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藏檔與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新發掘、新視角、新路徑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吳生夫婦檔案匯編》評析

2023-04-30 13:37張連紅
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 2023年3期
關鍵詞:費氏援華夫婦

張連紅

近代以來,中國逐漸融入全球發展體系之中,國際化因素深刻影響了近代中國的歷史軌跡,故而海外保存了大量有關近代中國的文書、書信、函電、日記、圖書、口述史、影像等資料,這也是中國近代史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之一。因此,搜集、整理和出版海外有關近代中國的史料已成為中國近代史學界孜孜以求的目標之一。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學術交流的頻繁,國內學者對海外所藏有關近代中國的檔案文獻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和出版,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史及抗日戰爭史研究的不斷深入。其代表性成果有吳景平等主編的“復旦—胡佛近代中國人物與檔案文獻研究系列”叢書全10冊;陳紅民、傅敏主編的《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蔣廷黻資料》全24冊;張生主編的《釣魚島問題文獻集》全10冊;張生主編的《李頓調查團檔案文獻集》全19冊等。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姜良芹教授于2013年赴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訪學,在哈佛燕京圖書館發現了一批有關近代中國的重要文獻,經過整理,先后出版了《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國科學社北美分社檔案》全3冊(1)姜良芹、郭洋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國科學社北美分社檔案》全3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解放區檔案》全7冊(2)姜良芹、曾磊磊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解放區檔案》全7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2022年11月,姜良芹教授及其團隊又整理出版了《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吳生夫婦檔案匯編》全40冊(3)姜良芹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吳生夫婦檔案匯編》全40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以下簡稱“《檔案匯編》”),這是國家社科基金抗日戰爭研究專項工程的結項成果之一,也是近年來海外有關近代中國檔案文獻整理出版的一件幸事。

新發掘:費吳生夫婦檔案開辟學術新課題

費吳生(George A. Fitch,1883—1979),美國長老會傳教士費啟鴻(George F. Fitch)之子,因出生于中國蘇州,故中文名為“費吳生”。杰拉爾丁·湯森(Geraldine Townsend,1892—1976),系費吳生第二任夫人。費氏夫婦常年生活在中國,具有多重身份,既是社會活動家、作家,也是傳教士。他親歷了中國近現代歷史上諸多重大事件,因此也是中國近現代史的記錄者、觀察者。這套《檔案匯編》就是以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費吳生夫婦檔案為基礎編纂而成。

全書分為“日本侵華編”“中美關系編”“社會團體編”和“個人文獻編”四個部分。

第一編“日本侵華編”,共4冊,分為“‘一·二八’事變”“南京大屠殺”“戰時重慶”三個專題。1932年一·二八事變期間,費吳生夫婦留居上海,并作為骨干,參與基督教青年會、紅十字會、扶輪社等組織對一·二八事變期間戰爭難民的援助工作。第1冊主要分為三類:費吳生“一·二八”戰時日記、費氏夫婦收藏的書信,包括費氏家族書信、費氏夫婦與編輯往來書信、費氏夫婦與友人往來書信等,以及相關剪報和文稿。1937年南京淪陷后,費吳生選擇留在南京,擔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干事。1938年1月,費吳生獲準離開南京,他冒著危險將相關資料和反映日軍暴行的電影膠片帶回美國,并將日軍在南京的暴行公之于世。第2、第3冊為費吳生收藏的南京大屠殺史料,包括往來書信、日記、戰后訴訟資料和剪報。第4冊主題為“戰時重慶”。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后,費吳生于1939—1942年生活在重慶,親歷了重慶大轟炸等事件,本冊主要是費氏夫婦家信和手稿。

第二編為“中美關系編”,共16冊?!稒n案匯編》“前言”介紹說:“費吳生夫婦作為長期定居中國的美國人,他們是二戰前后中美關系演變的推動者與記錄者?!?4)姜良芹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吳生夫婦檔案匯編》第1冊 “前言”,第13頁。這一時期,費吳生是重慶基督教青年會、扶輪社、共濟會、紅十字會等諸多組織的重要人物,同時還擔任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執行顧問、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戰地軍人服務團顧問等職,一面致力于救護傷兵和平民的人道主義事業,一面積極爭取美國對華援助。費吳生夫人此時返回美國,大力呼吁“美國不參與日本侵略委員會”(American Committee For Non-participation Japanese Aggression)、美國援華救濟聯合會(United China Relief)等組織支援中國抗戰。費氏夫婦在中美兩國為中國抗戰事業不停奔波。第5、第6、第7、第12、第13冊即是費吳生這一重要經歷的生動反映。其中第5、第6冊主題為“反對美國中立與呼吁美國對日禁運”,主要包括往來書信、手稿和剪報,記錄了費氏夫婦在全面抗戰初期反對美國政府默許、縱容日本侵華,不斷呼吁美國朝野援助中國。第7冊主題為“戰時美國民間援華”,收錄了美國援華救濟聯合會、美國援華會(China Aid Council)、美國醫藥援華會(American Bureau for Medical Aid to China)、美國教會對華救濟會(Church Committee for China Relief)等組織的檔案文獻。第12、第13冊主題為“中國工業合作運動”,收錄了與工合運動直接相關的工作報告、書信、“工合”英文報刊、評論文章、戰時出版物等。

