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六?!惫旁娊虒W的“品語”模塊

2023-05-19 04:02鄭先猛
江蘇教育 2023年7期
關鍵詞:清氣詩眼音韻

【摘 要】“六?!惫旁娊虒W是解決一線小學語文教師古詩教學理念陳舊,方法老套等問題的優化路徑?!傲!奔础霸炀场ㄑ浴氛Z—想象—悟情—記誦”六大基礎模塊。古詩文語言含蓄凝練,精致優美,體現在“節奏”“韻律”“意蘊”“意象”“語用”等方面,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嘗試建構微學習任務群,引領學生在言語實踐中感知語言的豐富內涵,提升思維,提高審美。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造境;通言;品語;想象;悟情;記誦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14-0041-04

【作者簡介】鄭先猛,江蘇省蘇州高新區白馬澗小學(江蘇蘇州,215000)副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優秀青年教師,蘇州市語文學科帶頭人。

清代詩評家吳喬在《圍爐詩話·答萬季野詩問》中對“詩與文之辨”有一個精辟的論述:“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奔础拔娘堅娋啤?。詩為酒,精釀之,當細品。細品語言是培養“語言運用”“審美創造”等核心素養的有效教學手段。古詩文語言精美,需要像品嘗美酒般細品,“細品”即“品語”(品味語言),這是“六?!敝?。六模即六個模塊,是在深度學習和核心素養要求下,結合統編教材的古詩文組編特點提煉而成。其中,造境即營造情境;通言即疏通詩意;品語即品味語言;想象即打開思路;悟情即體悟情感;記誦即朗誦記憶。筆者以為,“品語”是導引古詩教學的重要模塊,做透“品語”可以讓“六?!惫旁娊虒W更扎實,更有韻味。

一、“讀與誦”,品“節奏音韻”之美

古詩語言之美,美在節奏和音韻,而感受節奏與音韻最好的方法就是讀與誦?!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在第一學段“閱讀與鑒賞”的要求中有“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讀和誦,既是學習詩歌的方法,也是詩歌學習的目標”?!捌氛Z”第一步必然是在“讀”與“誦”中感受“節奏”“音韻”之妙。

《靜夜思》學生背得滾瓜爛熟,讀正確不成問題,但是在“讀”的形式和內涵上需要不斷點化。引導學生發現“光”“霜”“鄉”等字放聲朗讀時的共同點:韻母相同都是“ang”。學生再次放聲朗讀,發現開口呼聲音洪亮又傳得遠。有所發現總是讓人欣喜。孩子們興味十足,在讀中感受著語言的韻律美。教師輕輕一點:“古人讀詩時最后的字尾音會拉得長一些,讀得慢一點?!薄肮狻薄八薄班l——”悠長的音韻里漸漸有了吟哦的味道,不知不覺中童心便與音韻之美悄然觸碰。更進一層,教師投影展示古詩的朗讀節奏,起步教學從“示范教”開始,教師示范讀,學生學著讀,在“音韻”的基礎上,起伏的“節奏”美也走入學生的內心深處。古詩朗讀漸趨漸進,語言之美不言而喻。

“讀好”是語言之美的初步感受,止于形式;“誦”則指向深度感知,在體悟情感后于“藕花深處爭渡”,用靈魂觸碰古詩語言的音韻美、聲律美、情感美?!鹅o夜思》的題目中有兩個思緒延展點:“靜夜”的氛圍營造和“思”里的情感內容。月明夜靜,人家團圓時,漂泊在外地的李白,觸景生情,睹月思鄉,思人?!办o”“夜”“思”中品悟思念之濃,舒緩清冷的音樂響起,教師入情入境吟誦,踱步窗前,抬頭仰望,低頭緩緩徘徊;學生跟著“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背两谒监l氛圍中,飽含情感的語言之美入心入腦。詩歌是詩人心靈的訴說,而誦讀便是讓一顆心遇到另一顆心, 體會不一樣的喜樂悲傷。

低年級學生“品語”,更多的是在教師引領和示范下“讀與誦”,在吟哦誦讀間初感語文魅力,打好古詩文學習底子。中高年級段隨著教材變化,逐步滲透“平長仄短”“因聲求氣”朗讀技巧,為學生更好地品味語言奠基。

二、“賞與析”,悟“意蘊語用”之妙

特級教師王崧舟在執教《墨梅》時,抓住意蘊豐富的“清氣”進行賞與析,讓學生在比較中頓悟“心中梅”,在“微學習任務群”的層層推進中感受語言“意蘊”之美。

微學習任務群(“香”“清”辨析):

(1)寫梅花的古詩詞中,100首詩里面至少有60首詩會寫梅花香氣,而王冕卻寫“清氣”,那“香氣”和“清氣”有什么不同?

