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2023-05-18 14:01唐夢瑤孫裕如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9期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課程

唐夢瑤 孫裕如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心理育人的重要途徑。針對當前該課程存在的問題,探索構建“345”教學模式,“3”即課前課中課后三段教學過程,“4”即知情意行混合式教學法,“5”即“導—探—體—調—訓”五步教學步驟。通過教學實踐,構建滿足學生心理成長需求,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升心理育人的質量。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 教學模式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資源有待擴展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思政廳〔2011〕5號)中指出,各高校應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程覆蓋全體學生。目前各高校普遍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部分學校由于師資力量匱乏,導致一些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慕課、講座等形式開展,無法使得該課程實現心理知識的傳授、心理活動的體驗和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等集知識、體驗和訓練為一體的綜合課程。此外,即使在線下開設了此類課程,一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課程資源(僅有教材)單一、課程內容僅有心理學知識的理論化和教學形式僅有講授法的同質化等現象,課程及教育教學資源有待擴展。

(二)課程體驗有待加強

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并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不理想。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始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探索體驗式教學、團體教學等方式,對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具有很大幫助。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做到兼顧不同性格類型的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驗;要考慮到學生當下的認知和情感需求,更要考慮到學生潛在的意志行為發展,是課程設計需要注意的問題。

(三)課后遷移有待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應用型課程,其最終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引導學生將課堂獲取的知識熟練運用到自身的學習、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面。如何將課堂所學遷移到生活實踐中,引導學生不僅“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更能“做到”心理狀態調適,一直是本課程研究的重要課題。特別對于一些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內容職業性較強,學習時間較短,大多數學生經過2至3年的學習,很快就步入實習、工作崗位,心理適應周期較短。在教育教學環節中,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性相融合,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需要探尋的。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345”教學模式的實施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345”教學模式的建構機制

1.提綱挈領:聚焦學生聯系社會,豐富課程資源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課程資源的選擇既要貼合學生需求,又要符合社會發展。一方面,聚焦學生關心關注的問題。學習社會角色規范的任務,以及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為事業定向的任務。所以在教學中,考慮引入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將個人發展定向和當下時代、社會特點及對人才的心理素質的要求相結合,聚焦學生的心理。將心理健康教育與職業、專業相結合,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比如相比較財會類、金融類、營銷類專業,學生對人際溝通的技巧的需求較多,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生專業特點進行教學內容的小范圍調整。另一方面,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社會現實相結合。例如,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發,那么針對疫情的情緒調適、危機干預相關內容就可以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心理健康教育還要注重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心理健康教育的養分,將“育心”與“育德”相結合。

2.同頻共振:學生主體重在體驗,應用翻滾課堂

近年來,團體活動、互動體驗式等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煥發生命活力。這些教學模式,表面是活動、互動,內核是學生的參與、體驗。在這樣的課堂上,由原來的教師傳“授”變成學生感“受”,學生由課堂的“聽眾”轉變為“主角”,與教師處于一種相對平等的地位。比如,在人際溝通的教學內容中,教學內容可以通過游戲(抓與逃走)、任務(角色扮演)、案例(校園人際關系案例)、視頻(林黛玉進賈府時王熙鳳對其的描述)等團體心理學呈現出來,使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參與、合作、感知、體驗、分享等方式,自己觀察、反思、總結、內化,在與同伴相互反饋和分享的過程中獲得成長,架構適合自己的心理學知識體系。

3.知行合一:內外課堂聯結一體,延續課程體系

心理學與生活可以說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無處不在的。但由于心理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可能會牽涉到性格、人格等較為穩定的因素,因此容易出現課堂上學習到了處理事情的方法,但是實踐中很難運用或者堅持,即“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現象。因此,要建立一套課堂傳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與課后踐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相結合,知道、體驗、踐行相結合,課堂與外課堂相融通的具有延續性的課程體系。對于學生在心理課上所看、所學、所體驗,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將獲得的正向體驗向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學生社會活動、志愿活動、實習實踐等外課程延伸,使學生心理活動常態化。通過課堂體驗、活動體驗與生活體驗,實現教育從課堂走向生活,從而解決學生學習中知易行難的問題,使心理素質與品德修養的提升落到實處。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345”教學模式的實踐

1.“課前課中課后”三段教學過程

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堅持認知目標、能力目標、素養目標三個目標相結合的導向,將教學活動分為課前網絡自主學習、課中體驗行為強化、課后實踐內化素養三個階段。在課前,學生通過網絡平臺觀看教師發布的教學視頻。比如在自我意識環節,學生觀看“周哈里窗”知識點介紹,在頭腦中初步掌握自我意識相關理論和知識架構;積極參與心理測評,評估個人情況;完成單元測試,鞏固自學知識點。在課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進入學習情境,參與案例分析、小組討論,體驗心理互動,以達到情感體驗、行為塑造和知識內化的目的。在課后,學生通過完成課堂作業、社會服務、專業實習,強化行為習慣、內化素養。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段教學過程真正實現知識內化、素養形成。

