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綠色更新中的若干思考

2023-05-03 09:44崔愷
城市設計 2023年6期
關鍵詞:綠色低碳綠色發展

崔愷

摘 要

當下我國城市建設全面進入存量更新時期,在綠色低碳發展的背景下,城市更新策略向綠色低碳轉變。筆者通過對綠色建筑設計的多年研究與實踐,總結出5點關于城市綠色更新的思考:“增綠——為城市減碳”“綠改——為城市降耗”“共享——提高城市空間的效率”“微增——完善和調整城市功能的必要增量”“混搭——讓城市有機生長”。

Abstract

As urban construction in China enters the era of inventory-based renewal, green and low-carbon strategies are appliedin urban renewal projects. Based on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on green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fiveviewpoints on green urban renovation as follows: Increasing greenery - to reduce carbon footprint for cities; Greenrenovation -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for cities; Sharing - to improve spatial efficiency for cites; Slight addition -necessary complement to improving and adjusting urban functions; Hybrid - to boost the cities organic growth.

關鍵詞:城市存量更新;綠色低碳;空間效率;綠色發展;有機生長

Keywords:Urban stock renovation; Green and low-carbon; Spatial efficiency; Green development; Organic growth

0 引 言

當下我國城市建設已經全面進入存量更新的時期,在過往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形成的許多城市病也到了該治理和提升的階段。這幾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在推廣城市體檢、品質提升,也是應對當前形勢所提出的新任務。

城市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土地經營的模式支持了發展的需求,而土地經營的規模和效益決定了城市發展的狀態,這基本上是一種高產出(地價收益)高投入(城市建設)的市場規律。城市更新同樣需要資金的支持,但如今因為整體經濟管控,靠吃土地飯已經難以為繼,期望以土地收益支撐城市更新的成本就比較困難了。換句話說,暫時也不能用高產出高投入的市場模式來推動城市更新的工作了。這就是各地政府當下面對的基本問題,經濟比較好的地方,政府有家底兒,還可以支撐一段,經濟不太好的地方,政府只能靠國家貸款干些專項工作,難以支撐城市更新的任務。事實上,全靠政府投入進行城市更新顯然也是不可持續的,而經過三年大疫冷下來的市場主體再熱起來,也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因此,探索一條低投入的城市更新之路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綠色低碳發展是國家當今的重要戰略,雙碳目標是習近平主席向國際社會作出的莊嚴承諾。如何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綠色發展道路也是當下的熱點問題,新型清潔能源、新型綠色產業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寄希望于在綠色發展中占領先機、拉動經濟、增加出口等, 國家和國企也的確在這方面進行大量投入,以達到一箭多雕的理想效果。而相比熱起來的綠色、智慧產業,對冷下來的地產和城市建設領域似乎關注的不夠,這個領域作為能耗大戶也只能用減量思維,把能耗降下來,把碳排放降下來,關鍵是投資也要降下來,城市的環境還要提升,建筑的品質還要提升,最終是老百姓的生活還要提升,要讓老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這三降三升想要實現,我認為觀念的轉變是十分必要的,這就是從鋪張浪費爭業績的競爭發展觀念轉變為一種務實、節儉、重長效的可持續發展觀。只有觀念轉變了,我們才能冷靜下來,用中國人特有的傳統智慧找到解決難題的辦法,制訂適宜的策略,走出一條綠色創新的城市更新之路。

筆者這些年來一直從事綠色建筑設計方法的研究,先后承擔了科技部“十三五”和“十四五”綠色建筑設計方法的研究項目,也設計了一批有綠色、節儉、生態意義的工程項目,這些項目受到了業界的關注和支持。這幾年隨著城市存量發展的大形勢,本人先后參加了多項不同尺度和層次的城市更新項目設計,也屢屢碰到城市更新中比較復雜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和工程技術問題,這些問題激發了我和團隊成員們的積極思考和研究,這里談一些不夠成熟的看法與各位讀者分享和交流。

