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揮華僑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獨特作用

2023-04-30 09:31徐遠通
嶺南文史 2023年3期
關鍵詞:僑鄉華僑華人

徐遠通

黨的二十大莊嚴宣告: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目前,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分布著6000多萬華僑華人和3000多萬歸僑僑眷,廣大海外僑胞在政治、金融、科技、教育等領域中不斷做出重大貢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包括海外赤子在內的華夏子孫共同的使命與追求。華僑華人是中華傳統文明和民族精神在海外重要的繼承和傳播者,而華僑文化有明顯的跨地域、跨文化特質,具備多元性、開放性和兼容性的風格,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將發揮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中國式現代化有其重要的五個方面特征: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準確地領會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這些重要特征,可以更加深刻認識和理解華僑華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優勢,進一步體會到華僑文化的內在基因及對于中國式現代化強大的影響力和推動力。

第一,華僑文化的基因有著強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蘊含著同心同德推進我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理想。

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海外僑胞與中華大地各族兒女的關系有著血濃于水、命運與共、不可分離的緊密關系,華僑華人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立新中國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各歷史時期從未缺席。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在海外從事革命活動,立志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得到海外廣大華僑政治、經濟、輿論宣傳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華僑創辦的華文報刊在東南亞、北美等地大量涌現,在建立革命組織和傳播革命輿論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孫中山盛贊華僑為“革命之母”。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華僑華人始終與祖國同胞共命運、同呼吸、心連心。海外僑胞聲援五四反帝愛國運動,參與北伐和抗日戰爭,投身國內解放戰爭,融入救國救民的統一戰線,積極開展海內外輿論宣傳,參軍參戰甚至獻出寶貴生命。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祖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局面,以李四光、嚴濟慈、華羅庚、周培源、錢三強、錢學森、鄧稼先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海外華僑科學家毅然回國,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嘔心瀝血,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科學成就。改革開放初期,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率先回國投資興業,帶來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有力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進程。至今,僑資仍然是我國引進外資的主體,僑港澳企業約占我國外資企業總數70%,投資約占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60%以上。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始終是我國引進高端人才的主體,我國“千人計劃”引進的人才中,94%以上是華僑華人。[1]歷史證明,在華僑文化的滋潤和熏陶下,廣大僑胞秉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發揚愛國愛鄉的赤子情懷,支持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在中華民族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篇章。

第二,華僑文化的基因有著鮮明的中華文明價值觀和道德觀,蘊含著和衷共濟構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實現天下為公的崇高愿望。

華僑華人是當代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引領者和生力軍。當華僑華人擁有了一定的實力,他們便會澤惠鄉梓,將目光投射回自己的故鄉,關注故鄉和故鄉人民的發展,在僑鄉大舉興辦慈善事業,有力推動了僑鄉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F在遍布廣東、福建等僑鄉的學校、醫院、敬老院、文化設施和橋梁、公路、水利等基礎設施,不少都是來自海外華僑的捐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第三次分配就是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基礎上,以捐贈和資助等無償方式做公益慈善,幫助低收入階層和困難民眾脫貧解困,實現共同富裕。據海關關冊統計,1950—1980年的30年間,僑匯共75.86 億美元,是1864—1949年85年間僑匯總額的兩倍多,僑匯在滿足國內僑眷生活生產需要、推動僑鄉經濟社會發展、增加國家外匯收入以及平衡國際收支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給予新中國國民經濟恢復以及社會主義工業化有力的支持。改革開放以后,僑胞的慈善捐贈熱情和數額持續高漲,捐贈地域和領域不斷擴大,對突發事件和重大事件捐助更加引人注目。在資助公益事業領域,華僑華人慈善捐贈長期保持常態性和持續性。改革開放40多年間,華僑、港澳同胞向國內公益事業的捐贈,累計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廣東省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僑胞和港澳同胞捐建公益及交通項目超過4.5萬宗,其中興建擴建的學校占全省總數的半數以上,不僅改善了教育條件,也營造了尊重教育的社會氛圍。在北京舉辦奧運會期間,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便是由全球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捐款修建的,共收到來自107個國家和地區的35萬多名港澳臺同胞及海外僑胞的捐款,總金額超過9.4億元人民幣,是一座凝聚著海內外中華兒女愛國心的標志性奧運場館。[2]華僑華人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中華民族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彰顯中華兒女的大愛與擔當,成為推動共同富裕路上不可忽視的群體。

