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下民俗文化的現實困境和發展路徑

2023-04-23 00:18滕慧君任聰聰石麗芬
呂梁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民俗文化文化

滕慧君,任聰聰,石麗芬

(大連醫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

黨的十九大上,針對如何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黨和國家提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2022年,在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業農村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未來5年“三農”工作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農業強國[2]。2023年3月5日,在全國兩會上,“鄉村振興”作為高頻熱點詞不斷被討論、熱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持續抓緊抓好農業生產,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3],對新時期農業農村建設提出了新要求。要實現鄉村振興,繁榮民俗文化是重要抓手。民俗文化出生于鄉村、繁榮于鄉村。研究民俗文化,必須放到鄉村振興這盤大棋中去。

“文化”最早應用于《易經》賁卦彖傳?!坝^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盵4]此時的“文化”更側重于“以文教化”?!懊袼住币辉~在古代中國多用于民生民眾上。在《管子·正世》一書中,提到“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從事?!北疚奶岬降拿袼孜幕侵钢哺谥腥A民族五千年歷史中形成的、在世代延續中傳承下來的人民大眾所創造的傳統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社會文化。物質民俗文化是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所產生的,以衣食住行為主要內容的物質載體文化現象。精神民俗文化是集中體現人民群眾精神風貌、理想情懷的一種無形的心理文化,一般包括民俗宗教、信仰、道德、禮儀、經驗知識等。社會民俗文化是指人們在特定條件下所結成的社會關系的慣制。它所關涉的是從個人到家庭、家族、鄉里、民族、國家乃至國際社會在結合、交往過程中使用并傳承的集體行為方式[5]。

一、在鄉村振興視域下傳承民俗文化的價值意義

民俗文化從鄉村中來,也終將回歸到鄉村中去。傳承民俗文化有利于尋根溯源,廣泛凝聚共識;有利于更好地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助力鄉風文明建設,促進鄉村振興。

(一)傳承民俗文化可以尋根溯源、凝聚共識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開篇提到:“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盵6]9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是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下,人情化、傳統化是鄉土社會的主要特點?!班l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地之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變動”[6]11,使人際關系較為固定,形成了“熟人社會”。在這樣的“熟人社會”下,秩序的維持、禮的維系是依靠社會所累積的經驗,也就是費孝通先生所講的——“傳統”。而在傳統的傳承下,逐漸形成了“儀式”,世代傳承中就構成了調整人們行為的“禮”。隨著“禮”的形成,鄉土社會的變遷就變得簡單起來。共同的心理認同和文化認同,維系著歷代社會成員。雖然地域空間有所變化,但是流傳下來的“禮”,提供了熟悉感與聯系,產生了良好的維系作用。民俗文化就是這些“禮”不斷傳承、流轉下來的文化基因。它不僅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文化、春耕秋收的時序節令、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也包括祭祖祭天的祭祀傳統、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精神追求,甚至包括世間皆苦、普度眾生的宗教信仰。這些民俗文化作為聯系的紐帶,可以弄清楚我們從哪里來,尋根溯源,深化歷史記憶。同時,通過這些民俗文化可以從情感上連接人與人、人與土地的關系,凝心聚力,增強民族的認同感與向心力,從而堅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舉鄉村振興、民族復興大旗的今天,凝聚人心、匯聚力量。

(二)傳承民俗文化可以更好地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22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盵7]民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與人文特色。民俗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凝結著五千年來人民群眾安身立命、為人處世、民風民俗、禮儀禮節的獨特智慧,蘊含著敬畏天地、天人合一、勤勞樸實、明德知禮等的精神財富,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力量。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樣的背景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和挑戰。面對這樣的歷史時期,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提出要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因此,以傳承民俗文化為載體,展現我國五千年來的的鄉土文明、歷史文明,有利于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鄉村振興以及民族振興奠定堅實的文化根基。

(三)傳承民俗文化可以助力鄉風文明建設

鄉村振興是全方位、全過程、全階段的振興。文化振興是其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盵8]深入挖掘傳統民俗文化等優秀文化資源,承繼其中的勤勞樸素、敬畏自然、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等的傳統精神美德,利用多種渠道如版畫、公益廣告、文化長廊、祠堂等資源要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摒棄民俗文化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的、落后的、低俗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提升鄉村人民的精神文明水平。我國鄉村民俗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價值理念、理想追求自古就有凝聚人心、教化群眾、規范禮儀、穩定大局的重要作用。只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揮其正向功能,提升社會精神文明程度,就能助力鄉風文明建設,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民族復興大局。

