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南華僑文化與廣東高水平開放

2023-04-30 09:31田豐
嶺南文史 2023年3期
關鍵詞:華僑廣東人才

田豐

廣東是華僑華人大省。近代以后,華僑文化賦予嶺南文化開放、創新、重商、務實等特色。深入研究嶺南華僑文化,[1]挖掘和用好華僑文化資源,是發揮廣東文化優勢,激活開放動力,推動廣東在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全國前列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當前文化強省建設和文史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開放是華僑文化的根本特質

人類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開放是民族國家之間的往來和交流,從經濟、政治、文化到人的往來和交流。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既吸納和融合了世界的歷史人文,也在經濟文化交流互動中走出國門,開枝散葉,形成了華僑華人和僑鄉。因此,華僑是開放的產物,開放是華僑文化的根本特質。嶺南華僑文化與中華民族、嶺南發展休戚相關,與中華民族和嶺南地區同命運共榮辱,與世界歷史發展同行,是時代的先聲,也是時代的回聲。

1.嶺南古代華僑:走出國門的探險者

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早期華僑也多產生于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綿延兩千多年,跨越亞歐非,成為重要的洲際貿易通道,對廣東和沿海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多方面的重要影響。唐宋以后,隨著中原人的不斷南遷和南嶺梅關等五嶺古道的開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貫通,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融會,廣東逐漸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許多發明如指南針等由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不少嶺南人首先是潮汕人開始到東南亞等地經商定居?!按笾聫乃文┢?,基于民族感情,一些不臣服異族統治的忠義之士開始向海外移民。明清時期,在海外貿易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潮汕人開始走向海外”。[2]明嘉靖萬歷年間,就有幾個??苌倘思瘓F在明政府高壓逼迫下出走,定居在菲律賓和暹羅。清乾隆嘉慶年間,大米國際貿易使潮州與東南亞(特別是暹羅)的交通有較大發展,許多潮洲人因此定居東南亞。馬克思說過:“水路作為自己流動、自行運動的道路,主要是商業民族的道路?!盵3]自古以來的海外貿易使嶺南華僑善商業、務工藝、履巨海、涉洪濤,體現了冒險開拓、四海為家精神,這是初期嶺南華僑文化的一個特點。然而明朝中期起,收縮海防成為一種趨勢,而清朝由于政治和文化原因,更是長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廣東海外移民僅是違禁的個別地方性現象,這時的華僑文化是一種邊緣性的文化。

2.嶺南近代華僑:海外創業的先行者

近代的全球化以英國工業革命為引擎?,F代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世界市場又促進交換和大生產,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自給自足、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互相往來和相互依賴所代替。發端于廣東虎門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起點,傳統中國那種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打破,以屈辱的被動的形式卷入全球化浪潮中來,在中國人尋找出路和世界市場對人力資源渴求的“推力—引力”的作用下,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海外華僑華人和僑鄉,也由此形成了嶺南華僑文化。其有三個精神特征:

艱苦創業。19世紀中期,大批江門五邑人遠涉重洋赴北美淘金、修鐵路,以艱辛的勞動和巨大的犧牲為美國西部開發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美國1882年《排華法案》出來前,有近30萬人的男性華工進入美國);一批批的廣府人、客家人到古巴、馬來西亞等地種植開礦,一批批潮汕人到泰國等地經商,一代代高要人到澳大利亞開墾種菜。廣東華僑用血汗和智慧活躍在飲食、藥材、制衣、商業、金融等行業,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革命救國。廣東是近代民主革命思潮興起之地,因而粵籍華僑得風氣之先,積極擁護和投身民主革命。他們不僅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提供了大量的財力、物力支持,而且許多粵籍華僑回國直接參加革命,發動了廣州起義、惠州起義、潮州起義等。[4]所以孫中山先生說“華僑為革命之母”。在抗日戰爭、建立新中國后的各個時期,粵籍華僑都書寫了輝煌的篇章。