(2)王冕這首詩不寫“香氣”,而是“清氣”,究竟是為什么?

交流明確:

教師投影展示寫梅花的一組詩:“梅花夜開香滿溪”“梅花至老香猶在”“落盡梅花尚有香”“半夜梅花入夢香”。學生完成填空,辨析不同:

(1)香氣寫的是花,清氣寫的是(人)。

(2)香氣是用鼻子聞出來的,清氣是(用心)品出來的。

(3)香氣每個人都能聞到,清氣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聞到。

教師補充拓展凸顯王冕品性的詠梅詩名句:“平生固守冰霜操,不與繁花一樣情?!睂W生比較后知曉:詩句贊美了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表達了詩人不求事權貴的高尚情操。寫梅花,寫“清氣”,作者實際上是在借梅自喻,托物言志。

王老師借助“微學習任務群”給學生提供言語支架,抓住“香氣”與“清氣”做足、做透對比辨析,在比與思、賞和析中,“清”“香”一字之差卻盡顯意蘊之妙。畫與人“相遇”,花與人“相融”,梅花的高潔品格,就是詩人自己的立身之德?!跋銡狻睘槌?,“清氣”乃雅,品一詞妙悟詩魂,學生思維高漲,課堂精彩無限。

意象是詩詞最基本的審美單位,品味古詩文語言時抓住凝練的“意象”,在賞與析中習得語用之妙。筆者在教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的時候緊扣“雨”這一核心“意象”,設計了“論雨特點,品悟語言”的教學板塊,牽一發而動全身,用一個主問題引領學生賞與析,在品與悟中感受語言的“意蘊”“凝練”“語用”之美。

師:請大家默讀這首詩思考:這究竟是一場怎樣的雨?在語文書上空白處動筆寫一寫。

投影:這場雨真_____??!我從“_______”感受到,你看(聽、想)。

學生在靜心思考后,得出雨的特點是“大”“急”“疾”“快”等結論。結合原文詞句多維度闡釋是本課教學的核心之一,學生在“品”與“悟”中對詩歌里的景物進行了細致咀嚼。

生1:這場雨真(大)??!我從“白雨跳珠亂入船”感受到,你看:“白雨”,雨下得大如白布;如“跳珠”,雨圓潤似顆顆珍珠;“亂入”,雨大而雜亂,這一切都指向了這是一場“大”雨。

生2:這場雨真(急)??!我從“黑云翻墨未遮山”感受到,你想:“翻墨”,云黑雨將大;“未遮山”,云還沒有來得及遮擋住遠山,雨就來了,真是一場急雨。

…………

全詩28個字,沒有“大、快、急”,但我們讀起來卻分明感覺到夏季雨的急性子、躁脾氣,來去匆匆,這就是語言的智慧、詩人的智慧。緊扣“雨(象)”,抓住“主問題”,提領而頓,在詞句的玩味品析中,讓學生感知古詩語言的內蘊和詩人錘煉語言的智慧。

三、“探與究”,曉“詩眼文脈”之巧

“君雖不作丹青手,詩眼亦自工識拔?!痹娭醒?,猶人之有目。人之目,乃心靈之窗口;詩之眼,則是洞察詩詞旨趣的窗口。古詩詞中的詩眼往往以一字為工,覓得詩眼可以厘清詩詞脈絡,牽一發而動全身。

如統編教材中含有“思”字的古詩不在少數,《靜夜思》中的“低頭思故鄉”,顯而易見“思”是這首詩的眼睛,題目中有“思”,詩句中有“思”,抓住“思”,就能巧解詩中情?!八肌笔钦自姷闹餍?,品語抓住“思”,悟情抓住“思”,想象也補白“思”,這就是詩眼,一個有溫度的情感動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思”是詩眼嗎?學生猜想“思”“憶”“異”是詩眼,其實當我們讀懂了詩文的大意后不難發現:“憶”和“思”是情感的直接流露,都是想念、思念的意思,王維的“憶”“思”的情感觸發點在哪兒?思路的真正源頭在:“王維為什么特別思念家鄉?”研讀詩文,我們發現這一切都是源于“獨”,形單影只的孤獨、一人漂泊在異鄉的孤單。

提煉一個大問題,卒章顯志,探究“詩眼”、品悟語言。

師:課文中有一個字最能體現每逢佳節王維思親的真正原因,你能找出來說一說嗎?

