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策略研究

2023-05-30 17:57徐秋一
啟迪與智慧·上旬刊 2023年3期
關鍵詞:思辨能力培養策略小學語文

徐秋一

摘要:思辨能力是辨析與思考能力的結合。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在提升語文學習技能、拓展思維廣度、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提升方面。本文圍繞教學內容、課堂預習、教學情境、生活體驗等方面探索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辨能力;培養策略

思辨能力是辨析能力與思考能力的結合。辨析注重分析與辨別一些客觀事物的類型或性質等;思考則主要強調推斷和分析某種客觀事物的過程。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備受關注。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感悟、善于思辨,實現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本文結合具體實踐進行如下幾方面研究。

1? ?把握培養要素,明確培養價值

1.1思辨能力培養要素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要注重科學合理,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技能,豐富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通過設問、想象、思考、推測等學習方式來更新知識體系,打破固有認知,從多維度思考問題,拓展思維的廣度,從而由淺入深地學習知識。

1.2思辨能力培養的價值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促進學生表達能力提升。小學生因為思維能力較差存在表達能力不強的問題,思辨能力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生厘清思路,使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問,并使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鍛煉;另一方面,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在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教學中,教師采用辯證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學會以辯證思維分析問題,他們的思維不再局限于一個層面,而是能夠發散性地思考與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2?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策略

2.1選擇教學內容,助推思辨發展

教師在教學中所選擇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思辨能力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進度、學情等選擇教學內容?;谶@些因素選擇的教學內容才更具有針對性。同時,教師要合理把控教學內容的難度,關注學習主體與教學內容的契合,據此設計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循序漸進地獲取知識,發展思辨能力。比如,在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以引導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為切入點,使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抓住作品的靈魂。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選擇相關的作品,引導學生拓展閱讀,開闊學生古詩文學習的視野,使學生掌握古詩文的學習技巧。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推薦難度稍大的古詩文作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帶著教師給出的學習任務,深入思考,抽絲剝繭,獲得答案和個性化的感悟,促進思辨能力的發展。

2.2優化預習環節,促進思辨生成

預習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優質高效的預習,可以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更快地接受教學內容,并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教師要結合小學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改變預習要求。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認知水平低、所學課文簡單、學習難度比較低的情況,教師可以關注對學生背誦習慣的培養;針對中段學生具備一定認知能力、課文篇幅增長、難度提高的情況,教師可以關注對學生熟讀、誦讀習慣的培養;而高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個性化認知能力,針對課文篇幅更長、難度進一步提高的情況,教師應重點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并針對學生不同的特點,增加一些個性化的解讀要求。預習習慣的培養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以為思辨能力的發展提供支撐。

課堂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舞臺,學生只有做好預習,才能在課堂上積極思辨、善于思辨、樂于思辨,才能為下一節課的學習做好預解、預思。

2.3創設恰當情境,營造思辨氛圍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能力等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讓其主動尋找問題的答案,逐步提升其思辨能力。創設合理的情境為學生提供了一把解決問題的鑰匙,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情境創設的方式有很多種,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靈活選擇。

2.3.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提問

小學語文教材中編入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引導學生閱讀,培養學生多維思維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可以拓展閱讀范圍,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大膽提出自己的質疑。比如,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課文時,教師結合課文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談談看了這個題目后想到了什么,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象。之后,教師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閱讀,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能夠自主提問、自主思考,營造了良好的思辨氛圍,為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條件。

2.3.2創設表演情境,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讓學生學會抓住課文中的關鍵句,由點帶面,深入思考,進而提升思辨能力,鞏固所學知識。比如,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教師結合學生的興趣,創設了表演情境,讓學生將課文中的情節按照自己的理解表演出來。學生在表演中將人物性格、形象、言談舉止等表達得十分準確,不僅對課文有了更深層次的解讀,思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3.3借助圖畫創設情境,發散思維

小學語文教材中文字與圖片的結合,具有形象性、生成性的特點,使教材更富美感。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創設情境,可以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比如,在教學《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給學生展示黃山的風景圖片,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圖片展示的信息,引導學生走入課文,激活思維。為了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感受到“黃山奇石”的“奇”,在引導學生觀察插圖的同時展開豐富的想象,讓學生在想象中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進而推動教學向著高效化發展。

2.4聯系生活體驗,進行思辨啟發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之前,如果教師對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態有全面了解,并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體驗設計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辨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知識源于生活,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體驗的融合,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可將學生關注的生活中的熱點新聞、真善美的事例等融入課堂,讓語文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生活與語文的密不可分。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語文,將課堂中學到的思維能力和辨析能力落到實處,從而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2.5多維思考想象,提升思辨效果