情系桑梓?!霸率枪枢l明”。海外華僑無論走到哪里,都割舍不了親情鄉情,通過“僑批”等各種方式保持與家人溝通親情?!皟S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在當時允許雙重國籍的條件下,許多海外華僑特別是五邑華僑懷有一個“金山夢”,即到美國發展成功后,衣錦還鄉,葉落歸根。開平、臺山及珠三角地區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華僑紛紛回鄉建起一幢幢融合東西方文化風格的“碉樓”,作鄉親防匪和居住之用。份份僑批、幢幢碉樓無聲訴說著華僑“下南洋”“過西洋”及鄉愁的故事。

3.當代華僑:改革開放的貢獻者

改革開放是黨自覺把握世界潮流的偉大覺醒,是中華民族主動參與全球化趕上時代發展的關鍵一招,體現了可貴的歷史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曾經作為鴉片戰爭主戰場的廣東,充分發揮地緣和華僑資源優勢,成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做出了重大貢獻。在這一歷史轉折和發展過程中,粵籍華僑為廣東乃至全國對外開放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嶺南華僑文化大放異彩,寫下了嶄新的歷史篇章。其作用和貢獻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敢為人先。海外華僑是開發建設深圳、珠海、汕頭經濟特區的先鋒。祖籍廣東澄海的謝國民先生經營的泰國正大公司集團在深圳取得“001號”中外合資企業營業執照,與美國大陸谷物公司合資建立年產8萬噸的飼料公司,是深圳特區也是全國最早的僑商和外資項目。1982年正大集團又相繼在珠海、汕頭領取了“001號”外商營業執照,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個在華投資的僑商集團。[5]我國第一家五星級賓館、第一條高速公路、第一間外資銀行、第一所僑資大學等,都是廣東僑胞投資建設的。據統計,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來自僑資的建設投資占百分之七八十。正是僑胞這種“敢吃頭啖湯”的敢闖敢試精神及其示范效應,使經濟特區和廣東成為開放的熱土和窗口。

融貫中外。從經濟特區到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華僑華人都發揮了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如東南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有華僑華人約4000萬人,以閩粵華僑居多,其中粵籍華僑華人近2000萬人,他們為住在國與祖國的建設及其友好關系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馬來西亞時說:幾百年來,一批又一批中國人漂洋過海,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艱苦創業、繁衍發展,為馬來西亞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種族和睦做出了重要貢獻。馬來西亞華僑華人是中馬友誼和合作的親歷者、見證者、推動者。[6]華僑華人在移居海外,與不同族群相互融合的過程中,通過節慶民俗、戲曲藝術、飲食文化、中醫文化、文學藝術等方式將中華文化傳播到海外各地,潛移默化地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同時,又把海外現代文明、先進理念帶進來,為改革開放注入新鮮活力,搭建起跨越文化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橋梁。

愛國愛鄉。祖國富強、民族復興是中華兒女包括海外華僑世代追求的偉大夢想。然而在貧窮落后的舊中國,這一夢想是難以實現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各族人民70多年的艱苦奮斗,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正在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廣東僑鄉更是得風氣之先揚帆領航。海外僑胞不但率先參與投資建設,而且大力支持教育、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充分體現了“廣東情、中國夢”。如在教育上,汕頭大學、五邑大學的開辦,暨南大學、嘉應學院等高校的新發展,以及全省各地基礎教育的迅速發展,都離不開僑胞的慷慨捐贈。據江門外事僑務局統計,從改革開放到2005年,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共興辦大、中、小學2826間,占地面積達660萬平方米;托兒所、幼兒園共478間,面積達到18萬平方米;捐資贈物金額為60.7多億元。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五邑僑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7]

二、嶺南華僑人才是高水平開放的重要動能

1.華僑人才是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廣東要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粵港澳大灣區要發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共廣東省委不負總書記囑托,提出了“1310”部署,賦予廣東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展更深層次的內涵和要求。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需要從規模性開放到結構性開放、產業型開放到制度性開放、貿易型開放到全局性開放。高質量發展也要求廣東轉變原有發展思路,進一步改變依賴要素積聚的粗放發展方式,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等新理念貫穿在高質量發展當中。這些新轉變和新要求都需要充分發揮華僑人才的引領作用。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華僑人才對其所在國的法律制度、政策法規以及文化風俗十分熟悉,對廣東開展高水平對外合作、廣東企業“走出去”可以發揮良好的紐帶作用。借助華僑人才的廣泛人脈關系和商業合作資源,能夠有效提升廣東企業對外投資的效率和質量。廣東企業在“引進來”方面,華僑人才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據統計,中國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中,華僑華人所占比例超90%,以廣東為代表的沿海省份比例更高。部分華僑人才成功創立跨國公司,其海外投資首選區域則回到中國、回到廣東。而東南亞一帶的華僑表現格外顯著,泰國正大集團、馬來西亞郭鶴年家族等,都在廣東進行了大量的投資。這些投資建設還為廣東輸送了大量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有效推動了廣東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展。

