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人性論新探:仁且知的人性生成

2023-04-22 21:04徐玲
棗莊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性善情性性惡

徐玲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濟南 250000)

人性問題自古以來就是儒家關注的熱點問題,而關于人性善惡更是成為孟荀二子爭論的分野,然而一言性善,一言性惡,如是似乎造成一種印象,即以為孟荀二子以此分殊而截然不同,及其后世尊孟而抑荀,或尊荀而抑孟。但是既言性善,惡何由出?既言性惡,善何由來?于是千百年來關于性善性惡爭論不休。所以后之世論及荀子,或言“大醇而小疵”[1](P198),或言“一句性惡,大本已失”[2](P146)。但是荀子所言的性惡,到底是從何種意義上講的性惡?荀子既然言性惡,善又何以可能?荀子的人性論真正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什么?荀子人性論的內涵究竟又是什么?面對儒家心性論的當代開新,荀子的人性思想又可以為現代性的人性觀提供什么?這些顯然都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超越善惡以見性——從性惡論談起

(一)荀子何以言性惡

關于荀子性惡之說,清代學者王先謙以為是荀子激憤之語,其曰:“余謂性惡之說,非荀子本意也……余因以悲荀子遭世大亂,民胥泯棼,感激而出此也?!盵3](P1)荀子非不知人性有善惡,感于當時之世,激憤而有此言也。今之學界,又有持性樸論說者試圖以荀子所言性樸糾性惡之偏。[4]此皆是欲為荀子正名之說。近來日本學者佐藤將之考證后以為:《性惡篇》本不是《荀子》文本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后至唐楊倞重新整理成單獨一篇,而凸顯其重要價值。[5](P35)荀子思想的核心在禮,而不在性惡。[6](P2~3)所以說,荀子的人性論只有放在其禮學框架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人性論的思想,這是很值得注意的。

眾所周知,荀子在《性惡篇》中反復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薄坝么擞^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盵7](《荀子·性惡》,凡后文出現在《荀子》文本中的只注篇名,不再詳注)荀子之所以會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命題,離不開戰國時期關于人性是什么的爭論以及荀子的問題意識。自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人性論發展成為當時諸子討論的核心問題之一。通過孟子與告子關于人性的爭論,就可窺知當時關于“人性是什么”辯論的盛況。荀子在當時所要應對的亦是“人性是什么”的問題,諸如:到底什么才是人?人之性又如何?……荀子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正是應孟子的人之性善而發,應對的正是孟子“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性惡》)的命題,故提出與之相對的命題即“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性惡》)。

荀子何以言人之性惡,孟子何以言性善,這就需要理解孟荀二子對人之為人的定義,也就是說,對于孟荀二子而言,關于人性的界定對理解其所言的性善性惡至關重要,這就涉及人禽之辨的問題。人禽之辨是荀子和孟子確定人之為人的特定內涵的關鍵所在?!叭酥援愑谇莴F者幾?!?《孟子·離婁下》)[8],孟子從其“幾?!碧幷撊酥陨?,也就是從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的四端之心處論人之性善。而在荀子看來,“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非相》)在荀子那里什么是辨?辨者,分也;分者,禮義也。故荀子曰:“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禮?!?《非相》)在荀子那里,人和禽獸最大的區別在于人有禮而禽獸無禮,禮是人與禽獸相區分的最核心要素,換言之,禮是人之為人的特性所在?!抖Y記·曲禮》更是對荀子此思想加以闡釋:“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盵9]禮是人之所以自別于禽獸的根本所在。荀子在《王制篇》中也有類似之意:“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比绱?,荀子將人從與草木禽獸之不同處拎出來,發現人不僅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義亦是人之所以不同于禽獸者也,人亦因此最為天下貴者也。如此可以說,人之有禮義乃人之為人的特定內涵。關于此,王鈞林教授在會議上談論人是什么的問題,就已經指出禮義是荀子對人之為人的特殊定義。[10]