抗戰勝利后,中國再度陷入國共內戰。費吳生夫婦與他們的朋友周以德(Walter H. Judd)、亨利·盧斯(Henry Luce)、約瑟夫·雷蒙德·麥卡錫(Joseph Raymond McCarthy)等人加入美國院外援華集團(China Lobby),該組織是美國國內親國民黨政權、擁蔣反共、試圖影響美國上下對華政策和態度的各組織的合稱。此后,費氏夫婦成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反對者?!顿Y料匯編》第8、第9、第14、第15、第16冊與這一經歷密切相關。其中第8冊主題是“戰后美國院外援華集團”,收錄了美國對華政策協會(The America China Policy Association)相關文獻,費氏夫婦手稿、書信,周以德相關資料,援助“反共中國保衛美國委員會”(The Committee to Defend America by Aiding Anti-Communist China)及其他文獻。第9冊主題為“戰后美國有關亞太局勢與中國問題的文獻”,收錄了費氏夫婦在擁蔣反共立場下收藏的他人文章和評論。第14、第15冊主題為“美國有關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文獻”,收錄了費吳生夫婦生前搜集的有關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文獻,以及他們撰寫的文章。第16冊主題為“抗戰勝利前后的朝鮮局勢”。1947年,費吳生前往朝鮮工作,直至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這一時期朝鮮半島局勢與中美兩國關系十分密切,故有關檔案文獻收錄在“中美關系編”中,主要有書信、剪報、文章和朝鮮戰爭爆發后的歷史影像。

由于費吳生家族和個人履歷關系,費氏夫婦和國民政府高層私交甚密。第10、第11冊的主題分別是“蔣介石、宋美齡相關書信與文稿”和“費吳生夫婦與名人往來書信、影像”。除與蔣氏夫婦的往來書信外,還有費氏夫婦與美國政要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杜魯門(Harry S.Truman)、尼克松(Richard Nixon)、赫爾(Cordell Hull)、史汀生(Henry Stimson)、魏德邁(Albert Wedemeyer)等,中國名人周恩來、宋子文、孔祥熙、王正廷、胡適等,朝鮮半島政要名人李承晚、金奎植、金九等的往來書信。第17—20冊收錄的英文出版物大多刊行于20世紀30、40年代,包括《戰時中國》(China at War)、《西方人眼中的戰時中國》(Wartime China: As Seen by Westerners)、《美亞》(Amerasia)雜志、《中國月刊》(英文)(The China Monthly)等數十種。

第三編為“社會團體編”,共9冊。費氏夫婦參加了諸多近代中外社會團體,該編收錄的文獻即與此有關。費吳生曾擔任上海外國基督教青年會總干事、上?;浇糖嗄陼偢墒?、南京基督教青年會總干事、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戰時軍人服務團戰地干事、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西北區域干事等職務,基督教青年會的工作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時他也是許多民間組織和團體的骨干成員,曾擔任上海共濟會會長、上海扶輪社主席等職務。第21—23、第24—25、第28、第29冊的主題分別為“基督教青年會”“盲童學?!薄胺鲚喩纭薄肮矟鷷??!盎浇糖嗄陼钡馁Y料主要有費氏夫婦往來書信、宣傳冊、新聞報道、演講稿、文章等?!懊ね瘜W?!钡馁Y料主要有費氏夫婦往來書信、備忘錄、工作報告等?!胺鲚喩纭薄肮矟鷷钡馁Y料主要有費氏夫婦往來書信和出版物等。

費吳生夫人出生于美國,曾加入美國衛理公會的青年人協會——務德會(Epworth League),從事青年團契活動,來華后曾在南京華言學堂學習。第26、第27冊收錄了費吳生夫人在這兩個組織中的文稿、書信、旅行日志,以及雜志等文獻。

第四編為“個人文獻編”,共11冊,分為五個主題。第30冊主題為“費吳生家庭財產”,收錄了費吳生家族遺產、在華財產受損與訴訟、家庭投資等資料。第31冊主題為“費吳生日記”,收錄了1944—1949年間費吳生在中國、美國和韓國等地的日記,以及他收集的記賬簿、記事簿、收條等資料。第32—35冊主題為“費吳生夫婦文稿”。費氏夫婦一生留下了大量手稿,尤其是費吳生夫人,是有名的記者、作家、演說家。該主題收錄了費氏夫婦的書稿、評論文稿、訪談稿,尤其是費吳生夫人的文稿。第36—39冊主題為“費吳生夫婦與友人通信”,收錄的是他們1918—1950年的通信。第40冊主題為“費吳生夫婦在華游記與收集圖片”,收錄了費吳生在華游歷資料,以及費氏夫婦收集的有關中國的歷史圖片。