1 增綠——為城市減碳

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二氧化碳。有證據顯示1m3 木材可固碳1t,所以國際上將木材作為一種碳匯材料,可見城市中多種樹一定是減碳的重要手段。

我們的城市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建造房屋和各類城市設施,在建筑的屋頂平臺、墻面上增加綠植,不僅美觀,更可以固碳、降塵、減噪,是一種簡單易行的城市綠色更新策略。但在現實中,許多業主以維護成本高為由拒絕采用這種低投入的增綠方法。比起舊建筑拆改、裝修,立體綠化是不能再便宜的辦法了(圖1),比起建筑各類設備的運行成本,澆花掃葉的維護成本還不如日常的清潔成本,關鍵是觀念問題!

除了建筑之外,城市中還有許多過寬的道路、過大的廣場、過多的停車場,這些地方多種樹,不僅可以固碳,還可以為人和車遮陽,為環境降溫、減噪,當然也美化綠化了城市(圖2)。而實際中這種建議也往往受到交通、市政、消防等部門的技術障礙,為了一些臨時的活動、偶發的事件而禁止植樹。其實滿足城市的日常生活是最重要的標準,臨時的要求可以采用臨時的辦法去解決,而不應該本末倒置。

城市發展還有一種資源的浪費就是閑置的土地。由于種種原因, 一些建設用地沒有建設或者爛尾,這類用地往往圍上圍擋,或臨時作為簡易停車場,一閑就是很多年。是否可以考慮把這些大大小小的閑置地拿出來作為城市綠化公園,種上樹,讓大家使用(圖 3)。

歷史城區中有大量的平房合院,除了歷史保護建筑之外,往往還有不少與風貌不協調的過往建設的舊廠房、舊簡易樓等,這些建筑布局零散、見縫插針、環境破敗,不值得保留和改造,其實可以拆除,讓出的空間可以修建地下停車場和地上社區花園,既解決了舊城停車難的問題,又可以增加社區綠色公共空間,服務百姓生活。這類的減量指標還可以用于其他舊改項目,在大指標不增或少增的前提下用指標騰挪,推動城市更新。這種星星點點的綠雖然不大,但就像四合院中的幾棵大樹一樣為老城遮蔭打傘(圖 4,圖5)。

2 綠改——為城市降耗

城市大量的既有建筑等待著被逐漸改造更新,以往的改造主要是安全問題,讓舊建筑達到新規范的要求。其次是功能的提升,讓舊建筑適應新的使用要求。再者是形象改善,讓舊形象改出新面貌。另外在節能方面也有針對既有居住建筑的加外保溫改造,以提高建筑墻頂的保溫性能,節能保暖。

綠色更新同樣要達到上述目標,但方法和思路會關注設計和實施的路徑,綜合考慮節能環保、降碳、減排的技術路線。

首先是少拆除、多加固,合理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減少建筑垃圾的排放是十分重要的前提。而這樣的策略還有利于保持原有的建筑文化信息和城市格局。少拆延壽反過來也減少了新建成本,降低了建材和施工的能耗(圖5)。但實際的問題往往是改造加固成本過高,甚至超過新建成本,使經濟賬很難算,影響了改造的積極性,因此常常一拆了之或多拆少留,背離了初衷。我認為解決成本問題的關鍵,一是合理制訂延壽標準,簡化加固技術措施,選用低成本加固材料和工法。二是用輕介入、微更新、裝配式的策略, 將新舊體系分置,舊的負責時空文化呈現,新的負責生產生活(圖6,圖7)。而輕結構、輕裝修、裝配式、標準化一旦推廣使用(不是個案),便能降低成本,減少用材,提高品質。