在荀子那里,人之所以為人者在于禮義,有禮義者謂之人。孟、荀二子從人與禽獸的不同之處得出人之為人的特性。由孟子所以言人與禽獸“幾?!?、人與禽獸所不同的四端之心而得知何以言性善,那么亦可由荀子言人禽之別在于禮義處而得知荀子何以言性惡。何以言性惡也?性之于禮義者謂之善,性違于禮義者謂之惡,換言之,有禮義者謂之性善,無禮義者謂之性惡。善不善,惡不惡,在于是否中禮義者也。而當時之世,人無禮義,自甘于與禽獸同行,故言人之性惡,未嘗不可也。

荀子言性惡并不等同于說人生來就是惡的,惡是因為違背了禮義。如楊春梅所認為的,惡是因為禮義法則的缺失。[11](P128)且就《性惡篇》而言,荀子每言性惡,必與善偽(為)相對,其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避髯釉谡撌龃嗣}時,主要從治亂、禮義、性偽等角度加以論述。所以若要論性惡,首先要明確荀子所謂的善惡是什么。關于此,荀子在《性惡篇》曾有明確的定義:“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矣?!憋@然,荀子在這里是從治亂的角度來言說善惡的。荀子所言的善惡,不是就先天而言,而是認為在人倫平治、人群共處的過程中才有善惡問題?!敖袢酥?,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性惡》)人之性也,生而好利、疾惡、有耳目之欲,此生來如此者也,本非有什么善惡,但“順是”,則有爭,“爭則亂”,如是人之殘賊、淫亂而無禮義諸惡之所由生也。因此,荀子所言善惡是從治亂與禮義的角度說的,不是從情性本身說的?!皬娜酥?,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而至于亂,此惡之所由生也。正如郭沂教授所言:“荀子也并非認為性本身是惡的,他只是在‘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的意義上推斷‘性惡’的?!盵12](P89)丁四新教授也有類似觀點:“此種惡不是已然之性惡,是從‘順是’而導致偏險悖亂的后果來說的?!盵13](P40)“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對于荀子類似的論述極需要注意的是,荀子在承認情感與欲望的同時,也看到了縱人之性、順人之情,以及在人群共處中導致的惡。善惡是從治亂與禮義的角度來說的,不是從先天本善本惡和善惡作為性的本質屬性的角度來說的。

(二)荀子所言之性

荀子所言之性,是極其復雜的,既有“天之就”也,“不事而自然”的生性,又有“生之所以然者”之性,還有“本始材樸”之性,更有情性、欲性、知性,不能以性惡概而論之。荀子關于性的內容,現列舉幾例關鍵處以作論述。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正名》)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正名》)

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禮論》)

目好色,耳好聽,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性惡》)

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榮辱》)

凡以知,人之性也。(《解蔽》)

關于荀子所言之性,徐復觀先生認為,荀子對性的定義有兩個層次、三方面內容。一是“本始材樸”之性,此為“人生而即有的能力”,是就“官能之原始作用及能力而言”的;二是“生之所以然者”之性,此為更根本的性,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先天的性;三是“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感于物而動,不事而自然,如目之好色、耳之好聲之形;總而言之,荀子關于性的規定大概有三種,即官能動欲望、官能的能力和性的可塑造性這三方面內容。[14](P30~33)廖名春教授認為荀子之性有兩層涵義,其中“最基本意義是人性天然,是指人生而就具有的本能”[15](P120),“荀子性概念的第二層意義是二元的,是由惡的情欲之性和無所謂善惡的知能之性構成的”[15](P125)。

徐、廖兩位先生對荀子所言之性作了大概分判,這是有一定道理的。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荀子所論之性是包含著情與欲而言的,或言之,荀子言性有性、情、欲未分狀態的性。丁四新教授認為:“荀子有以‘情’言‘性’的傾向,且‘情’帶有濃厚的情感義?!盵13]荀子言性常以情、性并舉,所謂“此人之情性也”,“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順情性,好利而欲得”,“順情性則兄弟爭矣”(《性惡》)。起禮義,制法度,乃“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性惡》)。而關于性、情、欲三者的關系,荀子最明確的表述即是“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正名》)。又言:“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正名》)“欲不可去,性之具也?!?,“人倫并處,同求而異道,同欲而異知,生也”(《富國》)。故由此可知,在荀子這里,性、情、欲是未分的。徐復觀先生認為,在荀子那里,“事實上性、情、欲,是一個東西的三個名稱。而荀子性論的特色,正在于以欲為性”[14](P234)。所以荀子言性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殊之處,即性、情、欲未分,性為情之性、欲之性,換言之,性是連著情感與欲望的,非若后世性、情、欲三分乃至截然對舉。

