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州市“三生”空間演化及驅動力研究

2023-05-30 18:31陸笑如
經濟研究導刊 2023年1期
關鍵詞:三生揚州市驅動力

陸笑如

摘? ?要:綜合運用GIS空間分析及土地利用轉移矩陣等方法,分析揚州市2000年、2010年及2018年土地利用數據,對其國土空間進行“三生”空間劃分和功能評分,以此研究其“三生”空間格局演變及其驅動力。研究表明:一是揚州市“三生”空間的演化在2000—2010年間速度較快,特征相對明顯,在2010—2018年間的演化明顯更加碎片化,并且整體演化速度放緩;二是揚州市在合適政策的指導下,城市的生產水平與生態水平均保持良好,生活水平持續上升;三是揚州市城鎮發展的核心區域在沿江區域,城鎮化的發展趨勢非常明顯;四是揚州受城鎮化影響非常明顯;在此期間出現的耕地占用等問題也較為突出。

關鍵詞:“三生”空間;格局演化;驅動力;揚州市

中圖分類號:C916?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1-0074-04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物質基礎和自然資源,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對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1]的發展目標?!叭笨臻g即生態空間、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的簡稱,生產空間是根本,生活空間是目的,生態空間是保障[2]。學者們從多個維度對“三生”空間展開研究:一是三生空間的時空演變及其影響因素[3];二是定性[4]和定類[1]的“三生”空間的分類與識別;三是“三生”空間的耦合協調度研究[5]與空間適宜性研究[6]。除此之外,一些學者從“三生”視角進行研究[7]。本文以兼具文化底蘊與生態環境的古城揚州為研究對象,從三生空間演化的角度出發,分析揚州市2000—2018年間“三生”空間土地利用的變化及其驅動因素。

一、研究區域、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區域

揚州市位于江蘇省中部,長江北岸以及江淮平原南端,總面積6 591.21平方千米。境內地形西高東低,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向溫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區,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揚州市下轄邗江區、廣陵區、江都區3個市轄區和寶應1個縣,代管高郵、儀征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62個鎮、4個鄉和17個街道。

(二)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的土地利用數據來源于徐新良團隊[8],所使用的數據為2000年、2010年及2018年三期數據,柵格分辨率為30×30,該數據生產制作是以各期Landsat TM/ETM遙感影像為主要數據源,通過人工目視解譯生成;土地利用類型數據沿用土地利用數據所參考的分類標準,即基于《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21010—2017)進行重分類,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和未利用土地6個一級類型以及下屬的25個二級類型。

(三)研究方法

1.“三生”空間分類體系。國土空間合理規劃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表現?;趯烈巹澒芾淼男枰?,我國形成了多種國土空間分類方式。在揚州市域內,包含一級類型1耕地;2林地;3草地;4水域;5城鄉、工礦、居民用地;6未利用土地。本文參考“三生”空間劃分與相關定性分類的研究,將國土空間類型依據主次功能關系劃分為生活生產空間、生產生活空間、生產生態空間、生態生產空間和生態空間共5大類空間,具體分類及功能評分如下。

一是生活生產空間下屬二級類型51城鎮用地(生態、生產、生活功能評分分別為2.481、3、5)和52農村居民點(2.481、1、3);二是生產生活空間下屬53其他建設用地(1.861、5、1);三是生產生態空間下屬11水田(3.722、3、0)、12旱地(3.102、3、0);四是生態生產空間下屬24其他林地(4.963、1、0)、41河渠(9.305、3、0)、42湖泊(6.824、1、0)、43水庫坑塘(6.824、1、0);五是生態空間下屬21有林地(11.787、0、0)、22灌木林(8.065、0、0)、23疏林地(5.583、0、0)、31高覆蓋度草地(6.824、0、0)、46灘地(6.824、0、0)65裸土地(0.620、0、0)、66裸巖石質(0.124、0、0)。

生產功能與生活功能的評分標準參考劉繼來等[4]和金星星等[9]的研究,采用1、3、5分級賦分制,最高得分為5分,最低得分為1分,功能缺失得0分;生態功能評分參考張福慶等[10]的研究。

