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新文科建設的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探析

2023-05-10 20:07陳永琳
關鍵詞:公共英語文科人文

陳永琳

(湖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文化與傳播學院,武漢 436032)

近年來新文科建設理念的深入,推動了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理論研討和實踐進程。相較于初期理論和實踐的摸索階段,在中國知網以“新文科”“外語”等為主題詞檢索相關研究文章,從2020年至今已有500余篇。這些文章大多圍繞新文科與外語教學的概念源流、理論探究、實踐策略、發展前景展開論述,提供了較為充實的案例支撐與經驗啟示??梢哉f,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我們唯有從理論探究與實踐經驗中不斷歸納、總結、反思,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育人潛能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

一、 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是高校新文科建設的必然要求

新文科建設是大學公共英語教學轉型的重要背景和導向。新文科理念倡導打破專業壁壘,建設學科交叉融合的自主知識體系,推動了公共英語教學界“大外語”概念的理論革新與實踐推廣。而大數據時代“數字人文技術”的完滿融合與應用推廣,也為傳統的公共英語教學課堂帶來巨大變化,極大推動了新文科理念下的大學公共英語的教學改革進程。從典型教育理論和技術因素著眼,可以看出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是深化新文科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 “大外語”教育理念促使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

在傳統的公共英語教學模式中,由于學期課時的限制,師生一般圍繞指定教材的單元內容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訓練。從教學內容來看,通用教材往往以人文社會題材為主,自然科學等領域題材內容呈現較少。在這種教學語境下,學生英語學習的知識結構存在單薄且割裂的問題。近些年在新文科建設的推動下,外語學界提出“大外語”的理念并不斷深入人心且已展開實踐。有學者指出,“大外語觀應從知識、文化、能力、技術及認識等維度來綜合考量?!盵1]可以說,這種綜合知識、文化、能力、技術、認識在內的英語學習,正是新文科倡導的跨學科知識交叉之體現。

“大外語觀”下的公共英語教學課堂在指定教材的學習外,在教學內容方面強調了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在教學重心方面注重從語言技能學習向語言文化培育的轉移,但這種語言文化培育是不排斥技能應用職能的,如翻譯服務(translation services)便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在教學模式方面主張結合學生的專業背景,將公共外語教學融入學生專業學習的軌道中。大外語教學理念強調教師不再僅僅圍繞課本內容進行針對性的知識訓練,而是結合公共英語課程學生受眾的專業背景,增加專業英語知識教學環節。比如,在給歷史學專業的學生上課時,教師讓學生針對單詞“Science”(科學)考辨其詞條背后的詞源歷史。學生在主動的探究過程中發現,Science在當今日常生活中的詞義主要指代自然科學,但其背后卻有著深刻的詞源演變史。古希臘時代的Science一詞,主要指認知、理性傳統的意思,直到19世紀在日本傳譯的過程中其內涵發生改變,Science一詞逐漸僅指代自然科學。從深層意涵來看,“科學”一詞的意義發生窄化,轉變為實用指涉的技藝內涵。而當時的中國由于翻譯人才匱乏,Science一詞的“賽先生”之意,更寄托著中華民族在歷史危難時刻,仁人志士對于自然科學救國的希望。在這樣的大外語教學環節中,學生不僅加強了傳統的知識技能學習,還發揮了專業背景優長,主動地探索英語語言背后的歷史文化意涵,對其專業知識的學習也是有益的。而在對Science一詞與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關聯學習中,也讓學生了解到自然科學對于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重要意義,以古鑒今,達到思想育人的教育目的。

