育與平時教育相結合,頒布了《戰時教育方案》《關于戰時各中等學校工作的指示》等政策文本,并且將西北醫藥??茖W校改為第三后方醫院,及時為戰爭提供醫護人才。華北解放區,晉察冀邊區創辦各種短期訓練班、補習班,辦學得以繼續;采用“半工半讀”“以生產養?!钡霓k法解決發展教育與發展生產的矛盾、發展教育與財政支出的矛盾[8]。東北解放區行政委員會頒布《關于改造學校教育與開展冬學運動的指示》提出:“各地可根據當地工作的需要開辦職業學?;虻胤礁刹坑柧毎唷?;“為了使教育與實際密切的結合起來,最好是由生產部門辦理,以鐵路學部門辦理鐵路學校,礦山辦礦業學校等?!盵9]職業學校的學制、組織形式、修業年限、課程內容等具有彈性,依據實際情況而定。蘇皖邊區早在成立之初就提倡“以生產養?!?,創辦了農業學校、師范學校、醫科學校等各種??茖W校,成立了華中醫科學校、蘇北財政學校、蘇北工業??茖W校等。各解放區為應對戰爭都實施了一系列的教育舉措,遂而收到立竿見影的成效。

應對土改之需。1946 年5 月4 日中共中央發布《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要求各地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通過土改運動,促使學生認識到舊社會勞苦群眾的苦難以此提高政治覺悟。其一,農民教育。土改之前,有些地區的教育水平較為落后,農村不識字的民眾不在少數,較為嚴重的是有些農民干部依然是文盲?;诖?,各解放區亟需開展農民教育,教育方式既不脫離民眾,也不能與生產相割裂。它繼承與發展抗戰時期的辦學經驗,主要通過夜校、冬學、民校、夏學等方式。農民空閑之余,組織農民群眾進入學校,其教學內容圍繞著生產生活需要,將干部與群眾的思想教育貫徹其中,農民的政治覺悟有所提升,農村的文盲現象減輕了許多。其二,師生教育。各類學校組織師生學習土改的相關文件政策或請專門的干部講解土改經驗,積極宣傳土改運動,為加入土改工作做足準備。老師注意結合土改的實際情況向學生講解土改政策,學生主動加入土改工作隊。學校將教育與土改牢牢地相結合,師生樹立了勞動觀念,皆在實踐過程提升了工作能力[10]。

(三)快速推進時期(1947-1949 年)

中國共產黨于1947 年迅速抓住了戰略進攻的最佳時機,一舉拿下了遼沈、淮海、平津、渡江四大戰役勝利,基本上推翻了國民黨的統治,解放區的覆蓋范圍將延至全國,中華大地也即將迎來燦爛的曙光。與此同時,解放區的職業教育事業也得到飛速的恢復與發展,中國共產黨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任務與要求。新中國成立之際,職業教育須為經濟建設服務,且培養新中國所需的干部與各類技術之才。

中共中央于1941 年作出了《關于延安干部學校的決定》與《關于在職干部教育的決定》,這兩個決定堪稱是干部教育理論全面形成的標志,在《決定》中提到:“在政治決定之后,干部教育就是決定一切的因素;如果不把干部教育工作看得特別重要,把它放在全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就要犯本末倒置地錯誤了?!盵11]解放戰爭時期,各解放區繼承與發展了干部教育的優良傳統,貫徹落實黨提出的“干部教育第一”的教育方針。這一時期干部的需求量不斷上漲,國家急需業務精通的干部以此建設新中國?!吨泄仓醒腙P于九月會議的通知》也指出,“奪取全國政權的任務,要求我黨迅速地有計劃地訓練大批的能夠管理軍事、政治、經濟、黨務、文化教育等項工作的干部?!盵12]在具體的工作中,各解放區主要通過創辦干部訓練班與干部學校這兩種方式開展干部教育。干部訓練班基于工作需要培訓干部,主要采取現學現教的方式,學習時間較短。中共中央頒布的《關于爭取和改造知識分子及其對新區學校教育的指示》曾要求,“應辦抗大式訓練班……訓練后派往各種工作崗位?!盵13]干部學校則分為中等學校與高等學校。東北解放區,到1947 年8 月,中學已達105 所,還辦有一二十個干部訓練班。[14]另外,在一些中學開設師范班,緩解師資力量不足的壓力。新解放區專門創辦師范學校甚是少見,相較之下,中學附設師范班皆為慣常之事。這個時期高等教育朝向專業化發展,保留與新建了一批高等職業學校,一方面注重提高干部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也在籌備干部,以備新中國建設之需。較為知名的干部學校有:東北軍政大學、中央研究院、華北聯合大學等等。