如前所述,費吳生是著名的秘密組織共濟會的骨干成員。共濟會(Free and Accepted Masons)又稱“美生會”,起源于英國,清代傳入中國,先后在廣州、澳門、香港、上海、寧波、廈門等地建立會所,逐漸成為中國各界人士隱秘的聯誼紐帶。歷史上,美國總統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等人都曾加入共濟會,王寵惠、王正廷、蔣緯國、宋子良、梅華銓、?;萘?、徐文炯、謝偉思(John S. Service)等著名人物則是中國共濟會會員。諸多政治、商業、文化、宗教界人士加入共濟會,使共濟會與近代中國社會的關系錯綜復雜。費吳生是共濟會在華活動的關鍵人物,曾擔任南京、上海、重慶等地共濟會會長。國民黨敗退臺灣后,費吳生長期擔任臺灣共濟會總會長,一度成為臺灣地區“中國美生總會”總會長。

《檔案匯編》第29冊收錄了數百件有關共濟會的文獻史料,包括各地共濟會的組織、活動資料,共濟會成員之間的往來書信,費氏夫婦收藏的相關文稿、文書、出版物等,對于梳理20世紀中國共濟會的組織演變和在華活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如費吳生為華人共濟會會員李元信曾做過個人傳記《李元信小傳》(A Brief Biographical Sketch of Yinson Lee),李元信本人亦寫過一篇題為《共濟會成立六十周年記》的文章,這兩份史料披露了中國共濟會友誼會所成立的前因后果及其發展歷程。(5)李元信:《共濟會成立六十周年記》、費吳生:《李元信小傳》,姜良芹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吳生夫婦檔案匯編》第29冊,第473、474—482頁。李元信既是中國共濟會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海外華人幫會義興會的骨干,義興會即今日海外洪門主流派系致公堂的前身??梢哉f,由于共濟會成員的復雜性和活動的隱秘性,其與中國近代史關系匪淺,是一個很好的觀察近代社會的切入點?!稒n案匯編》收錄的有關共濟會的豐富史料,對于研究這一尚未受到廣泛關注的領域大有幫助。

費吳生是近代在華外國傳教士的典型代表之一,目前學術界有關在華傳教士的研究,較多關注傳教士在宗教、政治、文化、教育、醫療、社會救濟等領域的活動及影響,鮮少關注傳教士群體自身生活實態。在華傳教士的收入來源?生活水平如何?在中國有無投資活動?生活狀況對其在華活動有無影響?以及傳教士的經濟狀況與近代中國社會的關系如何?這些問題均有重要價值,但尚未引起學術界的關注?!稒n案匯編》收錄的相關文獻史料,對在華傳教士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

《檔案匯編》第30冊“費吳生家庭財產”詳細記載了費吳生及其家族的經濟狀況。其中第三部分主題為“費吳生家庭財產及其投資”,該主題檔案史料以書信和財產文書為主,前者主要是費吳生夫婦與上海美華地產公司、群益行、匯豐銀行、中國銀行等機構以及投資經理、法務人員之間的通信,圍繞家庭投資問題展開;后者是費吳生家庭儲蓄賬戶、投資清單、租賃合同、退休津貼、銀行信托清單、基金捐獻表、財產遺囑等。這些私密性檔案極強的史料為研究者從私人經濟角度探索近代在華傳教士群體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可以較好地幫助學界理解在華傳教士的生活來源、經濟狀況,以及經濟狀況與傳教士在華活動的關系。第二部分主題為“在華財產受損及索賠訴訟”,一方面記錄了費吳生就抗戰期間在華財產損失和索賠事項與美國駐南京大使、美國駐上??傤I事、美國駐重慶大使以及美國國務院等機構和個人之間的溝通過程,另一方面呈現了費吳生戰時在華財產損失和索賠訴訟的細節。其中1938年10月的財產損失陳述中,詳細披露了費吳生在南京保泰街住所和上海虹橋路房產遭日軍破壞、掠奪的情形,特別是南京淪陷后日軍多次非法闖入和搶劫費吳生保泰街住所的細節,其附錄中則開列了具體損失清單。(6)《費吳生南京、上海有關損失陳述》(1938年10月),姜良芹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吳生夫婦檔案匯編》第30冊,第97—105頁。這些難得一見的檔案史料既有助于理解傳教士在華財產問題,也從一個側面揭示侵華日軍的侵略破壞情形。