(二) “數字人文技術”助推公共英語教學改革

以往的公共英語教學課堂主要依賴師生圍繞教材的口頭教學,輔之以多媒體為手段的教學輔助知識內容呈現。這樣的英語課堂模式往往是教師主導知識傳授,內容也多依賴于課堂限定時間內的知識容量,學生的聽說能力、知識結構、認知視野等都受到較大限制。而新文科在最近幾年興起,一方面,教育主體意識到英語教學知識交叉融合的必要;另一方面,大數據時代數字化建設的技術進步,改變了舊有的教學生態,數字技術與人文交融的“數字人文技術”得到關注與運用。所謂“數字人文技術”,有研究將之定義為“數字技術通過對人文學科的滲透和干預所帶來的方法論創新?!盵2]同時指出數字人文技術與外語專業的共識點:一是都主張跨學科融合,二是強調數字信息技術在人文專業中的作用。在英語課程教學中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與思想,對公共英語教學改革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在當前英語專業課程建設中,部分新文科建設的先行院校已經打破單純的語言文化教育模式,加入了計算機基礎、統計學導論、媒體信息處理、計算與人工智能、計算機與英語教學等體現數字人文特色的交叉知識技能培育課程,有效地拓寬了英語專業學生的技能與知識應用水平,適應新時代的英語語言應用與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而公共英語課程受限于培養課時的局限,難以展開全面、系統的數字人文英語教學。但我們可以通過跨院系的課程溝通與調整,加強數字人文與英語教學的有機結合。目前就公共英語課堂教學而言,教師可以盡最大可能將數字人文技術的優勢,貫穿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當中,激發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數字人文技術學習英語的熱情。比如,在進行指定教材內容講授時,教師可結合配套的智慧教學云平臺的數字共享信息,通過調用教學資源庫、編輯個性化的課件、發布互動題目等技術手段,實現既定英語課堂的知識擴容與交叉。學生亦可借助數字人文手段通過知識云共享的方式,實現多元化英語學習信息的攝入和吸收。再比如,教師在詞匯教學時,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利用數字信息平臺用英文闡釋英文單詞的意涵。此時,學生可以通過大數據檢索“劍橋詞典”“牛津詞典”“柯林斯詞典”等相關詞條。如單詞confidant(知心朋友),其解釋為“a person you trust and share your feelings and secrets with”。如單詞oxygen(氧氣),其解釋為“a chemical element that is a gas with no smell or colour.Oxygen forms a large part of the air on earth,and is needed by animals and plants to live”。在對上述權威詞典的數字檢索過程中,學生不僅鞏固了對既有英語語言內容的學習,還通過英語句法表達的方式,進一步在原典中還原英語語境,同時提升了學生的句法表達與自主英語學習等能力??梢哉f,數字人文技術的成熟與運用,更便捷地提升了公共英語教學的效率,是當前新文科背景下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總之,新文科建設成為了當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標。理論層面強調專業破壁,綜合知識、文化、能力、技術、認識在內的大外語觀,已經成為外語教學界的共識。大數據時代興起的數字人文技術手段,更為大外語觀的落地奠定了堅實基礎。新文科建設必然要求和推動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其中諸多具體經驗和啟示同樣值得深入檢視。

二、 新文科建設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實踐路徑

新文科建設從技術手段到教育理念,為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提供了全方位的推動作用。大數據時代造就的新技術環境,有益于師生在人文與科技融合的氛圍中促進公共英語教學。新文科強調跨專業知識融合的教育理念,讓師生都在各自主體性的發揮過程中,深化公共英語教學的現實效用。而“以文化人”的外語教育理想,則指引著學生在公共英語課堂的學習中,不斷提升文化素養。

(一) 人文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技術方法路徑

大數據時代教學技術手段的迅速革新,為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既帶來了機遇,也隱藏著挑戰。當前“AI+”“互聯網+”的教學媒介環境,如同加拿大媒介理論專家麥克盧漢所形容的那樣,“一切技術都是肉體和神經系統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3],“媒介即訊息”“媒介是人的延伸”迅速構成新的教學語境。目前進入高等學校就讀的學生群體多出生于新世紀之后,他們從小在互聯網時代便捷的知識索引環境中成長,超鏈接式的知識獲取方式極大地延伸了他們學習的能力與速度。而目前進階的數字技術學習手段,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并不難掌握。當下新文科建設強調綜合性的跨學科知識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意義。就新文科發起者美國希拉姆學院而言,“美國教育界對希拉姆學院的改革卻并不樂觀”[4]。這是因為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弱視了互聯網語境中高校學生群體的獨特特質。這批學生不是紙媒時代信息隔膜語境里成長起來的學生,對他們而言,在有限的課堂內進行跨專業學習的效率是低下的。我們應引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主動運用豐富、便捷的新技術手段以培養人文素養,這才是新文科背景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人文與科技融合的重要經驗。

