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用能力提升三策略

2023-05-30 00:46王龍
體育教學 2023年3期
關鍵詞:運用能力提升足球

王龍

摘? 要:針對課堂教學中學生“會技術而不會用技術”的現象,本文以2021年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教學展示及研討活動的展示課《運球+運球突破》為例,提出提升運用能力的三條策略,為課堂教學中提升技術運用能力提供教學思路。

關鍵詞:足球;運用能力;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3)03-0077-03

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 新教材”教學展示及研討活動中,杭州高級中學的劉志華老師呈現了一堂運用維度的足球課《運球+運球突破》,得到了觀課專家和教師的一致好評。本文通過劉志華老師的課例,分析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所學的技術升級為運用能力,以解決現實中學生“會技術而不會用技術”的現象。

一、技術教學中存在的現象及原因分析

“會做技術動作而不會運用技術”是球類教學中常見的一種現象?!皶\用”強調的是學生在復雜多變環境下的觀察判斷、選擇執行能力。例如,足球傳球技術教學中,“會運用”指學生在比賽中能夠根據場上攻防情況,隨機應變且合理選擇最合適的傳球技術,展現出持續、有效的配合進攻能力。但在實際比賽中,學生卻出現選擇傳球方式不合理、把握傳球時機能力差、控制傳球速度與方向能力弱等情況,即“不會運用”。

技術教學中出現“學生會技術而不會運用”的現象,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以足球正腳背射門教學為例說明:一是教師教學目標定位不準,出現“為技術而技術”的碎片化教學。將目標定位在掌握技術動作的標準上,學生只是在單一環境中練習單一動作,而實際比賽中正腳背射門多是出現在復雜環境、組合動作中,如停球+射門、運球突破+射門等。如果沒有合適的練習環境,缺少與其他技術動作的關聯,學生就很難形成射門能力。二是教學重心偏離,只追求技術動作方法,弱化技術運用。由于教學目標定位不準,導致教學重心偏離,課堂中把教學重心放在技術動作的掌握上,強調動作的方法、標準,而沒強調射門技術在不同環境下的運用時機把握、與其他技術的串聯方法等,學生自然就很難在比賽的真實環境下表現出射門得分能力。三是練習情境與運用情境不匹配,教師沒有創設出適合技術運用的練習情境,學生沒有真正“學會”。正腳背射門技術在足球比賽中的運用是在人—球—人(一人或多人)的復雜環境中,如果只是在人—球—球門的環境中習得的正腳背射門技術,自然很難在比賽中熟練運用。當然,運用能力、運動技能的提升,還需要練習量的累積,但如果教師設計的“練習”不合理、不精準,學生的能力發展自然受限。

二、提升運用能力的三條策略

《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運用”維度是指動作技術在更高層次上的改進、提高,要求在符合項目情境的實戰環境下進行學練,通常以組合練習、游戲或比賽形式為主。劉志華老師的《運球+運球突破》課堂教學就是基于對《綱要》理解的教學呈現。下面以此課為例分析技術向運用能力轉化的三條策略。

(一)基于模塊的課時教學

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強調運動能力是關鍵,學生運動能力在球類項目中的表現是“能運用”“會比賽”。而要達到“能運用”和“會比賽”的程度,就要進行相對集中、系統和完整的教學,即模塊教學。本課就是《足球運球組合技術及運用》模塊教學計劃下的課時呈現。

模塊內容:《足球運球組合技術及運用》,共18課時。

課時內容:《足球運球組合技術運用方法1:運球+運球突破》課次10/18。

技能目標:90%以上的學生能在1v1和2v2練習中做出合理的決策,50%以上的學生能夠完成1v1和2v2的運球突破對手,80%以上的學生能在比賽中合理選擇運球和運球突破組合技術。

分析:為了落實“教會、勤練、常賽”,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的運動技能,新課標提倡模塊教學。模塊教學能夠消除以往體育課堂教學中教“淺”的不良現象。所謂“淺”,即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具體表現為學習內容不深入、不持久,難以全面掌握某項運動技能以達到靈活運用的程度。

本課是足球模塊教學計劃18節課中的第10次課,運用維度的課時安排。在之前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已經基本掌握運球技術,本課內容是《足球運球組合技術運用方法1:運球+運球突破》與之前的學習內容形成結構化的、系統的知識體系。本課目標是“運用維度”目標,培養學生形成運球突破能力,是“技術維度”目標的提升,是模塊教學目標的分目標,為實現整個模塊教學目標服務。所以在模塊教學統領下的課時教學中,學生學到的是系統的結構化的內容:運球+運球突破,是比賽中經常運用的組合技術;目標是模塊目標統領的下課時分目標,定位準確、清晰,突出運動能力;練習環境是依據教學內容、目標設置的1v1和2v2的比賽情境。結構化的內容、準確的教學目標、合適的練習情境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提升技術的運用能力。

