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民族口傳文學資源的電視紀錄片影視化研究

2023-05-18 19:51董文杰
今古文創 2023年9期
關鍵詞:電視紀錄片

【摘要】口傳文學泛指廣大人民集體創作,在口耳相傳中經歷了浩瀚的歲月長河,是一種氣韻兼備的口頭文學。少數民族口傳文學集個人體驗與群體經驗的智慧于一體,在寬廣的生活語境生態中呈現活態傳承延續。面對消費主義與現代化的沖擊,對少數民族口傳文學傳承研究關注度降低,研究方式趨于靜態書面化。少數民族口傳文學作為重要的民族文化資源,在新的時代語境下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電視紀錄片的影視化方式進入大眾視野,既滿足了文化消費多元化的需求,豐富文化審美的內容形式,同時也為多民族口傳文學的創新性傳播、傳承提供了有效渠道。

【關鍵詞】少數民族口傳文學資源;電視紀錄片;影視化;《遠方的童謠》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09-005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9.019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云南少數民族童謠在學前教育中的應用和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21Y700)。

少數民族口傳文學是民族民間文學中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散說體、韻說體、韻散相間體三種體裁:散說體以神話、傳說、故事、笑話為主;韻說體以古歌、長詩、情歌、兒歌等歌謠為主;散韻相間體有謎語、諺語等。童謠作為一種韻說體,是少數民族口傳文學中極具童心童趣與人文關懷色彩的文化資源?!哆h方的童謠》是一部以涼山彝族、博爾塔拉蒙古族、黔東侗族、博爾塔拉哈薩克族、阿里藏族五個少數民族的60余首童謠傳播與傳承的音樂電視紀錄片。紀錄片將少數民族童謠這一口傳文學資源進行了超文本闡釋、影視化呈現,讓童謠資源背后的文化生態、自然地理、音樂舞蹈、民俗人文等民族文化要素融于紀錄片的制作。

一、少數民族口傳文學——童謠

少數民族童謠是少數民族兒童或成人共同創作的具有適合兒童心理特點、理解能力、生活需要和趣味性的特征并且以少數民族生活內容、風俗習慣、精神文化為內容,以漢語或者少數民族母語為載體,流傳于少數民族聚居地兒童之間的可無樂曲伴奏、口頭或文本形式的韻語短歌。

“童謠”是自五四歌謠運動之后普遍使用,在我國古代和當今學術界或坊間經常將“兒歌”與“童謠”混用,實際兩者的區別在于是否有樂譜,兒歌可以唱也可以念,但是童謠只能念,兒歌包含童謠在內。臺灣學者朱介凡將中國兒歌分為四大類:抒情與敘事兒歌、童話式兒歌、游戲兒歌和逗趣兒歌。王光榮在《歌謠的多學科研究》中根據兒歌的思想內容分為五類:母歌、游戲兒歌、教誨兒歌、繞口令、抒情和敘事兒歌。借鑒兒歌的分類,根據童謠內容可以將少數民族童謠分為:游戲童謠、安撫童謠、生活童謠、教誨童謠、風俗童謠和時政童謠?!懊褡逍浴迸c“兒童性”作為少數民族童謠的主要屬性,“兒童性”作為基礎特性就決定了童謠要以兒童為中心,兒童本位思想是少數民族童謠的“本”,“民族性”是少數民族童謠的“根”。少數民族童謠守住根本,貼切兒童心理、符合兒童審美、充滿兒童情趣、符合塑造兒童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同時少數民族童謠是在長期的民族文化環境之中熏染而形成具有各少數民族“民族性”的文化特征作為底色,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和民族風格,為少數民族童謠注入審美力量。除此之外,各少數民族多元的歷史元素為童謠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遠方的童謠》紀錄片中記錄了60余首原生態的少數民族童謠,大多以歌唱的形式呈現,并在歌唱的同時加入一定傳統樂器的伴奏,有的還伴隨著或歡快、或熱烈、或舒緩的舞蹈動作。紀錄片中的童謠更加注重情境的引入,在娓娓道來的故事中加入各民族的童謠,選取的童謠多為游戲童謠、生活童謠與風俗童謠。