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對知識的思考是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基礎,也是解決問題的起點。思考方式的不同,直接影響著思考的結果。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多維思考,全面了解事物的各個要素,以及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從而使學生學會分析事物,掌握正確的分析方法,提升思辨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采取問題驅動的方式,為學生設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思考,最終解決問題。比如,在教學《鹿角和鹿腿》一課時,教師設置問題讓學生討論,如:鹿該不該鋸掉頭上美麗的角呢?你贊成它的做法嗎?你想對鹿說什么?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全面看待問題,使學生明白看待事物不僅要看它的長處,也要看它的短處,不能因短處否定了長處,也不能只看外表,而忽略其實用價值。

基于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目標的指向,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多維思考,還應鼓勵學生多維想象,開啟學生的多元思辨之門。比如,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應用了留白的手法,教師可以利用課文中的留白部分,鼓勵學生盡情想象。

2.6通過多元質疑,深化思辨邏輯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主要依據教學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大多缺乏個性化的思考和質疑,這使學生在課堂上失去了主動思考和自主表達的空間。在思辨性的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不同意見,引導學生發現思辨點,讓質疑多元化、深層化,使學生學會應用批判性的思維去解讀文章,深入文章靈魂,達成培養思辨能力的目標。

比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深入解讀文章,找出文章的思辨點,引導學生思考。如在教學《橋》這篇課文時,教師梳理出這樣的思辨點:老漢兇得像豹子一樣揪出了自己的兒子,你如何看待這位父親?在教學《窮人》時,梳理出這樣的思辨點:當你自己也很拮據的時候,你還愿意幫助比你更困難的人嗎?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抓住這些思辨點去思考外,還應給予學生思辨的空間,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如在教學《窮人》一課時,一位同學大膽質疑,對課文的第七自然段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桑娜心地那么善良,在看到西蒙的時候,為什么那么“冷漠”?發現西蒙死了,都沒有認真確認一下是不是真的死了,就抱走了她的孩子,給人感覺她沒有同情心,也不夠善良。這位同學的質疑引起了連鎖反應,有的同學認為:通過認真閱讀、理解課文的這段描寫,可以知道桑娜看出西蒙真的死了,才抱走了西蒙最掛記的孩子,替她照顧孩子就是對西蒙最大的安慰。每種觀點都有同學支持或反對,于是,教師就此生成了改寫課文的教學。

有了思辨性思維,學生才能進行獨立思考。因此,教師在讓學生進行思辨性學習的過程中,應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合乎邏輯地論證自己的觀點,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2.7搭設思維支架,清除思辨障礙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認知特點、思維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應結合學情預設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思維障礙,以便于在關鍵之處搭建支架,幫助學生克服思維障礙,提升思辨能力。

如在教學《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時,要求學生通過閱讀理解課文的內容:大青樹下的小學是一所什么樣的小學?有哪些特別的地方?中年級學生的語言邏輯是淺層的,他們對于課文的理解也往往只停留在表面,達不到更高的邏輯水平,在關鍵之處,他們的思維往往容易被“卡”住,這就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個人體驗,在閱讀中強化學生的思辨行為。教師要在引導學生精讀課文的基礎上,從中梳理出支撐自己觀點的資料,以此提升學生從閱讀資料中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并內化成自己的思辨能力,使學生完成從課文到思維,再到語言等環節的學習過程。教師在這個關鍵處為學生建立一個思維支架,引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發散思維,應用圖文結合的方法進行梳理,使學生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整理出自己的思考結果后,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交流互動,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在討論總結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辨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2.8運用作文教學強化思辨訓練

2.8.1鍛煉創造思維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除了傳授給學生寫作技巧和方法外,還可以通過引導,為學生的思維插上翅膀,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一般來說,想象力是創造性思維的源泉,任何思維都以想象力為基礎,想象力為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注入活力。創造性思維具有開放、自由、浪漫、夸張等多種特點,教師通過拓展作文思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進而實現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那么,應該如何拓展寫作思路呢?一方面,選材要有新意。教師在設定作文題目時,不要落于俗套,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推出具有新意且能夠激起學生寫作欲望的題材,使學生能夠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示個性。另一方面,要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小學生在寫作時,因生活閱歷不足,素材不夠充分,常常會出現作文難的現象?;诖?,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集圖文聲像為一體的功能,為學生播放視頻、音頻、圖片等,激發學生的想象,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感覺“有米下鍋”。

2.8.2訓練思辨能力

教師在作文訓練中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這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興趣點,有意識地引入一些能夠引起較大爭議的話題,或者設計開放性的作文題目,讓學生自主選擇問題論證的角度,表達個性化的思考,體會探究問題的樂趣。這樣的訓練過程,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其思辨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教師深入研究,結合小學生自身發展特點,探究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路徑,最終實現提升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高淑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語文思辨能力[J].新課程,2020(21):188.

猜你喜歡
思辨能力培養策略小學語文
如何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學習中的思辨能力
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
高中體育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
巧設任務,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策略研究
優化朗讀技巧,提升語文實效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讓多媒體課件為閱讀教學助力
撥動情感之弦,讓語文課堂綻放精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