第三,華僑文化的基因有著牢固的知行合一、厚德載物的傳統智慧,蘊含著同心協力打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實現社會和諧的神圣使命。

數百年來,華僑華人始終是中華文明的傳播者,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華文化落地生根,就有中華文明的共同記憶在傳遞。海外華文媒體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20世紀后半葉以后,華文媒體得到極大的發展和壯大,累計出現約5000種。據不完全的統計,目前在61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華文媒體總數有1019家,其中報紙390家、雜志221家、廣播電臺8家、電視臺77家、網站250家,已成為國際輿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3]華僑創辦的華文媒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集報紙、刊物、網絡媒體、廣播、電視于一體,處于信息時代的前沿,能夠迅速捕捉和傳遞有效信息,為樹立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展現中國力量提供了良好窗口。近十年間,中國正從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國,轉變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國,迎來了“海歸回流”的時代。據統計,教育部直屬高校中,有超過60%的博士生導師是留學回國人員;此外,81%的中國科學院院士、54%的中國工程院院士、72%的國家863計劃首席科學家也是“海歸”人士。歸僑通過回國創業、教學、研究等形式把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引進回國,促進中國教育水平、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進步。特別是近代以后,隨著廣東、福建、浙江等地僑居國外的人數增多,不少地方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僑鄉的特質,僑胞不僅僅在經濟上回饋與反哺家鄉,留下一批中外合璧的建筑及文化景觀,而且老一輩海外僑胞情系祖國、矢志不渝的拼搏精神,感染和熏陶著無數僑鄉后輩,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僑鄉文化”和“僑鄉精神”,潛移默化地對社會精神面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也是華僑華人促進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和諧發展的寫照。

第四,華僑文化的基因有著適應時代潮流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蘊含著攜手并肩促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美麗中國的長遠追求。

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全球各地正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技等領域,全方位審視和應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嚴峻挑戰,致力于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綠色發展的理念在全球得到廣泛認可。長期以來,廣大華僑在海外親身感受到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的不足,在實踐中更了解和認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越來越多高層次海歸人才熱衷于環保事業,他們充分發揮自身專長,通過加速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致力打造全球性的環保產業、技術轉移及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交流合作平臺。不斷促進環保技術成果轉化,利用在海外學習的環保知識和理念來支持家鄉建設,各類海歸人才在垃圾焚燒處理、土壤修復、黑臭水體治理、清潔能源等諸多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一批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不少港澳人士及海外僑胞積極推廣低碳綠色產業,如澳門國際綠色環保產業聯盟,成立十多年來,立足澳門,背靠祖國,致力打造全球性環保產業、節能技術轉移的交流合作平臺,作為多個國際性環保組織共同體的發起單位,與日本、芬蘭等國合作孵化環保項目,組成標準制定團隊,鼓勵技術創新并保護發明專利,助力環保產業發展取得豐碩成果,并且持續地提升大眾的環保意識。[4]

第五,華僑文化的基因有著明顯的跨地域、跨文化特質,蘊含著海納百川著力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目標。

由于華僑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因此成為最直接接觸西方、學習西方的中國人群體,華僑積極推動了全球的優秀思想文化在中國的啟蒙和傳播。華僑華人生活在世界各地,熟悉住在國民眾的思維模式、語言習慣及文化背景,開展現代文化交流具有在地化、流動性和跨國性等方面的優勢。當今世界有4000多萬華僑華人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他們精通居住地語言,可以用當地人易于接受的方式,給國外的朋友講清講透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充分展現中國可信、可敬、可愛的國際形象,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超過70%的華僑華人從事商業經營工作,經過多年打拼,一些華商發展成為住在國經濟支柱,對當地經濟有重要影響。他們不僅資金雄厚,而且在當地政界和商界積累了大量人脈,建立了廣泛的關系網。海外僑胞可以通過其人脈關系,幫助中國企業解決項目推進中遇到的各種難題,促進中外合作共贏。特別突出的是,反對“臺獨”分裂、促進中國和平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2022年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在四川舉行,來自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60多家統促會及相關組織3000多人參加大會,海內外同胞共敘桑梓情誼、共商祖國統一、共謀民族復興,充分表明了海外同胞是中國統一大業的重要推動力量。[5]近幾年國際疫情蔓延,廣大華僑華人捐贈防疫物資,投身當地抗疫,許多國家的僑團主動請纓,幫助當地政府與中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對接,為住在國抗疫做出了貢獻,通過實際行動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全球各地的華僑華人,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分子,不斷促使各國人民在交流中克服文化差異,在互鑒中超越利益沖突,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走和平發展道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堅強有力的支撐。