二、電視紀錄片的資源轉化

“在電視中制作、播出的紀錄片是一種特定的體裁或形式,是對某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或歷史事件作紀事報道的非虛構的電影或錄像節目。紀錄片直接拍攝真人真事,不容許虛構事件,基本的敘事報道手法是采訪攝影,即在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用挑、等、搶的攝錄方法,記錄真實環境、真實時間里發生的真人、真事。這里的‘四真’是紀錄片的生命?!?①除了“真實性”,同時電視紀錄片是由文獻或紀實事件為制作材料,經過特定處理帶有一定個人觀念和闡釋視角。②《遠方的童謠》作為一部兒童音樂電視紀錄片,將童謠中的“文本文獻、音樂、傳承故事、發生環境”等眾多資源作為紀錄片拍攝制作的素材,實際已經超越了童謠的文本性和音樂性雙重性質,走向寬廣的語境。兒童作為童謠的主要傳承者是紀錄片的主角和拍攝對象,也是這一紀錄片的主要受眾,同時“童謠的傳承”作為紀錄片的主題,主要人物與受眾還包括成年人。

(一)敘事的時空意識

時間與空間是敘事中的基本坐標與維度,時間上體現著作品敘事的厚度與內涵,空間上體現著作品敘事的廣度與氣度。敘事中的時空感是衡量一個作品豐富多元程度的重要標準。

在紀錄片《遠方的童謠》中以少數民族童謠為聚焦展開了侗族、蒙古族、彝族、哈薩克族、藏族五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童謠故事,跨越了貴州黔東南苗族自治州、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以及西藏那曲、山南、日喀則、阿里等地區,地區分布呈現出南北中的跨度之廣。在空間呈現方式上是并列式的連接和敘事,清晰的敘事邏輯中展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優秀民族文化??臻g敘事不僅是在地域上的呈現,還有對具體地域具體故事中的不同空間的設計安排,在每一幀故事中鏡頭總能由大及小、由遠及近地敘述有限地域范圍中不同空間內容,在看似分散獨立的不同空間范圍中交織著一條明晰的邏輯線索,點線結合中展示著不同地域不同空間中的地理環境、地域風俗與人情冷暖。

時間維度上,紀錄片《遠方的童謠》著眼于“遠方”這一關鍵詞,不僅將其闡釋為地域空間上的偏遠與閉塞,還闡釋為時間歷史上悠久與古樸。因此在傳統童謠的生產地——鄉村中傳承原始質樸的童謠中增加了時間穿梭的歷史感,鄉村中歷代相傳的民族傳統童謠既是現代對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同時也有口頭文學自身變異中存在的現當代與過去歷史生活的對話和發展。童謠本體內容具備時間元素的基礎之上,紀錄片通過老人與孩童的互動、傳承人的使命擔當、傳統童謠的新創改編等多種方式加強了作品的時間色彩,使“少數民族童謠的傳承”這一主題得以升華,展現了民族文化及其傳承的困境與重要價值,使得紀錄片的制作者、觀看者、評論者無形中增添一份責任感、使命感與自覺意識。

(二)敘事語境與文本價值的實現

“口傳文學”不同于小說、散文、戲劇等作家文學,作為民間文學,“口傳文學是具有靈性價值的文學,凝聚著民間的情感、精神和生命,具有深邃曠遠的哲理?!雹凵贁得褡蹇趥魑膶W的形成、文化空間、精神影響力與傳播傳承都具有獨特的機制與族群特征,經過時間歷史考驗而沉淀的優秀口傳文學往往是一個民族的百科全書甚至根譜,其中包含著一個民族的族群起源、遷徙演進、道德規范、民間信仰、世界觀念、價值標準等潛在的觀念意識形態混為一體,以口耳相傳的形式進入并影響世代更迭的祖祖輩輩的精神世界,起到勝于法律契約的行為約束的作用,譬如古歌、創世神話、英雄傳說等。童謠作為歌謠中極具兒童性與音樂性的口傳文學,具有極強的情感感染力,看似簡單整齊的短句中攜帶著傳統文化的基因與生機活潑的頑童心理,借助鄉土氣質、童趣童心、古樸親切的特征深入世代兒童童年的精神世界,從而在日常生活、游戲勞動、成長學習等生態語境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人生影響。