新視角:《檔案匯編》的編纂特色

就史料本身而言,費吳生夫婦檔案的顯著特點是數量龐大、時間跨度長、涉及范圍廣,且絕大部分為英文檔案。這些特點對姜良芹教授領銜的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吳生夫婦檔案整理編纂課題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具備扎實的史學功底,又要有相當熟練的文獻編纂能力,還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史料的編纂并非簡單地歸納分類,而是一項繁瑣、浩大的整理編輯工程,必須經過細致的甄別和考辨。姜良芹教授課題組2014年與哈佛燕京圖書館達成合作整理協議,至2022年《檔案匯編》付梓面世,歷經八年之久,課題組付出的艱辛可想而知。

通覽《檔案匯編》,可以發現這套叢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主題廣泛而明確,內容豐富而清晰。據悉,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費氏夫婦檔案共57箱,總量逾6萬頁,不可謂不多。對于這些檔案,哈佛燕京圖書館的原始分類、編號較為粗糙,每箱檔案的原始名稱難以涵蓋各箱所涉及的全部內容。課題組成員不辭勞苦,在此基礎上對所有檔案進行了二次整理,根據檔案具體內容凝練出主題,以便能準確地突出相關文件的史料價值。例如第12、13冊的“中國工業合作運動”,該主題史料數量不少,且散落于各個箱子,課題組成員沒有拘泥于各箱原始主題,在第11、18、23、25、30、31、32、41、49、50等箱中認真挑選相關檔案史料,輯錄成冊,以方便讀者利用?!稒n案匯編》共凝練出23個主題,總量近2萬頁,涵蓋了政治、軍事、外交、經濟、宗教、教育、社會救濟、秘密社團等諸多領域,既生動體現了費氏夫婦人生的漫長與復雜,又突顯了檔案極高的史料價值。

揆諸《檔案匯編》收錄的檔案史料,有明確時間者,最早為1918年,最晚為1977年,前后跨越60年,可以說這些檔案史料記錄了從民國初年到“冷戰”的歷史。令人欣喜的是,雖然主題繁多,但是《檔案匯編》史料線索清晰,結構完整,許多檔案文獻雖然來自不同的檔案箱,卻較為完整地勾勒出各個主題的大致輪廓。

第二,《檔案匯編》檔案史料種類豐富、編排得當。叢書在保持檔案原貌的基礎上,根據每一份檔案的具體內容和特點,依據檔案史料的性質和門類,分門別類加以整理并匯編成冊。筆者對全書作了初步統計,《檔案匯編》收錄的檔案史料種類主要有往來書信、電報、日記、未刊手稿、已刊文章和評論、報紙(含剪報)、期刊、工作報告、備忘錄、訪談資料、圖書、畫冊、歷史圖片、票據、賬簿等,其中絕大部分未曾刊布。

在各主題之下,編纂者首先按種類對檔案史料進行分類,每一類型史料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沒明確時間或難以考證具體時間的,則置于每一類型檔案史料的最后。如第2、第3冊“南京大屠殺”,收錄的檔案史料按照書信、日記、戰后訴訟文件、剪報、文稿進行分類,在書信之下,又細分為費吳生書信、費吳生夫人書信和他人書信,文稿分為費吳生文稿和費吳生夫人文稿,均按時間順序編排。第7冊“戰時美國民間援華”,編者首先對美國民間援華機構進行分類,美國援華救濟聯合會性質特殊,資料較多,故單獨列出,其他援華機構如美國援華會、美國醫藥援華會等歸為一類,不同機構下,再對檔案史料進行細分。第9冊“戰后美國有關亞太局勢與中國問題的文獻”,這一主題檔案史料較為龐雜,難以提煉出二級主題,編者按刊物、情報、報告、文章、演講、評論等進行分類,同一類型檔案依照時間順序編排,對于無法歸入以上類型中的檔案,則命名為“雜項”,置于全書最末。雖然叢書內容繁多,但條理清晰、層次分明,讀者查閱一目了然。

第三,編纂體例適宜,特點鮮明。全書共23個主題,每一主題均有“編輯說明”,對編纂體例、檔案史料分類和形成經過,以及史料價值進行說明。如第17—20冊收錄了許多抗戰時期的英文出版物,編者在說明中指出,戰時英文出版物的收錄標準有三:“其一是戰時出版,即出版時間在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之間,內容與中國相關。其二是戰后出版,但內容與戰時中國密切相關。其三是裝訂成冊的出版物,零星的雜志散頁、剪報等不在收錄范圍?!?7)姜良芹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吳生夫婦檔案匯編》第17冊,第2頁。各冊還對所收錄的期刊《戰時中國》《美亞》《中國月刊》(英文)及圖書《西方人眼中的戰時中國》的由來、出版發行情況,以及所收錄的雜志、圖書主要內容做了簡要介紹。