除建立了較為系統的干部教育系統之外,對干部的專業培訓尚不可松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決議提出:“我們的同志必須用全力去學習生產的技術和管理生產的方法,必須去學習和生產有密切聯系的商業工作、銀行工作和其他工作?!盵15]概而言之,學校教育加強了對工、農、商等方面的學習,誠如華北職工學校開設紡織、郵電等專業方向。除此之外,對于在職干部的培訓則繼承了抗日戰爭時期形成的“2 小時學習制度”的傳統,此外,在一些地區為文化水平較低的在職干部設立業余文化補習學校。

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各類專業人才發展也呈多樣化趨勢。醫學層面,由于常年抗戰,醫療器材匱乏,衛生水平滯后,人民的衛生習慣較差,普遍缺少常識。且在一些解放區容易發生惡性瘧疾、鼠疫、流感等疫情,群眾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各解放區高度重視醫學教育,建立衛生與護士學校,加強夯實學生醫學基礎知識與專業醫學訓練,培養了一大批醫學人才。譬如1949 年,山東省人民政府衛生廳在濰縣設立了衛生實驗學校,第一期培訓的學生人數248 人;華東白求恩醫學院也得到了較快發展,醫學系學生400 人,藥科140 人,化驗科75人,護士科55 人;[16]科技層面,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把發展科學技術作為重中之重,解放戰爭時期亦是如此。1948 年東北自然科學研究會在籌備會議上確立了以“團結愿為人民服務的自然科學工作者及科學工作者,促進科學理論技術之發展,積極參加東北與新中國的各種建設事業,把科學理論技術與廣大人民的勞動結合起來”[17]為宗旨。農業層面,魯中南解放區成立農學院,冀晉農場進行土地及氣候的試驗,華北解放區建立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工業層面,晉察冀邊區成立邊區工業局化工研究所,華北解放區成立軍工部。

二、演進趨向

中國共產黨領導職業教育的歷史實踐是有規律可循的,在1945 年至1949 年期間,它歷經了穩定進步、曲折發展、快速推進三個重要時期,契合社會轉型與學科自覺的訴求,展現了一個事物走向相對成熟的路徑與邏輯。正如克美國學者克拉克·科爾強調:“高等教育的歷史,很多是由內部邏輯和外部壓力的對抗譜寫成的?!盵18]通過梳理解放戰爭時期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三個演進趨向。

(一)從農村走向城市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尋求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早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堅持扎根于農村,將改造農民與普及農村教育作為建設革命根據地的重中之重。毛澤東同志在《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一文中亦強調:“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19]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進行了一系列鄉村教育活動:蘇維埃政府創建了一所專門農業學?!醒朕r業學校,培養一批農業干部與人才;在革命根據地除專門的開辦職業學校外,夜校、冬學等其他教育形式也實行職業教育;解放戰爭時期,延續了抗戰時期的辦學經驗,農民教育向縱深方向發展,民校、夏學、訓練班等學校甚是常見。隨著戰略反攻的持續推進,很多解放區相繼解放,職業教育的發展格局也發生了變化。

解放戰爭后期,城市的解放數量截至到1948年10 月已擁有縣城以上大中小城市586 座,占全國城市(2009 座)的29%。[20]鑒于城市在不斷解放,中國共產黨積極探索管理城市的發展之路,中共中央發布《中共中央關于九月會議的通知》中明確指出教育工作必須恢復與發展。之前掃除文盲主要在農村中進行,現在教育對象漸次轉移到以城市工人與市民為主。職工教育與市民教育通過開辦夜校、職工學校、訓練班等方式予以落實。對于文盲現象較為嚴重的地區,還采用識字班、失學兒童班等形式進行專門教育。