需要注意的是,在荀子那里,情感與欲望,也就是性之情、性之欲,皆是“天之就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人之所同然者也,本身不是惡的,“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性惡》)。也就是說,在荀子那里,情感與欲望本身并非惡,情感與欲望同樣是性,同樣是天與之、生來如此的。荀子甚至肯定了人情、人欲之性的合理性,反對絕情滅欲之說,乃至“圣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強?何忍?何危?”(《解蔽》)圣人亦有情有欲,“夫何強?何忍?何危?”合于理而已。乃至荀子最重視的禮也是養人之情也、欲也。所謂“禮者,養也”(《禮論》),禮者所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禮論》)。而其所言之性惡,是縱情性、安恣睢,不是禮義,不是合文并治導致的結果。

荀子承認情性、欲性亦為性,肯定情感與欲望的合理性,而一旦縱情逞欲,不合于禮,在人群并處中縱欲無窮、窮年盡命,以務于爭奪而亂生,惡矣。情性、欲性表明人有惡的傾向,但荀子又曰:“湯武存,則天下從而治,桀紂存,天下從而亂。如是者,豈非人之情,固可與如此,可與如彼也哉!”(《榮辱》)“可與如此”“可與如彼”則表明人之情性可導向善或惡。

那么這里似乎有一個問題,即荀子既言性惡,又為何言“涂之人可以為禹”?既然順人之情性、欲性可導向惡,而人終不為惡,又為什么呢?這也是荀子所追問的既然“人之生固小人”(《榮辱》)然人終不為小人,“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性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荀子曰:“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性惡》),小人雖不為君子而無妨其可以為君子也,其因何也?“可以而不可使也?!?《性惡》)故人皆有其所可,有其所不可,可其所可則為善,故荀子言:“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性惡》)人皆有其可以知之質,可以能之具,此君子、小人之所同然者也。所謂“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此亦天之就也,生而有之?!翱梢浴薄翱赡堋钡谋澈?,也就是“凡以知,人之性”(《解蔽》)的知性問題。而這里同樣也涉及荀子需要解決的問題:既然言性惡,善何以可能?

二、心能知道——善何以可能

(一)心之知性

荀子曰:“凡生天地之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禮論》)人稟天地之氣,故亦必有知。此知性,生來具備,人皆有之。此知性給予了人皆可以為禹的可能。荀子也經常將其表述為心知,所謂“心生而有知”(《解蔽》)。

何謂心?荀子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奪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解蔽》)心者,身之主宰,自禁自使,自奪自取,自行自止,全然是自己做主,為一身之神明。關于荀子所言之心,學界大多認為其為認知心,而認知心主要表明荀子之心的認知性與思辨性。牟宗三先生稱其為“智識心”,牟先生云:“荀子于心則只認識其思辨之用,故其心是‘認識的心’,非道德的心也;是智的,非仁義禮智合一之心也??煽傊灰灾亲R心,不以仁識心也。此智心以清明的思辨認識為主?!盵16](P224)牟先生以為荀子所言之心為“清明的思辨認識為主”的智心,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說荀子所言之心只是認識的心,不是道德的心,不具有仁義禮智,則是有待商榷的。因為荀子所言之心還有虛一而靜的大清明之心,還有心可道的問題,還有誠的問題等,而這些都不能簡單地用認知心、智識的心來解釋。