與其他英文影印檔案史料不同,《檔案匯編》各冊還根據具體情況對史料作初步考證。第32冊主題是“費吳生夫婦文稿”,第一部分收錄了費吳生夫人的著作《中華大地》(On China’s Soil),該書批判了20世紀30年代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擴張。編者除在說明中介紹了著作的主要內容、具體觀點、缺失章節等,還初步考證了寫作時間,認為“結合文稿內容,尚可判斷此手稿形成于1931年之后,而成稿時間可能比較漫長,因在書稿的第十二章、十七章均提及1937—1938年日軍侵略之史實”(8)姜良芹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吳生夫婦檔案匯編》第32冊,第2頁。。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幫助讀者迅速了解各冊檔案史料的重要信息,增強了《檔案匯編》的可利用性。

第四,整理編纂時尊重檔案史料本身,最大限度保持原貌。如第1冊第一部分收錄了費吳生在一·二八事變期間的日記,日記底稿已經遺失,目前保存下來的共四個版本,即費氏向政府、民間機構展示日軍侵略暴行或向報社等投稿時的整理版。由于在不同場合展示的需要,費吳生對日記細節進行了改動,日記結束時間也不盡相同,但整體內容基本未變。其中,版本一收錄了1932年1月28日至4月10日的日記;版本二收錄了1932年1月28日至4月11日的日記;版本三收錄了1932 年1月28日至3月7日的日記;版本四收錄了1932年1月28日至2月27日的日記。為了方便讀者對比利用,編者將日記的四個版本一并編排,使讀者能夠完整看清日記的原貌和具體不同之處。

第10冊第二部分收錄了費吳生夫人介紹蔣介石和宋美齡文章的草稿,該部分分三個專題,專題一為“費吳生夫人筆下的蔣介石和宋美齡”,下分六組,第一組文章草稿八份,中文譯名均為《中國第一夫人》,但內容不完全相同。其中第一、第二份草稿為同一篇文章的不同版本,英文標題為“China’s First Lady”。第三、第四份草稿也為同一篇文章的不同版本,英文標題為“China’s First Lady of the Land”。第五、第六、第七份草稿的英文標題相同,均為“First Lady of China”,但內容完全不同。第八份草稿為零散的活頁筆記。編者將八份草稿一并收入,按先后順序編列,以便讀者查閱。之所以如此,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檔案史料的原貌,供讀者自行考辨。此外,《檔案匯編》對于個別難以考證的人名、機構名稱、出版物名稱,均保留英文原名,未翻譯,以保持檔案史料的原貌。

可以說,《檔案匯編》在繼承、發展既有海外藏檔編纂體例和特色的基礎上,又有所突破,一方面對今后探索中外合作編纂檔案文獻提供了有益的參照,另一方面也為相關研究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如第2冊第二部分收錄了三份有關日軍南京暴行的原始檔案。第一份是生活在南京的美國僑民1937年9月間的日記;第二份為金陵大學醫院于1937年底接收的34例日機轟炸暴行受害者的記錄;第三份為留在南京的基督徒布道團成員麥卡倫(J. H. McCallum)牧師1937年12月19日至1938年1月15日的日記。三份檔案主題相近,故按順序編排在一起。南京淪陷后,麥卡倫作為金陵大學醫院和難民救濟管理人員留在南京,他于1937年12月19日至1938年1月15日期間致家人的日記、信件,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時曾作為南京大屠殺的證據。1995 年,在上海市檔案館發現了麥卡倫日記的副本,但不完整,2005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4冊補充收錄了麥卡倫1938年1月15日的日記。此次《檔案匯編》收錄的麥卡倫日記為英文稿,其首頁標有“非公開出版”,具體內容和既有日記中譯本不完全相同。經比對兩份日記,發現中譯本有1937年12月19日、29日、30日、31日和1938年1月1日、3日、4日、5日、6日、9日、11日、12日、13日、15日的日記,共14天;英文本有1937年12月19日、29日、30日、31日和1938年1月1日、3日、5日、6日、7日、9日、11日、12日、13日、15日,共14天。英文本缺1月4日日記,而英文本1月3日日記的最后兩段,正是中譯本1月4日的日記,但英文本比中譯本缺少一段文字:“我不知道該怎樣將信寄給你。你上一封信的日期是11月25日。我頭腦中浮現的情景是,你們一群人在學校里和孩子們在雪中玩耍嬉戲。希望你們一切都好?!?9)麥卡倫:《致家人函》(1937年12月19日——1938年1月15日),章開沅編譯:《美國傳教士的日記與書信》,張憲文主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4冊,江蘇人民出版社、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211頁。筆者初步判斷是,英文本日記可能寫于1月3日,但在4日作為書信的內容寄給了家人,故加了上述問候家人的文字。英文本還有兩篇1月6日的日記,其中第一篇6日的日記在中譯本中為1月5日,第二篇6日和7日的日記在中譯本中則為1月6日。不僅如此,日記文本內容也不完全一致,相較于中譯本,第一篇英文6日的日記多了一段文字:“我們從東京、馬尼拉和上海收到一些英文報告,也有一些不錯的音樂,但是我昨天花了幾個小時聽收音機,所有的頻道都能聽到同樣的唱片,以至于我都可以給家人們唱出來:‘我是大力水手,我是大力水手,我要戰斗到底,因為我吃了菠菜,我是大力水手’?!?10)《J.H.麥卡倫(J. H. McCallum)日記》( 1937年12月19日—1938年1月15日),姜良芹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吳生夫婦檔案匯編》第2冊,第236頁。此類現象在麥卡倫日記中還有不少,研究者可以進一步比對,或可補正歷史細節。