運動能力的提升需要系統的運動技能支撐,模塊教學為學生學習系統的、結構化的知識體系提供了保證。課時教學在模塊教學的統領下才更加凸顯內容合理、目標準確,確保學生技術能力的發展提升。

(二)基于運用特征的教學重點

運用維度的課堂教學,重點是技術運用能力的提升。技術動作的運用又多與其他技術組合出現,如本課內容“運球+運球突破”,運球突破能力的提升需要提高運球技術的熟練度及組合動作之間的關鍵性因素。

1.注重基礎性技術練習

教學片段1:準備活動“行進間運球”。

練習方法:教師指定運球部位、運球到指定區域。

練習要求:運球時變速、變向、控制好人球距離。

練習目的:增強球性,提高控制球能力,為運球突破強化運球技術基礎。

分析:基本技能的學練是學生形成運動能力的基礎,組合技術運用的好,單個技術動作是基礎,沒有嫻熟的單個技術就不會有熟練的組合技術運用。在運球突破組合技術中,運球是基礎性技術,如果學生運球技術不熟練,就容易在運球突破時出現失誤導致突破失敗。

劉志華老師在單個技術教學中強調動作標準與要求,即觸球部位與運球的節奏,指導學生規范技術動作。運球的熟練程度具體表現在能夠自由的變向、加速,并且在做各種運球動作中能夠保持好人球距離,具備這樣的運球能力,在運球突破中球能始終控制在自己腳下,保障突破成功率。

在其他球類教學中也經??吹浇處熢跍蕚洳糠?,或是新課開始前進行基礎的技術性練習,如籃球運球、排球墊球等,不僅是為了熱身,更是為了提高技術動作的熟練度,表現出基礎性技術課課練。

2.把握運用中的關鍵性問題

教學片段2:單一身體練習“1對1運球+運球突破”。

練習方法:防守人傳球后,上前3米站樁式防守,進攻人運球穿越防守人到底線。進階練習方法:防守人傳球給進攻人后快速上前,遇到進攻人站樁式防守,進攻人運球穿越防守人到底線。

進階練習方法:全域防守,自由對抗。

練習要求:體驗思考運球突破成功的關鍵因素。

練習目的:培養學生運球突破時運球與突破組合銜接時的合理選擇。

分析:成功運球突破的表現是在面對防守時,能夠運球越過對手的防守,將對手甩在身后。面對防守時僅僅依靠變速、變向等各種運球技術不足以突破對手,突破成功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運球與突破時的合理選擇。如突破動作的選擇(變向、變速)、時機的選擇(與防守隊員近容易被斷球、與防守隊員遠不容易突破防守隊員)、假動作的選擇等。而這個“選擇點”就是組合動作的銜接點,是形成突破的關鍵性問題。學生做好運球與運球突破的動作銜接點的選擇,就容易擺脫防守。如運球+假動作運球突破,突破前的假動作誘導防守移動重心,創造出運球行進空間形成突破;運球+變向運球突破,突破前的突然變向,使防守隊員來不及移動改變行進方向形成突破;運球+加速運球突破,突破前的突然加速形成移動速度差甩開防守形成突破等。這些動作都是運球與突破的銜接點,做好這個技術環節的教學與指導,學生的運球突破成功率將會大大提升。

課堂中劉志華老師及時鼓勵表揚學生運用假動作、評價學生變向與加速的突然性,讓學生體會到突破成功的關鍵性因素。不同的技術運用都有運用成功的關鍵點,教師要培養學生善于發現技術運用的關鍵點,并結合實際給學生做出及時精準的教學與指導,學生在基本技術熟練的基礎上,做好組合動作銜接關鍵點的處理,就能促進該技術的成功運用,促進學生運用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能力發展的情境設計

核心素養的形成不能脫離相應的學習情境,球類運動最好的教學情境是比賽,技術運用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依據教學內容與目標,采用有效方法,創設應用情境。劉志華老師根據上述要求在“學練三個一”中設置了不同的學習情境,具體有以下三個特征。

1.練習設計層次化

教學片段3:組合練習“2v2傳接球+運球+運球突破”。

練習方法:1號邊線傳球給2號方可進入場地,進攻方穿越對方小球門得2分,完成運球突破得1分;進攻方1號傳球后防守方才可以進入場地。

進階練習方法:站樁防守、跟隨防守、全域防守。

分析: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具有層次性、進階性,學會運用的學習反映了從簡單情境到復雜情境的問題解決過程。同時,由于學生能力普遍存在差異性,教學中需要注重分組、分層,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發展需求。