當然,心最大的特征是“知”,即“心有征知”(《正名》)。知是心最重要的功能。那么心能知什么呢?心知最重要的內容其實是心能知道、心能可道。荀子曰:“人何以知道?曰:心?!薄靶闹?,然后可道?!?《解蔽》)可道之心是極其可貴的,荀子以其為天君,而“圣人清其天君……如是則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矣,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天論》)故有此天君,則人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而天地萬物各得其正矣。因為人有可道的天君之心,則人知其所當為,知其所不當為,此亦是荀子所謂善之何以可能的落腳處。當然荀子所言之道,也就是禮。在《荀子》文本中,道與禮是可以互訓的。如王先謙在注解“足以為道貫”時,訓為“道即禮也”。[3](P376)所以知道之心在荀子那里也就是知禮義之心。心能知道、可道,知禮義、可禮義也,故情欲可得合于禮義者也,合于禮義為善,悖于禮義為惡。正因為心之知禮義、可禮義,而給予可以為善而不為惡之可能。荀子曰:

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惡死甚矣;然而人有從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故欲過之而動不及,心止之也。心之所可中理,則欲雖多,奚傷于治?(《正名》)

理者,禮義之謂也。人雖有欲但心止之,心有所可,心之所可,禮義也。故雖然情性欲望有流為惡的傾向,然人終不為惡。因為情感欲望雖說是天生如此,荀子所謂“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正名》),但如何實現情感與欲望的滿足,是從心之所可,荀子所謂“求者從所可,所受乎心也”(《正名》)。人皆有是欲,人皆有是心,故“雖為天子,欲不可盡”,然所求從其心,“所欲雖不可盡,求者猶近盡,欲雖不可去,所求不得,慮者欲節求也”(《正名》)。人雖有欲,然心亦莫不有其所可,“人莫不從其所可”,從其所可則治,悖其所可則亂,故“治亂在于心之所可”(《正名》)。心之所可莫大于道,莫大于禮義,故有此可禮義之心,人雖有是情,有是欲,又何慮哉?

而心之知性,不只是分辨的智識,更是可以能動地積善行禮義的“積偽”,荀子言:“其善者,偽也?!?《性惡》)“偽,為也”,郝懿行曰:“偽,作為也?!盵3](P435)“偽”是人的一種主觀能動表現,而此主觀能動背后的主宰即是心。因為心乃天君,為一身之主,所謂“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所謂“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后成謂之偽”(《正名》)。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偽”有兩個不同含義。其一,“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表明心的一種思慮活動,一種主觀意識,一種能為之認知選擇的“知性”活動?!靶膽]而能為之動”是心之能動的踐行,含有能動的創造性,是一種心之發動,此前一層次的“偽”。其二,“慮積焉,能習焉,而后成”,思慮日積,能為日習,積久而后成,此“偽”也與“性”相對待,是“積”“習”而終“成”,至“圣心備”“神明自得”(《勸學》)。人之積靡成,積善而成德,為禮義而止于圣,實現人性之仁且不蔽的圣人之性,是后一層次的“偽”。

荀子所言知性,人皆有之,且是人知善知惡的根源所在,此亦天之就也,無待而然者也。此心之知性讓人可道而不可非道,可禮義為禮義,為善而不為惡,為君子而不肯為小人。

(二)大清明心

心之知性,是一種能夠別善惡、可禮義、砥礪自我孜孜向善的內在動能。但人有心術之患,心有道心人心之別,心不一定時時知道、可道的,而唯有在“大清明心”的狀態下,心才能真正知道、可道,可其所可而不可其非可。

荀子以為人有“心術之患”(《解蔽》),或“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正名》),或“二心”“心枝”,而“心枝則無知”(《解蔽》)。心只有在大清明的狀態下,才能可道,然后為之“擇”(擇善去惡),為之“止”(欲過之而動不及,心止之),為之“節”(慮者欲節求也),從其所可而不從其非可?!督獗纹酚幸欢诬髯诱撔奶?,極其重要,其文曰: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一而靜。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兩也,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一。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一而靜。作之,則將須道者之虛則人,將事道者之一則盡,盡將思道者靜則察。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虛一而靜,謂之大清明。