2.土地利用轉移矩陣。衡量不同時間節點土地利用變化的常用方法為土地利用矩陣,土地利用轉移矩陣法源于系統分析中對系統狀態與狀態轉移的定量描述,可以較好地展現出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結構和方向上的特征[11]。

建立n階矩陣,其中元素為Sij,i與j分別為研究初期用地類型與研究末期用地類型;Sij即為i類型用地向j類型用地轉移的面積;n為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本文基于ArcGIS10.7軟件,將不同時期的土地利用數據進行融合與交叉分析等處理,建立土地利用轉移矩陣。

二、結果分析

(一)揚州市“三生”功能整體水平有所上升

從研究區域總體上來看,2000年、2010年以及2018年的區生態功能總評分分別為28 134.4、27 685.3、27 549.7,環比分別增加-1.60%、-0.49%;生產功能總評分分別為16 175.0、15 942.4、15 933.9,環比分別增加-1.44%、-0.05%;生活功能總評分分別為2 473.2、3 916.5、4228.2,環比分別增加58.36%、7.96%。自2000年以來的18年間,研究區域生態功能總水平與生產功能總水平均呈較小幅度下降,而生活功能總水平有較為明顯的提升。

進一步分析“三生”各功能分區。首先,生活功能賦值與生產功能賦值均使用1、3、5分級法,分別對應弱、中、強。其次,因生態功能賦值較為量化,故采用自然間斷點分級法(Jenks)將其分為弱、中、強3個級別。本部分會分別從“三生”空間功能格局對研究區域進行統計分析。

1.生產功能空間有較小幅度擴張。研究時段內,主要是強生產區域的分布變化,此處主要是重工業區域,面積明顯增加,但其總量還是占極少數,2000年、2010年、2018年占地比分別為0.19%、0.27%、0.59%,雖然環比分別有46.30%與117.70%的高增長,但基數低。強生產區域的分布由2000年的僅在儀征縣和邗江區有所分布演變為主要在研究區域南部零散分布。除了強生產區域外,弱生產區域的面積也有所增加,2010年與2018年分別環比增加231.14 km2(17.58%)與44.60 km2(2.89%)。弱生產區域全域分布,其中比較聚集的點分布于研究區域中部和北部,并且,四塊主要的分布區域均有明顯的擴張,合理推斷該四處分布區域的擴張便是弱生產區域擴張的主要推動力。與強生產區域和弱生產區域不同,中生產區域的面積有所減少,2010年與2018年兩期分別環比減少3.32%與1.11%。

2.生活功能空間大幅擴張。伴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無論是弱生活區域、中生活區域還是強生活區域都呈持續擴張趨勢。強生活區域在前一時期快速擴張,面積由2000年的137.49 km2增長至2010年的400.64 km2(191.41%),而在后一時期,增幅僅9.27%,區域擴張方式主要包括原有城鎮的擴張與新城鎮的產生。中生活區域面積在全研究時段持續穩定增長,由2000年的591.18 km2增長至2018年的666.77 km2。中生活區域都是較為零散的農村居民點,隨著時間推進分布逐漸密集,同時不可忽視強生活區域的擴張對中生活區域的擠占。弱生活區域實際上是其他建設用地,主要是重工業生產區,面積較小。

3.中生態功能空間整體呈現縮減態勢。由于生態功能評分方式,所以整個研究區域均有生態評分。隨著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的擴張,生態空間必然是會受到擠壓而縮小的。低生態功能區主要便是由城鎮用地與農村居民點所組成,其面積由2000年的740.88 km2增長至2018年的1 145.92 km2,其中前一時期增長312.21 km2(42.14%),而城鎮用地與農村居民點的擴張情況便如前文所述之強生活區域與中生活區域的擴張情況。中生態區域在研究區域內廣泛分布,面積占比一半以上,整體呈現縮減態勢。強生態區域主要由水體和林地組成,18年間面積總增幅為2.71%,變化較小。

