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擇業觀培育路徑

2023-04-19 15:57鄭月紅
南通職業大學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調研對象職業

鄭月紅

(南通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 江蘇 南通 226019)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對高校畢業生而言,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明確自身職業定位和奮斗方向,是實現個人價值、履行社會責任的關鍵。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所,應當履行培育大學生正確擇業觀的職責。為此,本文擬通過調研了解大學生擇業觀現狀,進而從積極心理學視角提出優化就業指導和擇業觀培育的路徑。

1 大學生擇業觀現狀

大學生擇業觀尚無明確統一的定義,本文認為“擇”指大學生對未來職業的選擇與規劃,“業”指大學生結合自身興趣愛好與實際情況確定的目標職業,“觀”指大學生規劃和選擇職業過程中對職業發展及職業總體情況的認知。根據擇業觀內在與外在聯系,將其劃分為擇業認知、擇業價值、擇業理想、擇業心理和擇業實現五個維度[1]。

1.1 調研方式與對象

調研自編調查問卷,覆蓋擇業觀五維度,共計30 題。面向南通部分高校學生隨機發放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609 份,其中,大一年級163 人,大二年級164 人,大三年級191 人,大四年級91 人;男性176 人,女性433 人。

1.2 調研結果數據分析

(1)擇業認知方面

調研數據顯示,有62.23 %的調研對象認為就業形勢嚴峻。綜合數據來看,調研對象認為就業崗位供應不平衡(占比92.61 %)、崗位需求地域差異明顯(占比70.71 %)和用人單位要求過高(占比65.96 %)是導致就業形勢嚴峻的主要原因。其中,不同年級學生對就業形勢的認知存在差異(p=0.01),大一年級調研對象對就業形勢的認知相對樂觀,大二年級調研對象對就業形勢最為擔憂。

調研對象認為當前畢業生擇業面臨最主要的問題是“企業要求畢業生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工作經驗”,占比達32.18 %。其次是“大學傳統就業教育模式弊端較多,不夠注重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不能為大學生就業和職業發展提供有效的幫助”,占比為22.82 %。同時,“畢業生就業定位不合理,期望值過高,擇業過于挑剔”也是一個比較共性的問題,占比為19.05 %。此外,“就業信息機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暢”和“政府、學校、用人單位及學生之間互相了解不夠”也是較為集中的問題,分別占比14.45 %、11.49 %。

(2)擇業價值方面

79.31 %的調研對象認為擇業價值的首要體現因素是薪資待遇。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大學生最關心的薪資待遇是滿足自我的最基礎需求。綜合來看,薪資待遇、工作前景、專業對口、工作環境和工作穩定性是調研對象判斷擇業價值的主要指標,個人興趣和地理環境也是其關注的因素。男女生在高薪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選擇上存在明顯差異(p=0.019),男生選擇實現自我價值的比例明顯高于女生,有26.7 %的男生認為實現自我價值更加重要。

調研對象認為影響主體對擇業價值判斷的主要因素包括就業形勢、實踐和工作經驗、專業知識及個人品質,占比均高于60 %。此外,父母親友、社會輿論也會影響大學生對擇業價值的判斷,多數調研對象認為家人對其擇業價值判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具體影響程度因人而異;且認為家長的傳統擇業價值判斷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大學生職業選擇。

(3)擇業理想方面

在工作區域選擇方面,與以往普遍“追求大城市”不同,有62.88 %的調研對象選擇在生源地和離生源地比較近的區域就業。這種地域選擇對他們的職業選擇和就業機會產生了一定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就業穩定性和職業發展前景。

在就業單位類型方面,調研對象更傾向于“穩定”,選擇畢業后報考事業單位的占比33.5 %。這一結果與學生擇業理想中“工作穩定性”相互印證,也與李秀玫等人的調查結果一致,普通高校的學生更傾向于考公務員[2]。選擇自主創業的調研對象相對較少,僅占7.72 %,與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熱潮并不相符。有9.52 %的調研對象表示從未想過就業或不就業,此類消極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懶就業、慢就業、不就業”現象。

