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新市鎮的綠色低碳系統化解決方案

2023-05-03 09:44董珂范嗣斌劉力飛
城市設計 2023年6期
關鍵詞:綠色低碳保障性住房可持續發展

董珂 范嗣斌 劉力飛

摘 要

綠色低碳和高質量發展是響應黨的二十大報告“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要求的重要舉措,綠色低碳城鎮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要實踐地。本文梳理了新加坡新市鎮發展歷程,以第五代新市鎮榜鵝新鎮為例,解析其綠色低碳規劃建設理念與技術。從綠色社區、綠色建筑、綠色生態、綠色技術4個方面分析新加坡建設綠色低碳新鎮、宜居宜業新鎮、兼顧技術與藝術前沿新鎮的發展路徑,對于我國新時期建設綠色低碳城市,以及推動保障性住房、城鎮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協調發展提供思路借鑒。

Abstract

Green, low-carb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spon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accelerat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Green, low-carbon, and livable towns are the main approach to achieve the “dualcarbon” goals. By sorting ou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new towns in Singapor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unggolNew Town,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fifth-generation new towns, as an example to study its green and low-carbon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concepts and technologie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s of green units, green buildings,green ecology, and green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analyzes Singapores path to build a new town that applies greenand low-carbon planning methods, a new town that is livable and friendly for business, and a new town thatconsiders the cutting-edge technology and art. This article provides insights for green and low-carbon cities, and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ffordable housing, urban 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during the new period of our nation.

關鍵詞: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保障性住房;低碳城市規劃;新加坡

Keywords:Green and Low-carb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ffordable Housing; Low-carbon Planning; Singapore

0 引 言

新加坡在自然資源、人口密度、文化習俗、政治體制等諸多方面與中國有相似之處,能夠在短短58 年內從貧窮落后的邊緣小國發展為繁榮、活力、和諧的現代化國家,其城市規劃建設治理的成功經驗有很多值得我國借鑒,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新市鎮”的理念與模式。

1 新加坡新市鎮的發展歷程

在20 世紀60 年代,新加坡貧窮落后、環境臟亂、住房奇缺,有近84% 的居民生活在簡易木屋和店鋪里,其中又有40% 的居民生活在更為簡陋的貧民窟和棚戶區中。為此,政府組建了建屋發展局(HDB),推出了“居者有其屋”計劃,并系統借鑒了E·霍華德“田園城市”理論所提出的“中心城—衛星城”空間結構、L·柯布西耶“明日城市”構想所提出的“高層建筑+ 底層架空+ 空曠綠地+ 人車分流”空間形態、C·佩里所提出的“鄰里單位”空間模式、P·卡爾索普所提出的“公交導向(TOD)”交通-用地組織模式等西方現代城市規劃理念,并與國情相結合,逐步建立了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新市鎮規劃建設體系,至今已建成24 個新市鎮,超過80% 的居住人口、97.6% 的公共住房布局在新市鎮中,為實現“居者有其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亞洲乃至世界上兼顧人居環境建設和土地集約利用的優秀范例( 表1)。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新加坡新市鎮的規劃建設理念不斷迭代,下面以5 個不同時代的典型市鎮進行對比。

1)第一代:女皇鎮。

在20 世紀60 年代,政府主要解決的是“有沒有”的問題,目標是以較短時間、較低成本建成一個容納居民數量多、提供基本衛生設施的公共住宅區,以盡快搬遷貧民窟、棚戶區居民。因此,從現在的標準來看建成品質并不高。

女皇鎮距離中心區較近,面積約21.9km?,容納12.7 萬居民,劃分為16 個鄰里級區塊。

(1) 住宅戶型以一房、二房為主,僅保障每戶有獨立的廚房、廁所。住宅樓平面為長內廊式,層數為12 ~ 15 層,底層為商鋪,居民室外活動空間就是住宅樓之間的內街。住宅樓設計單調、辨識性差。

(2) 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僅有圖書館、游泳池、體育場及飲食中心等,服務半徑上未覆蓋全鎮空間范圍。

2)第二代:大巴窯新鎮。

在第一代新鎮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政府重點考慮新市鎮的設施配套和職住平衡問題。

