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騷精神”中“以悲為美”的審美傾向探析

2023-04-19 12:22鄒陳舒怡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風騷憂患詩經

鄒陳舒怡

(南京師范大學,南京 210000)

引言

《詩經》《離騷》并稱“風騷”,其中“風”主要指《詩經》當中的十五國風?!对娊洝肥窍惹孛窀?,《離騷》誕生于《詩經》后二百多年,前者為清新質樸的中原文化產物,后者為浪漫綺麗的南方巫文化產物,從《詩經》到《離騷》,從民間集體的口頭歌謠到士大夫的個人創作,感情逐漸變得復雜而有所指向。古人在“悲”的抒情性中尋求平衡,將這一種悲傷的觀感轉化為美學力量,以尋求超越。在本文的研究中,將深入探討“風騷精神”及其美學特點是如何導致這種特別的情感表述,以及“風騷”特有的“以悲為美”的美學范式如何使詩歌的情感表達更加具有力量。

一、“風騷”之怨刺傳統與“以悲為美”

(一)《詩經》中的怨詩

“怨刺”最早出現在《漢書·禮樂志》里,“周道始缺,怨刺之詩起”[1]??鬃邮堑谝粋€《詩經》研究者,提出了《詩經》“興、觀、群、怨”的社會功用。正如蔣立甫在《〈辭源〉釋“怨刺”辨析》中考察了“怨刺”一詞的意義,認為先秦兩漢時期的“怨刺”,并不是像《辭源》釋義的“怨恨諷刺”,而是如班固、鄭玄、孔穎達所見,是“自下怨上之辭”。要之,“怨刺”指諷刺上政,并表達自身的哀怨悲傷之情[2]。

哀詩易作,《詩經》作為民歌,反映了先秦時期的戰亂、徭役、流亡以及自然災害造成的民生疾苦,而種類有所分別。在《詩經》中,較為明確直白地彰顯了怨刺意識的,有《國風》《小雅》里的部分詩篇,如《節南山》《魏風·葛屨》等,這類詩歌只有9篇,除此之外的篇章對悲怨這類感情的表現,都不是直白的,而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后世文學將《詩經》奉為經典,也是因其符合儒家的詩教思想,情感無論哀傷或悲怨,大多都不是直露的。如《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p>

開頭幾句寫明這整首詩都出自女子的想象,通過想象她所懷念之人在外的情形,使情感疊加了層次,思念變得宛轉而悠長。面對人困馬乏的潦倒窘境,詩中的主人公借酒澆愁,卻仍舊希望“不永傷”“不永懷”,人不自言其困窘,是出于自勉的心態,迂回地表達了目前的“傷”與“懷”,使悲傷的觀感變得立體而生動,不止停留在表面;沒有激切地怨懟,只是念叨著希望“不傷不懷”,更加渲染了實際的傷懷。不過分裝飾悲哀,情感寄托質實又純粹,悲哀之感清晰而具體,雖非熾烈,卻更加醇厚有力,美學表達與情感達成奇特的平衡,成就了“風”詩特有的,哀而不傷的美學效果。

(二)“風”詩之“美刺”傳統

如果說抒寫怨情是“風騷精神”的傳統,那么后世文學中廣為稱道的“風雅比興”,就是“風騷精神”的另一大內容,主要指運用比興手法風刺上政,通過美學的方式,將“風刺”的成分進行修飾、美化,用民歌的方式含蓄、委婉地進行社會批判,具有美學政治的意味,這也是“以悲為美”美學效果形成的一種原因。如美國學者薩特維爾在《政治美學》中提到,《詩經》以藝術、文化的手段,重塑了對社會歷史和道德準則的表達,成為一種更深入人心的美學政治[3]。下層人民不能直揭君主過失,只能隱晦為歌詩,也可以達到更好的風刺效果。在此過程中,消減了怨懟的成分,化而為美,既能顯示出其作為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又達到了風刺的目的。如《召南·羔羊》:

羔羊之革,素絲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素絲”為衣,象征了描寫對象身份地位的高貴,顯然是每日吃飽喝足,逍遙踱步,在“自公退食”這個特定的背景下,“委蛇委蛇”的動作就變得令人鄙夷和滑稽可笑了。這個大夫公卿一類的人物,每日悠哉悠哉,不知民間疾苦,雖未明言,但從第三句已有隱晦的暗示。詩歌的三章將這四句反復詠嘆,諷刺意味不言而喻,全篇卻沒有一字涉及諷刺,只是將這一情景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一個吃公糧的蠹蟲形象就刻畫得入木三分。在這個形象背后,是人民對貴族階層的厭憎,可以想見生活的苦不堪言。詩歌用文學的素描手法,將諷刺的憤慨之情抑制住,化成了具有審美價值的詩句,表達效果比直露悲憤之情要更加生動形象。又如《王風·兔爰》:

有兔爰爰,雉離于羅。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無吪!

