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概念理解模式構建到知識體系的形成

2023-05-30 05:17張忠森
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 2023年1期
關鍵詞:鄉土中國知識體系

【摘 要】《鄉土中國》是納入統編教材的高中生必讀學術類著作。從課程標準和實際教學需要來看,學生只需了解基本內容及思想,探究其語言特點及論述邏輯即可。教師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時,可以從構建概念的理解模式入手,幫助學生在閱讀中依據概念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關鍵詞】《鄉土中國》;概念理解;知識體系;整本書閱讀

【作者簡介】張忠森,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本解讀和寫作方向。

學術類著作的閱讀相較于文學類著作有其自身的要求與特點。對一般高中生而言,學術類著作的閱讀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因此不少學生產生畏難心理而不愿去閱讀。但在《鄉土中國》納入統編教材并作為必讀書目后,這本學術類著作已成為必讀必教之書,教師可從概念理解模式的構建入手,為學生降低閱讀障礙,使之掌握學術類著作的閱讀方式。

一、學術類著作閱讀要求與《鄉土中國》

從實際教學來講,雖然高中生閱讀這類書籍的確有一定難度,但是閱讀學術類著作確實符合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正因如此,《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高中課標》)對學術類著作整本書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在指定范圍內選擇閱讀一部學術著作。通讀全書,勾畫圈點,爭取讀懂;梳理全書大綱小目及其關聯,做出全書內容提要;把握書中的重要觀點和作品的價值取向。閱讀與本書相關的資料,了解本書的學術思想及學術價值。通過反復閱讀和思考,探究本書的語言特點和論述邏輯。[1]

通過上面這段話中的一些動詞,如“爭取讀懂”“把握”“了解”可知,高中階段的學術類著作閱讀停留在淺層認知上即可。同時,這段話中也有一些方法指導,如“勾畫圈點”“梳理全書大綱小目”“做出全書內容提要”“閱讀與本書相關的資料”等,都是在提供閱讀的一般方法。且這些方法也僅僅是一般的讀書方法,而非專業學習或研究的方法。以上情況說明,《高中課標》只要求學生能“讀懂”“把握”“了解”就可以,不需要像大學生甚至專家、學者那樣深入細致地進行研究,更不需要面面俱到。其實,高中生能把一本學術著作從頭到尾讀下來,對其中的概念與內容能做到基本了解,就已經達到高中生語文能力的要求,沒必要把一本書讀深讀透。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市面上很多整本書閱讀教學解析專著都犯了這個錯誤,對學生的要求過分拔高,更使得學生不愿在學術類著作的閱讀上投入更多。

《鄉土中國》能納入統編教材作為必讀書目有其優勢所在,總結起來就是相較于其他專業性過強的學術著作來說,這本書更易于閱讀。一是書薄,容易讀完;二是該書根據費孝通先生講稿改成,語言通俗形象;三是書中有許多費先生的調查總結,其中列舉了不少典型的生活情境作為例子,易于學生理解。所以,統編教材的編者選用這本書作為高中生學術著作整本書閱讀的第一本書,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仔細閱讀統編教材“單元提示”“閱讀指導”“學習任務”中的內容,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概念理解”和“內容思路”是《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基本要求,也是重點要求。實際上,這兩點也是學術類著作閱讀的基本要求。選用《鄉土中國》做整本書閱讀,不僅能讓學生理解書中提及的學術概念,梳理其中的內容與思路,更重要的是在閱讀中積累理解概念的方法及梳理內容的途徑。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側重對方法的引導,而不能停留在“就此書教此書”。無論是概念的理解,還是內容的梳理,說到底都是一種邏輯思維。教學中,教師應致力于學生概念理解模式的構建,致力于內容梳理途徑的形成,也就是進行方法論的教學。

二、構建概念理解的模式

(一)思維形式與本質屬性的提煉

在談“構建概念理解模式”之前,我們要先弄清“概念”的真正內涵。概念是什么?它是反映對象特有屬性或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形式。從根本上講,要理解一個概念,就要弄清楚其具體的思維形式,因為不同思維形式得出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比如“人”的概念:

1.不同思維形式下“人”的概念

①生物學思維:人,是一種靈長目人科人屬的物種,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2]。

②文化人類學思維:人是能夠使用語言、具有復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展的動物[3]。

2.不同時代、流派哲學思維形式下“人”的概念

①柏拉圖:人是沒有羽毛的兩腳直立的動物[4]。

②《荀子·非相》: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5]。

③《趣姻緣》:人是不渴而飲,四季有性欲的動物[6]。

由此可見,部分“人”的概念在現在的我們看來是不科學的,甚至是荒唐的,但它確實反映了部分人對“人”的認知,也反映了一些思維方式。隨著時代發展,人類認知的不斷深入,“概念”也會變得越來越科學。一些不科學概念的產生是因為當時的人對所論事物的認知還不夠全面、深入,沒有抓住其本質屬性或是特征,僅僅抓住了非本質屬性。這正說明,概念應該反映對象的特有或本質屬性,且一個概念是逐漸發展完善的。想要理解一個概念,最重要的是對這一概念的思維形式與所論的本質屬性加以提煉。根據《鄉土中國》的《重刊序言》可以得知以下信息:

1.我借“鄉村社會學”這講臺來追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

2.這本小冊子和我所寫的《江村經濟》、《祿村農田》等調查報告性質不同。它不是一個具體社會的描寫,而是從具體社會里提煉出的一些概念。

由此可以推斷,《鄉土中國》中的很多概念都是遵循一種鄉村社會學思維得出的。費先生所說的“從具體社會里提煉出的一些概念”指的是以歸納法提煉概念的方式。為了更好地進行說明,下面以“差序格局”這一概念的提出為例。

(二)掌握提煉概念的主要步驟

“差序格局”的內容主要出現在該書的第四章,但在具體文字中卻沒作出明確而專業的解釋,不像其他學術專著那樣給出非常明確的定義。全書基本上是在列舉現象的過程中進行闡釋,這就是《鄉土中國》的基本思維形式,即從眾多現象中理解概念。這可能是因為該書由一篇篇講稿集結而成的緣故,同時這也決定了它雖然學術但又不完全學術,所以多以現象講概念,便于學生聽懂、讀者讀懂。但是,既然我們現在要以《鄉土中國》做整本書閱讀教學,還是有必要讓學生對其中的概念建立正確、科學的理解。具體而言可通過五個步驟來進行。

1.第一步:提煉概念,整體認知

概念是反映對象特有屬性或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形式,“差序格局”應屬“社會格局”的一種,其本質屬性應是“差序”,即“差別秩序”之義。那么,又要怎么定義“差別秩序”呢?那就是以“己”為中心向外推,推出的范圍大小要依據中心勢力的厚薄而定,離“己”越遠則關系越疏遠。由此可以大致提煉“差序格局”的概念為:

差序格局是中國鄉土社會中,以“己”為中心向外推及形成的,人與人之間親疏有別且具有伸縮性的社會結構格局。

2.第二步:梳理現象,分析特征

既然該書在闡釋概念時是借助一個一個現象加以闡釋,那么,要想準確理解書中概念,就要對書中現象加以梳理,看看作者列舉了哪些現象,再分析這些現象的特征與表現。對書中“差序格局”列舉的現象與特點進行整理后可以得出下面信息。

(1)文中相關現象

①普通人家把垃圾往門口的街道上一倒,就算完事了。

②蘇州人家后門常通一條河,大家什么東西都可以向小河溝里傾倒。

③合住的院子公共走廊,塵灰堆積,滿院生了荒草無人管。

④對“家”的認識,西洋界線明確,而中國界線模糊。

⑤“一表三千里”的親屬體系。

⑥賈家的大觀園里,可以住著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寶釵,后來更多了,什么寶琴,岫云,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墒莿萘σ蛔?,樹倒猢猻散,縮成一小團。

⑦蘇秦潦倒歸來,“妻不以為夫,嫂不以為叔”。

(2)文中相關現象呈現特點

①中國人的“私”,凡是公共的東西,都想占點便宜,和自己關系不大的,不管不顧,這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特征。