廣東自古就是中國海上貿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有3000多萬海外僑胞,占全國海外僑胞人數一半以上,華僑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一直是海外華僑華人投資興業的熱土,吸引了眾多僑胞在粵創業發展。在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廣東正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積極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路徑,廣大海外僑胞是推動廣東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要充分發揮華僑文化的影響力和推動力,讓它如燈塔一樣為海外僑胞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導航引路,助力廣東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為此,建議要抓好以下幾點:

一是在文化發展與僑鄉建設的關系上,樹立華僑文化燈塔,在“歸”“認”上做文章,推進廣東僑鄉的現代化建設。

僑鄉現代化建設關系到廣東鄉村振興、城鄉協調發展的大局,廣東共有122個縣(市、區)、1609個鄉鎮(街道),而潮汕、江門、梅州三大僑鄉就有34個縣(市、區)、410個鎮,占全省縣(市、區)、鎮的四分之一以上。近年,國家在僑鄉文化建設方面不斷加大投入,扶持了一批文化工程和平臺建設,延續僑鄉文脈,推動僑鄉文化不斷取得突破創新。2007年“開平碉樓與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海外華僑銀信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2014年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實驗區得到國務院批準;2019年,江門被選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這些文化工程和平臺的建設,彰顯了僑鄉文化建設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地位。[6]廣東省有獨特的嶺南僑鄉文化,華僑文化是廣東最具代表性、最有影響力、最有特色、最為豐富的文化資源之一。必須在廣東高質量發展中充分發揮“僑”的優勢,深入推進文化引僑、平臺聯僑、政策惠僑、經濟聚僑各項工作,讓僑胞在粵創新發展、投資興業更加放心安心舒心,更加有安全感、歸屬感和獲得感。

隨著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僑鄉發展面臨一些新問題。我國華僑華人的主體已經是第二代、第三代,甚至是第四代,他們大多已加入住在國國籍。新生代中相當多的人仍然關注祖籍地發展、報效家鄉的愿望,但也有部分人對祖籍地感情淡薄,甚至從未到過家鄉。為了增強海外華人對僑鄉的向心力,僑鄉必須發展成為海外同胞回來尋根、投資、創業或興學首先想到之處。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僑鄉文化建設應突出濃郁的“僑家故鄉”味道,打造具“僑”特色的文旅新地標,樹立起華僑文化燈塔,為僑胞新生代導航引路,在“歸”“認”上作文章,增強情感歸屬和文化認同。要深入挖掘僑鄉人民和廣大僑胞在長期奮斗發展中形成的思想理念、優秀美德和精神品格,不斷以積極、親善包容的文化精髓解決今天僑胞群體和僑社發展的現實需求問題,大力保護華僑特色文化遺產,保存僑胞對家鄉的鮮活記憶,不斷深化僑鄉文化產業與地方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強僑鄉地區文化創新發展能力和經濟發展底蘊后勁,讓華僑文化在僑鄉現代化建設中散發雋永的芬芳。

二是在文化發展與人才建設的關系上,輻射華僑文化影響,在“交”“互”上增特色,形成華僑新生代人才會聚區。

華僑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價值及傳承發展深深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又自成體系、韻味獨特。傳播僑鄉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僑鄉優秀文化在海內外影響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地方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同步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輻射華僑文化影響,重點在于加強海內外同胞的交流互鑒,在“交”“互”上增特色??梢酝ㄟ^海外的華文學校、華文媒體和華僑社團組織,展示和宣傳僑鄉文化的歷史發展和建設成就,與新華僑進行文化層面的交流,加強與他們的聯系和情誼,發揮世青會、僑青會、僑商總會、僑商青年會等團體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華僑與僑鄉的交流與合作。新生代華僑華人中,涌現出一批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界精英人才,在僑居地創下成功的事業,推動了當地的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與先輩們一樣,他們普遍擁有一顆熱愛桑梓之心,各地應該把中華文化及華僑文化的精粹輻射到海外新生代身上??梢圆扇 ?請進來” 的方式,吸納華僑進入統戰組織和團體,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參與各種文化活動,增強新華僑對僑鄉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幫助華僑青年找回自己作為中國人的榮光和優勢。通過各種平臺與活動,支持華僑青年進入祖國大陸尋找發展機遇,在助力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發揮才干。