2.發揮華僑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催化作用

創新是第一生產力。華僑華人蘊藏著豐富的智力資源,對廣東科技創新功不可沒。新一代高素質高技能的華僑人才遍布在人工智能、信息服務、高科技產業等領域,其中不乏領軍人物和科學家,有可能直接推動廣東科技創新上一個新臺階。如著名科學家顏寧在 2022 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正式宣布從普林斯頓回到深圳,任深圳醫學科學院(籌)創始院長。廣東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當中,不少主要從業于電子信息、生物制藥、精密制造、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行業,成為廣東科技創新最重要的生力軍之一。依據美國亞裔學者論壇(The Asian American Scholar Forum)發布的報告,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至少有1400名美國華裔科學家從美國回到中國從事科研工作,其中一部分就是回到廣東,有效提升了廣東的國際競爭優勢。

創新型企業是引進人才的重要載體。廣東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有賴于攜帶前沿科學技術的海外專業華僑人才。以芯片技術為例,我國面臨比較嚴峻的“卡脖子”形勢,芯片產業的各個環節都還存在不少短板,急需關鍵技術人才,海外的華僑人才無疑是廣東打破技術瓶頸限制的關鍵。事實上,芯片行業最為關鍵、技術含量最高的設備光刻機,其產業運用技術局限正是由華人科學家突破的。華僑人才在芯片產業有相對豐富的智力儲備。據統計,在海外科技創新高地美國硅谷,有兩萬多名華人工程師,其中很多人具有家國情懷、報效祖國之心,在待遇合理、氛圍寬松的環境下,他們樂意歸來參與廣東的科技創新。

3.發揮華僑人才在“雙循環”的支點作用

華僑人才在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能力上有特殊優勢,這種優勢可以轉化為助力“大循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動能。廣東負有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支點作用的使命?!半p循環”新格局涉及要素流動、資源稟賦調整、產業鏈提升、體制規則優化等多個領域?!半p循環”不僅是國內的大循環,更重要的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吸引配置資源要素,既要滿足國內需求,又能夠參與國際經濟的競爭與合作。廣東作為沿海開放的經濟大省和華僑人才大省,利用華僑人才參與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具有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

“一帶一路”與“自貿區”兩大戰略早與廣東緊密對接,為廣東華僑人才在“雙循環”中發揮支點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十年共建“一帶一路”,華僑華人成“橋梁中的橋梁”,搭建了廣東與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聯系,為“雙循環”貢獻了重要力量。廣東的華僑人才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發揮“雙循環”中的重要作用:其一,充分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優勢,立足國內大循環,積極投身創新創業,進一步挖掘內需潛力,全面提升廣東自主創新實力;其二,借助聯通中外的優勢,強化國內外企業的溝通聯系,更好地助力廣東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穩定和延伸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提升廣東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能力。

