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的三個維度

2023-04-24 14:11鄭煥釗
探求 2023年6期
關鍵詞:嶺南文化雙創價值

□鄭煥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造性轉化,就是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盵1](P203)嶺南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其邏輯是讓嶺南文化“活起來”,對當代社會產生影響,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成為中華民族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嶺南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一般意義上往往指向文化遺產的保護、文化事業的發展與文化產業的繁榮等層面,這是一種文化的“機構定義”[2](P15-16),是從文化的狹義層面來定義。這種定義固然具有機構實施的便利性,具有“為了管理、制定政策、計劃、籌措資金和貿易的目的”[2](P16),但這種對文化的運作、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卻存在著對文化的狹隘理解。文化的活化只有融入到日常生活,適應當代人們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才能真正獲得創造與創新。因此,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需要超越這種“機構定義”,立足于文化作為一種整體性的生活方式的視野來開展。

一、價值維度:以還原性闡釋推動嶺南文化與當代文化價值的融合

文化價值內涵的改造,從根本上需要進行價值系統的整體闡釋,以從中真正地把握這一文化價值形成的歷史過程,理解嶺南文化的發展演變。文化的價值生成與融通,也同樣需要在一個系統性中、在一種立體性的動態中才能得以理解與完成。孤立、抽象的意義闡釋,實際上是對文化的時空抽離,也就難以使文化重新回到生活土壤之中。嶺南文化價值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首先需要立足對嶺南文化的系統性闡釋,在這一歷史動態過程中,把握嶺南文化的體系、在中華文化中的位置、嶺南文化的歷史源流與當代發展等層面所展現出來的價值內涵。

“文化系統的還原性重建”與“文化的當代創新”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在這里,“還原”并非指自然科學中將整體進行元素化約的還原方法論,而是一種歷史時空復雜性與整體性的回歸。因而“還原性重建”恰恰是打破對嶺南文化的固有的基于特定理論闡釋的認識論局限,而是在一種更為復雜的歷史與地理時空整體性脈絡中,彰顯其更為豐富的價值層面,“還原”性重建是進行批判性創造與創新的基礎,“還原”性闡釋更是文化活化的必經過程,能夠使不同文化元素重新在一個文明的系統中得以展現其結構與關系,“還原”性闡釋才能在一個整體文化形態中尋找到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之間的融通路徑。

正如學者李宗桂教授所言,從文化價值觀的層面看,嶺南文化包括古代優秀傳統文化、近現代革命文化和當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3]嶺南文化價值與當代價值耦合,既需要充分對嶺南文化從古至今發展的歷史與文化邏輯進行整體性與貫通性的闡釋,從中尋繹嶺南文化的價值生成的邏輯,使其與當代社會發展的文化邏輯進行“視界融合”,形成耦合效應,包括對嶺南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務實性的價值基于歷史時空—行為主體—價值觀念的重建與承傳,也需要分階段、分層次地進行還原性闡釋與整體性重構。

比如對古代嶺南文化價值的系統性重建,就需要包括考古學、文獻學在內的基礎學科研究的深入。近年來,嶺南考古的新發現,就將嶺南文化的源頭再向前推進,顛覆了固有認為嶺南文化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從而將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重新的界定,認識到嶺南文化與嶺北文化如何在互動中促成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4][5]這種研究,可以說極大地推進了嶺南文化體系的重構、重新定位了嶺南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位置,不僅能夠更新人們對嶺南文化發展演變的歷史脈絡的認識以及文化互動創新的歷史過程中的認識,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華文化的演變發展以及中華文化的價值意義,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和完善”[1](P203)。

又如對近現代嶺南文化的重建,我們不僅要發現嶺南文化是中國近代革命文化的發源地,更需要花大力氣對嶺南革命文化的時空勾連及其與中國紅色革命整體性進行重建。比如河源龍川等地的“紅色交通線”,在中國革命歷程中如何實現了革命種子與力量的轉移與保存,又如何通過“紅色交通線”勾連了港澳與中國內地的革命脈絡。而這種重建,可以極大地豐富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近代走向世界的認識維度,進而增強革命“樞紐站”的新認識。再如,近期學者通過對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廣東歷史檔案的重新挖掘與闡釋,重新認識改革開放早期港臺流行文化如何通過廣東進入內地,影響中國改革開放,尤其是思想文化的進程。[6]這就對廣東當代文化價值的闡發提供了新的層面。