關于此文,胡家聰認為荀子所言虛、一、靜、大清明等四個主要觀念起源于黃老思想。[17](P108~182)荀子此處關于心的論述有可能受到當時稷下學宮的黃老思想的影響。荀子以虛一而靜、大清明之心論心,重在解釋人何以能知道?!叭撕我灾滥??”曰:“心?!毙挠趾我灾??曰:“虛一而靜……虛一而靜,謂之大清明?!?《解蔽》)心清明則可不蔽,如荀子言人心若水,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須眉而察理矣”(《解蔽》);有大清明之心,方可“坐于室而見四海,處于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解蔽》)。

有大清明之心才能真正知道、可道,而此道也就是荀子所重的“禮義”。而道或言之禮義,同時也成為心之衡,成為人心道心的分判處。荀子引“《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N⒅畮?,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薄拔N⒅畮住北阍谟诙Y之中焉。所以由“人心之?!钡娜诵?,到“道心之微”的道心,其間心必有所衡,“何為衡?曰:道?!币簿褪嵌Y,故合于道的道心、中于禮的道心,才能“清明內景”,以觀萬物,為神明之主。所以“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可不養,不可不治,養之以清,治之以禮,方能得其大清明。故荀子講“心術之患”,講“治心之道”,言“養心莫善于誠”“誠心守仁”(《荀子·不茍》),所謂“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荀子·修身》)。如是心方為可道之管樞,荀子所謂“心也者,道之工宰也”(《荀子·正名》);如是心方能真正知道、可道、行道,知禮義、可禮義、行禮義。從其所可,而不從其所不可。

這里涉及到一個重要問題,既然心能可道,心能可禮義,禮義是道心人心之衡。而荀子又言“禮義非生于圣人之性”(《性惡》),那么禮義從何處來的呢?圣人又何以能制禮義?常人又何以能知禮義呢?案荀子意思,禮義雖非人情性所有,而能為大清明心之知性所知所作。荀子言:“凡禮義者,是生于圣人之偽”,“偽起而生禮義”(《性惡》)。而禮非生于圣人之性,圣人何以能制禮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圣人是能知禮義的。當然,此禮義非等同于禮義之文,可以理解為禮義的原則,或言禮之道、禮之理。然后圣人通過“偽”心知之創造作用而制作禮義之文,人通過偽(為)禮義而日近于圣人。所以在荀子那里,禮義至少涉及兩層含義:一為天地之大禮,此禮存在于天地萬物、宇宙四方之中,為宇宙的法則,無形無相。圣人通過心知的作用,認知此天地之大禮。二為人間之禮儀,效法宇宙之大則而作。此禮義乃所謂禮義之文也,非生于圣人之性,乃圣人體察認知天道之后效法制作而來,故曰:“凡禮義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标P于荀子所言禮義的問題,需專題論述,此處不再詳言。

人雖有情有欲,然人不縱其情、騁其欲者,何也?因為人亦有是心也,心能知,能為之擇,為之慮,為之能。心能可道而不可非道,可禮義而不可非禮義,此亦天之就也,心之獨特作用也。故雖言性惡,不妨礙“涂之人可以為禹”。故雖言性惡,不妨礙人之“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勸學》)。心之知道可道,給予人之為善而不為惡之可能。關于此,梁濤教授有過系統的論述,詳見其《荀子人性論辨正——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一文。[18]

當然,荀子的人性思想基于當時的時代問題而來,其關涉的是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等問題,故關于人性善惡的爭論是必然需要理清的。但是,在面對現代化的今天,我們的問題意識需要轉變。因為即使可以確定人之性善還是人之性惡這一對人性固定化的定義,但是言人之性善,并不能阻止人之為惡,或者說,言人之性惡,不妨礙人之為善,所以我們今天應該超越這種是性善還是性惡的一元化問題意識。而應該轉變成人會成為什么、人性會成為什么等問題意識,這是至關重要的,其中也必然涉及傳統心性論的現代性轉化問題。黃玉順教授已經就此提出:“心性論的當代轉化意味著解構舊的心性論,回溯到前主體性的生活情境,從而重建主體性及其心性,尤其是現代性的個體主體性?!盵19]現代性的最重要特征是個體性,心性的現代性轉化則意味著心性問題要與個體性相結合。而每個個體是不同的,個體與人性相結合,則表明我們要打破對人性生之善惡的固定不變的認知,而肯定人性是可以不斷生成變化的。也就是說,對于人性,不可僅言性之始,更重要的還要看到性之成。在荀子那里則表現為積偽而成的圣人之性,也就是說,圣人不是生來就是圣人的,亦是通過不斷積偽而成的。