就當前大學公共英語教學而言,利用新技術手段進行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日趨成熟。學生結合信息化終端的單詞記憶、聽力訓練軟件,將涵蓋CET-4、CET-6、TOEFL、LELTS等在內的公共英語評價考試內容,進行針對性的高頻錯詞、曲線記憶訓練,已經是這批學生熟悉的日常技藝。教師在公共英語教學時可以順應這批學生的大數據優勢,嘗試結合時代熱點問題,讓學生運用大數據手段,在英語語言學習外增強人文理性的語言文化能力。如將新聞英語的話題帶入課堂教學,學生檢索討論“WHO declares coronavirus pandemic”,索引到“118000 cases in 114 countries”“4291 people have lost their lives” 等重要數據信息,并做出恰當的評判(“a pandemic that can be controlled”“it was not too late to control the outbreak”等)。教師引導學生從全世界的疫情訊息中,繼續反思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價值,從而更好地實現新文科背景下公共英語教學人文與科技融合的使命。

(二) 跨專業知識融合是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內容建設路徑

新文科建設的教育理念在于實現跨專業的知識融合。而新文科背景所推動的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同樣試圖在英語課堂的教學中,搭建學生跨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知識融合模式。特別是2020—2022年線上教學模式的推廣與普及,為公共英語教學生態帶來巨大新變。學生通過“騰訊會議”“釘釘”等APP終端,特別是“彈幕”等功能,極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性與參與感,教師通過網絡教學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和學生共享知識的感受。師生之間教學主體性的雙向互動,極大促成了跨專業知識融合的教學效果。

跨學科知識間淺表的拼接重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融合。師生充分調動主體性,利用多元的知識結構、數字化的技術手段推進英語講授與學習,同時教師對學生加強引導,才是新文科背景下跨專業知識融合的應有之義。以世界經典名著TheTragedyofHamlet,PrinceofDenmark(《哈姆雷特》)講授為例,教師并未按照慣常講法對劇中主要人物(特別是哈姆雷特)的心理延宕展開細讀,而是讓學生在充分自學文本的前提下,發揮他們在大數據語境下開展自主學習的優勢,多視角進入莎士比亞與《哈姆雷特》。實際教學中,有學生從心理傳記批評、社會歷史批評、人文主義批評等社會科學批評方法對《哈姆雷特》進行新穎解讀。也有學生運用自然科學的實踐方法進入《哈姆雷特》文本的深層意義空間,如運用系統科學的大數據分析計算哈姆雷特等人物敘事的言語特質等。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利用量化的新技術手段,以自然科學的實證思維切入英語語言文學文本時,容易忽視以審美形態為本質特征的《哈姆雷特》解讀。因此,教師應注意合理引導學生培養多元知識融合的整體能力,在理解英語語言文學本質的前提下吸納多元成果。

(三) “以文化人”是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育人思想路徑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英語教學改革不在于知識的簡單灌輸,而重在實現語言文學“以文化人”的教育理想。百年前燕京大學英文系在重視語言訓練和文學教育的雙重目標下,培養出了如凌叔華、蕭乾等新文學名家,以及楊剛、王友竹等翻譯家,讓學生體悟到了融貫中西、博雅中正的文學趣味和知識[5],實現了英語語言文學“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當下新文科建設強調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社會理想的中國學派,公共英語教學是我們面向世界的重要育人環節。讓英語語言文化教育與復合型人才培養結合,提高學生中西文化素養,也是新文科背景下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留給我們的重要經驗。

提高文化素養是我國英語教育的使命和任務,這種文化包含西方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前高校外語類課程標準多將“多元文化交流”規定為英語課程的學科核心素養之一,也就是說,學生要學習英語的語言知識和英語世界的文化,但不能單一被動地去學習和接受,而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中西文化的差異。既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也堅定文化自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才能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若學生不能有效從世界文化語境進行英語學習,則會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應用效果。比如教師在對詞匯“農民”的英語翻譯進行講授時,“peasant”和“farmer”的涵義和感情色彩有較大差異,雖然這兩個單詞都對應“農民”一詞,但如果學生混淆了這兩個單詞在西方文化中的具體所指,則會在跨文化交際中鬧笑話。