《檔案匯編》的學術價值和利用路徑

史料與學術研究的關系猶如根與葉,搜集整理史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展開學術研究。費吳生夫婦因漫長而復雜的人生經歷形成了這批重要檔案,具有數量龐大、主題豐富的特點?!稒n案匯編》所呈現的眾多主題,一方面有利于拓展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諸多領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彌補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中的薄弱乃至闕失環節,這決定了《檔案匯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首先,《檔案匯編》有利于拓展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新領域。費吳生常年在華工作生活,經歷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這些經歷為《檔案匯編》豐富的主題奠定了基礎。1932年4月,韓國獨立運動人士金九、安重根、尹奉吉等策劃了上海虹口公園爆炸案,此次行動中,日軍上海派遣軍總司令白川義則被炸死,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受重傷。案發后,費吳生夫婦將金九、安重根、金澈和嚴恒燮四人藏匿于自己家中近一個月,后掩護他們轉移至浙江嘉興。此后,費氏夫婦一直與韓國獨立運動人士保持往來,并采取各種方式支持他們的活動。長期以來,國內學界對韓國獨立運動研究主要集中在朝鮮“三一”運動、東北地區韓人獨立活動、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關內韓人武裝、韓國獨立運動與中國共產黨,以及韓僑、宣傳和相互認知等領域。(11)王建宏:《中國學界韓國獨立運動史研究(1992—2021)》,《當代韓國》2022年第3期。也有學者指出,韓國獨立運動應置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或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自由的斗爭史中研究。韓國開展反日獨立斗爭的同時,許多人背井離鄉到中國、日本、蘇聯、美國、歐洲開展斗爭,從而決定了韓國獨立運動及其史料的多元性,然而目前對域外史料搜集整理重視還不夠。(12)孫科志:《韓國獨立運動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安徽史學》2019年第5期?!稒n案匯編》第16冊收錄了1938—1952年的朝鮮半島史料,其中不乏與韓國獨立運動相關的書信、電報。如1942年8月,墨西哥韋拉克魯斯的韓國人士在獲得韓美理事會正式任命后,致信費吳生夫人,感謝她長期以來為韓國獨立運動所付出的努力。(13)《韓國朋友致費吳生夫人》(1942年8月),姜良芹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吳生夫婦檔案匯編》第16冊,第13頁。再如1945年5月14日,韓美理事會致函美國參議員歐文·布魯斯特(Owen Brewster)、沃爾特·F.喬治(Walter F. George)等人,稱得悉美英蘇三國在雅爾塔會議上就朝鮮半島問題達成秘密協議,美國同意蘇聯托管朝鮮半島。對此,在美韓國人表示強烈反對,認為此舉與承諾朝鮮半島獨立自由的《開羅宣言》相悖,也將阻止韓國成為聯合國成員國,并表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已得到中國和法國政府的承認,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接受任何有損韓國獨立的安排。(14)《韓美理事會致參議員歐文·布魯斯特(Owen Brewster)、參議員沃爾特·F.喬治、代表克萊爾·E. 霍夫曼(Clare E. Hoffman)函(1945年5月14日),姜良芹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吳生夫婦檔案匯編》第16冊,第35頁。這些檔案史料呈現了韓國人士爭取獨立自由的斗爭細節,有助于推動海外韓國獨立運動的研究。

《檔案匯編》對于進一步拓展戰時中美關系研究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目前學術界有關戰時中美關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中美兩國政府層面的往來,而對中美民間交往,特別是對美國民間援華組織的研究較少。以第7冊“戰時美國民間援華”為例,該冊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美國援華救濟聯合會援華檔案文獻,包括書信、報告、演講資料等。書信以費吳生夫人與美國援華救濟聯合會成員之間關于募捐的通信為主;報告以費吳生夫人的募捐報告為主,另有美國援華救濟聯合會工作報告及工作計劃。第二部分主要是美國援華會、美國醫藥援華會、美國教會對華救濟會的相關檔案文獻,反映了當時美國民間在醫療救助、婦女兒童救助、戰地服務、物資援助等方面的努力。