其次是少裝飾、多提質,讓舊建筑品質實質上提升而不是徒有其表的裝飾性改造。城市更新在前些年陷入一種城市裝修的誤區, 無論是歷史街區還是城市干道廣場周邊,為了改變破舊混亂的現狀, 往往采用立面整修的辦法,錢都花在與實際品質和功能提升無關的裝飾上。過幾年,簡易匆忙的裝飾便再次破敗,錢打了水漂,改造完的建筑實際壽命并未延長,新的裝飾更加短命,達不到延續歷史文脈的作用,浪費巨大!我認為城市綠色更新一定要實事求是, 采用漸進式有機更新的路徑,一個建筑一個建筑的,一個院子一個院子的,一條街巷一條街巷地認真改造(圖8),從房屋安全到市政條件,從使用性能到風貌整理,從硬件改造到軟件運維,這樣的改造可能會慢一點,但以點連線,以線織面,最終,城市街區在有機更新中實現了進化。而這種內生性的進化是可以作為城市歷史的一部分延續下去的,而不是應景式的瞎折騰。說到提質,主要是要提高建筑的品質和性能。比如對老四合院式的平房,不僅要解決安全、保暖,以及廚房、衛生間上下水的基本問題,也要考慮室內現代生活的需要,包括室外水電表箱和空調室外機的位置;比如對大、中、小學等教育建筑不僅要解決安全、節能等問題,也要結合新的教學方式和青少年生理、心理健康的需要做好改造設計;比如對高大空間的機場、車站、會展場館、體育場館等建筑類型,更新改造的重點應放在大空間少用能、小空間舒適性方面,加強大空間的自然采光和通風設計; 比如對高層寫字樓的更新應該關注玻璃幕墻的安全加固和遮陽通風處理,并爭取利用設備層和屋頂開辟空中綠化庭院,讓高層的辦公人員也能享受戶外的休憩和工作空間(圖9);比如對城市大量的多層和小高層住宅,除了室內外公共空間要提升品質,人性化設計外,主要是利用南側外陽臺的整體改造,統一品質,完善功能,增加窗前綠化和遮風擋雨設計,讓家家陽臺鮮花錦簇、色彩紛呈、精致美麗(圖10);另外在各類建筑的屋頂上充分利用日照資源,推廣光伏的應用,產生清潔能源,服務綠色生活。

3 共享——提高城市空間的效率

城市中有大量的建筑,滿足人們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需要,但因為人的生活節奏和行為規律,大部分建筑并不是全時應用的。白天住宅中人少,晚上辦公樓沒人,不同類型的公共建筑也是人們偶爾用到的設施,所以投入大量資源建設的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內的閑置是一種巨大的浪費,而這些往往是人們熟視無睹的。在城市更新中如何提高城市建筑和空間資源的利用率,是節約資源、減少浪費的重要路徑。其實共享是人們聚集在城市共同生活的本質原因。但在實際實踐中,城市的各類產權和管理的需求卻抑制和干擾了城市空間的共享。在城市進入智慧運營和管理的時代,共享、分享的實現在管理上的技術難點完全可以解決(圖11,圖12)。比如,白天社區的車位可以為辦公人員提供補充,晚上辦公樓車位也可以向社區限時開放; 大、中、小學的操場周末可以向社區居民開放,機關單位的會堂食堂可以為社會提供有償服務;機關辦公樓,大型公共建筑的室外廣場可以為市民活動提供服務;市政高架橋下空間的利用,“鄰僻”設施周邊環境的開放,等等。一系列城市資源的共享,不僅使資源可以發揮更大的效益,也可以減少大量的各自為政的建設需求,同時也讓這個城市更友善、更開放、更有百姓當家作主的歸屬感和幸福感,這是城市綠色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看到,在這些方面許多小城市比大城市做得好,已經形成了示范性,而那些自認為“安全”壓倒一切的大城市,應當放下架子,向小城市學習, 傾聽市民的呼喚,推動城市空間資源的共享,更是提升政績的有效途徑。