生:老師,我覺得是“異”,因為文中有兩個“異”,說明王維不在自己的家鄉,所以思念家鄉。

師:你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如果和自己的兄弟們一起在異鄉,他會思念家鄉親人嗎?

生:不會,因為有家人陪伴,就不覺得孤獨了。

生:我知道了,是“獨”,因為一個人漂泊在他鄉,很孤獨,所以思念家鄉親人。

“獨”字撐起了“異客”的全部,孤獨的人又見重陽佳節的熱鬧和他人的歡聚,此刻是怎一個“獨”字了得。思緒萬千,憶起山東兄弟,想象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獨”缺?!蔼殹绷嗥鹆苏自姷拿}絡,扣題,釋意,入境。圍繞詩眼做文章,串聯起整個古詩學習的脈絡。

四、“延與展”,感“語言文化”之魅力

新課標“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中的古詩教學表述集中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這個板塊里的“教學提示”表述非常具體:重視古代詩文的誦讀積累,感受文學作品語言、形象、情感方面的獨特魅力和思想內涵,提升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從表述中我們可以提煉出一個關鍵詞:品語(品析感受語言)?!傲!惫旁娊虒W中“延展”策略有效運用,既是“品味語言”,也是知識類比勾連,在“延”與“展”的實踐中感受“文言文化”的魅力,構成模塊內學習任務群。

對同字同義不同詩文的延展,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的“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一個“忽”字寫活了“卷地風”的突然和猛烈。翻墨黑云,白雨跳珠,突然消散,豁然間明亮,是自然景象的變化之快,也是詩人內心情緒的轉換?!昂觥弊诌@樣的突然,我們熟悉的詩句中也多有妙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鼻娜灰灰归g,雪景如花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彬嚾换厥?,踏歌送友,情濃意濃;“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甭動邢灿崄?,杜甫涕泗橫流。教師投影補充:“常聞綠水曲,忽此相逢遇?!薄爸^言天涯雪,忽向窗前落?!边@兩句都是詩仙李白的名句,李白的詩歌中用到“忽”字的就有78首。杜甫有47首,而北宋文學集大成者蘇軾有101首?!昂觥弊质俏难杂米?,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可以寫景記事,可以融情悟理。一個“忽”字延展出一類詩句,舉一反三,指向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通過同一作者同一個字的延展,感受詩詞背后的文化與情思。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中三個“溪”字串起了整首詞,“溪上”“溪東”“溪頭”,一條小溪把詞中的人和景無痕地捏合在一起,這是“溪”字的結構意義。但是“溪”字還有更豐富的內涵。教師呈現辛棄疾詞作中含有“溪”的名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薄耙簧回撓絺薄跋呎沼靶?,天在清溪底?!币贿呑x一邊悟,“溪”在詞中顯,閑適心中留。據統計,辛棄疾詞作里“溪”字出現了131次,辛棄疾為何偏愛“溪”字?教師補充辛棄疾的時代背景:他一生為抗金不懈努力,卻遭受排擠和貶謫,在江西農村一待就是十八年?!白砝锾魺艨磩?,夢回吹角連營?!眽衾锒荚谙胫约赫鲬鹕硤龅膱鼍?,這就是辛棄疾,他多么希望家國統一,這情感奔涌如潺潺溪流般綿延不絕。對同一個作者同一個字的使用的延展品悟,可以幫助我們解密詩文意境和作者心境,一個“溪”字聯結成品語的學習任務群,在“延”與“展”中引領學生感受語言文化的魅力。

朱熹說:“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逼肺豆旁娬Z言當細嚼慢咽,做足“讀與誦”方能品“節奏音韻”之美。做透“賞與析”才可悟“意蘊語用”之妙。做實“探與究”即通曉“詩眼文脈”之巧。做活“延與展”可體驗“文言文化”之魅力。

【參考文獻】

[1]羅佩欽.吳喬《圍爐詩話》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2.

[2]孔令權.讀厚·讀薄·讀活:古詩詞品讀三部曲——王崧舟《墨梅》教學賞析[J].教學月刊:小學版,2020(Z2):46-48.

猜你喜歡
清氣詩眼音韻
《清氣滿乾坤》
《清氣滿乾坤》
詩眼
詩眼
清氣滿乾坤
緊扣詩眼深化小學古詩教學的有效策略探析
從聲調演變史看方言中調值變化現象
得山水清氣 極天地大觀
誦讀古詩詞 體驗音韻美——石家莊市友誼大街小學開展誦讀古詩詞活動
《中華大典·音韻分典》與音韻訓詁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