三、仁且知焉——積偽以成性

通過前文對荀子人性論的分析可知,荀子言性惡不是目的,而人最終會成為什么才是他所最終關注的。而荀子所關注的核心也不只是人生來之性若何,因為人生而離其樸,生而有其情性、欲望、心知。此在天者也,而非在人者也。荀子還關注人通過積偽(為)而成的性若何,此在人者也。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通常的觀念里,人性有確定的內容,生來就已確定下來,或善的,或惡的,等等。徐復觀先生以為,荀子所言之性與告子所論生之謂性,有同然之意,將性作為限定性的、固定不變的“天之就也”之性,而未注意到荀子所言積偽而成的日生日成之性。在荀子那里,生來如此的是天予之;日生日成的,則是人予之。天予之者,天之就也,生來如此也。人予之者,積禮義,為禮義,積善為善,日生日成而不同于禽獸者也。因此,在荀子那里,生來如此的只是性之始,而性之成則是后天積偽(為)的結果?!兑讉鳌贩Q之“成性存存”[20],《大學》謂之“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盵1](P198)而王夫之闡釋得最為明白,他在《尚書引義·太甲二》中說:“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則日成也?!盵21](P55)性日生日成,其中關涉習與性成,正如荀子所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勸學》)

當然,要理解荀子日生日成的人性論的最終生成目標是什么,就要弄清楚荀子理想人格的最終境界是什么。荀子在《勸學》篇中已經講明:“學不可以已”,學之“終乎為圣人”。圣人是荀子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而圣人又是什么樣的人呢?荀子曰:“仁智之極也,夫是之謂圣人?!?《君道》)圣人者,仁智之極也,所以仁且知是荀子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也是荀子日生日成的人性論的最終完成階段。

荀子在《解蔽》篇中盛贊不蔽之福,而以為古之賢圣者,皆仁知且不蔽:“鮑叔、寧戚、隰朋仁知且不蔽?!薄罢俟?、呂望仁知且不蔽?!笨鬃右唷叭手也槐巍?。其實,荀子如孟子一般也是極重視仁義的,《荀子》文本中亦大量出現仁、義等內容。荀子曰:“將原先王,本仁義”(《勸學》),君子養心“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行”《不茍》),“以為仁則必圣”(《仲尼》),“圣人也者,本仁義”(《儒效》)。在荀子那里,圣王非獨仁之謂也,而乃仁且知焉。故荀子在《君道》中說:“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薄爸?,圣人也?!薄叭屎窦娓蔡煜露婚h,明達用天地理萬變而不疑……仁智之極也。夫是之謂圣人?!惫嗜手畼O,夫是之謂圣人,圣人之性,仁且知焉。更為可貴的是,荀子認為,圣人也不是天生如此,要不斷積禮義,在為禮義的過程中成其圣。換言之,圣人仁且知之性也不是生來如此的,圣人之性是在不斷積偽過程中日生日成的。正如荀子所言:“圣人也者,人之所積也?!?《儒效》)

仁且知,是荀子所言生成性的最終完成,而實現的主要途徑即是“積”。荀子言:“積善而全盡,謂之圣人?!?《儒效》)“圣人也者,人之所積也?!?《儒效》)“積善成德”,圣人亦在不斷積善為善、積禮義為禮義的過程中漸善與性成,進而最終達成仁且知的圣人之性的生成,如荀子所言:“真積力,久則入?!?《勸學》)久之,則習與性成,善與性生。

仁且知的人性完成,亦是一個不斷積、偽(為)的過程,由此積而善與性成,仁且知焉。故荀子極其重視學,重視禮義師法,以為“圣可積而致”(《性惡》)。故《勸學》所言“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睌涤薪K,而義須臾不可舍,“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所以“涂之人可以為禹”。