(二)揚州市“三生”空間演化特征

基于前述“三生”空間劃分和GIS軟件,對研究區域土地利用30m柵格數據的處理制作研究區域土地利用轉移矩陣(見下頁表1)。

1.“三生”空間整體演化格局。從整體上來說,面積占比的大小排序經過18年的變遷僅有生態生產空間和生活生產空間發生了排名的變化,其余空間類型的面積占比位次未發生變化。

2.具體空間演化特征。生產生活空間是整個區域占地面積最小的一塊,三期以來基本都是隨機分布,變化率高,可能源于城市重工業的重新布局。前一時期的主要轉出對象為生活生產空間,主要轉入對象為生產生態空間;后一時期主要轉出對象為生活生產空間,共轉出11.32%,主要轉入對象為生產生態空間(耕地),轉入面積為23.04 km2(129.02%)。

生產生態空間,作為研究區域中占地面積最大的農業用地,由于城鎮尤其是城市的擴張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處于不斷被擠占的境地。前一時期轉出面積便達到了393.63 km2,主要轉出對象為生活生產空間;后一時期,生產生態空間轉出168.67 km2,轉出速度明顯放緩,主要轉出對象依舊是生活生產空間。主要轉入對象為生活生產空間,基于區域的還田政策,轉入相較于前一時期有明顯的增加。

生活生產空間主要是指城鎮用地和農村居民點,呈現持續擴張態勢。前一時期凈轉入323.08 km2(44.34%),其中86.62%為城鎮用地,可以看出城鎮化主導了生活生產空間的變遷;轉出19.29 km2(2.65%),主要轉出對象是生產生態空間,可能原因是還田政策。后一時期,生活生產空間凈轉入僅為72.13 km2,主要轉入對象仍然是生產生態空間,主要的推動力量依舊是城鎮化。

生態空間在研究時段內縮減了34.47%,主要發生在前一時期。前一時期主要轉出對象為生態生產空間和生活生產空間,轉入較少;后一時期,主要轉出對象為生態生產空間,原因在于研究區域中部的一片灘地轉換為湖泊,主要轉入對象為生產生態空間與生態生產空間。研究時段內,轉入區域都聚集在研究區域的西北部、中部與東南部,空間變動主要與生態生產空間中的灘地和水庫坑塘有關,研究區域的生態空間保持良好。

生態生產空間在研究時段內擴張了13.06%,主要發生在前一時期。前一時期,空間的轉出分布非常分散,轉入對象主要是生產生態空間和生態空間。向前者的轉化主要為水田向水庫坑塘的轉化,但分布較為分散;向后者的轉化主要為研究區域中部與北部的灘地轉化為水庫坑塘,分布集中趨勢更為明顯。后一時期的空間轉入轉出方向與前一階段相似,但轉化區域分布更為分散,唯一一處較大的變化區域為研究區域中西部灘地向湖泊的轉化。

(三)驅動因素

土地空間利用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自然地理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政策因素,本部分的驅動因素分析基于以上三種因素展開。

1.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是導致國土“三生”空間演化最基礎的因素。揚州市陸地區域大部分為平原,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帶來了揚州占地一半以上的耕地面積。揚州市境內水域面積1 683.21 km2,水域資源豐富。揚州市市區及發展中心偏向市域南端,靠近長江,邗江、廣陵和江都三區的城鎮區域連成一片,構成了揚州市最大的一片城鎮區域。

2.社會經濟因素。城鎮化是對揚州市“三生”空間演變推動作用最大的因素。生產生態空間是轉出最多的,生活生產空間是轉入最多的,而主要轉移途徑就是生產生態空間向生活生產空間的轉移,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

3.政策因素。自2002年起,揚州市就已經將生態、人居等內容加入城市職能中,并且在具體的城市規劃中也明確了對生態保護的要求,這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釋揚州市生態環境總評分以及生態生產空間和生態空間面積上的保持水平??紤]到近年來國家對生態經濟和鄉村振興的重視,“三生”空間演化速度放緩是合理的趨勢。