考研是最受歡迎的方向,有492 人選擇考研,占比高達80.79 %,說明以提高學歷層次來增強就業競爭力的新趨勢已形成。

(4)擇業心理方面

調研顯示,近40 %的調研對象持有觀望從眾等心態,有14.29 %的調研對象擔心畢業就是失業,反映了部分大學生面對就業問題的迷茫、困惑狀態,部分學生就業心態并不穩定。

有69.62 %的調研對象認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對自身的擇業心理產生了影響,8.7 %的調研對象認為疫情對自身的擇業心理產生較大影響??爝f和網絡直播這些新興行業在經濟復蘇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大學生對新興行業的認可度和重視程度也有所提高,有74.71 %的調研對象對新興行業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

(5)擇業實現方面

多數大學生的擇業規劃停留在想法階段,各年級調研對象有明確目標并制定了規劃的不足1/3,其中,一年級調研對象有明確目標并制定了規劃的最少,僅24 %。極少有學生認為應從大一入學開始規劃職業生涯,超過半數的調研對象(53.69 %)認為畢業前6 個月開始求職最合適,且男女差異顯著(p<0.05),選擇盡早開始擇業準備的調研對象中女性占比更高。

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調研對象在工作與期望不一致時選擇“繼續深造”,將考研考博當作解決就業難題的最優解,這樣的選擇有些盲目,提升學歷并不能代替職業規劃。

2 高校擇業觀教育存在的問題

超半數的調研對象認為設置擇業觀教育課程很有必要,其中22 %的調研對象特別提到需要實踐性的擇業就業指導。對于“您為就業做過何種準備”這一問題,“利用寒暑假進行實習工作,與已入職人員交流”是最受歡迎的就業準備方式,占比48.77 %,而“參加畢業交流會、講座等活動”相對占比較低,僅30.38 %??梢?,學生對擇業教育是認可且有需求的,并且期待擇業觀教育更貼近實際。因而有必要分析現有擇業觀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優化擇業觀教育。

2.1 培育主體意識不夠,跟風式擇業有市場

調研發現,大學生擇業目標及規劃不夠明確,受傳統觀念或父母、家庭影響較大,主動性不強,擇業時更看重高薪酬等功利化指標,僅有少部分傾向于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擇業前準備不足,對擇業劣勢的分析過于強調客觀原因,忽略對自我能力進行評估和提升。此外,高校的擇業觀教育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調動不足,未能有效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對未來規劃和擇業目標缺乏主動探索和思考,導致跟風式擇業。

2.2 擇業指導體系不完善,培訓師資欠專業

從高校層面來說,校內擇業觀教育尚未形成體系,未科學制定擇業觀養成規劃,使擇業觀教育指導貫穿整個大學階段,面向學生所處求學階段有梯度地開展,實現“全程化”教育指導,而是主要面向畢業生開展[3]。從社會層面來說,未使擇業指導工作覆蓋大學入學前和畢業后,體系不完整。

高校就業指導師通常由輔導員兼任,但由于輔導員接受的相應培訓較少,就業指導專業度不足,且日常工作繁雜瑣碎,弱化了該項職能。部分高校成立了學生創業孵化園和就創業中心,但由于人員配備不足或服務模式單一,無法滿足學生需求。

2.3 擇業指導內容有局限,實踐性有待加強

目前,尚無開設專門的擇業觀課程的實踐,一般將擇業觀教育列為就創業指導課程內容的一部分。已開設的就創業指導課程,如職業生涯規劃、創業指導等,往往偏重理論指導,內容局限于就業政策宣講、就業形勢分析、就業崗位信息及簽約流程告知等方面,關于學生個性分析、能力提升、潛能開發等方面的內容較少,對學生擇業“痛點”把握不準,操作性、實踐性、綜合性不足[4],指導實效性有限。