大巴窯新鎮始建于1965 年,面積約8.5km?,約容納15.6 萬居民,劃分為12 個鄰里級區塊( 圖1)。

(1)住宅每戶面積仍較小,但已出現三房及以上戶型。住宅樓平面多為塔式,層數最高可達40 層,與低層公共服務設施組合,形成棋盤式布局。

(2)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開始采用等級化理念,建立了“鎮中心—鄰里中心—社區單元”的三級體系。鎮中心配置圖書館、體育館、學校等大型服務設施和大型公園,購物中心的三條商業街可達性較好;鄰里中心配置餐飲中心、商店、診所、運動場等設施和小型綠地,服務半徑約400m。

(3)公共服務中心首次采用了TOD 模式,鎮中心、鄰里中心與地鐵站出入口、公交巴士站實現無縫銜接,對其后的新市鎮建設產生深遠影響。

(4)為實現職住平衡,建屋發展局規劃在新市鎮范圍內布局工業用地,為新市鎮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3)第三代:宏茂橋新鎮。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型需求快速增加,政府關注提供更舒適的住房、更完善的服務、更便捷的交通。

宏茂橋新鎮始建于20 世紀70 年代初,面積約13.4km?,約容納22.3 萬居民,由10 個次級區域組成,每個次級區域又包括1 ~ 2 個鄰里級區塊。

(1)住宅每戶面積逐步增加,且出現了五房戶型。住宅樓平面多為單元組合式,層數為20 層左右。

(2)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更加齊全。鎮中心占地29hm2,包含商業辦公、文化和社區服務設施等,其設計獲得1983 年度的新加坡建筑師協會優秀建筑設計獎。其他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風貌特色也較為突出。就近布局的娛樂和商業功能區為居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3)每個次級區域由交通干線分隔,內部體系相對獨立。鄰里間組合相對靈活,通過鎮和鄰里的設施共享,僅用7 個鄰里中心就滿足了服務半徑要求。鄰里內的公共空間更為豐富和安全,室外休閑游憩空間進行精心設計。

(4)軌道交通和小汽車出行條件更為便利,路網與地形結合較好,從鄰里內部到主要交通干線的路由此得到優化。

4)第四代:淡濱尼新鎮。

隨著早期公共住房的大量老舊,急須更新住房功能、提高配套水平。政府更加重視服務和質量,開始推動市鎮更新計劃,共分3 類:主要翻新計劃、中期翻新計劃和整體重建計劃。在新市鎮規劃建設中,也強化了配套設施完善、環境品質提升的要求。

淡濱尼新鎮始建于20 世紀80 年代末,面積約20.61km?,約容納26.5 萬居民,由5 個分區組成,1991 年獲得聯合國頒發的世界最佳人居環境獎。

(1)住宅檔次多元,包括一房~五房各種戶型,層數主要為6 層、9 層、11 層,住宅形式包括小高層、高層、底層架空等,建筑密度包括2% 低密度、9% 中密度、89% 高密度,住宅地塊的平均容積率為2.8。通過提供多元化的住宅產品,實現各類收入群體的混合居住。

(2)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延續了等級化理念,建立了“鎮中心—鄰里中心—組團中心”的三級體系。鎮中心配套服務設施包括購物商場、休閑活動設施、學校、運動場、游泳池、公園和開敞空間,甚至包括兩個高爾夫球場。鄰里中心充分利用高層住宅的底層空間,采用沿街商業、廣場商業等形式,空間更加靈活高效,同時避免了居民穿越機動車路的問題,服務半徑約400m?;締卧捎谩敖M團”概念,每個組團占地規模2 ~ 4km?,包含4 ~ 8 棟住宅,可以容納400 ~ 600 戶居民,組團中心包含活動場所和公園等。