②人與人之間關系界線不清晰,以自己勢力大小和需求來確定自己的關系圈,勢力大的富貴之家圈子就會大,沒勢力的圈子就會小,家道中落最能感受到世態炎涼。

3.第三步:比喻對比,形象闡釋

除了列舉現象,費先生還用比喻、對比的方式來闡釋中國鄉土社會結構,使原本抽象的理論變得形象可感,通俗易懂。為了說明“差序格局”這一概念,作者用這樣兩段文字作比喻。

①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

②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

作者為了讓讀者易于理解,用了“向水中扔石子”這種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來做比喻,這樣的生活體驗應該是每個人童年階段都曾有過的。比喻的生活化讓說理變得更為親切,且十分形象,具有畫面感。如果以圖的形式來呈現,這個比喻就能看得更清楚(如圖1)。

為了更準確地說明中國“差序格局”式社會關系和西洋的“團體格局”有什么區別,書中以對比的方式進行說明,使“差序格局”的概念變得更清晰。將書中兩者的對比內容梳理后可得到表1。

4.第四步:文化傳承,全面理解

中國“鄉土式”的社會模式并非某日突然形成,而是中國農村社會經過長時間的歷史變化形成的獨特的社會格局,無論是哪個時代的鄉土社會都是對之前格局的延續與創新。正是因為這樣,要理解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還要對中國古代的社會關系有一定認知。費先生在調查和研究上耗費了極多的時間與精力,也廣泛涉獵許多古籍了解古代社會關系,他在書中引用了許多傳統典籍中的相關闡述。

①在《禮記》祭統里所講的十倫:鬼神、君臣、父子、貴賤、親疏、爵賞、夫婦、政事、長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禮記》大傳里說:“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p>

②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紋波浪向外擴張的推字?!氨玖⒍郎??!薄捌錇槿艘残?,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p>

③我們一旦明白這個能放能收、能伸能縮的社會范圍就可以明白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私的問題了。我常常覺得:“中國傳統社會里一個人為了自己可以犧牲家……”這和《大學》的:“……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痹跅l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內向和外向的路線,正面和反面的說法,這是種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對性,也可以說是模糊兩可了。這和西洋把權利和義務分得清清楚楚的社會,大異其趣。

費先生在閱讀《禮記》后發現,依照當時的祭典禮儀,中國已經出現等級差序。在閱讀孔子的言論后,費先生做出總結:孔子的話間接佐證了“差序格局”的存在。針對《大學》中的言論,費先生進一步深化講解“差序格局”下,人“向內”和“向外”不同的路線選擇,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國社會。由此可見,費先生考究古籍使得其“差序格局”概念的構建更為完善,而跟著費先生思考的讀者也對中國的“差序格局”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這都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5.第五步:檢驗學習,促進遷移

經過上面四個步驟,學生已基本理解“差序格局”這一概念。同樣,書中的其他概念都可以依照這四個步驟來實現。此時教師可以加上一個步驟,檢驗學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想解讀的概念。根據《鄉土中國》的行文方式,教師同樣可以通過現象讓學生做出判斷。例如2022年某省的語文學考題:

下列事例中不能體現“差序格局”的一項是(? )

A.蘇秦游說失敗之后,潦倒回鄉,“妻不以為夫,嫂不以為叔”。

B.兩三家合住的院子,積滿灰塵,長滿荒草,誰也不想去清理。

C.痛罵貪官的人遇到父親貪污時,不但不罵,而且代父親掩飾。

D.游牧部落成員間互相依賴,他們以團體形式在山林里求生。

這道題通過幾個具體情形展現“差序格局”,對于沒有閱讀原文或是未能深入理解的學生來說,幾個選項都很有迷惑性。但如果學生能按照上面四個步驟完成閱讀,真正理解“差序格局”的含義,很容易就能得出正確的答案為“D”。如果考慮到學習遷移的需要,教師也可以聯系其他書籍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比如可以聯系《紅樓夢》設計這樣的問題:

在《紅樓夢》中,賈家與王、薛、林、史等家庭有種種親族關系。請問,根據“差序格局”,史湘云、林黛玉、薛寶釵這三個女性中,哪一個與賈寶玉的血緣關系最近?哪一個血緣關系最遠?

