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肺癌的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分析

2023-04-20 07:12喬珊珊
健康之家 2023年4期
關鍵詞:并發癥肺癌

喬珊珊

摘要:目的 探究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肺癌的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方法 采用隨機抽樣法抽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64例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行常規開胸手術,觀察組行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對比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肺功能、免疫功能狀況及圍術期相關指標。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肺功能及免疫功能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圍術期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可提高肺功能及免疫功能,減少并發生,有效改善圍術期各項指標,可推廣。

關鍵詞: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肺癌;并發癥

肺癌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主要發生于支氣管黏膜及肺泡細胞。有學者認為,誘發該病的因素眾多,主要包括大氣污染、肺部感染、電輻射及長期吸煙等[1]。若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會影響患者的重要器官,嚴重時危及生命。臨床上,治療肺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術。手術方式包括多種,不同方式的療效均有所不同[2]。常規開胸肺葉切除治療術雖已在臨床上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切口較大,易損傷肺部神經及血管,劇烈且長時間的疼痛會使患者術后感覺異常痛苦。近年來,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是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能有效減小缺口面積,使病情快速穩定,治療效果顯著[3]。為進一步探究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對肺癌患者的臨床效果,本文對比了常規開胸手術與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效果及并發癥情況,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采用隨機抽樣法抽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64例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男32例、女32例,平均年齡(54.45±5.25)歲;觀察組男32例、女32例,平均年齡(55.22±4.7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肺癌,且符合手術標準。本次研究已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開胸手術,具體流程包括:患者側臥位消毒,后鋪單,做雙腔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于患者第5肋間做后外側切口,切口長度為20 cm左右;打開胸腔后,平穩撐開肋骨,尋找病變肺葉部分并精準將其切除,并對肺段血管進行游離及結扎;給予淋巴結清掃,留置導管;將取下的病變組織及時送檢。

觀察組行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具體流程包括: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協助其將體位調整至側臥,對室內進行常規消毒,調節室內溫濕度。鋪單后,主刀醫師給予患者雙腔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腋中線第7肋間做長度為2 cm左右的切口。完成后,在腋前線第 4肋間做手術主操作孔,長度為4 cm左右;在腋后線第8肋間做輔助操作孔,長度約2 cm。在鏡下查看瘤體位置及侵襲范圍,判斷胸膜粘連與縱隔淋巴結腫大程度。根據胸腔鏡所探查到的基本情況,對肺門構造做序貫式解剖或單項式解剖,后經游離并切除臨近的肺血管及支氣管;切除多個動脈分支與肺葉,立即將切下的組織放置在標本袋中,后清掃淋巴結。

1.3 觀察指標

(1)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統計兩組心律失常、肺炎、創口感染、低蛋白癥、呼吸困難等并發癥的情況。

(2)圍手術期相關指標: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胸腔引流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3)術前及術后 3 d的機體免疫狀況:分別于術前及術后3 d,通過采用貝克曼流式細胞儀測定兩組的表面抗原分化簇4受體(CD4+表示)與表面抗原分化簇8受體(CD8+表示)水平。

(4)肺功能指標:通過使用肺功能儀(廠家為德國耶格公司)對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呼氣流量峰值(PEF)、用力肺活量(FVC)進行精準測量并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3 d 的機體免疫狀況

術前,兩組CD4+、CD8+及CD4+/CD8+水平比較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兩組CD4+、CD8+及CD4+/CD8+的結果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5.63%,低于對照組的40.6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比較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

手術前,兩組PEF、FEV1、FVC 指標相近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兩組PEF、FEV1、FVC 均高于手術前,且觀察組更優,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比較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

觀察組手術時間、胸腔引流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4。

3討論

肺癌是源于腺體或支氣管黏膜的臨床常見惡性腫瘤,惡性程度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長期、大量吸煙者罹患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煙者的10~20倍,且吸煙年齡越小者,患病率就越高[4~5]。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汽車尾氣、霧霾等問題加劇,肺癌患者人數也日漸增多,大約有10%左右的肺癌患者有著不良環境與職業的接觸史[6]。傳統的開胸手術相對成熟,操作較為便利。在手術中,主刀醫生可直接觀察到患者胸腔內部情況。但缺點是手術創口面積大,出血較多,術后恢復效果難以達到預期,患者可能會出現尿路感染、深靜脈血栓、低蛋白血癥等并發癥,嚴重情況下會影響機體免疫功能,進而引起炎癥反應,不利于后期康復。而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創口面積小,術中出血量小,主刀醫師能在顯示屏上觀察到病變位置及肺門血管,這對減少并發癥起到了積極作用,術后患者恢復速度快。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術后3 d的免疫功能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對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可提升機體免疫功能。CD8+和CD4+參與機體免疫細胞活動相關的細胞,在人體中可起到積極作用。但手術會導致免疫細胞大量消失,造成CD8+與CD4+水平下降,患者術后免疫力也隨之下降。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疼痛相對輕微,間接減少了手術對免疫功能的破壞,加快康復速度。觀察組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對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可減少并發癥。分析原因,常規開胸法的切口面積較大,后期護理不當極易造成并發癥。而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對肋間刺激小,可防止患者術后咳嗽時產生的劇痛,從而減少切口感染、呼吸困難等并發癥的發生。觀察組的圍術期相關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以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對肺癌患者進行治療,手段更合理、科學,能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胸腔引流時間。分析原因,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切口較小,且視野清晰,使醫生操作更加便利,能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了手術時間。觀察組肺功能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效果極佳,可提高患者肺功能。原因在于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切口小,在盡量不破壞肋間肌肉與肋骨的前提下,保證了胸壁的完整,對維持患者的肺功能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對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能有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胸腔引流時間,對改善肺功能、免疫功能有重要作用,同時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呂亞軍,黃艷紅,張久榮.合并癥負擔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后并發癥的影響:一項傾向性評分匹配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20,23(20):2498-2502,2519.

[2] 范海銀,張瑾,嚴進錦,等.全胸腔鏡支氣管袖式成形肺葉切除治療中央型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效果[J]. 中國當代醫藥,2021,28(32):88-91.

[3] 賈曉英.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COPD合并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21,32(15):2415-2417.

[4] 江章貴.單孔胸腔鏡下不同切除方式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當代醫學,2021,27(36):161-163.

[5] 孔之華,吳國英,莫春生.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肺癌的效果觀察[J]. 中國醫藥科學,2020,10(10):202-204, 256.

[6] 張國亮. 單孔胸腔鏡亞肺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觀察[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6):145-147.

猜你喜歡
并發癥肺癌
中醫防治肺癌術后并發癥
對比增強磁敏感加權成像對肺癌腦轉移瘤檢出的研究
淺析美軍戰斗精神的致命并發癥
肥胖的流行病學現狀及相關并發癥的綜述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舒適護理模式對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關節鏡聯合透明質酸鈉治療老年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
可吸收螺釘治療34例老年脛骨平臺骨折并發骨質疏松的效果及其對疼痛和并發癥的影響
PFTK1在人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基于肺癌CT的決策樹模型在肺癌診斷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