4 微增——完善和調整城市功能的必要增量

以往在城市大發展時期,城市的整體的增量代表經濟的繁榮,也的確帶動了大量的投資和產業鏈發展,當今轉入存量更新,許多城市增量便大幅下滑。有的城市為了表現減量疏解,還規定了舊城更新一平米都不許增,只能減的管理規定,其實這是有很大問題的。讓城市更新無利可圖就是排斥市場,拒絕開發企業的介入,但都由政府打包托底也不可持續,這個怪現象當前已經在許多城市出現了,亟待解決!其實也許給一些城市的舊區疏解減量也是有道理的,但我認為不應平均對待。有的地方過密可以少量拆除,改為公共綠化空間,能夠透氣避災,而這里的建設指標就可以移給其他改造項目,使之在改造加固中適當增加面積,完善功能,而這種有增量的改造就給了企業利潤增值空間,企業就會有投資的積極性。另外在許多舊社區舊街道的改造中都可以有小微的增量,幾百到幾千平方米的小建筑會讓高大封閉的社區增加親切的尺度,修補廢置的邊角用地,也可以讓冷僻的街巷恢復活力,增加安全感,而這些小的建筑也讓年輕人的文創店、咖啡店有了落腳地,讓老舊小區有了青春的氣息(圖13)。還有一些學校在老城區中,由于用地緊張難以擴建, 又因為社區孩子們對學校的依賴,不能隨意搬遷,這類情況下的微量增建對提升學校品質、完善功能也是十分必要的(圖14)。當然所有這些微小項目或由微增量推動的改造都應該是綠色建筑,應盡量采用竹、木結構及墻板、光伏玻璃、可開啟的玻璃外墻,綠墻綠頂綠平臺等增綠技術,讓這些小微建筑成為老城中的綠芯,讓老百姓有幸福感的綠色生活的孵化器。

5 混搭——讓城市有機生長

城市的“自然”生長就是有機的,這從沒有被預先規劃的許多城市和鄉村中都能看到。即使是有了規劃,其生長的過程也會有許多變數,并非如預想那樣“理想”得整齊劃一。我喜歡從飛機上看下去,那些山川河流都自然流暢,那些鄉鎮村落也星羅棋布,只有那些似乎經過規劃的城市反而看上去總是雜亂、粗放,好像在無序地野蠻生長。我在這里其實并不是想質疑規劃的價值,而是想說一種現象,自然有機是一種“順其”的狀態,而生硬的規劃也似乎左右不了來自投資等多種經濟要素影響下那種內在的生長規律,那為什么不索性就順其自然,該疏的疏,該密的密,該高的高,該低的低,可能效果也不見得比規劃強扭的差。尤其在城市存量發展中有許多既有的舊城片區,各種功能、各種產權、各種體量、各種高度、各種風貌的建筑混雜,政府每每想整頓風貌亂象都想一拆了之,重塑理想的“傳統”,為此不惜付出高昂的代價。如今這種大拆大改已經干不動了,為什么就不能換個思路重新想一想“有機”的內涵和價值呢?過去形成的豐富混搭的城市片區客觀上反映了過去城市生活的需求,也記載了城市發展的歷史,達到了某種空間利用的平衡。當然這并不是說既有的就都是合理的,不斷的更新改造還是必要的,也是城市有機生長的一個過程(圖15)。我想說的是,以歷史的、有機的觀點看待城市更新,就不應該把城市的圖景固化在某一種單純的、統一的、唯美的狀態,而應更包容、更從容、更理性和客觀地看待現狀。市政條件要提升,但不必照搬規范模式都修大管廊;危房要加固,但不必全部拆除,全面建新;街區要整治,但不必全部收儲,全部搬遷;風貌要協調,但不必都刷涂料、貼面磚、做假立面。我想應該提倡一種以真正提升老城生活品質為目標,以全面增綠為導向,以新舊混搭為方法,以多方參與的漸進式整治為過程的,真正的、扎實的、可持續的有機更新(圖16),千萬不要急,不要大干快上3 年變樣,不要以建成的所謂成果作為業績,而更應以過程是否合理,是否可持續,老百姓是否認可擁護,老城的活力是否回歸作為考核標準。這樣基層的干群關系也更融洽,城市更新的成本也更可控,城市更新才會真正走上一條綠色更新的道路,我對此充滿期待。