(3)淡濱尼的各級商業中心,以及周邊的無污染工業區、新加坡博覽中心、樟宜科技園、淡馬錫理工學院等為居民提供了大量就近就業機會。

(4)新市鎮中心與地鐵、公交換乘站無縫銜接,提升了商業活力。道路結構層次分明,主、次干道不穿越小區、鄰里,使得居住小區、鄰里環境寧靜。

5)第五代:榜鵝新鎮。

20 世紀90 年代中期,新加坡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政府啟動了“21 世紀新鎮計劃”,旨在為居民建立一個更加理想的家園和社區。規劃理念強調軌道交通引導開發、功能混合、布局緊湊、步行友好,更加注重親近自然、環境友好,推廣綠色技術、建設智慧社區。

榜鵝新鎮是“21 世紀新鎮計劃”實施的第一個新市鎮,它位于新加坡的東北部,東面濱海、南面臨河、西面以一條高速公路為界。始建于1996 年,面積約9.57km?。截至2019 年,該鎮有約18.78 萬居民,近5 萬個組屋,可提供住宅數量8 萬套。

(1)由于居民的居住需求從數量向質量轉變,高品質的濱水住宅增多,住宅類型包括高檔共管式公寓(10%)、私人公寓與別墅(30%)和普通政府組屋(60%)。高品質的供給模式一方面使得社區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適,另一方面也促進私人設計企業、居民的全過程共同參與。

(2)交通組織上將長距離地鐵與新市鎮內部環形輕軌結合,住家至公交站點的距離均小于300m,以實現更高強度、更緊湊的發展,住宅地塊容積率為3.0 ~ 3.5,層數約18 層,但由于立體化的步行交通組織和綠地開敞空間,居民的人居環境品質仍然較高。

2007 年,新加坡重啟“優質榜鵝21”計劃,提出了“榜鵝21+”,融合可持續的生態和創新理念,重新設計建造各類住宅、商業、交通、教育、生態和休閑娛樂設施,并將規劃住宅擴展到9.6 萬套。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榜鵝21+”設想中提到:“從面臨航道的那些被提議的公寓往外看,很多地方都將會是藍色和綠色的,因為我們將在水邊、停車場的上方,建筑物的上方種樹、植物、灌木林,使之涼爽、生態友好、綠色。海岸線也將美化發展成為可以進行水上活動的地方,如獨木舟運動、皮筏。新的7.8km 長的沿岸散步場所將給居民提供一個景色優美的路線以供慢跑或騎車,讓觀眾一瞥21 世紀的HDB 生活?!蹦壳?,榜鵝水道及榜鵝新鎮建設已獲得新加坡設計指標金獎、國際宜居社區金獎、國際水協會“全球卓越成就獎”和“最佳規劃獎”等諸多榮譽。

2 榜鵝新鎮的綠色低碳規劃建設理念與技術

2.1 綠色社區:公交導向+ 產城融合+ 多級中心

榜鵝新鎮的規劃建設中,重點通過“公交導向+ 產城融合+ 多級中心”的模式來體現綠色低碳的理念。

1)公交導向(TOD)。

新加坡采用了公交導向發展的城鎮發展模式。該模式通過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交通系統,在城市區域以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降低道路車流密度,減少污染排放和出行成本,同時也促進城市綠色化發展[1]。以地鐵為公交骨干,輔以輕軌、公交車、快速公交車和出租車等補充服務,為居民提供綜合化、多方式的多種綠色出行選擇。

為強化榜鵝新鎮與城市中心區的聯系,通過放射型、大站距的地鐵東北線(MRT)銜接,以降低長距離出行的時間成本;在地鐵東北線榜鵝站的兩側分別無縫接駁兩個環型、高架、小站距的新鎮內輕軌系統(LRT),輕軌站點能實現到達所有住宅的300m 半徑全覆蓋,方便居民日常交通出行;此外,還設立了新鎮內的短途巴士線和“地鐵- 巴士”換乘停車場,并設立公交專用車道和優化信號燈系統。通過上述措施,整體提升了新鎮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的高效性和便利性。

2)產城融合。

為解決城鎮中存在的人、產業和城鎮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新加坡建設產業新鎮時采取了用地混合互融的城市規劃和土地政策模式,旨在將不同功能的土地在城鎮范圍內組合,實現各板塊的協同發展,促進城市的活力和低碳高效。榜鵝新鎮居住社區與數字園區的融合發展是新加坡產城融合的典型案例。

