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教學:以意象鑒賞涵養“趣味”

2023-04-23 09:12解生華
關鍵詞:古詩教學趣味小學語文

解生華

摘要:古詩教學中的“趣味”涵養,需借助意象鑒賞,觀照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層面:以“象”得“言”,涵養語言趣味;以“象”釋“理”,涵養思維趣味;以“象”溯“志”,涵養審美趣味;以“象”尋“意”,涵養文化趣味。

關鍵詞:小學語文;意象鑒賞;古詩教學

朱光潛先生認為,“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因為一切純文學都要有詩的特質?!x詩,就要從看來雖似容易而實在不容易做出來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學會了解這種地方的佳妙,對于這種佳妙的了解和愛好就是所謂的‘趣味’”。[1]這里的“趣味”,意味著能感受作者遣詞造句之妙,感受作品背后蘊含的微妙情思,以及藝術表現形式等。

古詩教學中的“趣味”涵養,還需借助意象鑒賞。意象是古詩的基本要素。詩人正是依靠意象來言其志、抒其情,以“有盡之象”抒發“無窮之意”的。從意象鑒賞的角度看,古詩的“趣味”主要體現在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等四個層面。

一、以“象”得“言”,涵養語言趣味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鑒賞離不開對語言的咀嚼和玩味?!保?]“象”雖多是自然客觀之景、物、事,但一入詩中,便浸潤了作者的情韻,附著了作者的感情。作者通常會運用語言描摹“象”。因此,古詩教學應在語言上細細品味,涵養語言趣味。

例如,《芙蓉樓送辛漸》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寫作此詩時,王昌齡任江寧縣丞,好友辛漸前來探望。離別之際,王昌齡一路陪同,從江寧直到丹陽,從一座城送到另一座城,足見兩人的友情之深。所以,詩人一下筆,便飽蘸著自己對朋友的深情厚誼。詩人明寫“雨”“山”這兩個實景,又以“寒”“孤”兩字分別加以修飾。那種朋友即將離別之時的不舍、悲傷之情得以迅速渲染開來。此處的雨和山,已經不再單純是大自然中的雨和山,而是附著了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感——以作者之意,觀自然之象。

教學中,可分五步來鑒賞語言表達之妙,體悟語言運用之趣:

第一步,尋找“象”——山與雨。第二步,關注暗含作者情感的“寒”與“孤”,并想象畫面。補充王昌齡送辛漸的地點,讓學生感受朋友之間感情的深厚。第三步,引出移情于景的表現手法,明確詩人是把自己內心的凄涼與苦楚,轉移到了“山”與“雨”中。第四步,讓學生聯結自己的體驗,進一步感受移情于景的表現手法。第五步,拓展王昌齡的其他送別詩。比如《送張四》中的“別后冷山月,清猿無斷時”。山月之“冷”,猿啼之“清”,是作者在“別后”的冷清感受。

這樣由“象”進入古詩語言鑒賞的嘗試,著眼于古詩的整體教學,而非將字詞獨立于古詩之外,做枯燥的分析說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切身體會到了作者在詩句中蘊藏的情感、表達這種情感的形式之美以及獨特的語言表達風格。

二、以“象”釋“理”,涵養思維趣味

許多古詩具備理性思維,以生動的“象”來闡釋深刻的理。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品讀過程中感受這份理趣。

例如,朱熹的兩首說理詩《觀書有感》,入選五年級上冊的語文園地八。詩人借助鮮明可感的形象,把“只有多讀書,才能保持智慧”和“讀書一旦有所悟,就能很輕松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之理闡釋得清晰透徹。

《觀書有感(一)》的意象,聚焦“方塘”“天光云影”等客觀事物。展開想象,我們可以進入這樣的意境:一方水塘清澈見底,如一面銅鏡;藍天、白云都映照在水中,令人向往。第二首詩敘述了兩種現象:“蒙沖巨艦”之前因為水少而枉費人力推移;春水初漲后,卻能自在水中航行。兩首古詩,共同的意象都是“水”。區別在于,一個意指水“清”,另一個意指水“深”??墒亲x到這里,關聯詩題,學生一定會產生疑問:題為“觀書有感”,整首詩卻沒有一個字眼提到“書”,詩人究竟“感”到了什么?