口傳文本的生命氣息與自然氣息是在具體的語境中得以實現,因此對童謠資源的轉化要超越文本本身,著眼童謠形成、傳播、演述、傳承的生態語境,其中口傳文本、傳承人和民間機制是該生態語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紀錄片《遠方的童謠》以五個少數民族童謠生成的自然人文環境、傳承故事為主要內容,“以‘人’‘景’‘歌’三重聚焦的敘事結構,為受眾描繪出一幅‘人在景中,景中有歌,歌中有人’的和諧圖景?!?④

(三)超文本敘事與內涵升華

“超文本”這一概念最早是在計算機領域出現,也正是在計算機迅速發展的數字時代一種流行技術?!熬W絡媒介的超文本敘事與技術層面的超文本敘事與技術層面的超文本、哲學及文學理論層面的超文本和小說家在創作中虛構的超文本三種超文本理念密切相關?!?⑤巴赫金作為超文本觀念的先驅,認為所謂的“超文性”超越了文學形式研究,更多強調文化史的范疇,然而文本只有在與其他文本(語境)的接觸關聯中,文本才具有生命,因此超文本既要有文學史、文化史的意義,也要對文本媒介空間進行探討研究。電視紀錄片《遠方的童謠》作為傳媒技術與文學文本、音樂文化等的有機結合體,將口傳和書面的文學文本轉變為以屏幕為載體,突破時空限制、文本敘事,綜合視聽感官為一體的影視作品。

從文本到視聽的轉化過程,是將逐步走向消亡的少數民族童謠傳承、保護的手段之一,尤其是經過紀錄片影視轉化之后的作品可以成為口傳文學數據庫的重要部分。電視紀錄片的優勢在于它是生動形象、貼近大眾、內容豐富的,因此盡管是對“遠方”的少數民族童謠進行拍攝制作,也會因為紀錄片是基于人類共同文明和情感的前提,從而得到最廣大群眾的支持?!哆h方的童謠》在“講故事”的生動講述中讓童謠這一口傳文化資源得到關注和保護,讓處在“生存危機”中的少數民族童謠口傳文學資源以活潑動人的方式進入大眾視野并引起重視,既是“文化拯救”,又是對少數民族同胞的人文關懷。

(四)人文關懷與兒童性

紀實性是紀錄片的真理性特征,但是人文關懷才是紀錄片精神內涵與人文主義的體現。人文關懷作為電視紀錄片制作的關鍵要素,其決定著紀錄片是否能吸引觀眾并使得觀眾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起到啟發、感染大眾的影視效果。電視紀錄片的人文關懷首先體現在制作方是否具備社會責任感,是否能在一定的收視效益基礎上注重作品給社會大眾帶來實質性的精神啟蒙或者反思引導作用,從而得到觀眾的一致認可;其次,是要看是否具備人文關懷理念,“人”的概念作為人文關懷的基礎,紀錄片作品必須從“人”的角度出發,關注作品內容中“人”的形象、故事與生存狀況,以“人”為中心去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從而維護“人”的尊嚴與價值,最終起到為“人”服務的藝術目的。

紀錄片《遠方的童謠》借用了多元的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利用少數民族童謠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主線,以小見大去展現彝族、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的“人”的生活習俗、精神世界和生存狀態,以視覺、聽覺的盛宴去融匯“遠方的童謠”中蘊藏的人文精神、情感寄托、習俗文明等要素,從而激發觀眾的觀看欲望與情感共鳴。除此之外,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該紀錄片給予了我們啟發,少數民族兒童像是自然之子,徜徉于自然的饋贈之中,與此同時面對傳統文化的失傳危機,傳承人與民間自覺者一直在尋求出路,社會的發展讓人們的物質生活改善的同時也為傳統民間童謠的傳承造成影響,如何讓當代人傳承保護并愛上童謠是紀錄片暗中隱藏的話題。故事敘述中的人文關懷則體現在扎根于尋常百姓生活中,訴說的是與少數民族兒童、百姓息息相關的故事。

