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箍桶丘村景觀基因特征識別及活化路徑探究

2023-05-30 02:18王思琪王升紅游嘉銘王天聰蔡耀欣謝祥財
湖北林業科技 2023年2期
關鍵詞:傳統村落

王思琪 王升紅 游嘉銘 王天聰 蔡耀欣 謝祥財

摘 要: 當前城市化背景對傳統村落人文特色與地域景觀的保留及延續提出了新要求。以浙江省麗水市高坪鄉箍桶丘村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箍桶丘村景觀基因指標體系,識別村落景觀基因特征,并針對基因特征提出村落活化路徑。識別結果顯示:村落環境特征基因為“山水村田景”的自然式村落,環境資源豐富;布局特征基因中聚落形態和街巷布局方式多樣,需進一步梳理;建筑特征基因反映明清建筑與建筑平面形態特征保留較好,整體村落風貌遭受侵蝕;文化特征基因仍有延續,需繼續挖掘突出。因此,對箍桶丘村活化提出四條路徑:利用環境,協同資源;激活聚落,喜溢鄰里;重塑立面,風貌管控;延續經典,文脈傳承。

關鍵詞: 傳統村落;景觀基因特征;活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020(2023)02-0047-09

Identification and Activation Path of Landscape Gene in Zhejiang Guotongqiu Village

Wang Siqi Wang Shenghong You Jiaming Wang Tiancong Cai Yaoxin Xie Xiangcai

(College of Arts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Abstract: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landscap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Gutongqiu Village, Gaoping Township, Lishu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was research object, 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llage landscape have been identifie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landscape gene of the village, and then the village activation path has been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llages were based on the natural villages of "mountains, rivers, villages and fields", which were rich in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mong the layout characteristic genes, there were various settlement forms and street layout modes, which needed to be further combed;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 gene reflected that the architectural and architectural plane featur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well protected, and the overall village style was erode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genes were not fully discovered and utilized. Therefore, four paths are proposed to activate villages: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Enhance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and make the settlement more harmonious; Rebuild the building facade and control the village style; Inherit rural culture.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landscape genes;activation path;

1 引言

傳統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為豐富的傳統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1],承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與人文情懷,同時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景觀特征和地域文化價值。然而城市化發展使得多數傳統村落面臨勞動力流失過大,傳統技藝無人傳承的“空心村”“文化失落”等一系列問題,早期的傳統村落保護采用照搬式修復模式也導致村落出現“千村一面”問題,使村落人文特色缺失,傳統景觀基因流失。因此,挖掘傳統村落景觀原始特征與文化特征,實現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活化是當前村落研究的重點內容。

“景觀基因”由生物學概念“基因”一詞衍生而來,將生物遺傳基因理念與文化景觀理論相結合,是指一個景觀所特有的、區別于其他景觀的內在文化因子,是景觀“遺傳”的基本單位,即某種代代傳承的區別于其他景觀的因子[2-3]。美國學者泰勒在進行聚落文化空間布局規律研究時將基因的分析方法帶入文化聚落研究過程,開創傳統聚落景觀研究新方法。2003年,中國劉沛林教授結合多學科理論及研究方法提出傳統聚落景觀基因研究概念[2],而后將景觀基因研究框架逐步規范化和系統化。胡最[4]結合實際案例將傳統聚落景觀基因的分類方法與面向對象的景觀基因分類模式結合,提出景觀基因特征解構法用于景觀基因特征提取。從研究內容上看,中國的景觀基因研究主要包括景觀基因識別與提取[5]、景觀基因圖譜構建與表達[6]、景觀基因與地方文化認同構建[7-8]、景觀基因的GIS識別與數字表達技術[9-10]幾類。通過景觀基因研究方法能對傳統村落景觀特征進行定量分析[11-12],利用自然科學研究與人文地理學相結合的辦法,借助原有村落的歷史風貌,推動物質空間和非物質空間的轉型發展,使傳統村落往昔活力得以重現。羅澤夷[13]結合傳統村落保護與文化旅游開發,挖掘修復傳統村落景觀基因的方法,對花園洞村的保護與發展提出建議。王蘇宇[14]運用景觀識別提取方法對徽州傳統村落景觀特征進行解析,構建徽州傳統村落景觀基因圖譜,并提出景觀傳承與保護的策略;李伯華[15]在“城市雙修”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聚落雙修”,結合景觀基因理論與景觀基因識別法分析張谷英村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并由此提出張谷英村人居環境活化路徑??傮w而言,學者對傳統村落景觀基因研究進展深厚,但將景觀基因特征解構法運用到村落尺度的文章大多都處于基因識別提取階段,未對傳統村落進行進一步的活化路徑研究。