革命勝利前夕,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作出了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偉大決策,為發展城市職業教育提供了客觀依據。華北解放區中的北平、石家莊等城市先后開辦工人補習學校、識字班等;山東解放區于1949 年底創辦了中等技術學校12 所;東北解放區參加技術訓練班、識字班的人數占職工總數的29.1%。[21]

(二)從單一走向多元

從土地革命時期到抗日戰爭時期,不同階段黨制定的教育方針有著共通之處,皆為戰爭服務,為生產服務。政府緊緊圍繞“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辦學原則,創辦了專門學校、干部學校、群眾業余學校等。這一時期的人才培養主要以學校為主體,盡管也存在工廠與學校合作辦學,但是這種情況較少。因此,早期并未凸顯職業教育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黨的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城市,培養技術人才的方式不再只拘囿于學校,工廠辦學、企業辦學等多種形式充分涌現,雖然尚未明確提出“校企合作”相關概念,但基于嚴峻的戰爭形勢,在制度上、實踐中已存在學校與企業密切聯系的形式,形成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22]。中共中央在《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各大企業工廠應附設職業學校,設立業務技術補習班,加強工人的技能訓練等。其間各解放區立足于本區的實際,助推校企合作的發展。以東北解放區為例,東北根據各地需要開辦職業學?;蚺嘤柊?,強調職業院校的舉辦主體最好是生產部門。由企業相關部門主辦技術學?;蛘邔W徒培訓班,培養數量充足的中級技術人才[23]。盡管此時“校企合作”的發展尚處于萌芽狀態,但這種創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正符合我國發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解放區干部不足的局面,為新中國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三)從零散走向體系

解放戰爭時期,教育工作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即使在戰爭最殘酷的地區,經過周旋,多數學校也恢復發展了。然而,由于長期戰爭的紛擾,各解放區各種人才緊缺。加之農村的文盲現象較為嚴重,群眾的生產生活也面臨著挑戰。如果選擇辦正規學校,財政難以支撐且培養干部花費時間較長,相比之下,各種訓練班、民校、冬學等方式滿足了人民的需求,更好地為戰爭為人民服務。與此同時,科技交通事業較為落后,對外聯系不便,學校幾乎皆分散于偏遠地區,難以實現規?;?。除此之外,由于實踐經驗的匱乏,黨帶領解放區走在曲折的教育道路上難免存在疏忽與偏向:過于強調生產,忽視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教學過于政治化;左傾錯誤的干擾;缺乏管理城市的經驗等等。盡管這些因素使得職業教育散落不成體系,但中國共產黨提出“新型正規化”之后,殊途同歸,各解放區紛紛響應號召,體系化的職業學校指日可待。

從1948 年之后,各解放區皆意識到建立正規職業教育制度的重要性,在課程,教學,學校管理等學校教育制度皆重新做出規劃,在建設過程中愈加注意實施的合理性,防止偏失。正如教育家劉季平所談論的:“我們的新型正規化應該是基本上有制度、有計劃,而不反對群眾的創造性,不反對實施中的靈活性,不反對形式上的多樣性?!盵24]各項制度的建設使得職業學校轉向秩序化的建設軌道,符合和平年代學校向體系化轉型的發展要求。職業學校在體系化的建設過程中,對于培養人才的質量與層次也有了格外要求。1949 年東北解放區、華北解放區在文化教育建設計劃中也提出了整頓高等教育的計劃。

三、演進邏輯

事物的發展不能脫離于時代而單獨存在,正如法國學者涂爾干在《教育思想的演進》中曾說:“無論在什么時代,教育的器官都密切聯系著社會體中的其他制度、習俗和信仰,以及重大的思想運動?!盵25]基于此,探尋職業教育的演進邏輯,厘清解放戰爭時期職業教育發展的脈絡體系,為黨繼續領導中國職業教育提供了邏輯遵循與路徑指引。

(一)技術邏輯

技術邏輯,即中國共產黨領導職業教育所貫穿的主線,它將個人與社會置于其間,構成了解放戰爭時期職業教育的發展底色。長期以來,儒家傳統文化遮蔽了技術文明的發展,世人對技術教育多采取輕視的態度,忽視了技術變革對社會與人的作用。誠如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所揭示的:“我們面對的危險是把實際的日常事務看作是邪惡的王國,在那里好像只有突出理念上的目的才能取得成功。我認為這種觀念是已被實踐直接否定了的一種謬論。在教育中,這種錯誤觀念表現為把技術訓練看得低人一等?!盵26]事實上,社會與人的發展離不開技術。