這種對嶺南文化價值的還原性闡釋與系統性重建,不僅是對嶺南歷史文化資源所進行的整體性保護和繼承的基礎性工作,更是重建嶺南文化精神價值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耦合效應的關鍵性工作。這是因為,歷史文化資源的整體性保護和傳承,不僅在于對歷史文物遺產的物質性保護、修復、記錄與呈現,更包含著對其歷史時空、發展脈絡與價值邏輯的整體性、系統性的闡釋與重建,后者是歷史性與文化性、物質性與精神性實現統一的路徑。而嶺南文化價值的當代融合,從根本上就需要以對嶺南文化精神的生命與個性的鮮活呈現為關鍵,我們只有在特定歷史時空中,具體歷史人物或群體的行為反應與價值選擇中才能真正體驗和感受特定文化價值的深刻意義。

因此,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需要以嶺南文化系統性還原闡釋與重建為基礎,以當代社會價值需求為導向,推動嶺南文化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耦合,使嶺南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實踐維度:以生活方式塑造為中心實現與當代生活的融合

從功能上,文化或許可以作為一種精神價值啟示著不同年代的人們,使其從中獲得啟迪與智慧。但從文化存在的形態上看,文化并非一種孤立的、抽象的觀念存在,而總是與其物質與實踐的現實載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總是作為特定民族與社會的整體的生活方式被表征。英國文化理論界雷蒙·威廉斯將文化視為“一整個生活方式”[7](P403),正是基于對文化的存在的整體性的理解——特定的社會結構影響著人們的心靈結構,并進而形成特定的文化。從這一層面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區別,可以說從根本上在于整體性的生活方式的變遷所帶來的感知方式與心靈結構的改變。

文化總是存在于人類的精神生活與日常實踐之中,脫離開人類生活的文化是“死”的文化。而文化的實踐方式,從根本上要求我們改變那種“小文化”觀和自律的文化觀,需要從根本上將傳統文化視為一種“整個生活方式”,立足于衣食住行的生活基本層面,從更為系統互動的生活整體觀的層面上推動傳統文化的生活融入。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與創造,也就意味著需要使其能夠真正地融入到當下人們的生活方式之中,通過生活方式的實踐,進入到當下人們的感知方式與心靈結構之中。從這一意義上,從傳統嶺南文化、近現代嶺南文化到當代嶺南文化,我們可以看到其以包容、開放、務實的價值姿態,不斷地融入到新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中,煥發出嶺南文化在不同時期的活力,同時也在重塑著不同時期的生活方式和日常文化,無論是開平碉樓、廣州騎樓,還是早茶文化和宵夜飲食,都是嶺南文化適應時代生活方式變遷,引領生活消費時尚的具體見證。

對于嶺南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我們需要讓更多的嶺南傳統文化適應當下的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融入到當下人們衣食住行的物質實踐與精神生活之中。在當下以創意產業推動社會經濟轉型升級,以體驗經濟主導人們日常消費的語境下,文化市場及其消費時尚成為塑造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方向標,這就意味著,從實踐維度推動嶺南文化與當代生活的融合,需要解決好嶺南文化在當下的產業融入與市場融入的問題,需要借助以創意產業為驅動力的文化消費時尚,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品牌化的運營和消費潮流的創造來實現。

首先需要從文化生產的層面上,以創意經濟驅動嶺南文化資源的產品開發與價值發現。我們不能局限于狹義的文化創意產業的范圍,而是要從“創意”在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為生產要素與資本的層面來理解“創意”在文化“雙創”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它不僅僅是一種“點子”,一種“想法”,而是文化與社會、經濟、技術相互跨界融合的驅動力,形成了“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創意經濟—創意社會”[8]逐步發展的發展邏輯,展現了創意的文化創新、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到社會治理的功能。以創意經濟為驅動力,進行嶺南文化資源的挖掘和開發,就需要立足更廣闊的社會生活與日常實踐,一方面從生活方式的整體層面對嶺南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性整理和挖掘,使嶺南文化資源涵蓋廣闊的衣食住行和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去尋找嶺南地域世代居民的生活實踐與意義表達的方式,形成嶺南文化資源數據庫;另一方面則要立足“日用”的物質領域與精神意義層面的廣闊空間,將嶺南文化作為創意,從內容表達、符號設計、產品研發和體驗打造等不同層次上,推進嶺南文化的創造與創新。