綜合當前景觀基因研究,本研究試圖將景觀基因理論運用于村落活化路徑探索研究中,構建箍桶丘村景觀基因指標體系,結合景觀基因特征解構法“類別相近則合并”原則對村落特征進行細化分類,針對景觀基因特征結果探究浙江箍桶丘村活化路徑。通過村落景觀基因研究激活箍桶丘村自我更新與持續演進,使傳統村落重煥生機,擺脫消極狀態。以期為后續傳統村落保護與更新提供理論指導,順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促進箍桶丘村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目標。

2 研究區概況

箍桶丘村位于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高坪鄉西南部,村域面積達7.7 km2,目前全村轄有8個村民小組共274戶。村落海拔950 m,坐落于筆架山與煙蓬山之間,夏季最高溫度僅26 ℃,兩山間山谷開辟形成梯田,村民通過種植高山蔬菜來滿足日常生活需求。村內建筑何氏宗祠始建于清宣統二年,建筑整體保留完整。選取箍桶丘村為研究對象,一是其建村歷史悠久,擁有較為深遠的宗族習俗和神話傳說、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基礎;二是其具有良好的周邊景觀資源,村落內部人文歷史景觀資源完好,具有活化潛力,適宜利用綜合性治理手段對村落文化與區域景觀進行梳理協調,從而達到活化目的。

3 景觀基因特征識別與分析

3.1 景觀基因識別體系構建

考慮箍桶丘村在物質景觀資源及非物質文化資源的豐富性,既村內景觀空間排列和思想文化都遵循一定邏輯特征規律。本研究利用景觀基因識別方法從微觀角度對箍桶丘村景觀基因進行提取,建立箍桶丘村景觀基因識別體系(表1),從物質景觀基因和非物質文化景觀基因兩大類景觀要素對村落景觀基因類別進行劃分。其中,物質景觀基因包括環境特征因子、村落布局因子、民居建筑因子三類,非物質文化基因包括宗族神話因子、節慶習俗因子以及傳統技藝因子三類,再將箍桶丘村景觀基因的屬性特征細化為17項指標。通過兩個景觀類別的景觀基因識別,獲取箍桶丘村景觀基因特征。

3.2 景觀基因特征識別

運用識別提取景觀基因方法,包括要素提取法、圖案分析法、結構提取法、含義提取法,以及劉沛林教授提出的景觀識別四原則:內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總體優勢性[2],識別出箍桶丘村景觀基因,同時結合胡最提出的“類別相近則合并”原則[4]對識別結果進行屬性特征分類分析。分析得出箍桶丘村的景觀基因特征分為環境特征基因、布局特征基因、建筑特征基因以及文化特征基因四類(表1)。

3.2.1 環境特征基因

箍桶丘村坐落于筆架山與煙蓬山之間,兩山自北向南環繞,形成東西坡向的山林與梯田。溪流沿兩岸山谷匯聚流經村落,順山體落差在村內形成3處小型瀑布。村落境內林地廣布,連續性強,植物覆蓋率高,眾多鳥類昆蟲在此棲息。村落轄有箍桶丘、石門塘、朝坑、圣塘、毛竹坑5個自然村,建筑依兩山和溪水而建,總體呈向心狀排布。梯田傍村而作,是村內主要的耕地資源,也是村內景觀資源之一;同時村落內部保留有兩處奇石景觀和四處歷史環境要素。距箍桶丘村14.6 km的石姆巖景區是箍桶丘村村民的主要旅游產業經濟來源,景區為水平狀典型丹霞地貌景觀,其巖石姿態各異,山體秀美,箍桶丘村內可遠觀石姆巖作最佳取景地。整體來看,山、水、村落、梯田、景共同構成了箍桶丘村獨特的“山水村田景”環境特征基因。