三、結論與對策

(一)結論

一是揚州市“三生”空間的演化在2000—2010年間速度較快,特征相對明顯,在2010—2018年間的演化明顯更加碎片化,并且整體演化速度放緩。二是揚州市整體的生態狀況保持較為良好,在此基礎上,生產生活水平有長足進步。三是揚州市城鎮發展的核心區域在沿江區域,城鎮化的發展趨勢非常明顯。在城鎮化的大潮下,雖然有著符合市情的政策指導,揚州所受到的城鎮化影響依舊非常明顯,在此期間出現的耕地占用等問題也較為突出。

(二)對策

一是政府應當對整個城市的空間使用進行統籌規劃,甚至應與周邊城市合作,建立與之配套的產業空間,推動揚州市的經濟發展。二是因地制宜是城市發展的良方。揚州市應繼續執行政策中適合本市發展的部分,并根據城市的發展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三是城鎮化浪潮裹挾著城市前進,但是城鎮化的浪潮中,城市不可避免地出現用地資源配置的錯誤,要嚴守耕地紅線,對于現有的城市空間進行存量優化,實現城市服務的高質量供給。

參考文獻:

[1]? ?李廣東,方創琳.城市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功能定量識別與分析[J].地理學報,2016,(1):49-65.

[2]? ?劉燕.論“三生空間”的邏輯結構、制衡機制和發展原則[J].湖北社會科學,2016,(3):5-9.

[3]? ?張佰發,苗長虹.黃河流域土地利用時空格局演變及驅動力[J].資源科學,2020,(3):460-473.

[4]? ?劉繼來,劉彥隨,李裕瑞.中國“三生空間”分類評價與時空格局分析[J].地理學報,2017,(7):1290-1304.

[5]? ?王成,唐寧.重慶市鄉村三生空間功能耦合協調的時空特征與格局演化[J].地理研究,2018,(6):1100-1114.

[6]? ?陶慧,劉家明,羅奎,朱鶴.基于三生空間理念的旅游城鎮化地區空間分區研究——以馬洋溪生態旅游區為例[J].人文地理,2016,(2):153-160.

[7]? ?楊貴慶.韌性語境下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村莊規劃[J].科技導報,2021,(5):74-81.

[8]? ?徐新良,劉紀遠,張樹文,李仁東,顏長珍,吳世新.中國多時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遙感監測數據集(CNLUCC)[DB/OL].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數據注冊與出版系統(http://www.resdc.cn/DOI),DOI:10.12078/2018070201),2018.

[9]? ?金星星,陸玉麒,林金煌等.閩三角城市群生產—生活—生態時空格局演化與功能測度[J].生態學報,2018,(12):4286-4295.

[10]? ?張福慶,陳文波.鄱陽湖區土地利用的生態效應[J].生態學雜志,2007,(7):1058-1062.

[11]? ?魯春陽,齊磊剛,桑超杰.土地利用變化的數學模型解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1):25-27.

Study on the Spatial Evolution and Driving Force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Space in Yangzhou

Lu Xiaoru

(Business School,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0, China)

Abstract: The land use data of Yangzhou City in 2000, 2010 and 2018 a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by using GIS spatial analysis and land use transfer matrix, and the spatial division and function score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space of its land space a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volution and driving force of its spatial pattern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spac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First,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space in Yangzhou City was relatively rapid from 2000 to 2010, with relatively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The evolution was significantly more fragmented from 2010 to 2018, and the overall evolution speed slowed down. Seco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appropriate policies, Yangzhou has maintained a good level of production and ecology, and its living standard has continued to rise. Third, the core area of Yangzhous urban development is the riverside area, and the trend of urbanization is very obvious. Fourth, Yangzhou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urbaniz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and other problems are also prominent.

Key words: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space; pattern evolution; driving force; Yangzhou

[責任編輯? ?衛? ?星]

猜你喜歡
三生揚州市驅動力
揚州市深化?;I域精準執法
揚州市查處一起非法經營汽油案
油價上漲的供需驅動力能否持續
溫暖厚實,驅動力強勁 秦朝 QM2018/QC2350前后級功放
突出文化產業核心驅動力
以創新為驅動力,兼具學院派的嚴謹態度 Q Acoustics
淺析初中英語課如何融入“三生”教育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三三”法
淺析“三生”德育有效整合研究
揚州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