該紀錄片秉承了“俯下身、沉下心、動真情、出精品”的創作理念,在消費主義盛行、娛樂至死的浮躁時代成為一股清流。作為一部音樂型的兒童電視紀錄片,以兒童之心、兒童之眼與兒童之情去安排設計鏡頭與聲音敘事語言,尤其是“遠方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兒童作為紀錄片的核心人物,其可愛活潑、純真無邪在紀錄片中得以靈動的展現。紀錄片從童謠、傳統樂器和音樂學習、兒童游戲、兒童的成長儀禮等各個環節,注入對欠發達地區的少數民族兒童的關懷與記錄,以童謠的傳承為觀察的切入點,敘述與記錄的方式更加生動活潑。兒童是一個民族的希望與寄托,對少數民族兒童給予關注,讓更多人通過主流媒體看到孩子們的心聲與理想,促進少數民族兒童成長與發展。

三、影視化的價值與反思

口傳文學的紀錄片影視化創作是促進口傳文學傳播與傳承的有效方式,口傳文學的傳承實質就是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再創造,在紀錄片中將其本身的真實性和藝術性雙重特征進行放大拍攝,既是客觀記錄的過程,又是藝術化地加工創作?!哆h方的童謠》是憑借媒體技術,以蘊含著多元和諧少數民族文化的童謠為切口,既是對多元一體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形象展示,也是對貫徹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進行的創作呼應。從人文角度,更是對增強少數民族兒童的文化自信做出的藝術實踐,為少數民族兒童傳承本民族文化和讓更多人了解認可各少數民族文化,從而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與自豪感,鼓勵多民族少年兒童傳承發揚傳統文化,引導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在童謠的傳唱中找到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紀錄片的制作呈現既要有專業技術的支持,內容上更需要民族文化的支撐和豐富,因此在紀錄片素材的采集成為重要一環??趥魑膶W的特殊性就要求田野者要在調查的過程中保持口傳文學文本與語境的客觀性,在藝術加工時既要考慮作為“外來者”觀眾的接受理解,也要確保民族文化的生態性與本真性。紀錄片反映民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延續發展時,能夠觀眾的內心產生親切感與貼近感,《遠方的童謠》利用童年記憶的情感共鳴拉近了作品與受眾的距離,讓多民族的少年兒童感受到各美其美的同時,更多是美美與共的共同體體悟。

四、結語

少數民族口傳文學集個人體驗與群體經驗的智慧于一體,在寬廣的生活語境生態中呈現活形態傳承延續。面對消費主義與現代化的沖擊,對少數民族口傳文學傳承研究關注度降低,研究方式趨于靜態書面化。少數民族口傳文學作為重要的民族文化資源,在新的時代語境下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電視紀錄片的影視化方式進入大眾視野,既滿足了文化消費多元化的需求,豐富文化審美的內容形式,同時也為多民族口傳文學的創新性傳播、傳承提供了有效渠道。

注釋:

①任遠:《電視紀錄片的界定和創作》,《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1年第05期,第45-51頁。

②盤旋:《人類學視閾下的電視紀錄片創作》,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學位論文。

③黃曉娟:《論口傳文學的精神生態與審美語境》,《文學評論》2011年第02期,第203-206頁。

④閻冰潔:《紀錄片〈遠方的童謠〉敘事特色探析》,《電視研究》2021年第06期,第73-76頁。

⑤李森:《論超文本敘事理念的源起》,《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02期,第100-105頁。

參考文獻:

[1]牛琛琛.關于電視紀錄片中的視聽語言研究[J]. 傳媒論壇,2021,4(17):58-59.

[2]趙倬.電視紀錄片創作中的敘事藝術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16):162-164.

[3]王丙珍.少數民族文學影視化的生態審美文化價值[J].電影文學,2019,(19):69-72.

[4]尹虎彬.二十世紀口傳文學研究的十個誤區[J]. 民族藝術,2005,(04):83-95.

作者簡介:

董文杰,女,漢族,山東濟南人,昆明學院人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猜你喜歡
電視紀錄片
淺談電視紀錄片剪輯的節奏把握
電視紀錄片的攝影原則與相關問題
電視紀錄片的攝像思維與創新
探析電視記錄片特點及其發展趨勢
我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歷程研究
論中國電視紀錄片原型敘事中的奇石符號
電視紀錄片解說者應具備的素養及風格的形成
全球化紀錄片的中國之路
電視紀錄為載體的中醫文化傳播新范式
我國電視紀錄片國際傳播的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