4.營造引進和用好華僑人才的政策環境

華僑人才是世界各國和國內各省都希望爭奪的重要資源,廣東要有責任感和緊迫感,積極營造引進和用好華僑人才的政策環境。

其一:完善廣東華僑人才引進政策。進一步放寬華僑人才的準入要求,打破人才引進的體制機制障礙,尤其在粵港澳大灣區范圍內的人才互通互認,吸引更多華僑人才來粵。借助深圳前海、廣州南沙和珠海橫琴等重大平臺在先行先試中的機會,探索更加靈活柔性的海外華僑人才引進政策措施。針對科技創新“高精尖缺”等領域,設計專門的海外高層次華僑人才引進政策,解決高層次人才發展的后顧之憂。其二:打造良好國際化營商環境。為滿足越來越多華僑人才回鄉投資興業的趨勢,出臺系列政策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匹配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平臺。在自貿區范圍內,以規范性文件、行動計劃、專項改革方案等綜合性的措施,為廣東營造引進和用好華僑人才探索經驗。其三:構建綜合性華僑人才發展載體。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建設等重大戰略方針,選擇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國家和省級高新區、華僑經濟開發區等,設立華僑人才事業平臺或創新創業載體,打造華僑高層次人才科技創新、成果轉換的重點園區。設立華僑人才綜合信息服務“一站式”窗口,為華僑人才提供足夠的工作生活便利。其四:拓展華僑華人人際網絡。以各級僑聯、企業家僑團、留學生僑團為紐帶,增強廣東華僑人才與鄉親的感情交流,維護和延伸廣東與海外的人際關系。組織好“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中國僑商投資(廣東)大會”等經貿文化交流活動,為引進更多僑資外資以及推動廣東企業走出去鋪路搭橋。

三、引領文化開放,促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活水源頭,是民族凝聚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標志,也是華僑人才安身立命、創業創新的精神家園。廣東要吸納高端人才包括華僑人才,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最終要靠文化的開放,在文化開放中建設中華文明新形態。嶺南文化最大的特點是開放包容,這與嶺南華僑文化形成和發展密不可分。弘揚華僑文化的開放性和現代性,是建設和傳播中華現代文明的廣東使命。

1.華僑文化的繼承性和開放性

嶺南的開發和發展,離不開中華文明的文化血脈,無論堅守家園還是遠渡重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國精神,仁者愛人、以誠待人的中國價值,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中國智慧,始終維系著嶺南人和嶺南華僑的共同文化情結和家國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這段論述精辟地概括了華僑文化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問題,指出了繼承弘揚華僑文化精神的根本方向和偉大使命。

繼承與開放是矛盾的統一體。開放是文化最好的繼承,交往是民族文化得以保存的方式。近一百多年間,全球化大潮從西方向東方、從現代化中心向后發展地區席卷而來,就其內驅力而言,為市場擴張、投資貿易、科技創新所使然,伴隨經濟全球化,政治、文化也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馬克思早在《共產黨宣言》中說過:“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了?!镔|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盵8]然而現實世界歷史是在進步與曲折中發展的。全球化與民族化、中心化與邊緣化、一體化與多元化的矛盾持續發展,意識形態沖突、多元文明沖突、移民文化與本土文化沖突日益激化,催化了世界范圍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的分化與重構。具有全球意義的華僑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些矛盾和沖突的影響。面對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時代、引領時代,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應對世界歷史劇變,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理想,提出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人類文明進步潮流,這為全球化新階段的華僑文化當代發展指出了正確方向。

嶺南華僑文化在堅守“根”“魂”“夢”的基礎上,如何增強開放性和現代性,引領中華文明走向世界,這是一個重要課題。從當代海外華僑華人的使命擔當上,有必要進一步推動文化轉型:一是從傳統人情文化轉化為現代法制文化,做自覺守法護法的帶頭人。二是從宗族文化轉化為公民文化,自覺確立現代平等契約精神。三是從邊緣性文化轉化為主體性文化,既要守住“唐人街”,又要走出“唐人街”,在經濟政治文化上融入居住國的主流社會。四是從一元論思維轉化為多元論思維,無論是家族文化、民系文化、種族文化,都不是一成不變、凝固不化的,其思維方式和文化價值都是在與他種文化的交往交流中不斷拓展的。和而不同的類文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生命力。

2.華僑文化的本土性和世界性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在文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聯系、相互轉化上才是可能的。從歷史發展的長河看,海外華僑和祖國特別是僑鄉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作為著名僑鄉的廣東,得華僑文化、海洋文化、商業文化風氣之先,成為東西方文化沖突和交融的結合點,并由此成為近代中國新文化的生長點和現代化文化的先行地。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過程中,廣東有擔當、有條件做好“僑”文章,為推動和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