同時,在西方英語語言文化泥沙俱下的互聯網輿論場中,也出現了一些抬高西方文化、貶抑中華文化的不良趨向。如在講授飲食文化話題知識時,有學生提到網絡中介紹中西方詞典對“動物”的文化解釋的段子,稱西方文化中多是對動物的客觀性描述,很少跟“吃”聯系起來,而中文詞典中對于動物的介紹,多有“肉可食,皮可制革”之類的描述,由此得出結論,西方文化對動物是友善的,而中國文化對動物是殘忍的。該文化段子盡管有一定道理,但聯系到“殘忍”顯然有刻意歪曲的嫌疑。教師應聯系日常生活經驗,向學生解釋中國傳統文化對飲食文化比較重視,民以食為天,日常打招呼中“吃了嗎?”即是對飲食的重視。在動物介紹中注重對“食用性”的介紹,物盡其用式的解釋也反映了傳統農耕文化對“實用性”的重視。上述英語教學案例在知識的講解中融入了課程思政的要素,實踐了“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樹立中華文化自信。

三、 新文科建設中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實踐的重要啟示

教育部相關領導曾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上提到守正創新、價值引領、分類推進三個基本原則[6]。具體落實到大學公共英語課堂教學中,守正創新和價值引領的啟示作用不容忽視。在當前新文科公共英語教學實踐中,在教學觀念創新方面也出現了過度逐新而相對忽視守正的傾向。因此,一要注意公共外語教學改革實踐中“創新”的真切落實,二要在改革具體環節中“守正”外語教育的文化意蘊,是我們不可偏離的航道。

(一) 要注意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實踐中“創新”的真切落實

在目前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中,不斷發掘和推進著新文科之“新”,使創新成了新文科建設的顯性目標。具體來說,這些教學改革創新可大致分為技術創新與課程理念創新。就技術創新而言,互聯網及AI技術的媒介工具革新極大改變了傳統的課堂生態環境。新技術具有龐大的信息庫,它為師生提供了信息來源和知識交融的基礎。同時,教師群體在具備微表情、彈幕等功能的網絡在線教學平臺,體驗了與學生平等推進課堂的感受,這也是教師與學生雙向互動的新模式。就課堂理念創新而言,數字人文技術推動下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發生改變,使得傳統的教學結構得到重新組合。師生共同在課堂中發揮主體性,他們從不同知識側面出發的討論,也實現了跨學科知識交融的效果。不過從具體的課程教學實踐反饋來看,上述新文科背景下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在實踐環節也存在著一定局限,某種程度上出現了為創新而創新的消極影響。

過度追求創新阻礙了新文科背景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效果。一方面,是新技術手段的工具濫用。以在線教學平臺中的彈幕為例,教師若對彈幕的內容引導和運用場合、頻次等管理不當,如放縱彈幕內容的隨意發布,很容易導致“彈幕文本作為‘噪音’與影像文本同時存在于同一信道中,兩者在有限的信道空間內必然會相互產生擠壓”[7]的惡果。比如提到單詞“black tea”(紅茶)時,總有調皮學生反復發送“黑茶”的彈幕。講到“white lie”(善意的謊言)時,有不少學生會在彈幕中發送“白色的謊言”。再比如教師談到“call me names”(辱罵別人)時,有學生會在彈幕發布“叫我名字”,隨后亦會有學生發布班內任一同學姓名,對知識準確傳播以及學生注意力等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是過于追求形式上的跨學科知識融合,而忽視了英語語言文學更為本質的審美感知效果。比如在課堂上拓展至“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的話題時,教師引導學生拓展至海明威名著Theoldmanandthesea(《老人與?!?選段時,有學生以音樂(《老人與?!分形牧餍懈枨?引入,在老人與大馬林魚搏斗解讀中引入量化數據,借此推測實際上老人失敗的可能性更大。借由這些貌似科學的方法,導致文本所表現的文學審美精神與生活理性相沖突,降低了學生心中對文學表現力的感知。

反之,若教師恰當引導學生利用彈幕等網絡即時技術交流手段,實現內容層面的跨學科知識融合,便可以有效地推進新文科建設期待中的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比如,在講述“Fast Food”(快餐)時,教師會發動學生分組發掘世界各地的快餐文化。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在評論區以圖文彈幕形式,將“night market food”(夜市美食)和“street food”(街頭小食)等世界各地飲食文化背景展示出來。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數字人文技術手段索引資料,用英語描述不同美食背后的民俗學表達??傊?教師要合理地引導學生使用新技術手段,發揮他們的學習主體性。同時還要和學生形成雙向互動的關系,讓公共英語課堂在跨專業知識融合的文化交際中,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二) 要在改革實踐中“守正”英語教育的文化意蘊