教師甚至可以聯系現實生活來設計問題,如:

微信朋友圈是差序格局的表現嗎?你覺得微信朋友圈有哪些新特點?能否將你的觀點提煉成一個概念?

以上問題都是在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通過讀后做題的方式反復鞏固新接觸的概念和新學習的思維方法。有了這次整本書閱讀的啟發,學生就會運用類似的思維方法進行學習和思考,達成閱讀方法的積累。

三、依據概念形成知識網絡體系

學術類著作與文學類著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其邏輯思維的方式。雖說《鄉土中國》是由一篇篇講稿集合而成,但其思維邏輯還是清晰可見的。如果將整本書看作一條河流,書中任意一個概念都可看作是河流中的某一段。在其“上游”的可以稱之為上位概念,在其“下游”的可稱之為下位概念。如果不想孤立地理解某一概念,就要聯系“上下游”形成知識網絡體系,如此才能全面地理解這一概念。

以“差序格局”為例,按照邏輯思維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前文已經解決了“是什么”,接著要按照“為什么”思考為何會出現“差序格局”這一社會格局。這就要從其誕生的土壤“鄉土中國”進行分析?!班l土中國”的基本特性是“鄉土性”,重在“土”,這一個字真切地道出了中國農民與土地的緊密關系。由于長期與土地聯系在一起,人民形成了相對封閉的性格,因為各人只需耕好自己的田地即可,不需要向外探求更多交往,講求的是形成“自給自足”的局面。如此一來就出現了“私德”,出現了以“己”為中心向外拓展延伸的人際關系,也就是“差序格局”(如圖2)。

有了這些上位概念,學生就能明白“差序格局”的“來龍”。接著就要帶著這樣的思維線索思考“去脈”,即下位概念:“差序格局”會產生怎樣的社會效果。費先生在書中《差序格局》這一章的最后一段這樣說道:

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因之,我們傳統社會里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系中發生意義?!@一點,我將留在下篇里提出來討論了。

“因之”和“這一點,我將留在下篇里提出來討論”的語句說明,書中接下來要談的屬于“差序格局”的下位概念?!安钚蚋窬帧笔且宰晕覟橹行牡?,具有遠近親疏差別的關系格局。因為有遠近親疏,所以會形成家庭或家族,會產生“私德”。這個“私德”不是自私,其出發點不一定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某一層關系的人。比如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親疏順序是“己—家—國—天下”。如果為了“國”可損天下,這時“國”就是私德。另一方面,因為“差序格局”,社會還十分重視血緣關系。血緣是由生育、婚姻決定的親屬關系,血緣中的親疏關系也是以“己”為中心的一種親疏關系。這兩條線索下,“差序格局”的下位概念可以如圖3所示。

只要選擇某一具體概念進行知識解析與梳理,獲得的一系列知識就會呈現線狀結構,它把各級知識有機聯系在一起,更利于讀者把握整本書的內容。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沿著基本的上位、下位概念的邏輯對關鍵概念進行梳理。在學生逐漸掌握這一基本方式后,嘗試引導學生把知識以其他邏輯聯系起來,形成交叉聯結的網狀結構,真正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

對高中生來講,學術類著作的閱讀不但困難且枯燥。因此,教師應想辦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從基本的概念理解到整本書知識結構的掌握,最重要的還是在閱讀中逐步積累有效的學術類著作閱讀方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鄒思程.淺觀[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9.

[3]王水祿.走向和諧[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4]姜燕.論辯術[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8.

[5]黃榮華.君子之言:《荀子》選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6]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 人生邊上的邊上 石語[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責任編輯:朱曉燦)

猜你喜歡
鄉土中國知識體系
再思20世紀上半葉的鄉村建設與改造
CS2013指導下的程序設計課程實踐教學實施方案設計與翻轉實驗教學實踐
構建知識體系的專題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和探索
“鄉土中國”的審視一種
智能信息處理實驗課程建設
《飛機結構與系統》課程教學問題與改進措施
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
數學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探索
基于史觀體系的中學歷史知識體系的建構
“后鄉土”視域下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