以兔、雉起興,狡兔逍遙自在,雉雞遭受囚難,“有兔爰爰”,有對兔的艷羨之情,“雉離于羅”,又有與雉雞患難處境相同的移情之感。生逢罹難,不如不生,這是對時代動亂不忍視的強力控訴,而其又偏偏只是強調對過去的懷念,通過對比,體現出對現在的厭惡,生于亂世,寧可長睡不醒,閉塞視聽,如此才能不見、不受其苦。詩歌沒有具體地表現世道如何艱難,社會如何黑暗,而是用這種“逃避式”的表達,體現了人們對政權時事徹底的絕望無奈,以及不堪忍受其苦的悲慨之情?!拔疑?,尚無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歌謠式的嘆息,將悲美發揮到了極致,使之成為富有感染力的深切的悲哀之情。

(三)《離騷》的情感特色與美學特點

《史記》里對“離騷”的解釋為:“‘離騷’者,猶離憂也?!薄冻o章句》里有:“離,別也;騷,愁也?!睆脑姼璧恼w思想和情感來看,詩題為“牢騷”“憂愁”無疑,《離騷》中抒發的情感,是完全的悲怨之情。正所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詩歌中存在大段的對“求女”的描述,是屈原以棄婦自比,以回環反復的方式表明心志,喻追求楚王之心而不得,例如:

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吾令豐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對美人上天入地的追求,隱喻了自己對明君的渴求,用美學的方式表達了屈原對理想的執著。在國家層面,社稷前途堪憂,自己卻無能為力;在個人層面,因為對道德和政治理想的堅守而不斷遭到排擠,君王不予理解,理想難以實現??梢哉f,現實世界的黑暗與精神層面的理想所面臨的種種矛盾,是“士”這一群體需要面對的千古難題。困境看似有很多種可能和出路,如果真的能夠做到變通,問題反而變得簡單了。但屈原經過上天入地的探索和多番求問,只能痛苦地感嘆: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這里的“美政”是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身處亂世,不愿向世俗有一絲一毫的妥協,卻又不甘放棄,哪怕不為世人所理解,只能“從彭咸之所居”。士的固執堅守,于現實是一條永遠無法實現的死路,也成就了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崇高境界。這種復雜而多涵的悲傷,非一言一語之功,在詩歌中既是香草美人多番比興的映證,亦是詩中上天入地的探索,這才造就了《離騷》之生命絕唱。正是這份百折不悔的堅持,成就了這份悲情本身的審美價值,其對人格和政治理想的追求,也是對實現美之終極理想的執著。

二、“風騷”之憂患意識與“以悲為美”

(一)“憂患”及其內容

“憂患”最早見于《孟子·告子下》提出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本義是說國家政事上的“憂患”,國無憂患,則國將不存,說明憂患意識實是一種存在之本能?!兑讉鳌防镆蔡岬搅恕皯n患”:“《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指執政者要居安思危,自慎、自勉。如果說“化悲為美”,以哀怨之情“風刺上政”是“風騷精神”的核心,那么究其本源,這份關于社會層面的憂思,源自憂患之心。當社稷難安,生活疾苦成了人們心中最大的憂患時,先民們頭腦中樸素的憂患意識,落實到水深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就成為“風騷”當中的怨刺之情??梢哉f,憂患意識是悲怨之情的源頭。民生凋敝、征役之苦、社稷之悲,人生之苦痛,非一朝一國之事,而是更為普遍和深刻的生命之悲。這種心理經過國家民族文化的浸潤,在文學形式中呈現出“以悲為美”的審美特色,就成為“風騷精神”,并且在后世時代的更迭中,不斷更新和填充具體內容。