二、鄉村振興視域下民俗文化傳承創新的現實困境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演進,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成為大勢所趨,我國鄉村社會正在經歷轉型與變革。這樣的背景下,民俗文化面臨傳承不足、創新不足、投入不足的現實困境,為民俗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帶來一定的挑戰。

(一)民俗文化傳承不足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盵9]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提出的重要論斷。這段話強調了繼承與創新的重要關系。只有善于繼承才能更好的創新,做好繼承對于開拓創新具有重要的基礎性意義。當前,民俗文化面臨傳承不足的重大問題,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民俗文化傳承主體逐漸流失,傳承意識逐漸淡薄。隨著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劇,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人才走出鄉村,走進城市,留在鄉村的大多是老年人、婦女與幼童。鄉村社會青年流失、人才流失嚴重,老齡化凸顯,民俗文化的傳承主體也在逐漸流失。同時,鄉土社會又多是“熟人社會”,“不但文字是多余的,連語言都并不是傳情達意的唯一象征體系?!痹谶@樣的熟人社會,鄉村群眾更缺少將現存的民俗文化撰寫下來的意識。他們認為無需專門的學習,在每一個民俗節日、每一個特殊時節、每一次祭祀膜拜中就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一代又一代人,并且在世代傳承中延續至今。但是隨著青年人的外出,新的傳承無以為繼,慢慢地民俗文化的傳承失去了人力支持,面臨著后繼無人、脫節斷裂的局面。二是沒有探索如何多渠道傳承民俗文化。當前,民俗文化散落于鄉村社會中,散見于衣食住行、民風民俗、禮儀禮節等的各個方面,不成體系也不規范。要使民俗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發揮更大的功能和更大的價值,就需要對其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與挖掘,利用現代化網絡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民俗文化的傳承,形成文化優勢,助力鄉村振興。

(二)民俗文化創新不足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黨中央針對傳統文化發展與傳承問題做出的獨特回答。當前,民俗文化除了傳承不足,也有創新不足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就民俗文化自身而言,其在歷史的發展中已經逐漸定型,自身缺乏創新性。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有言,“他們個別的經驗,就等于世代的經驗。經驗無需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盵6]33這句話描繪了在鄉土社會中,人們只需重復世代積攢的經驗即可度過一生。對于民俗文化,也存在著費孝通先生所描述的鄉土社會中的這種問題。民俗文化已經經歷了五千多年世代鄉村人民的重復累積,已經是“被實踐證明了符合鄉村實際、適合當時時代發展要求的文化?!币虼税l展到今天,一方面,鄉村群眾對民俗文化缺乏創新意識,已經固化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受“經驗無需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的影響,鄉村民眾只需要保存現有的鄉俗文化,無需對其進行創新創造。二是就當前的時代背景而言,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與現實社會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的時代呼喚新的文化。當前民俗文化依然有著許多不合時代、有礙發展的部分。這些與當前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不相適應的,與時代發展的現實需求也是不相適應的。文化不是過去,而是現在,還要面向未來。時代在發展,民俗文化也要發展,如果只是停留在過去,不能創造性轉化,終會為時代拋棄。

(三)民俗文化投入不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問題,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自信等的重要論斷。相應地,黨和國家對文化投入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但是在民俗文化層面,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投入較少。首先是對人力的投入力度不足。在鄉村本土青年人才流失的情況下,政府對人才的引進政策落實不到位,使得民俗文化傳承力量單薄。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在黨和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重大戰略中,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依靠人才、用好人才,才能推動民俗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其次在物力方面,主要表現為對民俗文化公共設施建設不足,沒有將民俗文化廣泛與公共設施相結合。民俗文化的物質承載方式,多以祠堂、古村落建筑、民俗壁畫等傳統方式體現。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一大批文化廣場、文化禮堂、文化驛站等城鄉新型公共文化設施相繼建成。然而,在實踐中,這些景觀設施逐漸成為擺設,淪為鄉村文化建設的“花瓶”,沒能真正在鄉村民眾心中落地生根。同時,對于民俗文化與公共設施的融合開發做得不到位。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與現實應用仍然是鄉村文化振興中面臨的重大課題。最后,對民俗文化的財政投資仍有不足。日前,財政部發表《關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報告提出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按照只增不減的原則安排1 650億元、增加84.76億元[10]。雖然國家針對鄉村振興大力支持轉移財政力度,但是具體放在民俗文化投入領域,傾斜不到位。隨著政府一級一級的落實,在基層鄉村政府的資金投入多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投入民俗文化的經費相對有限。這都不利于民俗文化的進一步傳承與發展。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民俗文化傳承創新的發展選擇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要繁榮民俗文化,以文化促進發展,解決當前民俗文化傳承過程中的困境與問題,就要以優化鄉村傳承民俗文化的主體、創新民俗文化傳承模式、拓寬民俗文化投融資渠道等方面為重點。

