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法治素養提升研究

2023-04-27 17:45彭詩宇曾麗瀅鄧曉蕾
現代商貿工業 2023年8期
關鍵詞:法治素養法治教育新媒體

彭詩宇 曾麗瀅 鄧曉蕾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成為時代發展大勢。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必須因應勢而動。本文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中還面臨新媒體融合度低、宣傳體系建立不完善、創新不足等困境,并通過原因分析提出了重視學生主體性、加大建設資金投入、打造專業教師隊伍等解決措施。使大學生法治教育活起來,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助力法治國家建設。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法治素養;法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8.065

新媒體指通過數字技術,經過互聯網等渠道,利用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娛樂的傳輸形態和媒體形態;具有數字化、交互性、個性化、超時空等特點。其中以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等多種即時通信軟件為典型代表。法治素養則是“指人們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感受法治文化、訓練法治思維、樹立法治精神、堅定法治信仰、依法維護權利與履行義務的修養和能力”。對于大學生而言,法治素養的提高主要依托高校開展的法治教育,這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當下,高校更要緊跟時代發展,在法制教育中發揮新媒體的優勢。

1?大學生與高校新媒體應用現狀

通過知網對“新媒體、大學生、法治意識、網絡、社交”五個關鍵詞的檢索,主要選取2019-2022年下載次數超過900的論文的數據進行統計,得出以下結論:

(1)大學生新媒體應用情況:80%以上的學生使用短視頻平臺,應用率上抖音居首位、B站次之;社交類的微信、微博、QQ的應用率均超過60%。艾媒咨詢21年的數據顯示,相對傳統的平面圖形或文字,36.2%的大學生更容易被動態視頻吸引;社交、學習、咨訊成了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目的三巨頭。

(2)高校新媒體應用狀況:高校主要通過官方新媒體平臺發布法治教育內容,圖片、文字、視頻是其主要載體。此外,以利用新媒體開展線上活動為主,如:線上講座、知識競賽等。所應用平臺中微信公眾號占100%、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占比大于25%、網站大于65%??梢妼W生與高校在新媒體的使用上具有較高重合度。

2?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提升面臨的困境

2.1?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提高困境

(1)新媒體融合度較低。與舊媒體相比,新媒體的互動性特征對學生無疑更具吸引力。但如今高校在開展法治教育時,依然沿用以“課堂灌輸”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只有“45%的老師使用新媒體推送過法治教育的相關信息,32%用新媒體與學生交流過”,總體看新媒體應用缺乏。再者,雖然多數高校都建立了官微網站、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平臺。但實際運營中,不同類型的校園媒體都有各自相對獨立的運行機制,互相之間缺乏聯動、補充,媒體管理也處于無序狀態。這不僅浪費學校資源,而且無法發揮媒體融合發展的力量,構成完整的傳播網絡。

(2)新媒體宣傳體系建設不完善。從宣傳模式看,各大高校搭建的新媒體平臺任是以部門或教師為中心的“主導受眾型”,和現狀下“受眾主導型”的宣傳趨勢不符。從傳播內容看,多為轉載原創不足,“68%的同學表示存在更新過慢、無專欄設置、相關線上資源少”等問題,并且許多信息都可通過檢索獲得,進一步降低了對學生的吸引力,可見在利用新媒體輔助大學生法治體系建構、拓寬視野等方面任有許多盲點。從平臺利用看,各大高校幾乎都停留在基礎應用上,難以形成校園特色,沒有充分發揮新媒體“多元化、互動強”的特點。

(3)新媒體運用創新不足?,F階段各高校傳播渠道在不斷拓展,但對其運用側重于舉行線上宣講等換湯不換藥的活動,更多地停留在了舊有的框架里自說自話,并沒有按“三貼近原則”,切實了解學生群體的真正需求和感興趣的東西。其次,與社會媒體相比,高校媒體處在校園這一相對封閉競爭壓力小的環境中,亦無經費焦慮,對工作的考核也多從行政管理角度,而非新聞傳播角度,因此更像是將行政的工作模式套用到媒體運營上,這樣的環境并不利于媒體人激活創新活力。

2.2?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提高面臨困境的原因

(1)沒有順應教育主體多元化的發展。從事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師以70后、80后為主,他們在工作中更依賴傳統媒體,而超過87%的學生表示對新媒體授課更感興趣,這就使老師與學生之間產生了差異和錯位。但在提高法治素養的過程中,聽取學生需求、獲得學生反饋同樣重要。其原因在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傳播媒介的多樣化,降低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成本,削弱了對老師的依賴性,數據顯示大于35%的學生會利用自媒體自行檢索法律知識;另一方面,新媒體帶來的“去中心化”使學生逐漸轉變為教育主體。二者共同反映了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法治教育主體多元化。對此,教育工作者要因時而動,跟上時代發展。

(2)媒體受眾定位并不明確?!盎ヂ摼W對于社會性的傳播系統的構建的最大改變是將傳統的以機構為基本單位的社會性傳播改變為以個人為基本單位的社會性傳播”,可見新媒體時代“個體可以作為傳播的基本單位”,呈現“多對多的交互式”傳播趨勢。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自然會對沿用傳統宣傳模式、政治宣講味兒濃、新聞味兒淡、趣味兒低的校園媒體不感冒。因此,想重新提高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打造用戶粘性高的社群,就必須順應當下“受眾主導”的發展,重新明確受眾市場,知其所感、供其所需,與學生話語體系交互。