傳統的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往往根據教材由教師主導課程節奏,進行單詞、語法、閱讀等內容的講授。隨著當前數字人文技術手段的普及運用,在為跨學科知識融合提供便捷的同時,也出現了學生依賴技術理性,對英語語言背后的文化意蘊不求甚解的問題。英語課程的學習,歸根究底是探討語言文學藝術的文化思想和審美感受,文明互鑒,吸收先進的文明成果,在這個過程中“守正”乃是“出新”的前提。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推進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守正”是課程教學的重要啟示。在詞匯、語法、閱讀教學等具體環節,理應貫徹“守正”思想。

具體而言,一是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注意聯系文化語境,辯證地看待文化現象。新文科背景下的詞匯學習可以從跨專業的角度入手,著眼于文化差異性進行文化素養培養。從比較的角度可以看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和思維差異。例如,對于“privacy”,其中有一個釋義是“隱私”,在漢語語境中多是指“不愿意告訴人的或不愿公開的個人的事”,但在潛意識里,多會引起負面的“不可告人之事”的聯想,帶有貶義色彩。在西方語境中,“privacy”卻是人的正當權利,沒有負面意義,在中國人看來通常不屬于隱私的“工資收入”“婚姻狀況”“年齡”等問題,在西方卻屬于“隱私”范疇。教師還可以進一步講解,西方對于“privacy”的重視源于對個人和個性的重視,非常重視“群己”界限,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群體的重視高于個人——當然,在全球化、現代化浪潮下,中國現代社會對于“隱私”的重視和尊重也在加強。因此我們也不能靜態地看待文化,文化也在融合和發展。

二是在語法教學中注意規則背后的文化成因,培養文化思維。新文科語境下的語法教學要在跨文化語際實踐中進行比較。讓學生在比較視野中理解不同的文化思維習慣,以及這些文化思維與英語語法現象的關系。如英語句子中總能找出主干和枝干,層次清晰,各種語法成分嵌套在一起,通常給人一種疊床架屋式的感受。而漢語的句式比較靈活,是一種話題式的流水展開結構。不過現代漢語受到歐化影響,吸收了部分西方語法,同時也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故而我們總能在中英句法比較中發現異同。英語語法的嚴謹使得英語在表述指令性語言時非常清晰,而漢語語法的靈活使得漢語在詩性傳達上有彈性和優勢?!拔逅摹睍r期在科學思潮下,新文化先驅對西方語法的借鑒就是看中了它表意的嚴謹。但是漢語語法也有自身的優長,英美意象派對于漢語詩性表達的學習即是一例。因此,新文科背景下的語法教學,應突破語法規則的單一講解,更應探索語言規則之后的文化成因,并正確對待文化差異。

三是在閱讀教學中采用辯論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堅定文化立場,樹立文化自信。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語閱讀講授,應還原跨語種交流的文化語境。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英語閱讀的主動性,以辯論或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用文明互鑒、多元并存的眼光看待中西文化差異,樹立文化自信。在英語教材中,有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題材,如餃子、月餅、故宮、功夫等帶有民族文化符號的語言材料,這些是表層的中國傳統物質文化介紹,只是淺層次的傳統文化熏陶。我們還應重視精神文化層面的文化素養的提升,這就涉及深層次的文化比較和鑒別吸收。比如在人倫關系上西方文化比較重視契約關系,即便在家庭內部也比較重視私人領域,而中國傳統文化比較重視血緣關系,推崇“孝文化”。因此,我們在課堂中介紹中西方人際關系時,就要結合雙方的國情和文化背景進行參照式比較,汲取對方合理的營養,摒棄我們傳統“孝文化”中的愚孝因素。這樣在文化碰撞的過程中,傳統文化的優點得以賡續,有利于文化認同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形成。

總之,“大外語”的新文科教學理念、“數字人文技術”正說明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是高校新文科建設的必然要求。人文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技術方法路徑,跨專業知識融合是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內容建設路徑,“以文化人”是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育人思想路徑。在改革中,我們要注意“創新”的真切落實,也要注意在改革具體環節中貫徹“守正”思想。

猜你喜歡
公共英語文科人文
人文
文科不懂理科的傷悲
求學·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一帶一路”視野下高校公共英語教學改革
人文紹興
孫文科
人文社科
高校公共英語信息化教學方法研究
讓人文光輝照耀未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