從社會發展維度看,技術推動了社會更迭。由于明清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一定意義上阻礙了西方科技的傳入,加之百姓長期固守小農經濟的傳統,社會沒有及時地進行自我革新,中國科學技術逐漸落后于西方。近代以來,戰爭接連不斷,急需醫療、生產等方面的技術進步以促進社會穩定。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盵27]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專門召開了華北解放區兵工會議,確定了兵工建設的總方針,要求制造出數量多、質量好、成本低的武器彈藥,并明確了軍火生產技術等一些重大問題,為兵工生產指明了方向。[28]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建立了衛生試驗所,農事試驗場,工業技術研究機構等,進行科學試驗研究。在中華兒女共同努力下,中國迎來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也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打下了基礎。

從人自身發展維度看,職業教育有利于實現人生價值。事實上,在我國古代不缺乏優秀匠人,后人常贊嘆“游刃有余”的庖丁、衣被天下的黃道婆、鑄劍鼻祖歐冶子等,他們不僅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更是為社會帶來財富,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解放戰爭時期,技術文明同樣也造就了優秀之才?;<伊秩A組建了中國化工科研隊伍并成功創辦了第一個石油化工科研機構;機械工程專家沈鴻是我國機械工業的杰出領導人之一,在建國后先后擔任機械計劃局副局長、電機工業部副部長等職位;農業教育家張克威籌建了沈陽農學院,對我國高等農業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獻。他們在各個領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也為新中國的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二)需求邏輯

需求邏輯,即中國共產黨領導職業教育所遵循的原則,它將時代性與人民性相統一,構成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本色?!叭祟悮v史是一部不斷追求社會需求和諧的歷史?!盵29]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的需求也會因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但它始終反映出時代與人民最迫切的需求。解放戰爭時期亦是如此。

其一,時代性。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繼續推行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政策,并根據這一時期的社會特點,確定各解放區教育任務是:為土地改革、發展生產、支援戰爭服務。正是基于時代之需,各解放區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開辦軍事干部、衛生醫療護理等各類專門學校與培訓班,進行全面的普及文化知識,造就大批技術嫻熟的干部,使得教育工作蓬勃發展,直接促進了戰爭的勝利與社會的穩定發展。

其二,人民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時,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早在1944 年的延安文教工作者會議上,毛澤東作了《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的講演,明確指出:“我們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須有為人民服務的高度熱忱,必須聯系群眾,而不要脫離群眾?!盵30]解放戰爭時期的職業教育也是人民所共享共有的教育,各解放區對農民、工人及婦女均普及教育,各類職業學校與訓練班皆依據人民的需要辦學,深刻凸顯了人民的主體地位。

(三)實踐邏輯

實踐邏輯,即中國共產黨領導職業教育所生成的路徑,它所蘊含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理念,構成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特色。各解放區力求克服傳統脫離生產與實際的辦學傾向,創辦一邊生產一邊工作的民校、職工學校等,設立了“生產勞動”課程,強調教學做合一等等。就實踐邏輯而言,主要體現兩個層面。其一,教育通過與生產勞動教育相結合,一定意義上緩解了財政不足的壓力,增加了生產收入,職業學校也得以維持與發展。其二,這種教育是屬于人民的,絕不像封建教育把勞心勞力分開,文化被封建階級獨占。人民通過生產實踐,逐漸提高了勞動覺悟。因而,各解放區為生產儲備了后備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進行勞動教育需要依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在一些地區隨意借鑒教學經驗,刻意強調生產結果,忽視理論知識學習等等現象時有發生,學生的手腦被迫分離,不斷重復相同的訓練,逐漸喪失了思維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政府更需要中高級技術人才建設祖國,因此,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需注意其合理性,以便更好地為國家建設服務。

猜你喜歡
解放區干部職業
在建設旅大特殊解放區的日子里
解放區的天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當干部切忌“打官腔”
職業寫作
我愛的職業
對1946—1948年華中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歷史考察
試述黨在大連“特殊解放區”時期(1945-1949)的艱難探索
“職業打假人”迎來春天?
干部任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