數字園區是榜鵝新鎮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新加坡理工學院(SIT)新校區、2 個商務區和1 個商業及社區空間,教育用地和產業用地、商務辦公用地高度混合[2]。這帶來以下優勢:一是依托便捷的交通、完善的服務、優美的環境,通過各類功能相互嵌入和混合,實現工作、生活、學習和娛樂等活動的緊密融合,從而凝聚對生活品質有追求的尖端產業人才,增強園區競爭力;二是在濱水等地區創造了賞心悅目的室外公共空間,為科創人員和企業從業者提供交流場所,激發思想碰撞和跨界創新,同時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完善社區的產業功能;三是面對產業更新迭代周期大幅度縮短的趨勢,允許靈活調整各類用地功能的比例,從而保持園區面向不確定未來的適應性(圖2)。

3)多級中心。

新加坡的新市鎮一般建立“市鎮—鄰里—組團”三級中心體系,而榜鵝新鎮則采用了“市鎮—街坊”兩級空間結構,以適應更高容積率(住宅地塊凈容積率為3.0 ~ 3.5)和更高高度(住宅層數約為18 層或以上)的開發。

“市鎮”級的公共服務設施與以往的新市鎮相比,規模更大、業態更豐富。包括大型商業綜合體(榜鵝廣場購物中心、水濱坊購物中心、北岸廣場等)、體育中心、醫療中心、現代化圖書館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及游艇俱樂部、高爾夫練習場、水上樂園、露天酒吧等休閑娛樂設施,吸引對都市品質生活有更高要求的居住人群。

“街坊”是小區與鄰里的變體,為基本規劃單元,規模為1200 ~ 2800 戶,配置街坊級公共服務設施,服務半徑擴大到600m 左右。與以往的新市鎮相比,榜鵝市鎮更強調立體混合利用。街坊住宅樓與裙房的多層車庫相結合,多層車庫屋頂作為公共綠地和兒童游憩場所,并與半室內的街坊級公共服務中心(包括商業、教育、文化、醫療、養老、托幼、教堂等設施)和高架的輕軌站點相連接。街坊中的學校操場等活動設施分時段開放給社區居民共享。

2.2 綠色建筑:節能降耗+ 立體生境

榜鵝新鎮在綠色建筑方面也有很多亮點和創新。從大類上看可分為“節能降耗+ 立體生境”兩種措施。

1)節能降耗。

在綠色建筑中采取的節能降耗措施包括:營造自然通風的建筑群和建筑室內環境,實現被動降耗;在屋頂和外墻安裝光伏板以獲得可再生能源;在室內、室外全部采用節能LED燈;開發電梯能量再生系統;在住戶室內安裝智能配電板和插座以自動監測、調控家庭能耗;在室外設置智能風扇;設置雨水收集系統,采用節水終端設備;在公共綠地設置智能灌溉系統;實施垃圾分類收集和“環保垃圾槽”方案,設置智能氣動垃圾收集系統。建屋發展局公布數據顯示,榜鵝新鎮在節能方面,一年可省下82.6GW·h 的用電量,足以為多達17,200 個四房式組屋供電一整年,相當于每年節省了1,620萬新元的費用[3];在節水方面,每年可節約138.78 萬m3 用水,2018 年與2011 年相比,住戶用水量減少了13.2%,公共區域用水量減少了19.9%;從榜鵝收集到的可回收物每年也達1,285t,重量相等于89 輛雙層巴士。

2)立體生境。

在綠色建筑中采取的立體生境措施包括:在屋頂、平臺、外墻等建筑表層廣栽綠色植物以減少熱量積聚;通過環境建模進行風向和溫度模擬,針對潛在溫度較高的地區引入綠色植物以降低環境溫度;在住戶陽臺設置植物架,方便戶主栽種植物;在室外屋頂平臺的公共空間,設置兼顧生物棲息和居民游憩的小型公園。