近年,廣東省聚焦江門、汕頭等重點僑鄉,積極開展江門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的建設,推動在江門、汕頭開展便利華僑華人投資制度專項改革試點,吸引廣大華僑華人回到故鄉參與大灣區建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江門立足在全世界107個國家和地區共有400多萬名江門籍海外同胞的優勢,堅持“華僑華人的精神家園、文明互鑒的交流典范、共建共享的文化實驗區、華僑華人青年的創業創新高地”四大發展定位,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建設,凝聚僑胞創新創業力量,使江門成為許多港澳僑青年創業的首選地。作為“國字號”的江門“僑夢苑”,搭建了“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總部園區”的全鏈條孵化體系,核心區內引入外資企業400多家,吸納高層次人才及各類專業技術人員6000多人,引進一批僑資、外資項目,總投資100多億元。[7]在華僑文化的輻射及推動下,僑鄉正逐步成為新生代華僑人才會聚區。

三是在文化發展與載體建設的關系上,加強華僑文化創新,在“聚”“研”上建載體,提高嶺南華僑文化發展水平。

華僑華人文化是動態的,通過與異地文化的長期交流,不斷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因子,在保留華裔文明基本特征的同時,與原住民文化融匯互通,文化積淀豐厚且發展充滿活力。由于華僑文化資源深厚,內涵豐富,為開展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人口學、建筑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不同學科的理論、方法和視角,對華僑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借鑒和應用。顯而易見,加強學術研究以推動華僑文化的創新是大有可為的。近十多年間,廣東華僑文化研究取得喜人的成績,產生了一批重要學術成果,有部分華僑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級、國家級文化遺產而得到保護,成績斐然,但也有不少方面有待努力。如對華僑文化遺產的專項普查和文物保護,對建立健全海外專家人才庫、海外社團重點代表人士臺賬,對新僑領發現培養和新僑團培育建設,對運用數字化、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方式研究僑務動態等問題,仍需進行深入探討及積累工作經驗,進一步推動華僑文化的高水平研究,以利促進僑鄉的高質量發展。

提高廣東華僑文化研究水平,首先要從“聚”字著手,大力集聚文化資源和研究人才,同時要在“研”字著眼,建設一批研究嶺南華僑文化的載體和平臺。建議各級黨委、政府從財政和物質上大力支持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隊伍的建設,吸收引進文化創新人才和創意團隊,重點培養高素質學術研究人才。依托暨南大學、五邑大學、汕頭大學等華僑文化研究特色突出的高校,構建起嶺南華僑歷史文化研究的學科體系,讓學生學習和了解華僑文化內涵,開展對僑鄉文化的發掘、研究與弘揚,使潛在的僑鄉歷史文化資源成為現實的文化創新生產力。同時,要大力做好華僑歷史文化資源的普查和發展規劃、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開展對華僑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面普查,建立華僑文化遺產數字化檔案,出臺廣東省關于保護華僑文化遺產的政策文件,建立健全普查、登記、建檔、認定、保護和開發、利用等制度,明確政府相關部門職責,使保護華僑文化遺產工作有法可依。整合華僑文化資源,建立全省僑鄉族譜數據庫平臺,收集各地家族譜,向海內外華僑華人提供尋根問祖服務。加強對華僑華人史上各時期重大事件、著名僑領的文物史料發掘和宣傳,全面展示華僑對中國和僑居地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多元展示華僑文化歷史,宣傳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的作用和貢獻,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華僑文化建設精品,把華僑文化的精華推向國際社會,向世界展示華僑華人的良好形象,提高民族榮譽感和自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盵8]“根、魂、夢”指明了新時代華僑文化的前進方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征途上,華僑文化一定會煥發出新的活力,譜寫出光輝的新篇章。

猜你喜歡
僑鄉華僑華人
何為“華人”?
僑鄉古村 夜賽龍舟
我的華僑老師
發揮新僑鄉獨特優勢 助力南通高質量發展
華僑華人賀祖國70華誕: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
海外華僑華人詠盛典
華僑華人慶“國慶”度“中秋”
明溪是怎么打好僑鄉牌的
“走基層·僑鄉行”中央媒體江蘇行圓滿結束
《華人經濟》雜志社特別鳴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