(3)沒有完整的管理機制和明晰的媒體定位。就現狀而言,雖然成立了新聞中心、黨委宣傳部門,但管理人員的職業素養參差不齊;而且由于職能重疊,存在“一套班子兩邊跑”的現象;在實際宣傳工作中也往往是宣傳部門單獨負責,而非各部門互相協作,導致效力不高。其次,從傳播學和媒介營銷學的角度講,媒體想要獲得良好的發展,就要找準自身定位,并圍繞其生產相符的新聞內容,針對不同群體傳播,才能提高宣傳效率。但“同做一件事、宣傳同質化”在校園媒體中普遍存在,這并不利于各媒體發揮自身獨特優勢,培養自身特色。

3?大學生法治素養提升的重要性

3.1?完善大學生價值觀建設

人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后天教育對價值觀的塑造有極大影響。對大學生而言,大學不只是知識的殿堂,更是他們價值塑造、心理轉變、認識社會的重要階段。在新媒體的背景下,通過以大數據、云計算、VR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將法治教育融入大學生的成長過程,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成為新時代接班人必不可少的一環。

3.2?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32億,可見網民個人的法治高素養已是形成良好的網絡環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大學生在網民中占比大,增強他們的法治素養教育、學習相關法律法條,不僅有利于自身融入社會,也為打造健康、有序網絡空間做出了貢獻,同時營造良好社會風氣,維護了社會的和平穩定。

3.3?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強”,中國青年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責任有義務為追求社會進步而不懈奮斗。貫徹落實依法治國新十六方針即落實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大學生的法治素養并不會僅僅因為校園課程而突飛猛進,應當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利用時代便捷傳播、普及相關法律知識,提高自身的法治素養,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4?新媒體時代提升大學生法治素養策略

4.1?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育上,重視學生需求。不只是老師在授課方式的創新,其關鍵在于“將大學生納入法治素養提升的傳播和內容生產過程”?;诖?,教育者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建立龐大的學生基本信息數據庫,根據大學生的興趣、行為偏好等內容為其制定針對性地教育策略和教學內容,以提高其對所學知識的認可度。宣傳上,保證內容符合主流價值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個體創造力,即讓學生由教育內容接受者成為教育內容產出者。一來,學生作為受眾更了解當下流行的表達趨勢,生產內容大學生更喜聞樂見;二來,在獲取、整合信息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快速掌握相關知識,還能收獲成就感和滿足感,讓學生更有動力參與到提高法治素質教育的全程。

4.2?加快健全學校的法治素質培育保障

(1)加大新媒體軟、硬件投入。新媒體作為未來的發展大趨勢,各大高校更應該積極推動其在大學生法治素養中的應用,構建合理得多平臺運營體系。一方面,要合理運用政府對高校發展的扶持政策和資金撥款,在提高教學水平的同時為新媒體建設提供物質保障。另一方面,“術業有專攻”,聘用新媒體管理人才組建專業團隊,設計良好的管理機制,讓各媒體平臺規范運營、相輔相成。除此之外,利用社會資源進行新媒體教育投資,加快完善新媒體軟硬件設施,推動大學生法治宣傳教育的網絡化。

(2)打造專業的教師隊伍。良好的設施是基礎,法治教育的關鍵在于專業化的教師隊伍。首先,教師自身應當具備較高的法治專業素養,這是從教的重要前提。其次,在教學中能夠與學生展開積極的學習互動,并從中發現他們的需求;與學生交流時亦能保持平等的態度,對其提出的困惑可以給予及時、準確地解答。此外,是對新媒體的掌握程度。高??赏ㄟ^培訓等方法,讓教師熟練運用新媒體技術,把握各平臺、軟件的運作規律,并通過它們的數據反饋,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動態、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為實現真正的新媒體法治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3)整合、開發教育資源?!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在前面的基礎上,還要搭配優良的教育資源才能構建立體化的新媒體法治教育體系。教學上,以課程要求為中心。備課組可以對相關的法律知識、理論、優質學習視頻進行收集、匯總,通過教學軟件推送給學生。授課時綜合利用新媒平臺,用真實、典型的法制案例,幫助學生搭建基礎的法律體系的同時推進法治教育的數字化。宣傳內容上,則以拓展為主??蓢@社會熱點、國家政策、大學生切實生活需求展開。如“唐山打人事件”“五險一金”,前者可以科普其中涉及的法律知識,后者則是與大學生利益切實相關但可能并不了解的東西。更進一步,還可以通過“評論點贊或投票”機制,由學生選擇科普內容。此外,還可開通線上法律咨詢通道、開展各類法治活動。三管齊下,共同打造積極向上的法治知識學習氛圍、豐富法治教育的宣傳形式。

在大學生法治素養提升上,高校必須結合時代發展特征,深入了解新媒體的特性,充分思考新媒體與法治教育的關系,認真分析新媒體在法治教育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勇敢面對已有的困境和即將到來的挑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養,以實際行動助力法治中國的建成。

參考文獻

[1]盧翠榮,代俊蘭.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7(01):152160.

[2]李婭蕾,徐志穎.當前大學生法治教育存在問題及解決思路探析——以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為例[J].昭通學院學報,2021,43(05):108112.

[3]尹金淘,鄭曉思.大學生新媒體使用行為的調查研究——以社交類手機軟件為例[J].傳播力研究,2020.

[4]趙威.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17):119120.

[5]張薇.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29):7576.

猜你喜歡
法治素養法治教育新媒體
司法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法治素養現狀分析
完善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路徑選擇
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 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暴力
法治思維視角下的藝術管理學科發展研究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