(1)案例1:綠馨苑。

榜鵝綠馨苑(Treelodge@Punggol)是首個獲得新加坡綠色建筑標識白金獎(2007 年)的組屋項目。該社區有712 個住宅單元,包括7個帶有裙樓停車場的住宅樓。綠馨苑的節能降耗措施包括:規劃布局充分考慮熱帶氣候條件,建筑物沿盛行風向布置,在一層采取架空形式以最大化利用自然通風。所有住宅樓都經過風洞測試,采取被動式設計保持涼爽通風的室內外環境;住宅樓屋頂安裝光伏板,為走廊、樓梯口和停車場等公共區域提供照明用電;公共空間使用節能LED 燈,樓梯口及停車場安裝使用動作感應器的燈具;屋頂設有雨水收集系統,每月可收集約7,000m? 的雨水,雨水過濾后用來清洗走廊、停車場和環保垃圾槽。綠馨苑的立體生境措施包括:在地下停車場之上布局稱為“生態層”的公共活動場地,種滿繁茂的植被,使居民開窗可見綠意盎然的園景;組屋屋頂約1/4 的空間用來種植植物;組屋外部柱子供植物攀爬生長,半數單位設有天臺花園和栽種植物的空間;很多室外小微空間被開辟為公共菜圃花園,供居民種植和園藝。

(2)案例2:榜鵝水濱臺組屋。

榜鵝水濱臺組屋(Punggol WaterwayTerraces I&II)因其獨特的造型成為著名景點(圖3)。整體造型的靈感來自于梯田,同時致敬新加坡早期組屋。流暢的外形設計、屋頂露臺形成的層疊天際線,打造出行云流水般的梯田形狀。1,800 多個居住單元,密集有序地布局在“梯田”上,集約卻不顯擁擠,標志性的瀑布式屋頂花園,為居民提供了自然沉浸式的居住體驗;建筑群的圍合和開口方向利用了空氣自然流動及陽光照射路徑,優化了自然通風;呈六邊形的建筑平面中,建筑的“支臂”朝向水濱呈落臺式層層跌落,使得所有居住單元都有朝向海濱、樹林、庭院的視野;通過具有藝術棲息的、波浪起伏的“朱麗葉式”(Juliet)陽臺,住宅可躲避陽光直射和雨水侵擾。

(3)案例3:榜鵝北岸區。

榜鵝北岸區(Punggol Northshore)的組屋朝向南北并面風而建,在避免西照的同時也加強了空氣流通;住宅樓外墻由混凝土和泡沫隔熱層組成,窗戶也被設計以利于自然采光和減少陽光輻射;在每個樓層設有可回收廢物的集中式可回收垃圾槽和雨水收集系統;組屋周圍栽種了許多植物,并在裙樓連接層提供大量綠地。部分住宅單元的陽臺設有植物架,地下停車場屋頂是生態平臺,配置綠化景觀設施,可作為兒童游戲、居民休憩的活動空間,同時也避免了停車場屋面的陽光直射,降低了周圍環境溫度;各住宅樓通過二層公共平臺可便捷地進入社區中心和輕軌站臺;社區中心的外墻采用遮陽板設計,內部自然通風,可降低室內溫度并減少空調需求(圖4)。

(4)案例4:榜鵝數碼園區。

榜鵝數碼園區整體統一規劃園區內基礎設施,為各辦公樓宇提供了集中式的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建立了園區集中式冷卻系統、氣動垃圾收集系統、物流集散中心和一站式設施管理中心。例如,統一由中央冷卻系統為所有樓宇的冷氣機供應冷水,使用后的水回流到冷卻設備,冷卻后循環使用;通過真空收集管道將各樓宇的垃圾“吸”到中央垃圾槽集中處理;新加坡裕廊集團與新能源集團聯手設立首個智能電網商業園區,將天然氣、電力和熱能集成為一個統一的智能網絡,統籌各類可再生能源,以及“供—儲—用”系統,透過潔凈能源及智慧創新科技,協助園區從業者提高能源效益、節省能源成本以及降低碳排放量。

2.3 綠色生態:自然網絡+ 人工場所

榜鵝新鎮不僅將綠色生態作為維護生物多樣性、提升景觀價值的手段,同時也將其視為容納社會活動、增進居民參與、提升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途徑[4],力圖提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圖5,圖6)。