其次是嶺南文化品牌的建設、提升與活化。文化的品牌化,是通過對文化企業、文化項目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品牌元素的科學提煉、品牌形象的系統構建與文化產品的精準營銷等方式,以構建文化的核心競爭力與差異化形象,形成強大的無形資產和創意資本,從而提高文化企業、項目、產品和服務市場的影響力。通過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的拉動來構建文化品牌,是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路徑。落實到嶺南文化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傳統嶺南文化品牌的創新性發展亟待加強,尤其是大批嶺南老字號如何在當下新的創意經濟中發揮其長期積累的品牌效應,充分利用其在消費者中的口碑與聲譽,進行創意性轉化與生活方式的融合;其二,如何對當今嶺南文化的新品牌進行標識與彰顯,比如奧飛動漫、詠聲動漫、華強科技等文化科技企業所創造出來的新的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文化內容與文化產品,如何發揮其龍頭優勢,通過嶺南文化品牌化的重大項目的扶持,以實現嶺南文化新品牌的構建。

再次是嶺南文化消費場景的打造與營銷。在體驗經濟的背景下,文化、旅游、商業的融合成為當下文化消費與生活方式的引領方式。尤其隨著國人文化自信的增加,借助互聯網的網紅打卡與流量傳播的方式,年輕群體掀起“國潮”消費熱潮,為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當下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契機。實施嶺南文化“雙創”過程,要充分借助國潮消費的潮流,讓優秀的嶺南文化以生活方式塑造的形式進入到年輕人喜愛的消費場景中。近年來,廣州打造了一批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消費場景,比如永慶坊、北京路步行街、沙灣古鎮、黃埔古港、小洲村等特色文化街區與村落,比如正佳廣場的永正街等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商旅綜合體,以及充滿嶺南地方特色的博物館等,但從總體上看,嶺南文化消費場景的品牌化、傳播度和影響力仍然不足,亟待從嶺南文化生態的整體構建與消費生活的引領的層面上,增強嶺南文化消費場景的沉浸感與活力。

三、傳播維度:以數字化發展戰略促進嶺南文化與數字文明的融合

在傳播維度上,以數字化發展為戰略,促進嶺南文化的技術化轉化與數字化傳播,推進嶺南文化與當代以“技術—文化—創意”為整體的文化形態的融合。

從國家層面上,文化數字化發展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2022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家文化數字化發展戰略》。而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更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將“數字文化戰略”和“重大文化發展戰略”作為重要的文化發展抓手。實際上,文化數字化發展已成為世界文化發展的主流趨勢,也成為即將到來的人類數字文化時代的最重要的發展特征。立足于人類從工業文明向數字文明轉型的歷史進程,包括嶺南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的數字化發展,就不僅僅涉及到文化記憶的整理與記錄、文化面貌的重建與呈現、文化體驗的互動與生成,更從根本上關涉到數字技術及其主導的文化發展邏輯與社會經濟的運行邏輯,涉及到網絡原住民及其未來世代被數字技術及其文化形態所塑造的情感心理結構。

從根本上,數字技術對文化發展邏輯的影響,就在于數字技術以其強大的媒介融合與文化融合的雙重驅動,將有形的物質文化與無形的精神文化重構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通過將物質文化進行數字化轉化,以及精神文化的數字化重建,數字技術推動了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時空再造”與“世界重現”,同時,通過物質身體自我與虛擬身體自我的數字化連通與技術性區隔,數字技術釋放了人類主體性文化的多重向度。在這一意義上,人類文明與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將不僅可以獲得立體性重建與現象學還原,還進一步成為未來文明中的重要生產要素與數據資產。

在數字媒介及其文化影響下,數字文化的邏輯同時構成數字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與精神密碼:一方面,電子游戲中的運行機制成為社會生產組織機制的新模板,事實上,像美團這樣的企業就運用游戲玩家通關機制的設計邏輯來進行員工績效機制的設計,呈現出企業運作的“游戲化”。此外,包括教育過程的“游戲化”在內的不同社會機構的運作,都展現出數字文化邏輯的深層次影響。另一方面,誠如媒介環境學所展示的那樣,“媒介即信息”,數字文化已然成為一種深層次改變人們感知能力與情感心理結構的重要機制。