全面抗戰爆發后,與美國政府的中立政策不同,美國民間人士和旅美華人華僑成立了許多援華組織,為中國抗戰積極奔走。為了統一美國各地援華募捐活動和提供援華經費,1941年2月,由美國《時代》雜志創辦人亨利·盧斯(Henry Luce)等牽頭,發起成立了美國援華救濟聯合會,參與該聯合會的團體有:美國援華會、美國醫藥援華會、美國教會對華救濟會、美國公誼服務會(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美國對華緊急救援委員會(China Emergency Relief Committee)、中國戰災難童委員會(American Committee for Chinese War Orphans)、中國教會大學聯合會(Associated Boards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工合”美國促進委員會(Indusco Inc.)。美國援華救濟聯合會可以說是戰時中美民間交往的典型代表,其通過何種方式援助中國,經費募集、分配情形如何,受史料限制,國內學術界對此語焉不詳。而第7冊收錄的《美國援華救濟聯合會五年工作報告》明確解答了上述問題。為了進一步加強對華援助,美國援華救濟聯合會在重慶設立駐華辦事處,由美國基督教青年會總干事艾德敷(Dwight Edwards)擔任主任。辦事處工作人員定期實地調查,報告援助請求,將請求提交美國援華救濟聯合會下設的技術小組委員會(包括救濟和康復、兒童福利、教育和醫療等),再由技術小組委員會提交由中美人士共同組成的綜合委員會,該委員會再將報告提交紐約的工作委員會審查,最終將報告提交美國援華救濟聯合會董事會。報告得到審批后,資金從紐約迅速匯給在華負責各種項目的救濟人員。美國援華救濟聯合會自1941年2月成立至1945年,累計募集經費40655711.2美元,寄往中國的經費為36277940.8美元,這些經費大致分為救濟和康復、兒童福利、醫學與健康、教育等幾類。(15)《美國援華聯合會五年工作報告》,姜良芹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吳生夫婦檔案匯編》第7冊,第273—275頁??傊?第7冊收錄的檔案史料為進一步探討戰時中美民間交往提供了新的線索。

其次,《檔案匯編》對于彌補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中的薄弱乃至闕失環節具有重要價值。費吳生親身經歷了近代中國許多重大事件,所形成的檔案文獻對于進一步厘清近代中國重大歷史事件的細節具有重要價值。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是費吳生人生中一段特殊的經歷。當時費吳生擔任上?;浇糖嗄陼偢墒?也是上海扶輪社的核心成員,扶輪社是著名的跨國聯誼組織,成員多為工商界精英,自北美傳入中國后主要從事社會救濟活動。一·二八事變爆發后,費吳生以上海扶輪社的名義與日本扶輪社進行交涉,希望通過扶輪社這一跨國組織來化解中日矛盾,同時,費吳生還參與了扶輪社對上海難民的救助。費吳生在事變期間的日記,記錄了他和日商船津辰一郎、英商哈里斯(E. F. Harris)等人,通過扶輪社,發起呼吁制止戰爭的請愿活動。日記還詳細記錄了扶輪社成員如何與中國方面及日本領事建立聯系,參與請愿活動的外商具體立場如何,以及請愿活動結束的過程。(16)《費吳生戰時日記(一)版本一(1932年1月28日至4月10日)》姜良芹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吳生夫婦檔案匯編》第1冊,第7—48頁。上海扶輪社在事變前后活動的檔案史料,對于學界從民間視角特別是跨國商人團體的角度了解中日戰爭背后鮮為人知的細節顯然頗有價值。時至今日,扶輪社依舊是聞名世界的跨國商人團體?!稒n案匯編》第28冊刊布的扶輪社檔案是研究近現代中國扶輪社乃至全球扶輪社的重要史料。