1)自然網絡。

榜鵝新鎮自開發之初便提倡可持續發展理念,注重生態資源的保護;以生態綠心為核心,通過多條藍綠廊道與區域生態基底相連接,保障了自然生態網絡的整體性、系統性、連通性;通過“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留出“再野化”空間,保障生物棲息地不受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

2)人工場所。

在自然網絡中布局連續的非機動車道和休閑設施,使得居民能夠安全、便捷地享受自然環境;生態綠心、生態廊道與周邊建設用地咬合緊密,增加了人與自然“對話”的“界面”;在濱水組屋建筑設計時,將住宅的花園露臺與水道相連,實現濱水景觀與社區公共中心的交融,使居民能夠在住宅內以及公共服務設施、公共空間中體驗到與大自然的親近。

(1)案例1:榜鵝水道。

榜鵝水道(Punggol waterway)于2011 年人工開挖建成,總長4.2km,占地約12hm2。水道串聯榜鵝新鎮東西兩側的榜鵝水庫和實龍崗水庫,分為“綠色畫廊區、休閑娛樂區、遺產保護區、自然灣區”4 個功能區(圖7)。榜鵝水道設計以“人”“水”“綠”為主題,容納了多樣的動植物生境和人類活動空間。該項目曾獲得芝加哥文藝協會建筑與設計博物館、歐洲建筑藝術與城市研究中心聯合頒發的“國際建筑大獎”、 國際水協會“全球卓越成就獎”和“最佳規劃獎”“環境永續發展特獎”等國際獎項。

水道開鑿時挖出的泥土填補了兩岸的低洼地,自然堆成山坡、平地;附近的樹林保持原始的野化狀態,山坡上枯樹老枝沒有刻意移走,兩岸交錯穿插種植了大量綠化植被;水道上建造了種滿水生植物的人工浮島(生態浮床),并栽種紅樹林,發揮景觀和凈化雙重功能;在水道兩側增加生態排水溝,使地表徑流水在排入水道前實現凈化;通過雨洪管理和凈化技術,結合生態修復,將原本水質較差、生物多樣性較為單一的水渠轉變為水質清潔、生物多樣的水道;建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用了生態環保材料,照明也全部采用節能燈具。

榜鵝水道設計了3 條特色路線,分別是以了解水道生態環境和歷史為主題的3km 探索路線、全面探索整個水道的8.4km 探險路線、以家庭休閑及騎行觀賞日出為主的3km 鄉村路線,為居民濱水活動提供了多種選擇。榜鵝水道的建成為榜鵝新鎮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它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和景觀風貌,恢復了水道周邊的生物多樣性,同時也為居民創造了幸福、安心的人居環境,并帶動周邊土地升值,促進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協同發展。

(2)案例2:羅弄哈魯士濕地公園。

羅弄哈魯士濕地公園(Lorong Halus WetlandPark)曾經是新加坡的非有機垃圾填埋場,2007年,作為公共事業局清潔水域計劃的組成部分,新加坡政府耗資約4,770 萬新元將其改造為濕地公園,于2011 年3 月正式開放(圖8)。

經過綠色生態手段的改造,該地實現了土地的循環利用,小范圍重塑了生態系統,并為社區居民提供了連續性的活動空間。改造中建設了防滲墻以阻止污染物進入實龍崗水庫,通過泵站和導管系統對滲漏物進行處理,確保水質符合環境工程標準,并種植了適應環境的植被;濕地公園搭建了獨特的水生物處理系統,每個池塘都發揮自然凈化的作用;通過收集和凈化淺層土盆垃圾場的浸出水,并將其排放到污水系統中,以保護實龍崗水庫的水質;凈化后,濕地內的水體和植被吸引了多種鳥類及昆蟲棲息,景觀公園也成為鳥類遷徙廊道的一部分。

猜你喜歡
綠色低碳保障性住房可持續發展
株洲市綠色低碳物流配送倉儲基地項目可行性分析
分析住房公積金支持保障性住房項目貸款的作用
中小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保障性住房選址問題分析及選址建議
淺析電網綠色低碳化運行發展的方式
綠色低碳生活背景下的服裝設計探究
綠色低碳背景下住宅小區建筑設計規劃原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