教學中,教師應指點學生把內容和題目關聯起來思考,體會詩人此處說理的佳妙。具體可做如下操作:

當學生借助想象理解了《觀書有感(其一)》的內容之后,從課題入手,點出“觀”與“感”。再對照詩句,引出質疑:詩歌寫的是池塘的水清,和讀書沒有關系,為什么題目是《觀書有感》?詩人究竟在讀書之后感受到了什么?或者說,詩人的描寫和讀書有什么內在的聯系?據此展開交流討論與分析,意在引導學生理解:詩人全部的語言,就是為了表現這自然之境——“清”。進而揭示“清”的秘密——源頭活水?!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字面上是在談論池塘水清澈的原因,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流水不腐”,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只有在學習中不斷積累、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保持進步。

這樣的遞進分析,讓學生較為輕松地理解了朱熹此詩的特色——“寓理于詩”。教學第一首之后,再讓學生利用之前悟出的“佳妙處”,自主研讀交流《觀書有感(其二)》中的意象時,學生便會有意識地聚焦“蒙沖巨艦”與“江邊春水”的關聯,感悟讀書多的好處,品析古詩的理趣。

三、以“象”溯“志”,涵養審美趣味

中國文學本就有托物言志的傳統。古詩品鑒,需要關注“意象”中有無寄托。如果有,就需透過意象的表層,追溯其內里,發現作者表達的目的。教學中,需要透過對意象的審美,引導學生感受詩人的志向和寄托。

例如,《芙蓉樓送辛漸》除了運用移情于景的表現手法外,還提供了“冰心玉壺”的意象,值得咀嚼品味。王昌齡借此向世人表明自己無論遭受怎樣的打擊,始終“初心不改,我心永恒”之美好品質。此后,這一意象成為經典的審美對象。

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探究“冰心玉壺”的寄托所在,關聯作者的人生境遇,從而以“象”尋“志”,感受詩人獨特的精神品質。首先,可借助注釋和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玉壺的特質:晶瑩、純潔。其次,讓學生借助圖片,感受“冰”融入“玉壺”時的特質——從外在看,晶瑩純潔;往內里看,仍舊是晶瑩純潔的。這樣的內外一致,讓人很快便能總結出“冰清玉潔”“表里如一”等品格。再次,閱讀岑參的《逢入京使》后比較質疑:“分隔萬里時,給親人報平安最為重要。為什么王昌齡卻要說‘一片冰心在玉壺?’”查找資料,關聯作者人生境遇,學生就會認識到:王昌齡27歲出塞參軍,無功而返;30歲參加科舉,中進士,出任九品秘書省校書郎;34歲再次參加科舉,出任汜水縣尉;40歲為張九齡叫屈,得罪李林甫,被貶嶺南;44歲無罪返回,擔任江寧縣丞,他的人生志向與人生境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便如此,他也志向不改、表里如一,面對非議不趨炎附勢,心如玉壺一樣,具有高潔美好的品質。

像這樣帶有寄托趣味的古詩,教材中還有很多。比如《石灰吟》《馬詩》《竹石》《墨梅》《卜算子·詠梅》等。這種經典的表達方法,需要我們以“象”溯“志”,由物及人,在追溯中涵養自我的審美趣味。

四、以“象”尋“意”,涵養文化趣味

經典的古詩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方面反映了諸多文化現象,富有深意。教學時,還應以詩中的景、物、人、事為抓手,探尋言有盡意無窮的“象”背后的文化趣味。

例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愛國詩人陸游六十八歲時所作,描寫了大好河山的壯美,表現了中原淪陷區百姓對宋王朝收復中原失地的期盼。這首詩中,一、二句涉及“河”和“岳”兩個意象,即黃河和華山。教學時,教師往往會以“三萬里”“五千仞”這兩組夸張性的描述引導學生在想象中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實際上,可以引導學生去探究作者選擇“河”“岳”的深層原因。

其實,從表層看,“三萬里”河,“五千仞”岳是就黃河、華山的形態而言的,但陸游選取這兩個意象,意并不止于此。黃河與華山對中華民族有特別意義:“華夏族”就是在黃河邊,歷經炎黃兩帝,融合其他部落才成長、壯大起來的,黃河就是“母親河”;華山則是古代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的“華”,就源于華山。教學中,教師不妨引領學生分三步探究“河山”。第一步,借助“三萬里”“五千仞”,配以景色圖片,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黃河、華山的壯美。第二步,拓展相關資料,了解黃河與華山對于中華民族的意義。第三步,對比北宋與南宋時期的地圖,發現陸游創作這首詩時,“黃河”與“華山”早已淪陷。當學生有了以上認識,他們對本詩意蘊的把握就會走向文化理解。

對古代詩人而言,詩歌創作本身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之一。因此,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方面的趣味,往往在一首古詩中會有整體性的表現。教學中,可根據實際情況有所側重。

參考文獻:

[1][2] 任翔.文學的旅程[M].濟南:濟南出版社,2016:153154,59.

猜你喜歡
古詩教學趣味小學語文
午睡的趣味
關于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研究
古詩教學如何激發情感體驗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古詩教學研究
優化朗讀技巧,提升語文實效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讓多媒體課件為閱讀教學助力
撥動情感之弦,讓語文課堂綻放精彩
妙趣橫生的趣味創意
趣味型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