抗戰時期費吳生在華兼任多職,其中一個特殊職務是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的執行顧問。中國工業合作運動(簡稱“工合”運動)是1938年在中外人士共同努力下發起的經濟自救運動,主要通過組織工業合作社,從事軍需民用物資的生產。多年來,費吳生與“工合”運動的關系甚少引起學界關注,僅有美國學者任達(Douglas R. Reynolds)在其博士論文中有所涉及。第12、第13冊“中國工業合作運動”收錄的檔案史料勾勒出費吳生與“工合”運動關系的輪廓。受到國內外因素的影響,戰時“工合”協會先后進行了五次改組,與費吳生直接相關的有三次,這三次改組深刻地影響了“工合”運動的走向。1941年5月,由于第一次改組效果不佳,“工合”協會又進行了第二次改組,在劉易斯·史邁士(Lewis Smythe)等人的推薦下,主持基督教青年會工作的費吳生擔任“工合”協會的執行顧問。事實上,費吳生并不愿意中途接手“工合”工作,由于沒有相關經驗,費吳生擔心自己“無法勝任這一職位”。(17)《費吳生1941年度工作報告(Administrative Report of G.A.Fitch for 1941)》(1942年6月27日),姜良芹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吳生夫婦檔案匯編》第13冊,第121頁。而這一點確實影響了費吳生的工作成效。費吳生上任后主要做了兩項工作,一是裁汰冗員、精簡機構;二是為“工合”協會爭取更多經費。由于國民政府不愿意為“工合”增撥經費,費吳生提出將海外募集的經費交由“工合”協會分配,遭到以路易·艾黎(Rewi Alley)為首的實地工作人員的強烈反對。費吳生對此十分不滿,指責艾黎等人不愿意放棄海外經費控制權是“慈善帝國主義”行為。(18)《費吳生致編輯》(1942年10月21日),姜良芹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吳生夫婦檔案匯編》第13冊,第25—26頁。因此,費吳生支持“工合”協會第三次改組,邀請周象賢擔任總干事,積極爭奪經費分配權,并進行人事調整,同時,他還邀請美國合作專家麥肯齊·史蒂文斯(Mackenzie Stevens)來華。在美國援華救濟聯合會的支持下,費吳生等人一度接近成功,后遭到“工合”美國促進委員會的反對,加上麥肯齊·史蒂文斯也不支持“工合”協會加強上層控制權,費吳生等人最終未能達成目的。1943年6月,根據麥肯齊·史蒂文斯建議,“工合”協會第四次改組。由于經費常年緊張和運動路線變動不定,導致“工合”運動不可避免走向衰落??梢哉f費吳生與“工合”運動的走向關系密切。

類似的例子在《檔案匯編》中俯拾即是,由于這些檔案文獻涉及近代中國的諸多領域,研究者如能善加利用,當能推動相關研究的進一步開展。

當然,《檔案匯編》也并非毫無可議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美中不足”。

第一,費吳生夫婦檔案文獻的整理工作仍有待繼續開展。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費氏夫婦檔案逾6萬頁,而《檔案匯編》僅收錄了近2萬頁,雖然數量龐大,但仍不到館藏體量的一半。費氏夫婦人生經歷漫長而豐富,剩下的4萬多頁檔案文獻必定還有許多具有重要價值。由于課題組是按文件的具體內容先作主題“提煉”,難免存在以偏概全現象,那些數量上無法單獨成冊出版的檔案史料,“不幸”成為遺珠,多少有些遺憾??紤]到英文檔案編纂的難度,以及時間、經費的限制,費吳生夫婦檔案剩余部分的挖掘整理工作,是繼續“二次凝練”主題后出版,還是按照其他邏輯(時間順序、史料種類)來整理出版,都值得課題組思考。

第二,《檔案匯編》中不同主題由不同編者各自完成,在選擇、收錄檔案文獻時,不免存在重復現象,如第13冊、第37冊就重復收錄了費吳生1943年的書信。類似現象在其他冊中也有一些。

第三,《檔案匯編》收錄了大量第一手檔案文獻,但學者在參考引用時亦須注意,不可過度依賴單一史料。對于具體的研究選題,仍要充分搜集、比對不同史料,綜合研究。如第4冊收錄了《美亞》雜志、《中國月刊》(英文),并不是連續完整的,一部分是費吳生夫婦收集的與戰時中國相關的期刊,另一部分是刊登有費氏夫婦文章和消息的期刊。如果要全面了解這些英文報刊對中國抗戰的報道,僅靠《檔案匯編》中的部分刊物是不夠的。第12冊收錄的“工合”英文報紙也不完整,其中《“工合”新聞》(Indusco News)只有1940年1、3、4月和1941年3、5、6月的報紙。有關“工合”的英文報紙較為罕見,而收錄不全,使得該冊史料價值不免打了折扣。

雖然有個別缺憾,但瑕不掩瑜,《檔案匯編》主題豐富、檔案文獻完備、內容系統,是海外檔案文獻整理的一大突破,為中國近代史研究諸多領域提供了新的參考資料,同時,也為國內學界與海外合作編纂檔案史料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功莫大焉。

猜你喜歡
費氏援華夫婦
從學術傳承角度探討孟河費氏流派對濕證的認識和發展
工地上的一對夫婦
兩地分居夫婦春節備孕、避孕有講究
疏水性農藥對費氏弧菌毒性的微板發光測定法研究
費氏短腿蟾
俄羅斯專家在中國
——習主席與援華專家及親屬代表座談深度報道
淺析抗日戰爭初期的蘇聯“援華抗日”政策
費氏弧菌綜合毒性法對不同種類污染物的應急監測試驗研究
抗戰時期哪些國家援助過中國
貴州遵義新蒲楊價夫婦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