最后,在這樣綠色更新的理念下,我們應該重新審視以往的規劃和各專業設計的規范是否應作出調整?應該重新思考設計在更新中的技術策略和實施路徑,是否應一地一策,因地制宜?應該重新認識我們設計界自己的責任和定位:從盲目競爭到在地深耕;從一味追求規模到一房一院地細做;從急功近利到陪伴式介入;從被動接受任務到主動發現機會;從有病亂用藥到藥到病除,精準設計。當然這同樣需要一個有機的過程,要不斷學習、不斷受挫、不斷積累、不斷成熟。讓我們伴隨城市的有機更新而成長。

SYNOPSIS

V i e w p o i n t s o n G r e e n U r b a n Renovation

Kai Cui

Currently, urban construction in China hasentered the era of inventory-based renewal, andissues from the past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need to be addressed and improved. Under newcircumstances, there is need to reduce energy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 and investment whileimproving urban environment, building quality andpeoples lives. A shift in mindset and the pursuit of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required in explorationof green innovation for urban renewal. The authorhas been engaged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s on green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s for many years, and hasformed several viewpoints on the green research andpractices.

Increasing greenery, to reduce carbon footprintsfor cities: Carbon dioxide-absorbing plants is crucialto reducing carbon footprints. More plants can beplaced on rooftops and walls in cities. Wide roads,large squares and parking lots should be greener.Idle lands can be turned green in their transitionalperiods. In old cities, green spaces can be addedwherever possible.

G r e e n r e n o v a t i o n , t o r e d u c e e n e r g yconsumption for cities: There are a lar ge numberof buildings in cities to be renewed, and therenewal processes should take energy-savi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rbon reductionand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ies intoconsideration. There should be less demolitiona n d m o r e r e i n f o r c e m e n t , a n d t h e l i f e s p a nof buildings should be reasonably extended.Reinforcement measures should be simplified,and low-cost materials and methods should bechosen. Slight intervention, micro renovation,and prefabricated strategies can be applied toreduce building waste. Less decoration and morequality-improving methods can substantiallyenhance the quality of old buildings, rangingfrom housing safety, municipal conditions,p e r f o r m a n c e , a p p e a r a n c e t o o p e r a t i o n a n dmaintenance, promoting the organic renewal ofurban blocks. For old one-storey houses, issuessuch as safety, insulation, plumbing, modernliving needs and equipment placement must beaddressed. Public buildings should be renovatedfor comfort and ener gy efficiency.

Sharing, to improve spatial efficiency for cites:As a large number of buildings are not used 24-7,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rate of urban buildings and spaces. Sharing is theessential reason why people gather in cities, and thelack of sharing of urban spaces can be addressedthrough smart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to makeparking lots, outdoor squares of large publicbuildings and spaces under flyovers shared by morepeople. The sharing of urban resources can enhancepeoples well-being and happiness as cities becomemore open and more friendly.

Slight addition, necessary complement toimproving and adjusting urban functions: In the eraof inventory-based renewal, it is possible to demolishsmall parts of overcrowded areas and turn them intopublic green spaces, transferring construction quotasto other areas to be renovated. This kind of approachcan create profit margins and encourage enterprisesto invest. Small and micro additional buildingactivities in old communities and streets can bringvitality.

Hybrid, to boost the cities organic growth:Cities have their natural growth processes althoughthey have been planned. Hybrid urban areasreflect both the living needs and the history of thecitys past. Viewed from historical and organicperspectives, cities should be more inclusive,rational, and objective. Genuinely sustainable andorganic renewal approaches should be adopted toenhance living qualities in old towns.

猜你喜歡
綠色低碳綠色發展
人力資源質量的生態維度研究
株洲市綠色低碳物流配送倉儲基地項目可行性分析
基于綠色發展觀視角關于產業轉型路徑的思考
淺議堅持法治環保 推動綠色發展的實現路徑
淺談低碳建筑材料的應用
淺析電網綠色低碳化運行發展的方式
綠色低碳生活背景下的服裝設計探究
綠色低碳背景下住宅小區建筑設計規劃原則
綠色低碳建筑材料應用現狀及發展前景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