(一)優化民俗文化傳承主體

“民俗”是鄉村人民創造、使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傳承民俗文化,首先要優化傳承的主體,探索“鄉村+人才”內外聯動的雙向傳承機制。一方面,要回歸鄉村本土社會,增強鄉村內部傳承民俗文化的主體性功能。首先,要增強鄉村民眾“主人翁”意識,引導其參與到民俗文化的傳承中來。在鄉村民眾中挖掘有能力、有影響力的精英、元老,引導其成為民俗文化的傳承人。其次,廣泛開展民俗文化的宣傳與教育工作,使大批鄉村青年分子喜愛民俗文化、支持民俗文化,進而投身于民俗文化的學習與傳承中。最后,要加強對鄉村管理組織干部的培訓與管理,加強其對民俗文化的重視與保護,培養一批有能力、有文化、愛民俗的領導干部,使其成為民俗文化傳承發展的領路人,切實保障民俗文化的保護。另一方面,要面向社會,廣泛挖掘人才,加大人才轉移力度,使一大批人才投身于民俗文化的傳承中。首先,要加強專業人才的教育與選拔工作。通過專業培訓、企業合作、社會教育等方式培養與選拔一批具有民俗文化專業知識的人才。其次,在社會中加強對民俗文化的學習與傳承,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徒教育等方式引進大批的流動人才。最后,積極引導廣大青年才俊深入研究民俗文化、領悟民俗文化、傳承民俗文化,讓廣大青年在民俗文化中體會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學習民俗文化背后的家國情懷、對生命的敬畏、對他人的尊崇敬重,涵養人生觀、價值觀,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創新民俗文化傳承模式

推動民俗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方面要在民俗文化自身下功夫。深入挖掘民俗文化,進行有效的“揚棄”,將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舊風俗、舊思想拋棄,尋求民俗文化中積極向上、有利于社會發展且順應時代潮流的內容,與現代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利用多渠道進行民俗文化的傳承。第一,廣泛利用現代網絡等新媒體技術傳播民俗文化。2023年3月,《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11]?,F代社會是互聯網社會。民俗文化的傳承要大力利用互聯網技術,依托網絡平臺、虛擬技術進行民俗文化的傳播;利用微博、微信、短視頻APP等多種渠道傳承民俗文化。第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民俗文化。隨著黨和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等文件應運而生。非物質物化遺產作為可以有效保護民俗文化、傳播民俗文化的重要力量,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以“民俗”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共有春節、京族哈節、火把節等492個項目??梢?當前大眾對申遺的接受度與積極性較高。要傳承民俗文化,就要繼續擴大非物質物化遺產的涵蓋面,鼓勵優秀的民俗文化申遺,加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與參與意識,使民俗文化代代相傳。

(三)拓寬民俗文化投融資渠道

鄉村振興,資金投入是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加強對民俗文化的財政轉移力度?!吨腥A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國家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h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優先保障用于鄉村振興的財政投入,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12]。黨和政府要繼續加強對鄉村振興的財政轉移力度,擴大財政支出,推動鄉村振興的資金支持力度?;鶎诱瀼芈鋵嶞h和國家的財政轉移支持方針政策,加大對文化的投入力度,使鄉村文化建設有穩定的資金支持,提升群眾參與文化生活的幸福度,促進鄉村振興。另一方面,多渠道吸收社會資金,探索企業、社會組織、政府三重財力支持。繁榮民俗文化、實現鄉村振興,單靠政府財力支持是難以實現的,要多渠道吸收社會資金。完善融資渠道,推動民俗文化內容創新,探索文創產品、文化產業等融資模式,吸引企業、社會組織進行投資,有效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同時,提升民俗文化的吸引力,加強企業、社會組織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引領其自覺投身于民俗文化建設中。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而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文化振興是重要組成部分。民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人民智慧的體現,蘊含著風俗習慣、思想觀念、道德規范、是非標準、理想追求等。傳承民俗文化,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增強文化自信、實現鄉村振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的意義[13]。當前,民俗文化傳承也面臨諸多問題。只有直面困境、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猜你喜歡
民俗文化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鄉的民俗文化街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熱貢地區民俗文化中的潔凈觀與實踐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談
誰遠誰近?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兩岸民俗文化薈萃福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