劉志華老師課例中的2v2練習設置了三個防守要求,即“站樁防守、跟隨防守、全域防守”,在情境難度上有明顯的層次進階。學生在初始練習階段采用站樁式防守,體會運球時的人球關系及突破時的動作選擇。達到這個層級后進入跟隨防守練習階段,通過防守者的跟隨,讓進攻學生感覺到壓力,體驗在突破時如何突破移動中的防守者及突破后的選擇,達到這個層級后就進入全域防守階段,即積極防守。學生面對積極防守者時,不僅要處理好變化的人球關系、運球突破的時機、突破動作選擇,還要閱讀防守者防守意圖,從而快速決策做出合理選擇。通過防守要求的變化,體現練習情境越來越接近比賽的實際情境,在此練習情境中學會的技能才是真正的“學會”。同時不同層次的練習方法也滿足了不同能力學生的練習需求,讓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合適的練習中,提高學練效果。

因此發展學生技術運用能力必須綜合考慮知識技能形成的基本規律及學生的能力差異,設計練習情境體現層次性,促進學生能力提升,滿足不同學生需求。

2.練習手段主題化

教學片段4:單一身體練習中的1v1運球突破;組合練習2v2練習要求人盯人防守;2對2全域防守練習。

練習要求:組合練習人盯人防守并思考如何給同伴創造1對1機會;全域防守練習運球突破成功的1分。

練習目的:創造更多1對1運球突破情境。

分析:“練習手段主題化”是指設置的練習方法、手段要圍繞本課教學內容、突出本課教學重點、達成本課教學目標。學習某項技術,提高運用能力,使技術向技能轉化需要在類似比賽情境中多次運用該技術。因此在設計練習方法、手段時,要創造出該技術多次出現的練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多次運用該技術,提高技術運用能力。

劉志華老師的情境設計都是圍繞“運球突破”主題展開,如1v1、2v2的練習中,要求人盯人防守,在這種情境下,比賽沒有傳球位置,學生只能大膽采用運球突破創造進攻機會,通過反復運用運球+運球突破技術,學生的突破能力得到提升。相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足球傳球技術教學中,教學主題是“傳球”,采用三攻二、四攻三這樣多打少的練習方法,就會使傳球機會增多,提高了學生在實戰中的傳球能力。相反,如果采用二攻三的練習方法,那么傳球機會少運球突破機會多,因此二攻三適合在“運球突破”主題的教學中運用。

“練習手段主題化”也是“學練三個一”內容結構化要求的具體表現,即在單一身體練習、組合練習、游戲比賽情境設計中都要突出教學主題。以本課為例,教學主題為“運球+運球突破”,所以“學練三個一”中都是以“運球+運球突破”為基礎設置學練內容,且練習難度成層次進階。

3.游戲比賽項目化

教學片段5:積分賽(4對4)。

練習方法:4對4,要求人盯人防守,運球穿越小球門得3分,運球穿越底線得1分,兩次得分或兩分鐘輪換。

練習要求:思考團隊如何給同伴創造1對1的進攻機會。

練習目的:體驗團隊自主比賽。

分析:在課時教學中,最后的比賽環節通常是教學內容的高潮部分,是激發學練興趣、檢驗學練效果的重要手段。通過體驗項目化的比賽,讓學生能運動、樂運動,最終培養學生能夠進行完整的項目比賽,掌握1~2項運動技能。

課堂教學中,為使比賽符合學生學情,增加樂趣與突出教學主題,教師會經常在正規比賽的基礎上做出一些有創意的設計,設計一些降低難度,簡化規則的游戲比賽。如本課4對4比賽就是通過縮小了足球場地、增加了球門(一個小球門、一個是底線為門)、調整了得分規則(小門得3分、底線得1分)、要求一對一防守,降低了比賽難度,提高了得分機會,創造出更多的運球突破機會,給比賽帶來更多的選擇,增加了比賽的競爭性、趣味性和偶然性。

因此,在設計游戲比賽時,既要符合項目特征,讓學生體驗到自主的比賽,也要與本課教學內容相匹配,突出教學主題。隨著學生技能水平的提升,游戲比賽也會逐漸向正常規則要求的比賽接近,直到學生能夠完成完整正規的比賽。當然這不是一節課能夠做到的,需要整個模塊甚至幾個模塊的系統學習才能完成。正是每節課這種項目化的比賽設置,才能讓學生體驗到真實比賽的情境,逐漸提升學生的技術運用能力。

三、結語

素養時代,能力為先。在球類教學中,提升學生運用能力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在模塊教學理念引領下,課堂教學將從碎片化的知識學習轉向系統性的知識構建,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教學內容的結構化讓教學目標更清晰、定位更準確,課堂目標清晰會讓課堂教學重點突出;教師抓住教學重點,就能創設出合理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有效學練,提升運用能力。

猜你喜歡
運用能力提升足球
讓足球動起來
少年快樂足球
方言在幼兒民間游戲中的運用研究
利息理論課程的教學探討
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提升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態意識
后進生轉化和提升的實踐與思考
基于能力培養的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研究
認識足球(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