(1)辦好華僑文化生態區,加強華僑文化的保護與活化。文化生態是指非遺文化與物質文化、區域特色文化與地方社會歷史發展、人文精神與科技教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保護與發展的狀態和系統。廣東華僑文化生態區的建設已取得重要進展,但整體上與同是著名僑鄉的福建省仍有差距,必須給予更大的重視和支持。一是在建設好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的基礎上,支持、推動江門市創建國家級華僑文化生態區,支持、推動梅州市、湛江市分別創建省級客家華僑文化生態區、雷州華僑文化生態區。二是建立華僑非遺文化和物質文化的保護及活化利用的評價考核機制,形成專家和當地市民全過程參與的開放互動方式,并邀請海外僑胞參與滿意度的評選。三是在生態區建立“華僑文旅產業創新區”,享受橫琴合作區的個稅優惠及香港優才計劃等政策,使之成為吸納華僑文化資源的載體。四是大力支持嶺南文化各主要民系社團舉辦國際性文化聯誼活動,如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客屬大會等。多年來在廣州、江門等地成功舉辦的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影響深遠,增強了海外僑胞的文化認同感。

(2)共建人文灣區,加強華僑文化資源的集聚與創新?;浉郯拇鬄硡^是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城市群和地區之一,擔負著推進更高層次開放、當好“雙循環”支點、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使命?!耙粐鴥芍啤笔谴鬄硡^最大制度優勢,瀕臨寬闊的太平洋是大灣區最大地理優勢,具有僑特色的嶺南文化共同背景是大灣區最大文化優勢。充分發揮這種優勢,實現華僑文化資源的回流與循環、集聚與創新,是實現大灣區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

要充分利用大灣區著名高校、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眾多的優勢,建設華僑文化英才匯集高地。推進三地人才在跨境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方面的無縫對接,探索推進三地專業人才通關的便利化等措施,建立一個華僑文化人才來去自由、方便的“特區”。繼續辦好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廣州留交會”“深圳文交會”,以及相關的人才交流平臺,讓大灣區成為各類華僑文化人才干事創業的美好家園。

要以僑生特色高校為主體,打造華僑學術文化創新高地。以暨南大學、五邑大學、汕頭大學等僑生特色高校為主體,協同港澳和省內有關高校,在發揮培養華僑學生主體功能的同時,大力加強對華僑文化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在基礎研究上,結合世界歷史的形成和發展、全球化進程中的移民趨向和問題、后現代主義文化對民族文化認同的影響和挑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人類文明發展潮流的契合等時代之問深化華僑史、華僑文學、華僑經濟學、華僑人類學、華僑民俗學等學科研究。在應用研究上,繼續深化碉樓、僑批、名人故居、地方歷史文獻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活化利用,講好華僑故事,弘揚粵僑精神,推動僑鄉文化振興和文旅產業發展。五邑大學多年重視華僑文化研究,在學科建設、學術隊伍建設、學術數據庫建設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特別是張國雄教授帶領的學術團隊為開平碉樓成功申報當選世界文化遺產做出重大貢獻,產生了一批在海內外有重大影響的學術成果,體現了“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優良學風。此外,暨南大學與省社科聯合作,利用捐贈基金開展潮州文化專題研究的做法也值得倡導和借鑒。

(3)共建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帶,促進華僑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只要我們有比天空更高遠的視野,有比海洋更寬闊的胸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必定會成為世界文明融合發展的橋梁和紐帶。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海上絲綢之路遍布嶺南華僑文化遺存,以華僑文化為紐帶,必將更好地使中華文化、嶺南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中華文明與世界先進文明的交流互鑒。一是以廣州為牽頭共建海上絲綢之路遺跡申遺聯盟,夯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底蘊。二是共建華僑文化交流基金,支持和促進廣東與粵僑居住國的民間文化外交。三是共建僑報、僑刊、僑臺、僑網交流機制,搭建海內外傳統僑媒、新僑媒交流互動平臺,講好中國故事、嶺南故事、僑鄉故事。四是共建華僑文化智庫,推動廣東學術界與海上絲路各國學者的對話,傳播中華現代文明,增進21世紀人類文明進步共識。

猜你喜歡
華僑廣東人才
人才云
我的華僑老師
不煲“仔”的廣東煲仔飯
華僑華人賀祖國70華誕: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
海外華僑華人詠盛典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華僑華人慶“國慶”度“中秋”
廣東輿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