美國哲學家唐力權先生認為,憂患意識是一種“問題心”,是“不安而求安”,“所引生的乃是一種‘關懷’的理性生命”,“關懷型的理性生命是由于內在生命的‘仁性的沖動’,表現為‘生生’的欲望和生命自我承擔的責任感”[4]。如果說,在《詩經》時期,憂患意識尚是一種自覺的“內在的仁性沖動”,是社會族群的,也是生命個體的,那么從《離騷》開始,社會意識占據主要地位,憂患的心態變得更加現實和具體,逐漸發展成為正統的文學教化,并且加入現實成分演化成帶有政治訴求的社會理想,以及“當仁不讓”的道德責任和使命感。從“風”詩到《離騷》,可以看出古人的憂患之心逐漸覺醒,這種對生命的責任意識,借助植根現實、高于現實的超理性精神,將消極的情感轉化成對現實的積極探索。由于從現實中來并終將到現實中去,“風騷”所傳遞的思想感情無論如何怨憤,都擁有一種廣闊、博大的力量以及清醒、理性的態度,“以悲為美”,則是在哲學層面給予了這份生之惶惑一個美學意義上的答案。

(二)“風”之憂患意識與“以悲作歌”

憂患意識在“風騷”中體現為“以悲為美”,一方面是因其深沉而厚重,難以用單純的喜怒哀樂來概括,只能“長歌當哭”、以悲作歌,用這種詩意的方式來表露情感,用生命的積極實踐來彰顯崇高,從而呈現出生命之美;另一方面,憂患心之浩博、無所不包,廣義地削減了其中的消極成分,內核得到升華,然后能以悲為美,將生活的苦難擴大為對宇宙的廣義理解,才能以積極實踐的心態去尋求情感的出路,以憂患之心對無常人生進行清醒的探索,完成這一求索的過程,方為生命應存之憂患意識。其在《詩經·王風·黍離》中有著明顯的呈現: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對于這首詩的意思有過眾多解釋,其實詩人的悲哀不一定需要家國傾頹作為理由,眼前黍苗離離的景象、流浪者人世逆旅的寂寞等,都可以視為憂患之情的導火索?!坝朴粕n天,此何人哉?”,讓視野從麥田擴大到了寥廓天地間的孤影,也將抒情主體的情緒放大到了極點?!叭轮粨Q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無限”,是《詩經原始》對于《詩經·王風·黍離》的評價。所謂一往情深,是由個體生命無從確證的精神惶惑產生了主體認知的虛無感,在三章詩句的回環往復中,逐步加深了悲哀。末尾的一句,不僅表達情緒,也對前一句的提問作出了解答,其實無論“知我者”是否存在,蒼天無極,人生興衰不止,個體的生命之重只能獨自承受。隨著視野轉向無邊無際的天空,這種悲哀的內涵也變得闊大而質空,仿佛通過對生命崇高意義的追求,就能使眼前的悲傷最大限度地得到釋放、消解。又如在《豳風·七月》中,人們的生活是飽含辛酸的,而詩中涉及勞作的部分,卻多為昂揚、忙碌的基調: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砧彵鶝_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隨著農事活動在每行首句不斷變化的農歷,是農民數著日子勞作的真實寫照,乍看是生活無窮盡的苦難輪回,但在朝朝暮暮的忙碌生活中,卻顯示出一種樸素安詳的和諧氛圍。有一種解釋,是把《豳風·七月》當作具有革命性和叛逆性的詩歌,如詩中有“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取彼狐貍,為公子裘”等怨刺之詞,但這不能代表先民們具有了清醒的反階級意識,詩歌最后“鑿冰沖沖”“肅霜”“滌場”等都是忙忙碌碌、節奏明快的,這更加彰顯了詩歌濃厚的現實色彩。身處受壓迫狀態的農民,并非不覺得生活困苦,只是在嘴上抱怨兩句之后便無暇細想。生活不易,卻仍然能在夾縫中找到歡樂,年尾的時候也會聚會宴飲,“稱彼兕觥,萬壽無疆”。正是因為深切的生活苦痛,使人們無謂多言悲傷,只能以從容樂天的態度應對?!夺亠L·七月》的寫實性不僅在于它是一首農事詩,更在于其表露的價值觀也非常具有現實意義,顯示出了質樸從容的樂天精神和積極昂揚的生命力,這也是廣為后世稱道的“風雅”精神,即使生活不易,仍舊用頑強的生命力完成年復一年的苦難輪回。以悲作歌,在《詩經》中成為特有的精神內容,展現出非凡的美學力量,而《唐風·蟋蟀》則是對《詩經》當中憂患意識的最終歸旨作了一個總結:

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歲月易逝,更應及時行樂,卻不能因玩樂荒廢事業,在有節制的范圍內行樂,“以禮自虞”,才能感到真正的愉悅。對“無逸”的重視,表現了清醒的理性精神。事物此消彼長乃自然之理,人生不過須臾,所以更加不能庸碌度日,這是多么樸素又深刻的天命意識?!昂脴窡o荒”,提出了在生活和享樂之間如何尋求平衡,為無窮盡的生命之苦增添美的價值。通過尋求一種理性、節制、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最終實現對人生困苦的精神超越,這便是憂患意識的積極意義。

(三)“騷”之憂患意識與士之“以悲為美”

前文提到,從“風”詩到《離騷》,前者是先民們的情感紀實與寄托,后者則被賦予了獨立的個體色彩?!帮L”詩之悲情,既是一己之悲,又是集體之悲,是概括性的、廣博的;《離騷》之悲情,則與“風”詩所表達的生命本初的憂患意識有了根本區別,少了樸素的意味,擁有了具體的內涵,并在后世逐漸上升為士大夫特定群體的千古之悲?!峨x騷》最終的目的是“求索”,詩人為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苦苦求索,情感郁結于內、外化成詩: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嘤嘈闹瀑?,雖九死其猶未悔。

因為對清潔人格的堅守和至美理想的追求,屈原只能獨自前行,在黑暗的現實面前不斷受到打擊,卻依然保持著“九死其猶未悔”的堅決,知其不可而為之。如果屈原放棄了理想,或是在不完全情愿的情況下“順勢而為”,屈從奸惡以達到某種政治目的,仍舊能一定程度地構成詩歌的美感,但這樣一來就偏離了“風騷精神”,并不是本文要談論的“以悲為美”的核心。正如朱光潛提出:“對悲劇來說緊要的不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對待痛苦的方式。沒有對災難的反抗,也就沒有悲劇。引起我們快感的不是災難,而是反抗?!盵5]

對于道德和理想,詩人始終保持堅守,其對黑暗現實的反抗也是徹底的,這也符合后世所講求的儒家倫理規范?!靶奚睚R家治國平天下”是貫徹士子一生的終極目標,由于過度理想化而難以實現,但仍舊保持堅守、不斷求索,即使肉體毀滅,精神依然永恒,這些使得《離騷》具有一種殉道式的決絕之美。詩歌中屈原以自己為基礎塑造出的悲劇人格,是士之憂患心的完整呈現,其精神上的至美至潔,以及由此產生的“以悲為美”,也作為“風騷精神”成為后世文學垂范的審美典型。

在“風”詩中,人們尚且能以悲作歌,將苦難的人生升華為一種審美成分,從更高的角度對其進行審視,從而獲得消解?!峨x騷》的情感則更多帶有現實主義的成分,詩歌中所呈現的道德追求與政治理想都是基于現實人生的映象,是較為質實的。以屈原為代表的士之憂患意識,越過了對生命宏觀的理性思索階段,落實到理想與現實人生的復雜糾葛中去,憂患自此成為士這一群體的責任?!帮L騷”美學樸素的理性色彩被削弱,堅守和殉道成為新的審美范式,“以悲為美”的內涵也進一步得到具體化。

三、結語

總結說來,“風騷精神”包含怨刺傳統,即對生活罹怨的表述、對王朝政事的關注等,其表達情感的方式并不是一味直露、激切怨懟的,而是用美學的方式將悲傷的情感抑制住,使之變得緩慢往復、有所起伏,情感表達更加厚重、有層次感,而這種怨刺情感的源頭是憂患意識,這是“風騷精神”的另一主要內容。憂患意識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對于事物保持謹慎憂慮、擔憂未來發展變化的心理,可以說是出于趨吉避兇的最樸素和自然的心態。而在“風騷”中,這種憂患意識呈現為對生命悲劇本位的深刻思索和積極清醒的人生態度,以及士“當仁不讓”、為天下而憂的崇高道德追求和政治理想?!帮L騷精神”和“以悲為美”二者是互為表里的,一方面,“風騷精神”成就了對人生、理想等認知的厚重情感內核,另一方面,“以悲為美”的表達方式使這些深沉闊大的內涵以美學的方式呈現出來,而非單純地用語言直露,使這種情感更加具有說服力和表現力。

猜你喜歡
風騷憂患詩經
畫里有話
略談詩詞創作取法風騷的問題
詩經
風騷千年 匠心徽墨
哲理漫畫
現代詩經
現代詩經
青春1919:心懷憂患、擔當奮斗的湖南青年
憂患、悲憫、歷史滄桑感——我讀楊強詩詞
眼鏡+貝雷帽=書呆子的風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