3.2.2 布局特征基因

布局基因特征研究主要考慮整體規劃、聚落形態和街巷布局三方面。

(1)箍桶丘村的整體布局為:主街巷平行于山勢等高線,串聯各建筑組團;次街巷垂直于等高線布置,組團內部聯系緊密,組團之間的聯系相對較弱。

(2)箍桶丘村內各轄村聚落呈現“分散式組團”,在聚落形態上分為“星型”布局、“陣列式”布局、“絮狀”布局、“等距分布”布局四種形態(表2)。

(3)村內主街巷位于村落西部,次街巷連接村落內部的公共設施與院落空間??傮w來看,其街巷布局特征主要分為屋獨立分布方式、屋與其他要素相連方式、兩屋相連方式(表3)。其中屋獨立分布方式又可分為“田—屋—田”“坡—屋—坡”“巷—屋—巷”三種形式, “巷—屋—巷”形式可建設文化交流場所。屋與其他要素相連的方式可分為“屋—院”“屋—屋”“屋—田”三種形式。兩屋相連的方式可分為“屋—院—屋”“屋—巷—屋”“屋—坡—屋”三種形式,其中“屋—院—屋”形式有可作為村民活動空間的院落,而“屋—巷—屋”可與外界廣泛聯系,可作為承載村落各類活動的重要空間。箍桶丘村的主街巷與次街巷交錯縱橫,組成“樹枝狀”主次巷道網,使得街巷布局形式多樣,對街巷布局形式進行有效利用可以促進村民間日常交流,有利于傳統村落活化。

3.2.4 文化特征基因

文化特征基因研究包括宗族神話、傳統技藝和節慶習俗三方面。

宗族神話方面,箍桶丘村保存有較為完整的宗族文化,宗譜、宗祠、香火堂、祖屋等宗族文化物質都被良好的保護著。據統計,箍桶丘村現有宗祠一座、香火堂兩座、祖屋兩座、宗譜兩套共十本,其中何氏宗祠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被列入了遂昌縣縣級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同時,箍桶丘村流傳有七仙女與凡人相戀的浪漫神話故事。

箍桶丘村的傳統技藝主要分類兩類,一是曲藝,二是手工藝。曲藝指遂昌昆曲十番和遂昌茶燈戲,昆曲十番曲目主要是用昆曲曲牌,且有人聲伴唱,以其演奏昆曲而獨具特色,而茶燈戲是民間為祈愿平安慶吉、來年豐收的表演藝術。手工藝指紡線和造紙,箍桶丘村至今還傳承著古代的紡線木機以及紡線的手藝。村民們常以自己紡的線做日??p補,或是傳統的百納鞋。同時以苧麻造紙,可用作書畫、版畫、拓片等。

箍桶丘村的節慶習俗與中國絕大多數的節慶習俗具有共性也有獨特性,典型代表主要是春節和端午。春節,村民們賞茶燈戲,食黃米粿。在過去,茶燈隊在農村走村串隊的表演,表演內容以茶葉生產和生活情景為主,現如今,茶燈表演進一步發展成為當地的春晚節目。到了端午節,村民制作當地特色長粽,寓意長長久久,團團圓圓。長粽又名“長情粽”、“分享粽”,新女婿還需送長粽至岳父母家,所送長粽越長,情誼越重。

4 箍桶丘村活化路徑研究

4.1 利用環境,協同資源

基于箍桶丘村“山水村田景”的環境特征基因,本研究認為應對箍桶丘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進行合理整合與利用,以增設旅游產業結構、改變村落環境資源利用方式,推動村落作為旅游產業主導下的活化路徑探索。結合當前親子鄉村旅游和研學旅游在國家政策下的迅速發展,推出“自然探索“旅游路線,通過研究型學習與旅游相結合的方式,讓旅游者在游行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發展情感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16-17]??稍谟^賞石姆巖山體最佳處搭建自然探索游線始發節點,連接雷打石、圣塘社殿等村內景觀資源。以自然教育串聯自然資源,以人文資源豐富自然教育內容,結合周邊節點開展農耕體驗、野趣體驗、自然探索收集、村落歷史了解等活動,使游客在旅途中主動感知村落環境基因特征,增強游客生態保護意識和對箍桶丘村環境基因的了解,促進村落環境基因的協同利用和活力提升。