實施嶺南文化的“雙創”工程,是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明新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事業的長遠行動的重要構成。因而需要從未來的向度出發,立足于數字文明時代的文化發展邏輯、社會經濟運行邏輯與未來世代的情感心理結構,使嶺南文化與數字文明時代的文化進行有效的融合。近年來,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政策的推動下,嶺南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已經呈現出較為自覺的探索。比如嶺南非遺文化在抖音等短視頻上進行的數字化傳播,以適應年輕世代的時尚風格與互動傳播的方式進行嶺南非遺文化的展示與傳播,實現了其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的極大創造,促進了包括粵劇、粵繡、粵語在內的嶺南非遺文化在年輕網民中的影響力。[9]又如動畫電影《醒獅少年》將嶺南醒獅文化與動畫電影結合,通過故事化講述的方式所進行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表達,不僅極大地推動了嶺南醒獅文化的傳播度和影響力,更以醒獅少年的故事性情境的整體構建重建了嶺南文化的時空載體。再如《白蛇傳·情》將中國古典的白蛇傳傳奇故事,以粵劇藝術的表演形態,通過后期前置的拍攝技術進行數字仿真情境的唯美重建,推動了粵劇文化在內容題材、藝術表達與傳播方式的多向度跨界,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

值得指出的是,實施嶺南文化數字化發展戰略,廣東擁有強大的產業優勢與經濟優勢。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以其“開風氣之先”的開拓精神,成為全國網絡文藝最早的發源地和網絡文學作家的重要孵化地。2002年6月起點文化傳播公司在陽江成立,影響中國網絡文學進程的“起點中文網”正式運營,并探索中國網絡文學的閱讀消費制度(付費閱讀、會員制度)和文化出海(“起點國際”)。在它的影響下,廣東成了網絡文學的熱土。著名網絡作家如當年明月、南派三叔、天下霸唱、慕容雪村、李可等,都從廣東起步。后續網絡文學新生力量也不斷出現,多年來,廣東網絡作家數量和企業數量基本位居全國第一。

其二,憑借著龐大的產業規模、強大的集群效益和文化科技的融合優勢,廣東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數字文化生產強省,尤其在網絡游戲、電競產業、數字動漫、數字音樂等方面,廣東不僅有騰訊、網易、三七互娛、奧飛等頭部游戲動漫企業,歡聚集團(YY)、虎牙、網易CC 直播等一批電競直播龍頭企業,酷狗音樂、荔枝FM等數字音樂龍頭企業,更擁有完整的研發、運營、直播等產業鏈條優勢。無論是從業規模還是產值規模,都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廣東集中了全國37.7%的游戲產業人員,31.6%的全國電競從業人數,以及全國規模最大的原創音樂人。經濟規模上,2020 年廣東電競產業收入達1197.6 億元,占全國總產值的75.56%;2021 年廣東網絡游戲以2300 多億的產值占據全國總產值近8 成[10];而在數字音樂方面,單廣州一市的產值就占全國的1/4。除此之外,廣東游戲企業對國內游戲企業的投資占比為41.8%[10],借助資本的介入對全國游戲產業產生重要影響。毫無疑問,廣東已經成為全國最重要的數字文化生產的產業中心,數字文化也已經成為廣東影響全國乃至全球的力量新秀。

其三,憑借著外向型的經濟優勢,廣東成為中國數字文化海外輸出的重要基地。依托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國家文化出口基地(首批為天河區,第二批為番禺區),廣東加快推進互聯網、虛擬現實與數字媒體的融合發展,加大高質量數字內容產品供給,推動動漫游戲、網絡文學、電子競技、數字音樂等數字內容的創作生產,通過打造境外出海平臺和生態系統實施文化產品的本土化,推動網絡文藝的“出?!?。據相關數據顯示,廣東網絡游戲產業規模占全球的18.5%[11],2021年廣東省網絡游戲出口規模達到389.2億元,同比增長22.6%,占全國游戲出??傄幠5?3.9%左右。[12]

但我們也要看到,廣東數字文化的優勢更多呈現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其文化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的發揮。因而,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推動嶺南文化數字化發展,要進一步將廣東數字文化的產業優勢轉化為文化優勢,通過實施嶺南文化數字化發展戰略,充分進行嶺南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整理與提煉,利用數字文化經濟的內容生產的IP 化跨媒介模式,包括電子游戲、電競賽事和元宇宙等前沿數字文化產業的新技術新形態,打造嶺南數字文化的“故事宇宙”和“虛擬場景”,前瞻性地促進嶺南文化在數字文明時代的新的內容形態、產品形態、產業形態與消費形態的探索與引領。