“涂之人”積善不息亦可成圣也,故荀子以為涂之人皆可以為禹者,何也?“涂之人伏術為學,專心一致,思索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性惡》)“涂之人”,伏心學禮,思慮孰察,積善不息,積善而成德,積久而不息,久之則通達于神明,參贊于天地,而成圣成賢,習與性成,而最終實現仁且知的人性的生成,故荀子曰:“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勸學》)又言:“人無師法,則隆性(生)矣;有師法,則隆積矣?!?《儒效》)人之積,實離不開師法的作用。又言:“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修身》)“禮者,人道之極也?!?《禮論》)“積禮義而為君子?!?《儒效》)積者,積禮義也,即禮義以成其君子。

仁且知的人性生成關鍵在于“積”,“涂之人”能否實現圣人之性關鍵亦在于“積”。荀子曰:

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情(“情,亦當為積”[3](P145))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習俗移志,安久移質。并一而不二,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

……

故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恐税傩?,積善而全盡,謂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為之而后成,積之而后高,盡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積也。人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斲削而為工匠,積反貨而為商賈,積禮義而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繼事,而都國之民安習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故人知謹注錯,慎習俗,大積靡,則為君子矣。(《儒效》)

此即是人“從天之就也,不可為也”的生性(“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在知性的作用下,注錯習俗,不斷積靡。人化性(情性、欲性)積偽,人心復其道心,小人為君子,涂之人成堯禹,皆人之所積也。若涂之人可以為禹而未成禹者,因其不積也。積善而全盡,終至于圣人,仁且知焉,通于神明,參與天地矣,乃所謂“圣可積而致”(《性惡》)。

荀子又言善偽(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性惡》)荀子每言性惡,必與其善者偽也,所以不能將性惡單獨拎開看,性惡要與善偽(為)并著看,而且善是偽(為)出來的。荀子在《性惡》篇中又言:“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薄笆ト嘶远饌??!薄笆ト酥酝诒?,其不異于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眰我舱?,人之可為者也,圣人之性與人同,之所以異于眾者,緣于圣人能偽(為)也,小人可以偽(為)而不肯為者也。偽(為)何者也?偽(為)禮義者也?!皞握?,文理隆盛也……性偽合,然后成圣人之名?!?《性惡》)圣人能偽(為)禮義,而成圣人之名。

積禮義,偽(為)禮義,仁且知的圣人之性得以日生日成,所以人性的完成不在始也,而在終成。此君子、小人之所別也,人能積禮義則為君子,不能積禮義則為小人。君子、小人豈有定哉?在積不積、偽(為)不偽(為)也。圣人亦非生來就圣心完備,圣人亦在積禮義、偽(為)禮義的過程中不斷生成仁且知的圣人之性,而最終成其圣。

結 語

雖然荀子未如孟子般直言人之性善,然而荀子卻開辟了積偽(為)以成性的理路,給人性與個體性相結合的現代性轉化提供了思路。當然,在荀子那里,性有情性、欲望之別,性、情、欲是不分的。荀子言善惡是從禮義與人倫并治的角度言說的,而其所言的情性、欲望,如果順遂放縱,雖然有流于惡的傾向,但是情感與欲望本身不是惡的。荀子雖言性惡,然不否定“涂之人”皆可為禹,因為人還有可以知之性。此所謂心之知也,心能知道、可道,知禮義、行禮義,人之為善不為惡,在于此心也。此虛一而靜的大清明之心,能讓人可道而不可非道,積禮義為君子而不肯為小人也。當然,以上所述此等情性、欲性、知性等,皆是天之就也。荀子所言之性還有生成性,是人在不斷積偽(為)的過程中所實現的性日生日成。此時之性亦不是生之所謂之性,而是在不斷積禮義、偽(為)禮義的實踐過程中實現了人性的自我生成。此“生成性”終極所至便是那仁且知而不蔽的圣人之境,而仁且知也意味荀子人性論的最終生成,也意味著人性的現代性轉化的可能。

猜你喜歡
性善情性性惡
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當代孟子性善研究綜述
劉月華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荀子不是性惡論者
宋本《荀子·性惡》全文校注
荷風
題柿子樹
從善的內涵論孟子性善
荀子人性論研究綜述
處境與心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