2.“知情意行”四步混合式教學法

個體的學習過程是循序漸進、逐步上升、逐步整合的過程,從了解到觸動,再到思考與行動,即“知、情、意、行”的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參考個體認知學習規律,按照“認知—體驗—感悟—行動”漸次推進,構建知情意行四步法混合式教學?!爸奔础爸R認知”,學生依托線上平臺自主完成基礎知識的習得過程,打好學習基礎?!扒椤奔础扒楦畜w驗”,在具體的教育教學環節創設情境讓學生經歷情感體驗?!耙狻奔础耙庵居^念”,通過活動探索,情境領悟,提升學生的意愿與意志力,活動后教師總結,促進學生感悟,引導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靶小奔础靶袨橛柧殹?,通過教學及課后實踐促成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提升認識自我、適應社會、完善自我的能力,讓知識外化于行。

3.強化體驗的“導—探—體—調—訓”五步教學步驟

心理教育強調“人在情境中”和“此時此地”的感受,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激發學生的主觀感受,注重學生行為的強化。因此,在課程教學中采用強化體驗的“導—探—體—調—訓”五步教學步驟。

(1)“導”:創設情境,導入任務。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創設互動體驗式教學,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職業性、專業特點,創設真實的情境,以達到身臨其境的感受。比如,針對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一些學生因無法悅納自我而出現無法悅納酒店管理服務崗位的現象。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實習時的工作情境和發生的真實案例作為導入任務。本步驟的重點在于,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專業,設置有趣、有用、有故事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欲和求知欲,促使他們產生“我想聽”的心理動機,讓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情境活動中。

(2)“探”:合作探究成長目標。多向互動是心理教育的特點。導入任務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鼓勵學生在組內交流、概括;組間分享、互動;和教師一起分析、總結。在這個步驟中,重點在于創設安全穩定的小組環境,構建民主、和諧的生生、師生關系。在具體實施環節,可以在最開始的幾節課程中,設計團隊組建、團隊建設、團隊合作等教學內容,在團隊相對穩定后,鼓勵學生自我探索與發展,使學生產生“我想說”“我要說”的心理動機。

(3)“體”:體驗活動,加深認知。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參與體驗,并通過體驗活動強化學生感受,這一過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和目標是相一致的。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相關心理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參與、體驗。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不僅是活動的參與者,有時還是活動的組織者。例如,在自我意識中悅納自我環節,通過找尋葉子、變廢為寶等活動體驗,掌握接納自我的方式;在生涯成長環節,通過生命線、我的遺囑等活動體驗,回顧成長歷程,感受成長理論。這一步驟是整個教學的中心步驟,很好地將課堂上的知、情、意、行串聯在一起,活潑又不失深度的體驗能有效促使學生產生“我要參加”的心理動機。

(4)“調”:調適訓練技能技巧。教授學生調適技能。例如,在自我意識章節的自信心提升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貼標簽、儀態儀表訓練調適學生心理,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勝任力。在情緒管理章節的情緒調適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填寫“情緒認知轉換五欄表”調節不合理情緒,提升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無論是學生的心理需求還是調適方案,盡量選擇大多數學生都具有的問題,方便采取方案。例如,高職學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情緒調適不佳、人際交往能力有待加強的現象,針對這些現象,貼標簽和儀態儀表訓練、情緒認知轉換五欄表和空椅子技術,這些方法既具有心理學的內涵,又方便簡單,是學生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運用的,促使學生產生“我愿用”的心理動機。

(5)“踐”:反復實踐,內化素養。理論的學習需要實踐的運用。課堂上通過體驗和訓練習得的知識、行為需要反復練習,內化為素養。積極心理學倡導者塞利格曼發現,“每天三件好事”的記錄訓練可以有效改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提升幸福感。因此,學生可以通過參與“每天三件好事”的21天課下打卡活動,關注自己及身邊的美好事物,提升自我幸福感;通過參與義務支教、敬老服務、公共場所清掃等社會服務、志愿活動、勞動教育,體驗到社會幸福感;通過專業實習、實踐發現職業幸福感。反復練習在于強化個人行為,持久的社會服務在于創造新的體驗,專業實習在于強化職業素質。學生參與練習、實踐一段時間后,會獲得新的感受,產生新的領悟,促使其知行合一,提升心理素養,達到“我愛我”的成長目標。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345”教學模式的應用價值

(一)整合育人資源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學校心理育人的主渠道,“345”教學模式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體驗實踐有效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知識、體驗和訓練一體化。此外,課程積極開展實施還能統籌校內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凝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推動形成全員心理育人合力。

(二)利于學生成長

“345”教學模式兼顧理論學習、體驗經驗、實踐運用,是從尊重學生、貼近學生、服務學生的角度出發,探索出的適應學生個體心理成長需求,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課前的理論知識自學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課堂上體驗式教學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生成知識、感受情感、培養技能,提高心理適應能力,促進心理發展。

(三)具有推廣價值

“345”教學模式立足學生心理需求、聯系社會現實,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改變了學生過去的被動學習模式,課堂外將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融入學生的生活實踐中,有效解決課程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的問題。此外,豐富的課外實踐還有利于創建全校師生參與、關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提升心理育人的質量,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提供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EB/OL].(20110528)[202007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105/t20110528_120774.Html.

[2]林靜,王玲玲,康著言,等.基于互動體驗式教學模式的課程教學方案設計——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47):199200.

[3]任智.互聯網時代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思政思考[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9,33(4):8890.

[4]張素艷.大學生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西部素質教育,2016,2(9):142.

責任編輯:唐丹丹

猜你喜歡
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課程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高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全面滲透
大學生心理問題應對新模式
“一精三多”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