3 提升大學生擇業觀教育效果的路徑

積極心理學致力于激發個體潛能,使個人更好地應對自然和社會,進而更好地幫助個體積極、幸福生活[5]。將之應用于擇業觀培育,能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3.1 促進積極的擇業認知,提高大學生擇業效能

積極心理學主張關注人的積極方面,促進人以樂觀的方式認識自我、認識世界。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就業能力和認知能力是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前提,因此,擇業觀教育要幫助大學生意識到悲觀、跟風等消極的認知方式不利于個人的成長,要協助大學生發掘自身的積極品質,幫助其在彌補個人不足或解決內心沖突中,建立積極的認知方式,明確自身定位,提升專業能力,提高擇業效能感[6]。例如,制定貫穿大學四年的擇業觀教育方案,根據不同年級大學生特點和需求,在第二課堂中安排“學長領航”經驗分享會、一對一模擬求職面試、簡歷制作比賽等項目,讓學生在項目中積累經驗、提振信心,提高自我評價和自我效能感,進而促進積極的擇業認知。

3.2 建立積極的教育關系,提升大學生擇業理想

促進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是高校擇業觀教育的價值追求。因此,擇業觀教育要從現實人的角度出發,以尊重、平等的態度有針對性、有層次地關注和滿足大學生多樣化的擇業需求[7],善于發掘學生所具備的積極品質,以積極的育人理念,賦予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品質和能力,在促進學生提升就業創業能力的同時,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擇業觀教育要重在平時,尤其注意面向學業困難、人際交往困難等重點群體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個別談心談話,積極調動其自覺性、能動性和創造力,引導其主動參與就業創業項目、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維度、多渠道激發積極情緒體驗,讓其從思想觀念上認同就業創業的能力和質量與擇業觀緊密聯系,從而自覺調校積極的擇業觀。

3.3 提升專業認同感,增強大學生擇業信心

專業認同感不僅影響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成效,還關系他們今后的職業發展。因此,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增強對專業的信心,強化專業認同感,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在校學習效果,促進自我潛能挖掘,提高個人專業素質,從而明晰職業生涯規劃,自覺完善專業所需知識結構,更科學地選擇合適的職業崗位,加快角色轉變,顯著提升職業適應性。專業認同感的提升是系統工程,需要多元主體共同發力。從高校角度看,可采取學科滲透的方式提升學生專業認同感,即將專業發展歷史、發展前景、代表人物、崗位面向、社會價值等內容滲透于專業課教學,幫助學生加深對專業的理解,樹立使命感,從而加強專業認同;也可采取專項教育的方式,例如組織“HR 面對面”求職講座、名家大咖“信仰公開課”等,借力更接近真實職場的環境、更具權威的業內人士增強學生專業認同感。

3.4 建構積極的培育環境,助力大學生擇業實現

高校應進一步加深對就創業教育的改革與探索,重視擇業觀培育,理清教育思路,重構教育內容,形成合理的就創業教育體系與格局,提升就創業教育成效。高校應將擇業觀教育列入人才培養方案,將其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二級學院具體實施時,要充分考慮專業特征,加強與用人單位雙向交流,更為貼近就業市場,并以此為導向,規劃課程體系,編寫教學大綱,從而為擇業觀培育提供積極環境支持。在設計就創業必修課時,應充分考慮不同年級學生的特征和需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助力大學生擇業實現。

4 結 語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促進積極的擇業認知、建立積極的教育關系、提升專業認同感及建構積極的培育環境等,是提升大學生擇業觀教育成效,幫助大學生更高質量就業的有效路徑。未來還需在擇業觀教育理念、體系構建和內容安排方面繼續探索,不斷增強其科學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歡
調研對象職業
神秘來電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人大到基層調研應做到“三不”
調研“四貼近” 履職增實效
職業寫作
攻略對象的心思好難猜
我愛的職業
基于熵的快速掃描法的FNEA初始對象的生成方法
腳踏實地扶貧調研
區間對象族的可鎮定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