4.2 激活聚落,喜溢鄰里

交往是人類社會關系中的基本活動,可以促進場地重新煥發活力。通過對箍桶丘村布局基因特征的識別發現村內有四種聚落形態和三種街巷布局方式,這些多樣的布局特征也影響著村民的日常生活交流。因此,本研究認為在針對不同的聚落形態營造舒適的中心鄰里空間、街巷鄰里空間、宅前宅間鄰里空間和組團鄰里空間,為居民提供交往行為的發生場所,提高發生交往行為的可能性,是激發聚落活力的關鍵活化途徑??舍槍υ行切筒季?,利用景觀強化向心特征,巧用場地高差提供樹池座椅、預留開敞空間等,營造出高利用率的鄉村中心鄰里空間;針對原有絮狀布局,梳理路網結構,以街巷鄰里空間串聯場地原有資源,活化資源;針對原有陣列式布局,設置宅前宅間鄰里空間,分隔緊密排列的民居,同時通過新的公共空間使得鄰里關系更為緊密。針對原有等距散布布局,利用場地視野良好的優勢,設置組團鄰里空間,以美麗的山間景觀活化閑置場地。

4.3 重塑立面,風貌管控

通過對箍桶丘村的建筑基因特征分析,發現其建筑特征的主要問題在于新建的新式民居有悖于整體村落風貌建設,使傳統建筑風格遭受侵蝕。建造行為不是一種單純的技術活動,更是傳承文化基因、表達美好愿望和凝聚人心的過程[18]。因此,研究認為保持箍桶丘村村落環境的統一連續整體是村落形象塑造的重要活化路徑。

以建筑特征基因識別的布局形式及建筑特征結果構建村落建筑“基因庫”,運用在新建建筑的立面更新中。在整體風貌管控上,參考帕累托定律[19],以20%街巷作為村落對外開放的重要節點采取“鼓勵創新,排除差異”的原則,鼓勵該類建筑在材質、顏色、風格上融入現代風格,滿足游客景觀現代化需求;而另外80%的基準街巷則作為風貌協調的基礎背景,保留傳統村落建筑基因特征。通過街區肌理控制、建筑高度控制、建筑本土材質及色彩控制手段,保留街巷空間多樣的布局形式,完善街巷區域建設的風格一致性,使村民歸屬感增強,游客吸引力得以提升。

4.4 延續經典,文脈傳承

通過箍桶丘村非物質文化基因特征探索,本研究認為村落文化活化路徑可以以宗族神話為主要地域文化渲染村落原始文化氛圍,以傳統技藝和節慶習俗為村落文脈延續傳承??梢栽O立兩條文化游線:一是基于原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提供情景體驗式旅游服務,包括傳統儀式再現與傳統技藝體驗,展現宗族儀式等原始村落氣息,了解村落發展歷史,同時結合曲藝弘揚村落傳統技藝;二是村民與游客共同參與的文化活動游線,以傳統技藝因子和節慶習俗因子為基底,搭建多樣性村落文化空間,為村民文化需求和游客體驗提供平臺。村落內部強烈的地域特色與文化特色,是激活游憩動機、塑造地方體驗的核心載體[20]。依托兩條文化游線,激活三類文化特征,增強村內的凝聚力,延續村落文脈,傳承歷史技藝,提升游客體驗感。

5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以鄉村振興為時代背景,從物質景觀基因和非物質文化景觀基因兩個角度出發,總結箍桶丘村活化路徑,頗具理論及實踐意義。一方面,運用景觀基因分析法得出箍桶丘村環境、布局、建筑和文化特征,研究表明:①環境特征基因為“山水村田景”構成的自然式村落,環境資源豐富;②布局特征基因上聚落形態和街巷布局方式多樣,待梳理組織;③建筑特征基因體現在明清建筑與建筑平面形態特征保留較好,整體村落風貌遭受侵蝕;④文化特征基因上宗教神話、傳統技藝和節慶習俗依然延續,但有待挖掘突出。