四、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需要堅持的三種文化發展觀

結合價值、實踐和傳播三個維度,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需要堅持如下三種文化發展觀:

(一)堅持“大文化”的整體觀

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首先要突破嶺南文化的“小文化”視野,堅持嶺南文化與嶺南經濟、社會、歷史發展的統一觀,建立一種“大文化”的整體觀。從知識認知和學術研究的層面上,文化需要進行分類與細分,但文化的傳承與活化,只有將其重新置于文化與社會的整體中才能獲得其生命的根源與土壤,因而需要重建文化的歷史整體觀。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突破管理層面上的“小文化”(將文化視為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文化遺產)的“機構定義”,重新建立文化的系統觀和整體觀:一方面,在學術層面上還原、重建嶺南文化的歷史整體視野,在一種整體、動態的歷史過程中理解嶺南文化生成、發展的歷史脈絡及其價值形成的歷史機制;另一方面,又要在實踐層面上進行歷史文化資源的整體性的保護、傳承與轉化,在一種社會結構、生活方式與日常實踐的整體層面上,尋找嶺南文化與當代社會、生活與文化相互融合發展的路徑。

(二)堅持“活文化”的傳承觀

要擺脫嶺南文化的傳統與現代割裂的二元論,堅持嶺南文化的歷史與當下動態發展的一體觀,建立一種“活文化”的傳承觀。無論是作為整體的中華文化還是部分的嶺南文化,它們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就在于其內蘊在中華民族的思維習慣、日常行為和價值認同的深層之處,在于其在今天仍然能夠生生不息地得到傳承與發展。因此,實施嶺南文化的“雙創”工程,并不能預設嶺南文化傳統與當代割裂的兩元觀——不能將嶺南傳統文化視為與當下文化割裂的“博物館化”的存在,更不能將嶺南文化視為只是一種經由學者闡發的文化記憶——而是要在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當下的動態發展的一體性中,去深入地發現和研究那些仍然存活于當下的嶺南傳統文化,去尋找那些在當下已成功實現了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嶺南傳統文化,更要善于在當下新生繁榮的文化中去發現嶺南文化的當代發展。從而,既是要通過更為系統性的保護與傳承,更加品牌化的提升與活化,使其生命力從隱形狀態獲得彰顯,使其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成為一種文化自覺,從而真正產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價值心態;而且要在嶺南文化的當代傳承與發展創新的歷史中,尋找嶺南文化的生命力的根源,尋繹嶺南文化融入當下生活與文化的經由歷史驗證的經驗,更好地在新的歷史語境與文化形態中,探索嶺南文化與當代文化融合的路徑。

(三)堅持對嶺南文化價值批判性繼承與時代性創新相融合的文化發展觀

堅持嶺南文化的“大文化”整體觀和“活文化”的傳承觀,并不意味著對嶺南文化進行無區別、無反思的創新創造,而仍要堅持對嶺南文化價值的批判性傳承與時代性創新相融合的文化發展觀。盡管文化的發展受制于特定的歷史時空,但著眼于人類的當代境界、社會文化的未來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文明新形態的建設,包括嶺南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同樣需要進行批判性反思與傳承。比如嶺南文化的務實精神既是嶺南文化講求實干、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品質的精神根基,也是嶺南文化注重世俗生活,注重平民價值與日常煙火的重要的價值根源,但過于務實的價值向度,也導致嶺南文化往往缺乏對超越性價值的追求,在精神層面上缺乏對理想主義的探索,在思想文化和藝術文學中,就導致那種深度的人類性思考的不足以及思想精深的人文藝術的缺位。因此,既要堅持務實精神的一面,但同時嶺南文化如何培育基于務實而又超越務實的新嶺南文化精神,就成為嶺南“雙創”工程中需要去發展的內容。

猜你喜歡
嶺南文化雙創價值
嶺南文化名家
高淳區以僑聯雙創基地 助推“雙創”孵化成長、孕育未來
“雙創”浪潮方興未艾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一粒米的價值
嶺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養”課中的應用
“給”的價值
雙新雙創
在外來務工人員中普及社會科學知識與嶺南文化的教育
基于嶺南文化的生態意識培養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