另一方面,針對箍桶丘村景觀基因特征研究,提出四條路徑對箍桶丘村進行活化提升,包括:①充分利用環境特征優勢,對村內外資源重新梳理整合,加以利用,結合旅游形式,鎖定目標游客群體,打造“自然探索”游線;②重視村民的日常交流與文化服務,重新梳理游憩空間,保證空間基因組織形式,構建鄰里空間,增進鄉村活力度與歸屬感;③構建建筑更新基因庫,對整體村落風貌及建筑風貌進行管控;④設立情景體驗式游線和文化活動游線,再現傳統文化氛圍,提供文化傳承平臺,讓村落文化有地可施。

綜合來看,合理利用村落景觀資源,樹立村落整體建筑風貌,構建和諧的鄰里關系,搭建文化活動場所,有利于塑造出生態環境優良、村落特征顯著、村民團結友善的傳統村落,將豐富的文化體驗游線貫穿其中,促進村落非物質文化基因能與物質基因更好的融合,使村落文化基因得以有形化、可視化,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由此,呈現一個人文特色與地域景觀特征顯著的傳統村落,增強村落活力。

參 考 文 獻

[1]胡燕,陳晟,曹瑋,等.傳統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內涵[J].城市發展研究,2014,21(1):10-13.

[2]劉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觀的基因表達與景觀識別[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1-8.

[3]劉沛林,劉春臘,鄧運員,等.基于景觀基因完整性理念的傳統聚落保護與開發[J].經濟地理,2009,29(10):1731-1736.

[4]胡最,劉沛林,鄧運員,等.傳統聚落景觀基因的識別與提取方法研究[J].地理科學,2015,35(12):1518-1524.

[5]劉沛林,劉春臘,李伯華,等.中國少數民族傳統聚落景觀特征及其基因分析[J].地理科學,2010,30(6):810-817.

[6]胡最,劉沛林.中國傳統聚落景觀基因組圖譜特征[J].地理學報,2015,70(10):1592-1605.

[7]胡景強,楊立國,喻媚, 等.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景觀基因對地方認同的建構作用——以芋頭侗寨為例[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36(6):173-176.

[8]楊立國,劉沛林,林琳.傳統村落景觀基因在地方認同建構中的作用效應——以侗族村寨為例[J].地理科學,2015,35(5):593-598.

[9]胡最,劉沛林.基于GIS的南方傳統聚落景觀基因信息圖譜的探索[J].人文地理,2008,23(6):13-16.

[10]曹帥強,賀建丹,鄧運員.基于GIS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景觀基因識別與表達——以湖南省為例[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6,28(4):8-14,2.

[11]申秀英,劉沛林,鄧運員, 等.景觀基因圖譜:聚落文化景觀區系研究的一種新視角[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143-148.

[12]申秀英,劉沛林,鄧運員.景觀“基因圖譜”視角的聚落文化景觀區系研究[J].人文地理,2006(4):109-112.

[13]羅澤夷. 景觀基因視角下的花園洞村文旅景觀規劃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20.

[14]王蘇宇. 基于景觀基因理論的徽州傳統村落景觀基因圖譜構建及其傳承保護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1.

[15]李伯華,李珍,劉沛林, 等.聚落“雙修”視角下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活化路徑研究——以湖南省張谷英村為例[J].地理研究,2020,39(8):1794-1806.

[16]任喚麟,馬小桐.培根旅游觀及其對研學旅游的啟示[J].旅游學刊,2018,33(9):145-150.

[17]王潤,張增田.研學旅行:價值取向與問題透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19(6):90-95.

[18]趙曼麗.貴州傳統村落空間活化的生態策略探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12):81-84.

[19]鄧瀟瀟.“舊貌新顏”:歷史文化風貌區更新中現代公共建筑的風貌演繹——以西安大明宮周邊街區為例[J].城市建筑,2021,18(17):59-63,105.

[20]黃杰,李曉東,謝霞.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活化與旅游開發的互動性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8(5):119-128.

(編校:鄭京津)

收稿日期:2022-08-03

基金項目: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鄉村水環境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模式及評級指標研究報告項目”(KLH20015A)。

作者簡介:王思琪(1999~),女,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謝祥財為通訊作者。

猜你喜歡
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整體人文生態系統構成分析及保護策略
新農村建設視角下傳統村落保護現狀與發展模式的探究
民族地區傳統村落文化安全建設的新視角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方式初探
從“傳統村落”項目申報看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
國內傳統村落研究綜述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文化旅游開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